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地蘑菇生产从七十年代初始至今已有十多年历史。产量从五十多担增加到去年的一万多担,是发展初期的二百倍。一九八二年种植蘑菇七十五万平方尺,收菇10414.547担,平均单产为1.39斤/尺~2,比一九八○年前平均单产0.6~0.8斤/尺~2有了较大的提高。我们地区蘑菇生产的实践表明,提高蘑菇产量和质量应抓好以下技术措施: 一、培养料“二次发酵法”是获得蘑菇高产优质的关键措施我地从八一年秋开始,采用室内“蒸汽育秧式”直接火加热升温的二次发酵法。八一年  相似文献   

2.
福建省宁德地区是全国蘑菇重点产区,年产鲜蘑菇三十多万担,加工出口水仙牌蘑菇罐头一万五千多吨,菇农收入三千多万元,工业产值六千多万元。近几年来,全区广大菇农,广泛开展科学种菇的实验,对蘑菇培养料的组分、堆制发酵、播种量、覆土、水分、追肥等做了试验、观察,不断探讨出规律性的措施,总结出科学种菇的经验,指导种菇的实践,对提高蘑菇的单位面积产量和质量起了积极的作用。一九八四年冬至一九八五年春全区栽培三千万平方市尺的蘑菇,共收鲜菇三十二万吨,其中一、二级菇占90%。福安县澳潭乡城山村二十八户,种菇一千平方市尺以上的专业户,每平方尺单产达3.8斤。全区十一个种菇面积一百万平方市尺的乡,每平方市尺单产平均超过一斤半。广大菇农科学种菇的经验越来越  相似文献   

3.
余小娟 《广西园艺》2009,20(2):27-29
钦州市是荔枝生产大市,面积9.5万hm^2。由于近年来荔枝价格下滑,种植比较效益降低,低产果园甚至是失管果园不断增多,普遍存在着严重的“二低二差”现象:一是单产水平低,2007年全市荔枝达到历史最高产23.8万t,平均产量也只有2.5t/hm^2,一般年份只有15~18万t,平均产量更低;二是种植荔枝效益低,特别是黑叶荔枝,平均产值只有5000元/hm^2左右;三是种植管理水平差和新技术普及应用差。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嘉善县蘑菇栽培面积已稳定在22.2万米~2以上,但产量不能达到稳产、高产,尽管不断采用新技术,引进新品种,年产量的起伏仍较大。如1984年全县秋菇平均单产达5.4公斤/米~2,总产值277.7万元;而85年秋菇则明显减产,单产3.38公斤/米~2,比84年  相似文献   

5.
上海市松江县泗联公社长浜生产队,自1980年以来每年种植蘑菇3500尺~2,连续三年获得了较高的产量。1982年,春秋菇单产2.894斤/尺~2,产值3.225元(其中春菇单产0.91斤/尺~2、产值0.992元;秋菇单产1.984斤/尺~2、产值2.23 3  相似文献   

6.
我国每年蘑菇产量达十万多吨,产值二、三亿元,对活跃农村经济起了一定的作用。但很多地方单产还很低,只有5~8公斤/m~2,而国外已达到15~20公斤/m~2。在现有条件下搞好后发酵是提高单产的主要环节。我们早在1979年已搞过后发酵试  相似文献   

7.
一、概况澳大利亚地处南半球,面积768万平方公里,人口1443万人,三分之一的人口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生活水平比较高。食用菌生产主要是蘑菇、香菇、平菇等,全国蘑菇的栽培面积为83.7万平方米,平均单产15.3公斤/米~2,最高单产可达22.5公斤/平方米,总产量1283万公斤。基本上是  相似文献   

8.
福建省是我国草菇的主要产地,早在五十年代就开始了,但单产(百公斤草)一直徘徊在5~7公斤,目前单产有达20~30公斤的,但产量不稳定。为此,笔者就草菇的低产与不稳产的原因谈点浅见。(一)营养因子草菇培养料的最适C/N 比(为60左右)虽比蘑菇(为17)高许多(以稻草为例),但仍需添加适量的N 素辅料,否则产量很低。近年来,由于草菇栽培引进了蘑菇栽培工艺中的培养料发酵处理,所以影响草菇培养料C/N 比的因素,除了培养料的配方外,还包括培养料发酵处理。现行的草菇培养料发酵处理其方法有三种;①只进行前发酵;②只进行后发酵;③前后发酵都进行。其中①③两种方法都会使C/N 比下降。因此,福建菇农是采用后发酵法,将配好的培养料,不经预堆,即马上通蒸汽进行巴氏消毒。此法大面积单产可稳定在23公斤左右。  相似文献   

9.
我县蘑菇栽培已有27年历史,但覆土一直沿用粗、细土分开两次覆的工艺,不仅花工量大,且蘑菇产量不稳定。为此,我们从1983年开始进行河泥砻糠一次覆土试验,现已获得成功。由于改革后的覆土新工艺,备料简易,操作方便,省工省本,蘑菇的产量高质量好,所以深受菇农欢迎。1985年,在全县16个种菇乡(占全县栽培面积的40%)推广26万多米~2,当年的秋菇平均单产达5.7公斤/米~2。现将有关技术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10.
浙江省天台县城关镇下清溪村许丙年,1986年种植芦笋1.03亩,精心种植、科学管理,1987年共产鲜笋747.4公斤,亩产725.6公斤;平均亩收入1095.9元。1988年自然灾害较为频繁,仍获得大丰收,亩产1687.2公斤;经济收入3698.3元,亩收入3590.4元。该户系全县和全地区单产最高,经济收入最多的种植户。  相似文献   

11.
庚志勇 《食用菌》2007,29(2):44-44
全州县种植蘑菇历史悠久,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零星种植,但采用种植方法简易,发展速度慢,产量低,且效益差,没有形成一种产业。为了发展蘑菇生产,使之形成规模,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2005年,绍水镇党委、政府从福建引进蘑菇大棚种植新技术,并在绍水镇塘口村委白沙铺建立示范基地  相似文献   

12.
本场位于浙江金衢盆地,几年来由于土层薄,土壤养份贫乏、团粒结构差、酸度高、建园质量不符标准、管理水平低等原因造成普遍产量偏低,我们对低产桔园改造技术进行了探索,取得了显著效果。本场从1957年开始种桔,其中园艺大队在1979年以前已种植441亩,以温州蜜柑为主,自1973~1980年的八年累计平均亩产仅279.75公斤。经采取改造措施后,1981~1987年的七年450亩三年生以上结果园平均亩产1380.4公斤,增长393.4%。其中1985~1987年三年每年平均亩产1939.1公斤,较当地同类桔园高  相似文献   

13.
《食用菌》2015,(4)
<正>眼下又是竹荪采摘上市季节。根据福建省顺昌县竹荪研究所从古田食用菌批发市场、全国各地种植面积等反馈情况看,目前,竹荪市场价格150元/kg左右,比去年平均降价50元/kg。其原因,一是由于近三年竹荪价高畅销,激发菇农种植热情,种植面积比上年增加三成;二是科学管理、气候适宜有利竹荪生长,产量高。综合预测  相似文献   

14.
邵中庆 《西南园艺》1999,27(2):32-33
芦笋系多年生作物,其嫩茎营养丰富、食用价值高,是一种高档保健蔬菜,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国内外市场十分畅销。我市从1985年开始引种,至1988年发展到333公顷,由于经验不足、缺乏技术、茎枯病发生严重,致使芦笋种植面积大大削减,到1989年全市仅剩芦笋120公顷,每667m~2产量也从680公斤降至400公斤。从1990年开始,我们总结推广了“六改二选二管”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使芦笋产量得到大幅度提高,面积不断扩大;到1997年底,全市芦笋种植面积达到533公顷,平均667m~2产芦笋795公斤,总产值达3200余万元。目前我市为浙江省最大的绿芦笋生产基地,种植芦笋已成为我市农  相似文献   

15.
我们县于1973开始种蘑菇,虽不断改进栽培管理技术,但单产仍提不高.始终徘徊在1.4~1.5斤/尺~2。以1983年为例,全县143.5万尺~2面积,其中有13.54万尺~2(188间菇房)平均单产不到0.8斤,还有2730尺~2(3间菇房)平均单产只有0.1。由于经济效益低,影响了菇农积极性。就在这一年,上海市农科院食用菌所给我们送来了优良菌株“101”,经过6400尺~2面积的试种,平均单产达3.348斤/尺~2,其中产量最高的是何林妹专业户,2150尺~2面积,平均单产3.98斤/尺~2,单价4.03元/尺~2,比全县平均产量  相似文献   

16.
沙洲28号蘑菇菌株,是1982年10月从ME 菌株(美国)中采用孢子分离培养获得。经1983年秋至1986年春在省内外多点品比和较大面积栽培试验表明,该菌株产量高,一般平均单产可达9公斤/米~2以上;菇质好,符合制罐要求;菌种性状稳定,适应性强。已于1986年5月通过了技术鉴定。现将该菌  相似文献   

17.
我县柑桔在七十年代末开始发展,技术力量薄弱,种桔经验不足,全县二万亩柑桔普遍低产,平均亩产仅350公斤。因此,如何提高单产是当务之急。 1988年10月起,我们对仕阳镇早阳村一片1979年种植的20亩兴津温州蜜柑低产园进行了改造。1989年总产量从上年的10000公斤上升到17500公斤,1990年总产量提高到42500公斤,平均亩产达2125公斤。其中一亩攻关园亩产达到4500公斤,创造了我县山地  相似文献   

18.
一般菇农知道,培养料发酵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蘑菇产量。为了提高培养料质量,国外已普遍采用二次发酵法。我国多数地区因受条件限制,仍采用古老的一次发酵工艺,因而产量较低,一般每米~2单产在5~7公斤。为此,我们进行了无粪细草料发酵种蘑菇试  相似文献   

19.
我们受江苏省科委派遣,于1985年8月14~29日赴澳大利亚考察食用菌,现将有关蘑菇生产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概况澳大利亚地处南半球,食用菌生产主要是蘑菇、香菇、平菇等,栽培面积不大。其中蘑菇的栽培面积为83.7万米~2,平均单产15.3公斤/米~2,最高22.5公斤/米~2,总产量1283万公斤,基本上是控温常年栽培,一年栽培5~6茬,大部分  相似文献   

20.
焦光才  伏维娟 《蔬菜》1991,(2):20-21
我们从1986年开始种植旱作番茄,连续四年均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1989年20亩旱作番茄总产达64000公斤,平均亩产3200公斤,总收入达3.2万元,平均亩收入1600元,扣除亩投资250元,每亩净收入1350元。旱作番茄的主要栽培技术要点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