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不同时期秸秆还田对水稻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4,自引:1,他引:34  
通过在中国科学院桃源农业生态试验站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了不同时期秸秆还田对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秸秆还田提高水稻分蘖数、叶面积指数和地上部干物质量,增加了水稻每1 m2穗数和每穗实粒数,从而提高了水稻产量。但秸秆还田对早稻生长发育的影响明显大于对晚稻生长发育的影响。在施用氮、磷、钾肥条件下,秸秆还田使早稻产量增加1288%(2005年)和1003%(2006年),效果显著;而晚稻仅增加133%(2005年)和261%(2006年),增产作用不明显。造成秸秆还田对早晚稻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有明显差异的主要原因是早晚稻生育期的温度等气候条件对还田后秸秆腐解及养分释放影响的不同及秸秆还田到水稻移栽这段时间的长短会对有机酸和CO2等物质的浓度产生影响。还对合理利用秸秆资源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
为掌握安徽省宣城地区双季早稻种植气候适宜性地域分布,通过宣城地区7个国家气象观测站1981-2010年温度、降水、日照数据和地理信息数据,应用模糊数学方法和空间插值方法对宣城地区温度、降水、日照和气候适宜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温度和日照适宜度较高,降水适宜度较低,降水是影响该地区双季早稻种植的主要不利因子,温度的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双季早稻生产前期。根据综合气候适宜度分析,适合双季早稻种植气候区主要集中于宣城北部平原地区。  相似文献   

3.
生物炭对双季水稻产量、养分吸收和土壤性状的残留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物炭对改良酸性土壤质量和提高作物产量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以常规稻中嘉早17(早稻)和杂交稻五优308(晚稻)为供试品种,于2015年开始设置不施生物炭(C0)和一次性施用生物炭20 t/hm^2(C20)处理,以阐明施用生物炭3年后对双季稻产量、养分吸收和土壤性状的残留效应。结果表明,与C0处理相比,C20处理显著提高双季早稻产量,但对晚稻产量无显著影响;C20处理显著提高早、晚稻钾素吸收,对早稻氮素和磷素吸收有增加的趋势,但未达显著水平。试验进行4年后,C20处理显著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和pH值。因此,在本试验中的酸性红壤上一次性施用生物炭后的第4年,生物炭仍然对双季水稻产量和土壤肥力具有提升效应。  相似文献   

4.
温度变化对湖南水稻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匡勇  郑华斌  黄璜 《作物研究》2011,25(6):538-543
用湖南省气象局提供的1999~2008年气象数据分析了湖南温度的变化趋势及湖南1999~ 2008年的水稻产量和温度变化问的关系.结果表明:1999~2008年湖南省温度上升明显,双季稻生长季节的平均温度上升了1.3℃,早稻季的平均温度上升了1.6℃;湘南早稻季产量与平均温度呈显著负相关,湘北双季稻的平均产量与平均温度呈显著正相关,有利于早、晚稻的生长发育和产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5.
海南水稻生育期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对气候变暖的响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海南6个农业气象观测站点的水稻生育期资料和1961~2014年历史气象数据,分析了海南不同地区水稻生育期的时空分布特征,以及气候变暖对海南水稻生育期的影响。结果表明,近54 a海南水稻生长季内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早稻气候倾向率为0.21~0.3℃/10 a,以苗期最为明显,晚稻为0.18~0.24℃/10 a,以成熟期最为明显。不同地区水稻生育期差异较大,东部地区早于西部地区,早稻播种时间最大相差55 d,早稻收获和晚稻播种最大间隔42 d,降水和高温可能是造成这一差异的主要原因。随着气候变暖,海南大部分地区早稻生育期提前,晚稻生育期延迟,苗期和成熟期持续时间缩短,与该阶段平均气温呈负相关,但全生育期持续时间变异较大,部分站点略有延长。在未来气候变暖背景下,海南早稻播期可适当提前,晚稻播期可适当延迟,并选用耐高温和抗干旱品种,以减轻高温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6.
为比较稻豆复种模式较常规双季稻种植模式的优势,于2022年在杭州富阳设置早稻—晚稻、春大豆—晚稻与早稻—秋大豆3种种植模式开展大田试验。结果表明:在相同施肥量与大田管理下,春大豆—晚稻种植模式经济效益最高,较双季稻模式提升63.3%,主要得益于晚稻产量的提高及春大豆的经济效益高于早稻;春大豆—晚稻模式下晚稻干物质量较双季稻模式晚稻增加206.3%;早稻—秋大豆种植模式经济效益较双季稻模式提高51.0%,两种模式下早稻产量无显著差异,但秋大豆的经济效益高于双季晚稻。稻豆复种可保障水稻正常生长发育,并提高作物总产量和经济效益,具有较大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作者选用水稻各类品种共17个,通过人工气候箱处理水稻结实期温度,早稻设高温组和适温组,晚稻设适温组和低温组,研究其水稻结实期温度对稻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  相似文献   

8.
气象要素对早稻生育期的影响分析及生育期预测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充分利用历年的水稻苗情系统观测资料,并应用于现代农业信息技术之中,采用耒阳市近20年(1980-1999年)的气象资料和早稻苗情资料,经相关,通径,回归分析表明,早稻生长发育期间气象要素的变化,直接影响到早稻生育期的长短,从播种至早稻幼穗分化三期,齐穗期,成熟期的天数,均与各期完成前的总有效积温,日照时数有显著的负相关,其中以有效积温的直接作用最大,与播种期及降雨量呈正相关,采用逐步回归分析,得出的回归方程均达到了显著水平,全部可用于“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应用工程”系统中的水稻生育期预测数据模型,对当年及时制定早稻中后期管理技术措施和晚稻生产计划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气象因素演变对水稻产量形成的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吉林省梅河口市气象局1953—2009年的气象资料和通化市农业科学研究院1990—2009年水稻丰欠定位试验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梅河口市2000—2009年5-9月积温比1990—1999年5-9月积温平均高61.9℃,气温呈变暖趋势,每hm^2水稻产量增加24kg;温度与日照的演变对水稻产量的影响效应基本相似,均有两个峰和两个谷。针对当地条件提出了适应气象因素演变的水稻栽培措施。  相似文献   

10.
在田间条件下研究了氮磷钾不同组配量对两系杂交水稻产量及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中等肥力水平下,两系杂交水稻的N,P2O5,K2O每公顷经济施用量:早稻分别为160~180,70~90,90~110kg,晚稻分别为180~190,45-55。180-200kg;早稻分别施180,90,180kg,晚稻分别施240。90。270kg获得了最高产量。随着氯、钾肥用量的增加.钾、磷、氯吸收量呈逐渐提高的趋势;早稻施中量磷,晚稻施低量磷肥有助于对氮、钾的吸收。此种关系亦表现在养分的利用率上.其中中量钾肥更有利于氮、磷养分利用率的提高。在最佳经济施肥量范围内.肥料利用率氮磷钾彼此间产生了不同程度的互促效应。  相似文献   

11.
我国湖北省宜昌以东长江中下游地区,在6月下旬至7月上旬有大范围的梅雨天气过程;春大豆子熟品种的鼓粒期往往碰上梅雨季节,直接影响干物质积累,导致叶片不同程度恋青,使收获指数偏低,籽粒产量显著下降。从我们研究20个春大豆品种生长发育特性及与气候因素关系的结果表明:气温的高低是影响春大豆营养生长速度的主导因素,随着春季气温的上升,每长一片复叶所需的积温逐渐减少。每日日照时数的多寡是影响生殖发育时期干物质积累的重要因素,而日较差气温和日雨量是通过日照的渠道对干物质积累起间接作用的。因此在春大豆栽培技术上,如何想方设法提高田间气温,增加光照以及使鼓粒期尽可能避开梅雨季节,是增产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2.
调整播期可以改变水稻生长发育中的环境气候条件,对于充分利用自然资源、调节水稻生育进程及提升产量和品质具有重要意义。为明确南方双季晚籼稻优质丰产与温光资源相适应的播种期,本研究选用万象优华占、象牙香珍和美香占2号等3个晚籼稻品种为试验材料,设置6月10日、6月20日、6月30日共3个播期,研究播期对双季晚籼稻品种温光资源利用、产量及稻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播期推迟,供试品种在不同生育阶段日均温度和有效积温、全生育期和齐穗至成熟期阶段的日照时数均呈递减趋势,而全生育期天数无明显变化;产量以6月20日播种的最高,早播(6月10日)会导致显著减产,而晚播(6月30日)虽然也会导致减产,但差异不显著;随播期推迟,晚籼稻品种加工品质、外观品质和蒸煮品质变优,但不利于改善食味品质,对营养品质无显著影响。在南方双季晚籼稻实际生产中,不建议早播,应根据品种不同进行适期播种或适当晚播,能使水稻更合理有效地利用温光资源,有利于协调水稻高产和品质提升。  相似文献   

13.
不同气候生态条件下稻米品质性状的变异及主要影响因子分析   总被引:109,自引:0,他引:109  
 通过多个不同类型品种的分期播种试验,分析了稻米品质诸性状在不同播期气候生态条件下的变异特征,并利用偏相关分析法对水稻灌浆结实期间若干气候生态因子的相对重要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稻米品质各性状可根据在不同播期条件下的变异系数大小划分为3种类型,其中垩白度对气候条件变化最敏感,粒形、粒长等性状较迟钝,而整精米率、胶稠度、直链淀粉含量等性状居中;同一品种晚播与早播相比,一般稻米的垩白度小、整精米率高、碱解值大,而直链淀粉含量的表现则与品种本身直链淀粉含量的高低有关;在影响稻米品质的诸气候生态因子中,水稻灌浆结实期间的日平均温度的作用最大,日平均太阳辐射、日平均温差和平均日照时数次之,而日平均相对湿度和日平均降雨量最小。  相似文献   

14.
温度,光照对杂交中粳80优121稻米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杨联松  唐旗 《杂交水稻》1998,13(6):23-25,28
对8个不同播期的杂交中粳80优121碾米品质(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外观品质(垩白度,透明度)、蒸煮品质(胶稠度,直链淀粉含量,糊化温度)、营养品质(蛋白质含量)与不同播期抽穗至成熟期日均测试和光照时数进行相关研究,结果表明,影响80优121稻米品质的第1因素为日均温度,光照为第2因素。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均与日均温度相关极显著,相关系数分别为-0.812,-0.817,-0.829;垩  相似文献   

15.
早稻空秕率与抽穗开花期气象条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早稻抽穗开花期气象因子对空秕率的影响,趋利避害,确保高产稳产,利用娄底农业气象观测站1981~2010年的早稻空秕率、发育期资料,以及娄底国家地面气象站的气象要素,分析早稻抽穗开花期光、温、水等气象条件与空壳率、秕粒率、空壳率+秕粒率的相关性,选取相关性好的气象因子,阐述气象条件对空秕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降水量、降水日数、日平均相对湿度、日最高气温是引起空秕率变化的主要气象因子。降水量、降水日数、日平均相对湿度与空秕率成正相关,日最高气温与空秕率成负相关。  相似文献   

16.
温度对水稻整精米率的影响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1988年利用5种类型的19个品种在全国不同地区13个试点进行了分期播种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品种的整精米率具有不同的结实期日均温效应方程。据此将19个品种分为直线型和抛物线型,求得各品种整精米率对温度的灵敏度及最适温度,并接整精米率的灵敏度将14个抛物线型品种划分为灵敏型、中间型和迟钝犁。在最适温度方面,粳稻低于籼稻;籼稻中,迟熟品种低于低于中熟品种,中熟品种低于早熟品种。  相似文献   

17.
隋学军 《北方水稻》2007,(3):111-113
土壤肥力降低,渗透性差;水稻生育时期降雨偏多,低温寡照;品种抗性不足,品种多乱杂;病虫鼠害严重等因素限制了丹东地区水稻产量的提高。针对影响丹东地区水稻农业生产的限制性因子,提出增加农业投入;改良土壤,培肥地力;改革品种布局;综合防治病虫鼠害;加强新品种的引进和开发等相应对策,以提高水稻产量。  相似文献   

18.
对6个优质晚籼稻品种在江西北部上高、中部吉安、南部赣州3个不同生态区下产量及品质的变化,灌浆结实期温度与产量、稻米品质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以明确优质晚籼稻的生态适应性和稳产性。结果表明,随着纬度降低,各品种产量逐渐降低,外观品质、营养品质变优;直链淀粉含量下降,峰值粘度、崩解值以及糊化温度增加。优质晚籼稻产量主要受齐穗-成熟阶段的日最高温影响,外观品质主要受齐穗-成熟阶段的日最低温影响,直链淀粉含量主要受齐穗-齐穗后20 d的日最低温影响。优质晚籼稻在赣北地区种植能发挥产量优势,而在赣南地区种植则具有品质优势。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播期对寒地稻区优质粳稻产量、生育期及温光资源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播期推迟,优质粳稻生育进程延迟,生育期缩短,主要与出苗至齐穗期日均温升高、全生育期日均光照时数减少有关;播期推迟,全生育期积温和光照时数利用率呈下降趋势,优质粳稻产量逐渐降低,减产的主要原因是在于有效穂数和穗粒数的减少。产量与气候因子的相关分析表明,出苗至齐穗期的日均温与相对产量呈极显著负相关,这是播期推迟导致产量降低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出苗至成熟期的太阳辐射与相对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说明在寒地稻区太阳辐射对水稻产量形成有正向作用。  相似文献   

20.
【Objective】Under machine-transplanting conditions, four different types of late rice cultivars with high quality were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differences of yield, growth characteristics, utilization of temperature and illumination. The results will lay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selection of double-cropping late rice varieties suitable for different ecological regions in the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Method】The yield, growth duration, dry matter accumul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temperature and illumination of double-cropping late rice were comparatively studied using four kinds of rice varieties as test materials namely indica conventional rice, indica hybrid rice, japonica conventional rice and Changyou japonica hybrid rice (20 varieties in total, selected between 2016 and 2017, all of which were high-quality rice in the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as double-cropping late rice). The experiment was carried out in two cities, Fuyang, Zhejiang Province (30.05º N, 119.95º E, 17.93 m above sea level) and Lujiang, Anhui Province (31.15º N, 117.16º E, 14 m above sea level).【Result】The yield of the four-types of late rice at high latitude was higher than that at low latitude. The yield of indica conventional rice, indica hybrid rice, japonica conventional rice, and Changyou japonica hybrid rice grown in Lujiang, Anhui Province was 11.1%, 12.9%, 6.6% and 12.4% higher than that in Fuyang, Zhejiang Province. When planted in the same places, Changyou japonica hybrid rice had the highest yield, and conventional indica rice had the lowest. The growth period was longer and dry matter accumulation was higher at high latitudes. When planted at high altitudes, the indica hybrid rice growth duration was the longest (10.4 d), and the increase in dry matter accumulation was the largest in conventional japonica rice (11.93% in full heading stage and 9.44% in mature stage). When planted in the same place, the dry matter accumulation was higher in hybrid rice than conventional rice.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effective accumulated temperature between the filling stage and the whole growth duration of indica rice, but the sunshine hours, solar radiation, and its utilization rate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at high latitudes. The effective accumulated temperature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in the filling stage and the whole growth stage of japonica rice, but the change of accumulated sunshine hours was not obvious, while the accumulated solar radiation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at high latitudes. These were consistent with the changing trend of the utilization rate of the temperature and light resources. When planted at the same latitude, the growth period, dry matter accumulation, temperature and light resource utilization rate of japonica rice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indica rice.【Conclusion】Late indica rice could make full use of temperature and light resources in order to improve its yield when planted in Lujiang, Anhui Province, but the difference of the utilization efficiency in the temperature and light resources of late japonica rice was not obvious. The yield of late japonica rice in Lujiang, Anhui Province increased because of the extension of the growth duration and the increase of dry matter accumul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