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在人工栽植条件下,设置4个不同光照处理观测各处理夏蜡梅生长状况、光响应曲线以及光合色素含量等光合特征参数,分析夏蜡梅不同光照条件下的光合参数,以期为其合理栽植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以T40处理的最大净光合速率、光饱和点、暗呼吸和叶面积最高,明显高于高光照CK和低光照T80组。中度遮阴(40%~60%)有利于夏蜡梅的生长,过高或过低的光照均不利于夏蜡梅的正常生长。  相似文献   

2.
利用荧光标记甲基化敏感扩增多态性技术(fluorescence-labeled methylation-sensitive amplified polymorphism,F-MSAP)比较广叶绣球菌(Sparassis latifolia)菌丝在光、暗条件下基因组胞嘧啶甲基化的变化。F-MSAP分析显示,15对选择性扩增引物共扩增出6383个CCGG位点,平均每个处理每对引物扩增47个条带,其中2849条片段发生甲基化。黑暗组、光照24h和光照48h处理组总甲基化水平分别是49.54%、41.71%和42.88%,黑暗组和光照处理组的总甲基化水平差异显著(P0.01),而光照组间甲基化水平差异不显著(P=0.10)。与黑暗组相比,光照诱导全甲基化率升高,半甲基化率降低,差异显著(P0.01)。总的趋势是光照引起广叶绣球菌菌丝DNA去甲基化。  相似文献   

3.
以1年生海姆维斯蒂栒子组培苗为试材,研究了遮荫处理对海姆维斯蒂栒子叶片面积、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胞间二氧化碳浓度等生长及光合特性的影响,以探讨其耐荫能力。结果表明:遮荫处理后的叶片面积极显著高于全光照条件下的叶片面积,且随遮荫程度的增加叶片面积显著增加,3层遮阳网处理下(透光率8%)的叶片面积最大;全光照处理的叶片厚度极显著高于2层遮阳网(透光率17%)和3层遮阳网处理,与1层(透光率46%)遮荫处理差异不显著;遮荫处理下的叶绿素含量极显著高于全光照处理,而全光照处理下的叶绿素a/b的比值显著高于1层遮阳网处理,极显著高于2、3层遮阳网处理。全光照条件下的净光合速率极显著高于遮荫处理,在遮荫处理中,随着遮荫程度增加,净光合速率明显减小;气孔导度逐渐降低,全光照条件下的气孔导度高于1、2层遮荫处理,但差异不显著,3层遮荫处理的气孔导度极显著低于全光照处理;胞间二氧化碳浓度逐渐增加,2、3层遮荫处理显著高于全光照和1层遮荫处理,1层遮荫处理高于全光照处理。综合各项指标及田间观察认为,海姆维斯蒂栒子喜光,但具有一定的耐荫能力,在光照强度22.864klx、透光率46%的环境下可以正常生长。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苗期不同光周期处理下,不同基因型有棱丝瓜皇冠一号和夏丝一号两个品种的光周期反应.试验表明,短日照处理能促进两个有棱丝瓜品种植株的雌性发育,提早雌雄花,显著的增加雌花总数,提高雌雄花比率;10 h光照处理能极显著提高两个品种产量,6 h和8 h处理显著减产.皇冠一号的雌雄花比率和产量要极显著的高于夏丝一号,但夏丝一号的雌花开花时间极显著早于皇冠一号.  相似文献   

5.
在LED白光(W)和紫外光(UV-A)两种不同光条件下,研究培养液中添加富氢水(HRW)对萝卜芽苗菜生长、下胚轴中花青苷含量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并检测了花青苷合成过程中关键结构基因的表达量变化。结果表明,与白光相比,紫外光处理显著抑制了萝卜芽苗菜的生长。不同连续光照时间(3、12、24、36h)下,紫外光处理的萝卜芽苗菜下胚轴花青苷含量均显著高于白光处理;连续光照处理24h和36h时,UV-A+HRW处理下花青苷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表明UV-A有利于花青苷的合成,而HRW可进一步提高UV-A对花青苷合成的诱导作用;各连续光照时间下,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的变化趋势与花青苷含量基本一致。与白光相比,紫外光处理可明显提高花青苷合成关键基因的表达;UV-A+HRW处理下,PAL、CHS、CHI、F3H、DFR、LDOX和ANS的表达量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表明UV-A+HRW处理下,上述基因的上调对花青苷含量的提高起到主要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6.
不同LED光质对生菜生长和营养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玻璃温室条件下,呆用土培盆栽的方法栽培生菜,于采收前在人工光照培养箱内用不同光质的发光二极管(LED)光源进行6d连续光照处理(光周期为24h),探讨了采收前不同光质LED连续光照处理对土培生菜生长及营养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白光处理下生菜的地上部生物量最小,蓝光处理的地上部生物量最大,红光居中。不同光质处理对生菜叶片叶绿素a、叶绿素b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均无显著影响。与白光相比,红光和蓝光处理显著降低了生菜地上部分硝酸盐的含量,而红蓝光处理的生菜地上部分硝酸盐的含量略低于白光处理。4种光质处理中,以红蓝光处理的VC含量最高,红光处理次之,白光和蓝光处理最低。另外,与白光处理相比,红光处理显著提高了生菜地上部的花青素含量,蓝光处理生菜地上部花青素含量最低,白光处理与红蓝光处理略高。总之,呆收前以LED红光或红蓝光进行连续光照处理,对提高设施土培生菜的营养品质的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7.
不同补光时间和方式对设施大蒜鳞茎膨大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靳志勇  王硕硕  刘娜  巩彪  刘世琦  史庆华 《园艺学报》2014,41(12):2411-2418
以‘二水早’大蒜为试材,探讨了不同的补光方法对冬季温室栽培大蒜鳞茎膨大及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连续光照达到14 h(9:00-16:00自然光照7 h + 5:30-9:00和16:00-19:30补光7 h)条件下大蒜鳞茎才能显著膨大,非连续光照8 ~ 14 h,即在7 h自然光照条件下,21:00-4:00打破黑暗补光1 ~ 7 h处理均能促进鳞茎膨大,并且鳞茎质量均高于14 h连续光照处理;不同打破黑暗处理之间鳞茎质量无显著差异。随着打破黑暗补光时间的延长,大蒜叶片色素含量,鳞茎中大蒜素、可溶性糖、维生素C、可溶性蛋白、游离氨基酸、总酚含量均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趋势;打破黑暗补光5 h处理的大蒜叶片色素含量,鳞茎中维生素C、可溶性蛋白、游离氨基酸含量最高,分别比连续14 h光照处理提高了30.0%、7.7%、36.2%和25.3%;另外,总酚含量和自由基清除率也是以打破黑暗补光5 h处理最高。因此,从温室大蒜产量考虑,打破黑暗补光1 h处理就能达到较高的鳞茎产量,如果综合考虑产量和品质,则以打破黑暗补光5 h处理最优。  相似文献   

8.
对阴香的8个种源共72个家系,即福建建瓯种源(W)13个家系、广东乐昌种源(L)7个家系、广东广州种源(H)3个家系、广东韶关种源(S)11个家系、赣县种源(G)11个家系、崇义种源(C)7个家系、信丰种源(X)10个家系、宁都种源(N)10个家系生长期为12个月的苗木生长性状,如苗高、地径、侧根条数、鲜重、干重等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8个种源间有较大的变异,L种源表现最好而C种源最差,其中L种源苗高、地径、侧根条数、鲜重、干重均值分别为15.6cm、4.25mm、14条、3.180g、1.087g,而C种源只有8.2cm、2.40mm、11条、1.391g、0.496g;采用独立选择法,初选出10个苗期生长较快的家系。  相似文献   

9.
光周期处理对黄瓜花性分化及其氧化酶活性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人工控制光照时间,研究了不同光周期处理对黄瓜强雌系、普通系花性分化和内源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8 h光照处理使所有供试材料的雌花节率都高于对照,16 h光照处理使所有供试材料的雌花节率都低于对照,两种处理均达到了显著差异.与对照相比,8 h光照处理总体上使过氧化物酶活性升高,过氧化氢酶活性降低;16 h光照处理使过氧化物酶活性降低,过氧化氢酶活性升高.  相似文献   

10.
不同光质对韭菜生长及光合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791雪韭和紫根红两个韭菜品种为试验材料,设红光、蓝光、红/蓝(3/1)、红/蓝(7/1)4个处理,以白光为对照,研究不同光质对韭菜生长及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红/蓝(7/1)处理下韭菜株高、茎粗、叶宽及干鲜质量比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叶绿素总量、叶绿素a/b值及类胡萝卜素含量均以红光处理最高|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以及Fv/Fm、Fv/Fo均以红/蓝(7/1)处理最高,而蓝光处理下有较高的胞间CO2浓度、ФPSⅡ和qP。说明红/蓝(7/1)光质有利于提高韭菜叶片的光合作用,促进植株生长,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11.
在潮汐灌溉条件下,以黄瓜品种中农18号为材料,分别在夏季和冬季进行穴盘育苗,比较1、2、3 cm供液高度对基质的吸水速率、黄瓜穴盘苗表观生长指标、根系活力、水分及氮素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供液高度增加,基质吸水速率逐渐加快;夏季和冬季育苗供液高度为2 cm和3 cm时,穴盘苗的株高、叶面积、茎叶鲜质量和干质量均高于1 cm供液高度,3个供液高度间的根体积、根系鲜质量和干质量、根冠比、壮苗指数无显著差异,但3 cm供液高度的穴盘苗根系活力显著降低,供液和回液体积以及肥料施用量最大;而夏季育苗2 cm供液高度时,穴盘苗的水分利用率较高,且氮素利用率最大。基于穴盘苗表观生长指标与水肥利用率,夏季和冬季黄瓜潮汐穴盘育苗的适宜灌溉高度均为2 cm。  相似文献   

12.
从不同施用方式、不同浓度及不同施用次数等方面优化短短芽孢杆菌FJAT-0809-GLX的施用技术,并研究其对番茄和辣椒幼苗的施用效果。结果表明,短短芽孢杆菌叶面喷施和灌根结合施用显著增加了辣椒幼苗的株高和茎粗,处理14d后株高净增长为20.00 cm,茎粗净增长为0.16 mm。不同浓度短短芽孢杆菌均能促进番茄和辣椒幼苗的生长,其中稀释500倍对番茄幼苗的促生效果最好,稀释10倍对辣椒幼苗的促生效果最好。短短芽孢杆菌不同灌根次数对番茄和辣椒幼苗生长的影响不同,灌根2~3次对番茄幼苗生长效果较好,灌根2次对辣椒幼苗生长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3.
芦笋壮苗指标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以“阿波罗”为试材,研究了芦笋幼苗茎数、平均茎粗、平均茎高等地上部生长指标与定植后生长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具有5~7支茎,平均茎粗0.14~0.17 cm,平均茎高30~45 cm的芦笋幼苗定植后生长量最大,可作为芦笋壮苗指标。通径分析表明,定植时幼苗的茎粗对定植后幼苗生长量直接作用最大,其次为茎数。茎数和茎粗可作为芦笋壮苗的优先选择指标。  相似文献   

14.
不同光周期下黄瓜和番茄幼苗生长与ZT和IAA的相关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不同光周期(12、14、16、18 和20 h · d-1)对黄瓜和番茄幼苗生长的影响,探讨不同 光周期下幼苗生长与ZT 和IAA 含量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光周期的延长,黄瓜和番茄幼苗株高有降 低趋势,番茄幼苗的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含量逐渐升高;光周期达到16 h · d-1 时,叶面积达到最大值, 壮苗指数显著高于12 和14 h · d-1 处理;随着光周期的延长,番茄叶片中ZT 和IAA 含量逐渐升高,茎中 逐渐降低,且与番茄叶面积和株高成线性回归相关,黄瓜幼苗株高与茎中IAA 含量、根鲜质量与根中ZT 含量成正线性回归相关。总体而言,光周期设置在16 h · d-1 时有利于促进黄瓜和番茄幼苗的生长,培育 壮苗。推测光周期通过调控黄瓜和番茄幼苗ZT 和IAA 含量的变化来影响其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5.
在植物工厂LED光源环境下,以黄瓜品种中农26号为试材,研究基质不同含水量对黄瓜幼苗生长特性及需水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植物工厂LED光源环境下,基质含水量为85%~90%时,黄瓜幼苗的株高、茎粗、生物量、根系形态指标、壮苗指数等生长指标最优。85%~90%基质含水量处理单株幼苗总耗水量最大,达到129.72 mL,且显著提高了幼苗的水分利用效率。幼苗播种后天数与单株日耗水量的关系以线性方程最佳,表达式为y=0.355 3 x-1.887 5。综合考虑黄瓜幼苗生长和耗水特性,LED光源环境下,85%~90%基质含水量培育优质壮苗的同时能够实现水分的高效利用。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金边凤尾兰组培苗的生长观测分析、组培苗与脚芽扦插苗和腋芽的生长比较、病害发生规律等研究,提出了金边凤尾兰组培苗的生长规律和合理的栽培措施.结果表明:金边凤尾兰组培苗3 a 平均株高能达到73.6 cm,平均叶片数达193.7片,其中第1年生长较慢;金边凤尾兰叶片颜色每年红绿、黄绿交替变化;同等栽培条件,组培苗的生长最快,脚芽扦插苗次之,腋芽最慢,春季种植比秋季好;组培苗在8月练苗软腐病发病率最高,4 000倍浓度的农用链霉素处理效果最好;炭疽病发病一般在5~8月,其中6月最严重,减少雨淋,使用80%炭疽福美500倍液处理,可有效控制病情.  相似文献   

17.
草炭是短期内不可再生资源,而椰糠作为栽培基质可实现园林废弃物的资源化再利用,为探索椰糠替代草炭用于辣椒穴盘育苗的可能性,采用草炭、蛭石、珍珠岩和椰糠作为育苗基质原料,复合基质中保持20%珍珠岩和20%蛭石(体积比)不变的条件下,以草炭∶蛭石∶珍珠岩为3∶1∶1常用复合基质作为对照组,设计7种育苗基质组合,研究不同比例椰糠替代草炭对辣椒穴盘苗生长和生理的影响。结果表明:复合基质中椰糠替代草炭的处理对辣椒苗期生长指标、干鲜质量和SPAD值影响不尽相同,其中与对照相比,以椰糠∶蛭石∶珍珠岩=3∶1∶1(体积比)处理效果最佳,不但促进了辣椒幼苗的生长,显著增加了株高、茎粗,而且能显著提高辣椒全株干、鲜质量,辣椒的壮苗指数高于对照,但壮苗指数、SPAD值均与对照无显著差异。综上所述,育苗基质中椰糠替代草炭能够有效改善辣椒幼苗质量,且椰糠∶蛭石∶珍珠岩=3∶1∶1(体积比)为最佳辣椒育苗基质组合,说明椰糠可以全部代替草炭用于辣椒穴盘育苗。  相似文献   

18.
以百蜜5号南瓜种子为材料,测定和分析了不同配比LED红蓝光源处理对南瓜幼苗的生长、生理特性及田间生长的影响,以期为南瓜育苗寻找最适光质配比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单色红光处理下,南瓜幼苗的株高、茎长、根数和地上鲜质量、叶面积和碳氮比均最大;在一定比例的红蓝复合光源处理下,南瓜的可溶性蛋白含量、游离氨基酸含量、根系活力、...  相似文献   

19.
LED光质补光对黄瓜幼苗生长和光合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苏娜娜  邬奇  崔瑾 《中国蔬菜》2012,1(24):48-54
采用发光二极管(light emitting diode,LED)精确调制光谱能量分布,以单色光质(红光、蓝光、UV-B)和组合光质(红/蓝1∶1)进行每天4 h补光,以未补光组为对照,研究LED光质补光对黄瓜幼苗生长和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未补光组相比,LED光质补光处理显著促进了黄瓜幼苗的生长;不同光质对黄瓜幼苗生长和光合特性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其中,UV-B处理显著提高了黄瓜幼苗叶片单位鲜质量的叶绿素a、叶绿素b和类胡萝卜素含量,但显著降低了Fv/Fm;红光处理显著提高了黄瓜幼苗的真叶数、叶面积、株高、干鲜质量、壮苗指数、根系活力、SOD活性和可溶性蛋白含量。总体而言,红光有利于培育壮苗,较适合作为黄瓜育苗的补光光质。  相似文献   

20.
对乐东拟单性木兰播种苗及2 a生以上绿化苗木进行培育技术和生长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乐东拟单性木兰大田育苗播种量以20~25 g/m~2为宜。1 a生苗高平均55.6 cm,平均地径0.67 cm,主根长26.1 cm,根冠32.6 cm×29.9 cm,5 cm长Ⅰ级侧根数9.8根,根系较发达,当年可出圃。10 a生绿化大苗平均高达(617±31.97)cm,平均胸径(15.66±1.18)cm,冠径(447±31.85)cm,生长速度较快。每年的6~8月是苗高、径生长最快时期,应加强肥水管理,促进苗木生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