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 毫秒
1.
亚洲玉米螟已成为棉花上一种重要的钻蛀性害虫。该虫在棉田落卵量大,幼虫孵化率高,幼虫可为害棉花嫩头、叶柄、蕾、铃、茎杆等多种器官。根据同龄幼虫在棉花不同器官之间的分布,计算出1头幼虫一生破坏棉花器官二代为3.373个,三代为2.202个。通过各龄幼虫存活情况,估算出1块卵孵出的幼虫二代可为害棉花蕾7.46个、嫩头7.12个、棉桃3.32个、钻蛀茎杆3.32次,三代破坏棉铃9.97个、嫩头2.44个、茎杆1.26次。  相似文献   

2.
玉米螟为害棉花虽早有记载,但作为棉花现蕾期的主要害虫,则是近年来耕作制度和作物布局发生重大变化的结果。 棉田玉米螟发生的新特点 玉米螟在本地一年三代,过去以第三代幼虫为害棉铃为主,重者30%以上,一般1%以下,第一、二代幼虫为害茎叶仅零星发生,因而并不视为主要棉花害虫。但据1984、1985两年  相似文献   

3.
DZME-I型高效电子灭蛾器是根据棉铃虫成虫对一定波长的灯光有强烈趋性而设计的诱杀灯具,它主要由高压汞灯和高压电网组成。对棉田一、二、三代成虫诱杀数量大、质量好,雌蛾抱卵率平均为88.3%,雌雄比为1.1:1.0;使二、三、四代棉田落卵量分别减少48.5%、31.7%和41.1%;每0.067公顷(合1亩地)棉田可减少4次施药。采用此灯具,投入产出比为1:3.4,并可兼治其它农业害虫。  相似文献   

4.
为了弄清不同寄主植物对亚洲玉米螟生长发育的影响,室内研究了玉米(Zea mays)、甘蔗(Saccharum officinarum)、四季豆(Phaseolus vulgaris)、茼蒿(Chrysanthemum coronarium)对亚洲玉米螟发育历期、体重增长和龄期及成虫产卵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同条件下,亚洲玉米螟幼虫取食不同寄主植物后其虫龄存在较大差异,其中饲喂四季豆的种群中77.8%个体有4龄,饲喂玉米、甘蔗及玉米甘蔗混合食物后90%个体有5龄,而饲喂茼蒿的种群可达6龄.饲喂四季豆的亚洲玉米螟F1代幼虫总的发育历期最短,仅12.52 d,而饲喂玉米、玉米与甘蔗混合食物的个体发育历期显著长于其他处理,分别为 31.0 d和28.17 d.F2代幼虫总发育历期比F1代短;F1代亚洲玉米螟末龄幼虫体重以饲喂四季豆的最大,单头体重达 56.13 mg,与饲喂甘蔗的个体体重(51.80 mg)间无显著差异,且显著高于其他处理,而饲喂玉米+甘蔗的最低,仅 27.88 mg,与饲喂茼蒿的(34.31 mg)无显著差异.不同寄主植物饲喂的亚洲玉米螟产卵量也有显著差异,以饲喂茼蒿的最高(217粒/雌).F2代卵的孵化率比F1代低,且饲喂玉米、四季豆及茼蒿的F2代中雌虫比例明显高于雄虫,而饲喂甘蔗及玉米+甘蔗的雄虫比例较高.本研究结果将为进一步研究亚洲玉米螟种群分化及利用作物多样性种植控制亚洲玉米螟的机理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5.
通过虫期生命表方法,对亚洲玉米螟自然种群数量变动进行了Var-ley-Gradwell K-图示分析和Moris-Watt相关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影响亚洲玉米螟自然种群数量变动的关键虫期,1代为低幼虫潜藏期,2代为卵期,影响亚洲玉米螟自然种群数量变动的主导致死因子,1代为低幼虫潜藏期的天敌捕食及自然死亡因子,2代为卵期的中华草龄捕食因子。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新疆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ée)不同地理种群在(27±1)℃的恒温条件下,光照时数为4~20 h之间时的光周期反应.结果表明,光周期和不同地理区域对亚洲玉米螟幼虫发育历期有极显著性影响,两因素交互作用对亚洲玉米螟幼虫发育历期有极显著性影响.焉耆、塔城、昌吉种群的临界光周期为LD14:10 h,乌鲁木齐、哈密种群的临界光周期为LD15:9 h.新疆不同地理种群亚洲玉米螟在光照时间时数为8~12 h之间时幼虫的发育历期最长,滞育诱导率最高.并且光照时数长于14 h时,随着光照时数的增加,反而幼虫发育历期缩短,滞育率降低.光周期和亚洲玉米螟发育历期负相关,即光照延长,亚洲玉米螟幼虫发育历期缩短.不同地理区域和亚洲玉米螟发育历期正相关,即北纬度升高,亚洲玉米螟幼虫发育历期延长.  相似文献   

7.
夏新  丛斌  宋立秋  刘洪敏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9):5795-5795,5797
[目的]为了研究不同地理种群和不同化性亚洲玉米螟的有效积温和存活率。[方法]采用直线最优法对采自我国北方不同地区的亚洲玉米螟一化性、二化性、三化性种群的有效积温和存活率进行了研究。[结果]一化性种群有效积温最高,二化性种群次之,三化性种群最低;除成虫外,其它虫态(卵、幼虫和蛹)的发育起点温度均为三化性的最高,二化性居中,一化性最低,成虫则刚好相反。在每一个供试温度(152、02、53、03、5℃)下一化性的存活率最高,二化性次之,三化性最低。[结论]在供试的5个温度梯度中,25℃是亚洲玉米螟发育的最适温度,不同地理种群和不同化性的亚洲玉米螟的生物学特性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8.
天幕毛虫生物学特性的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室内和田间试验所取得的数据结果表明,天幕毛虫幼虫共分6龄;卵寄生率为5%;室内饲养全幼期死亡率为100%;感染病毒是幼虫死亡的主要原因。自然生态因子影响幼虫的存活,以1~2龄幼虫死亡率最高,占全幼期死亡率的91.9%。试验的温湿度对出壳率无显著影响。在适宜温度范围内,温度高寿命短,存活率低。各龄幼虫发育速率随着温度升高而加快,相对湿度在40.0~92.0%之间是幼虫生活的适宜湿度范围,1~4龄幼虫发育历期与湿度呈显著直线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黑龙江、山西、海南3个地区不同化性的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 (Guenée)]越冬幼虫复苏后发育至化蛹历期的研究,发现3种不同化性种群间的玉米螟幼虫复苏后发育至化蛹的历期有明显差异,其中哈尔滨地区一化性亚洲玉米螟发育历期较长,为34.54 d左右;山西地区二化性亚洲玉米螟发育历期居中,为21.47 d左右;海南地区的六化性亚洲玉米螟发育历期较短,为16.73 d左右,各地区亚洲玉米螟越冬幼虫的发育历期长短与化性呈负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为了更好地防治亚洲玉米螟,在哈尔滨地区通过春季剖秆进行越冬代亚洲玉米螟幼虫的发育进度调查,利用亚洲玉米螟性诱剂监测雄性成虫动态,研究田间亚洲玉米螟的发生规律。结果表明:2019-2021年哈尔滨地区亚洲玉米螟百秆越冬基数为8.6~9.5头,存活率为85.0%~89.1%,化蛹始见期为5月20日左右,化蛹盛期为5月26日至6月18日,化蛹高峰期为6月10日左右,羽化始见期为5月27日左右,田间亚洲玉米螟雄虫越冬代高峰期在6月17日-24日。综上明确了哈尔滨地区亚洲玉米螟发生规律,即越冬代亚洲玉米螟在5月中下旬开始化蛹,6月上旬到中旬达到化蛹高峰期,5月末开始羽化,6月中下旬田间出现雄性成虫高峰期,二代亚洲玉米螟雄性成虫田间发生时间主要集中在7月下旬至8月中旬。  相似文献   

11.
马铃薯瓢虫实验种群的生命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室内5种定温条件下,对马铃薯瓢虫HenosepilachnavigintiociomaculataMots.的生命表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马铃薯瓢虫的发育过程中有2个高死亡率阶段,即1龄幼虫期和4龄幼虫期.在20,23,25,28,30℃的温度下,种群内禀增长率(rm)分别为0.0449、0.0830、0.1107、0.0917和0.0619,稳定年龄组配中成虫比例分别为17.71%,8.47%,6.98%,8.58%和11.38%。作者还对其它种群动态参数和种群受干扰后恢复时间的应用实例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本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对Ostrinia属5种近缘种4种酶的同工酶分析后发现亚洲玉米螟、欧洲玉米螟、宁夏苍耳螟和豆螟的同工酶均具多态现象。根据酶谱的差异,绘出了Os-trinia属5种近缘种的亲缘关系图,并利用Nei,M的遗传距离计算公式求得亚洲玉米螟和欧洲玉米螟之间的遗传距离是1.219,亚洲玉米螟与宁夏苍耳螟间的遗传距离为1.046,欧洲玉米螟与宁夏苍耳螟间为0.216。根据亚种间遗传距离在0.23左右的意见,作者首次认为宁夏苍耳螟是欧洲玉米螟的一个亚种。  相似文献   

13.
较系统地观察了刀豆氨酸对亚洲玉米螟生长发育及生殖的影响。亚洲玉米螟幼虫取食含刀豆氨酸(0.5~2.0mmmol/L)的半人工饲料后,五龄幼虫体重明显增加,幼虫,预蛹和蛹死亡率升高,成虫寿命明显缩短。在预蛹、肾和成虫期,处理组出现大量畸形个体,畸形的程度和数量随刀豆氨酸浓度的的升高而增加。成虫的生殖力(产卵率和受精率)随刀豆氨酸深度的升高而迅速下降,试验表明,刀豆氨酸对雌蛾的作用是引起生殖力下降的主  相似文献   

14.
为探明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 幼虫对光温反应的差异,详细比较了来自2个不同地理种群的亚洲玉米螟(江西南昌28.7°N、115.9°E和广西阳朔24.8°N、110.5°E)幼虫在5 个温度和6个光周期下的发育历期。结果表明:随温度的升高和光照时间的延长,2个地理种群亚洲玉米螟幼虫期的差异呈减小趋势;在光周期为L12:D12 和L11:D13 时,仅少数幼虫化蛹,绝大多数幼虫进入滞育。其结果揭示了即使在同一种类昆虫中,不同试验条件,其幼虫发育历期的地理差异也可能不同。  相似文献   

15.
天敌对棉蛉虫的控制作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调查研究了大田天敌对棉铃虫的捕食与寄生作用,结果表明不进行化学的田块棉虫卵自然消亡率较高;天敌对棉虫卵的捕食率棉田二代48小时,三代36小时、四代48小时分别为13.89%、10.46%、23.45%;玉米田二代48小时为16.77%,三代36小时为17.62%,高于棉田。棉田天敌对棉铃虫幼虫的捕食率树卵的捕食率,二、三代分别平均为48.73%、37.06%。自然条件下寄生性天敌对棉虫的控制作  相似文献   

16.
通过虫期生命表方法,对亚洲玉米螟自然种群数量变动进行了Var-ley-Gradwell K-图示分析和Morris-Watt相关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影响亚洲玉米螟自然种群数量变动的关键虫期,1代为低龄幼虫潜藏期,2代为卵期。影响亚洲玉米螟自然种群数量变动的主导致死因子,1代为低龄幼虫潜藏期的天敌捕食及自然死亡因子,2代为卵期的中华草龄捕食因子。  相似文献   

17.
为探索防治二代玉米螟幼虫的新技术,在田间释放松毛虫赤眼蜂后,应用自走式高秆作物喷雾机喷药防治玉米螟.结果表明,此综合技术防治玉米螟的平均防治效果达64.22%,挽回玉米产量损失率11.20%,而仅用赤眼蜂防治一代玉米螟的平均防治效果为56.95%,挽回玉米产量损失率9.25%.因此,自走式高秆作物喷雾机喷药对玉米螟二代幼虫有控制效果.松毛虫赤眼蜂结合自走式高秆作物喷雾机喷药的综合防治技术能够减少田间玉米螟一代和二代幼虫数量,在玉米螟多代发生区可根据玉米螟发生情况和粮食生产的需要进行选用.  相似文献   

18.
圈养大熊猫种群的统计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大熊猫的圈养种群在1936年~1999年12月31日期间的变化,从野外共捕获大熊猫272只.繁殖225只、死亡361只、释放10只、现圈养大熊猫126只(雄性54只、雌性72只)。国内外圈养大熊猫共繁殖150胎、 225只(雄性66只、雌性77只、未知性别82只)、单胎77胎(5l.3%),双胞胎71胎 (47.3)3胞胎2胎(1.4%).活到1岁以上的105只、存活率为46.7%,单胎的存活率为66.2%,双胞胎的存活率为36.6%,3胞胎为33.3%。圈养繁殖大熊猫的性比为1:1。大熊猫是季节性繁殖的动物。产仔期主要在每年的8月(30.49%)和9月(48.88%)。占全年的 79.37%。圈养繁殖大熊猫、雌性( N=15)开始繁殖的年龄是 (5.7±l.l)岁,雄性(N=3)大熊猫(5.80±0.58)岁。根据圈养大熊猫的生命表计算出圈养种群的净增长率R0为 0.209,世代周期 T为 9.187a。内禀增长率λ为-0.170,周期增长率λ为 0. 844。圈养种群的数量在 1936年~ 1999年12月31日期间是下降的。  相似文献   

19.
以不同用量的转Bt crylF基因抗虫玉米饲养亚洲玉米螟幼虫,研究人工饲料中转基因玉米对其存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人工饲料中转基因玉米用量的增加,亚洲玉米螟幼虫的存活率逐渐下降,在用量为100%处理时幼虫存活数仅3~5头,存活率仅15%~20%;在对照玉米处理中,4个处理的幼虫存活数均较高,为16~19头,存活率均在69%以上。转基因玉米处理的幼虫存活数与对照玉米处理相比,两者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温度、相对湿度对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ée)越冬幼虫化蛹及羽化的影响。【方法】采用饱和盐溶液法研究不同温、湿度梯度下,新疆南北疆2个代表性玉米螟地理种群越冬幼虫化蛹和羽化的响应。【结果】越冬代玉米螟幼虫随着环境温(相对湿度)的增高(增大)化蛹、羽化进度随之缩短且差异显著(P<0.05)。较其他环境,28℃和75%RH,南疆种群、北疆种群玉米螟化蛹历期最短依次为(15.24%±3.02%)、(14.11%±2.64%)和(21.45%±2.54%)、(18.27%±1.96%),化蛹率和羽化率均最高分别为(90.12%、96.33%)和(76.22%±5.45%)、(74.12%±6.01%),(68.13%±3.77%)、(64.39%±4.72%)。【结论】温度、相对湿度是影响玉米螟化蛹和继后发育(羽化)的主要环境因子, 新疆南疆种群、北疆种群越冬代老熟幼虫随着温度、相对湿度的升高化蛹和继后发育(羽化)的发生期呈“前移”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