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甘肃省冬油菜种植适宜性及影响因子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随着气候变化、油菜栽培技术的进步和油菜新品种的育成推广,我国传统油菜生产格局和种植结构发生明显变化,甘肃省冬油菜的种植地带也随之向北扩展,种植的海拔高度抬升,种植面积和产量显著增加。研究甘肃省冬油菜种植适宜性,对改进甘肃省油菜生产布局,合理调整农作物种植结构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获取多年田间试验数据,初步筛选9个影响冬油菜种植分布的潜在气候因子,采用基于DEM的小网格法建立9个影响冬油菜种植分布的潜在气象因子空间分布图层,在此基础上利用最大熵模型和GIS空间分布技术,构建冬油菜潜在分布模型,分析影响甘肃省冬油菜种植分布的主要生态因子及其特征,评价甘肃省冬油菜种植适宜性。研究结果表明:甘肃省冬油菜种植分布概率为0~0.89,按其分布概率可将甘肃省冬油菜种植区域划分为不适宜种植区域、次适宜种植区域、适宜种植区域和最适宜种植区域,可以种植冬油菜的区域占甘肃省总面积的60%,大于实际冬油菜种植面积,冬油菜在甘肃省种植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按照9个潜在气象因子对冬油菜种植分布贡献率的大小,确定影响甘肃省冬油菜种植分布的6个主导气象因子及其阈值为:负积温≥-800℃,最冷月最低温度≥-20℃,最冷月平均温度≥-15℃,年平均温度≥4℃,极端低温≥-28℃,50 mm≤生育期降水量≤200 mm。并以此指导甘肃省冬油菜种植布局,调整甘肃省农作物种植结构,引导农民优化种植模式,提高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决当归连作障碍,促进当归实现种植科学化、精细化。通过布设采样点对岷县当归产区水、热、光等气象资源和土壤资源进行调查,利用SPSS 26.0、GS+软件调查采样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用普通克里格插值法进行插值处理,构建岷县当归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利用特尔斐法建立岷县当归层次分析模型进行适宜性评价。结果表明,岷县当归种植高度适宜区、适宜区和勉强适宜区的面积分别为664.27、175.53、29.87 km2,分别占全县耕地总面积的76.4%、20.2%、3.4%;影响岷县当归适宜性分布的主要因素为海拔、降水量、年平均温度和零度积温。 相似文献
3.
4.
5.
重庆市有适宜马铃薯生长发育的优越气候,同时在海拔高度、气温、降水、日照等多种气象因子影响下,马铃薯生长分布有一定规律。选取1971—2000年气候数据,基于GIS进行空间化分析,同时结合实地调研等相关资料,对马铃薯进行气候区划,划分出"一年二到三熟光照较丰马铃薯栽培区、一年二到三熟光照一般马铃薯栽培区、一年二熟光照较丰马铃薯栽培区、一年二熟光照一般马铃薯栽培区、一年一到二熟光照较丰马铃薯栽培区、一年一到二熟光照一般马铃薯栽培区和气候冷凉不适宜区"等7个不同类型栽培区,为马铃薯种植提供客观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胶东山区县域优质苹果生态适宜性评价及潜力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山区地形复杂,自然资源立体差异显著。如何精确的表示各种资源在山区的分布状况和建立评价模型,是山区农业结构调整和资源优化利用所需要的。该文以胶东半岛典型山区栖霞市为例,构建了县域数字高程模型,应用GIS对气候因子进行了空间定量模拟,在分析苹果生长生态要求与地形、土壤、气候各项生态评价因子关系的基础上,利用多因素综合法进行了县域优质苹果生态适宜性评价,并综合评价结果和土地结构特征,分析了栖霞市优质苹果发展潜力。结果表明:栖霞市优质苹果生长的生态适宜程度较高,中、高度适宜面积达9万多hm2,占县域面积的45%;优质苹果发展的潜力较大,中度以上生态适宜区可开发面积达5万多 hm2,其中高度适宜区具备优质苹果发展的潜力最大,中度适宜区次之,极度适宜区和初度、不适宜区的发展潜力较小。该评价结果为当地苹果产业快速发展和农业结构调整提供了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7.
8.
甘肃省马铃薯晚疫病气象条件等级预报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利用甘肃省马铃薯晚疫病监测资料,分析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发展与气象条件的关系,确定影响马铃薯晚疫病的主要气候生态因子.结果表明,相对湿度、降水量、气温与马铃薯晚疫病发病率呈正相关,相对湿度增大、降水增加、气温升高有利于晚疫病发生发展;日照时数、平均风速与马铃薯晚疫病发病率呈负相关,天气晴朗、日照充足,风速增大、空气交换加快不利于晚疫病发生发展.当可控条件一定时,气象条件是马铃薯晚疫病发生发展的主导因素.采用甘肃马铃薯晚疫病发生的病害资料与马铃薯晚疫病发生密切相关的温度、湿度等气象资料,建立了马铃薯晚疫病发生的气象条件等级预报模型.经检验,预报方程准确可用. 相似文献
9.
借助地理信息系统与数学模型,利用福建省气象观测数据,通过二次趋势面与反距离权重插值模型推算福建相关气温因子,进而对秋花生种植气温限制因子进行动态聚类。结果表明,福建省秋花生种植气温重度限制、中度限制、轻度限制和无限制面积分别占耕地总面积的42.22%、18.21%、14.56%和25.01%,限制程度表现出由闽东南向闽西、闽中、闽北及闽东地区逐渐加重的空间分布趋势。 相似文献
10.
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的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及方法研究 总被引:31,自引:2,他引:31
本文从系统论的机理出发,构建了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的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并在全面分析各种适宜性评价方法的基础上,以泰安市岱岳区为案例选择多因素综合评价方法进行了初步的应用研究。 相似文献
11.
12.
甘肃白龙江流域生态系统土壤保持功能时空变异及其影响因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壤保持是生态系统提供的调节服务之一,在缓解区域侵蚀和维持生态安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基于InVEST模型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开展了甘肃白龙江流域生态系统土壤保持功能时空变异及其影响因子分析。结果表明:(1)2002—2014年流域生态系统土壤保持功能不断增强,但空间格局变化不大;(2)各土地利用类型、海拔、坡度及坡向上土壤保持功能均有所提升,且保土功能增幅表现出随海拔抬升而减小,随坡度递增而增加的趋势;(3)降水量变化是流域土壤保持功能变化的主要因素,其与农作物单产变化、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分别交互后的因子影响力较大。由于降水具有不可控性,因此,降低人类农业活动干扰,增加植被覆盖有利于甘肃白龙江流域土壤保持功能的提高。研究结果可为西北山地流域土壤保持和生态系统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浙江省碳足迹、碳承载力的测度及结构,分析其碳安全程度及影响因素,为发展低碳经济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测度2000—2015年浙江省碳足迹和碳承载力,构建碳压力指数、碳足迹指数评价体系评价其碳安全程度;采用STIRPAT模型和岭回归方法对浙江省碳足迹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浙江省碳足迹经历了先增加后稳定并略微下降的过程,碳承载力基本稳定;能源利用效率逐年提高,经济发展对能源的依赖程度降低;浙江省碳压力指数在1.35~4.19,碳足迹指数在0.21~0.59,碳足迹总体处中等以上水平;回归结果表明,人口、城镇化率、GDP、第二产业占比、原煤碳足迹占比是浙江省碳足迹的主要驱动因素。[结论]浙江省碳足迹较大,碳安全程度总体较低。为实现低碳经济目标,应通过控制人口数量,提高城镇化质量,发展低碳产业,促进高碳产业低碳化,推广使用清洁能源等措施减少碳足迹,同时增加城市绿化面积,保护森林以增加碳承载力。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典型人工林健康状况,可为甘肃地区制定人工林科学经营措施、提高森林资源质量、实现森林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甘肃省5种典型人工林(刺槐林、杨树林、落叶松林、云杉林和油松林)为研究对象,在对区域内68个典型样地进行野外调查的基础上,从森林群落结构、生产力和恢复力等方面选取了18项指标,运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法,构建了适用于该区域人工林的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和健康评价模型,计算了森林健康指数,综合评价了该地区5种典型人工林的健康状况。[结果](1)甘肃地区典型人工林60.3%处于亚健康状态,22.1%处于不健康状态,10.3%处于中健康状态,7.3%处于健康状态;(2)不同人工林中,落叶松林的健康水平相对较高,杨树林健康水平最低,森林健康指数依次为落叶松林(0.417)>云杉林(0.126)>刺槐林(0.106)>油松林(0.000)>杨树林(-0.665);(3)人工林不同龄组中,成熟林的健康水平相对较高,幼龄林健康水平相对较低,平均森林健康指数依次为成熟林(0.580)>近熟林(-0.062)>中龄林(-0.073)>幼龄林(... 相似文献
15.
采用灰色系统理论,对影响吉林省粮食总产量的各因素进行动态灰色关联分析,研究结果反映了吉林省粮食生产发展的趋势,为粮食生产持续发展、科学决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采用灰色系统理论,对影响吉林省粮食总产量的各因素进行动态灰色关联分析,研究结果反映了吉林省粮食生产发展的趋势,为粮食生产持续发展、科学决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18.
云南省森林生态系统在全球碳循环及平衡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其森林土壤腐殖质组分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尚不十分清楚。基于云南省不同林区采集的88个表层土样,通过描述性统计和回归分析量化了海拔、土壤类型、坡向和坡度、年均温和年降水量对土壤腐殖质组分分布影响的相对重要性,探讨云南省森林土壤腐殖质组分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云南省森林土壤表层有机碳含量为8.40~199.73 g·kg–1,平均含量为51.37 g·kg–1,土壤可提取腐殖质碳含量为2.54~84.02 g·kg–1,平均含量为24.52 g·kg–1;胡富比均值小于1,土壤腐殖质聚合度较低;土壤腐殖质组分分布特征总体表现为滇西北、滇东北部较高,滇中、滇南部较低;土壤类型、海拔、年均温是影响云南省森林土壤腐殖质组分含量的主导因子,各因素的贡献程度总体呈现为土壤类型最高,其次是年均温、海拔,这说明土壤类型对森林表层土壤腐殖质的积累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甘肃省森林生态系统保育土壤功能及其价值评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更加直观地认识森林的重要生态和经济地位,并为甘肃省生态经济建设的综合决策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实现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以甘肃省重点林区为研究对象,采用物质量和价值量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定量地评价甘肃省森林生态系统保育土壤功能和经济价值。结果显示:(1)甘肃省森林生态系统年固土总量为16 620.53万t,年固土总价值为22.10亿元;年保肥总量为988.56万t,年保肥总价值为356.71亿元,森林生态系统年保肥价值占到总固土保肥总价值的94.2%,森林生态系统保肥所产生的价值远远大于固土所产生的价值,占据了主导地位;森林生态系统固土保肥总价值为380.80亿元/年,占甘肃省森林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1 825.92亿元/年)的20.86%。(2)所选取的19种林分类型中,灌木林(222.10亿元/年)在整个森林生态系统固土保肥总价值中占据支配地位,占到总价值的58.32%;乔木林中,其他硬阔类(30.27亿元/年)、栎类(24.25亿元/年)、阔叶混交林(22.22亿元/年)三者固土保肥功能和产生价值较大。甘肃省森林生态系统保育土壤功能及其价值在整个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灌木林、其他硬阔类、栎类以及阔叶混交林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占据优势。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