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七星瓢虫高空迁飞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来存  孙万启 《昆虫天敌》1989,11(3):139-141
有关七星瓢虫Coccinella Septempunctata L. 迁飞问题,蔡晓明等(1979~1981)、董承教等(1979~1980)已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证明了平原地区(郑州)明显的夏季突减现象与秦皇岛海岸群聚相吻合。我们于1979~1985年利用高山捕虫网进行了观察。现把结果报告于下:  相似文献   

2.
在“七星瓢虫迁飞初探”一文中,我们探讨了七星瓢虫迁飞的各种事实,指出1976~1980年每年5、6月(高峰在6月上旬)在850毫巴的约1500米高空有大量七星瓢虫自南向北飞越渤海上空。这种在每年一定时期,沿着一定路线作有规律的集群定向飞行,是近年来发现的七星瓢虫最重要的生物学特性。由于七星瓢虫在我国发生区域广大,虫量丰富,因此,我们认为七星瓢虫在每年迁飞期间不仅会飞越渤海上空,而且极  相似文献   

3.
七星瓢虫Coccinella septempunctata L.的海岸群聚现象(作者,1977、1979、1980)是七星瓢虫高空迁飞虫群由于天气形势的变化,在迁飞途中大规模降落的集中表现。为了进一步探讨瓢虫迁飞途中的降落范围和群聚数量与气流场(850毫巴)的关系,于1981年5~6月在渤海西岸的秦皇岛和黄海南岸的烟台进行了定点同步观察。烟台位于山东半岛北边,北纬37°36′,东经121°26′。调查地点包括烟台山、蓬莱岛和离烟台海岸20多华里的崆峒岛。观察点附近有小麦田、林地和果园,当地有七星瓢虫和蚜虫。5月29日崆峒岛上的冬小麦开始硬仁,经麦田五点取样调查,平均每平方米有七  相似文献   

4.
七星瓢虫是具有滞育现象的昆虫,而且每年5~6月,有大量成虫由南向北(大致方向)作远距离移动。目前能够反映七星瓢虫成虫发育和生理状况的只有两个形态学指标,即鞘翅的色泽和卵巢发育的等级。这两个指标对研究瓢虫的生态学和迁飞是十分有用的。 1974~1979年,我们曾解剖过上千头雌性瓢虫,以检查其卵巢发育状况。现根据解剖观察,就卵巢发育分级标准和研究卵巢发育的生态学意义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5.
一、前言 1976~1979年,证实七星瓢虫在秦皇岛海滨群聚的规律。四年间共观察到11次群聚虫峰(见表1)。每年群聚高峰均出现在6月6~9日,历年相差不超过3天,可见各年的群聚日在时间上是很一致的。群聚高峰是指每年海岸瓢虫群聚数量最多的一次。在此高峰前后还出现一般数量的虫峰。每群聚虫峰,由上岸集结,到离岸转移,约历经3天。3天过后在岸边均留下一批死虫,因为海岸群聚瓢虫数量奇多,故死亡数量是相当巨大的。七星瓢虫为何付出如此巨大的种群牺牲,定期群聚呢?经过四年的观察,我们认为,这与七星瓢虫的生物学特性和气象条件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我国利用七星瓢虫防治蚜虫的工作有了迅速的发展。但是,目前对七星瓢虫的发生规律了解仍很不够。每年5月下旬、6月上旬田间七星瓢虫常突然大量减少,而在当地又未发现大量的死虫。但在1976年5、6月间却在秦皇岛海滨首次发现了七星瓢虫的大量群聚。我们从1976年至1979年连续四年对海滨七星瓢虫的群聚现象进行了研究,初步证明秦皇岛七星瓢虫种群不是当地的,而是从外地迁入的。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在调查瓢虫的过程中,发现麦后大量七星瓢虫去向不明。给测报和利用带来了不少困难。为了摸清其去向,我们于1978—1979年对七星瓢虫在泰山的垂直分布进行了初步调查,结果如下。两年来,在泰山区域共调查了不同高度的山头28个、山洞45个、杂草2772平米、各种树木395株、农作物41块。6—9月份,泰山上蚜虫少,开花杂草多。麦后部分七星瓢虫逐渐向泰山上转移。1979年7月4日在杂草上调查,在海拔300米以下,平均每平方米有七星瓢虫0.5头;300—600米平均0.7头;600—1500米平均3头。7—8月七星瓢虫在海拔300米以上的杂草及柞树叶背面越夏。1978年7月底8月初在杂草上调查,海拔300米以下为零,300以上平均每平方米0.6—4.6头。蚜虫较多的中天门一般每平方米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索对七星瓢虫测报的依据,我们于1980年6月中旬对其胚胎发育进行了初步的观察,现将结果整理如下。材料和方法将七星瓢虫雌雄成虫配对,置于8×2.5厘米的指形管内饲养,卵产下后立即取出单粒平放于载玻片上。载玻片放到小培养皿(7×1.5厘米)中,不加盖,皿内有海绵2~3  相似文献   

9.
七星瓢虫对两种麦蚜控制作用的模拟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应用二次回归旋转组合设计方法研究了七星瓢虫成虫、幼虫与两种麦蚜共存系统中瓢虫对麦长管蚜和禾谷缢管蚜的捕食量模型。结果表明七星瓢虫对两种麦蚜的捕食量随着瓢虫密度的增加而减少.随着该种麦蚜密度的增加而增加.且七星瓢虫无选择性。七星瓢虫不同个体间的干扰作用对其捕食麦长管蚜数量有显著影响,两种麦蚜数交互作用对七星瓢虫捕食禾谷缢管蚜数量影响显著。该模型可用来预测田间蚜虫的变化.指导麦田蚜虫防治。  相似文献   

10.
三种瓢虫的消长动态及对棉蚜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0年以来,对冀南平原区主要瓢虫种类:七星瓢虫(Coccinella septempunctataLinnaeus))、龟纹瓢虫(Propylaea japonica(Thungberg))、多异瓢虫(Adonia variegata(Goeze))的消长动态,及其对棉蚜的控制作用进行了调查。每年4~11月,对油菜、小麦、玉米、谷子、紫穗槐、棉花等地,作了系统观察。采用5点取样,5~10天一次定点调查。密植作物查10平方米,稀植作物查100株。并分别调查了喷农药和不喷农药的棉田,兹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七星瓢虫(Coccinella septempunctata)和多异瓢虫(Hippodamia variegata)是新疆棉区棉蚜的主要天敌。为探索2种天敌对温度的适应性,室内设置25℃,30℃,35℃和40℃恒温处理,测定温度对2种瓢虫体内水分散失的影响。结果表明:2种瓢虫水分散失程度对温度响应具有差异性,多异瓢虫散失量高于七星瓢虫,约为七星瓢虫水分散失量的1.7~2.3倍;不同温度处理24 h内,多异瓢虫的死亡率显著高于七星瓢虫(p0.05,df=49)。田间调查结果表明,七星瓢虫与棉蚜有十分明显的跟随关系。因此,七星瓢虫种群崩溃的直接影响因子不是温度,可能与获取食物所得到的水分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2.
七星瓢虫Coccinella septempunctata Linnaeus是鲁西北地区小麦、棉花、花生蚜虫的主要天敌。1974年以来,我区大面积利用其防治棉蚜,取得显著成效。但其发生规律尚不够清楚,因而影响了进一步的利用。我们于1978~1980年对七星瓢虫在鲁西北地区的发生规律进行了初步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非昆虫源人工饲料饲养的七星瓢虫对豆蚜的捕食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评价非昆虫源人工饲料饲养七星瓢虫的捕食能力,在室内比较了用人工饲料饲养的七星瓢虫种群和蚜虫饲养的七星瓢虫种群对豆蚜捕食作用的异同。结果表明,两种七星瓢虫种群各虫态的捕食量均随着猎物密度的增加而上升,当猎物密度增加到一定水平,捕食量趋向稳定,捕食功能反应曲线均符合Holling Ⅱ型方程。人工饲料饲养种群的1~4龄幼虫、雌成虫和雄成虫的理论最大日捕食量分别是20.9、36.0、100.2、403.2、490.9和395.3头,蚜虫饲养种群的1~4龄幼虫、雌成虫和雄成虫的理论最大日捕食量分别是20.0、28.9、102.1、476.2、472.2和396.4头。结果说明两种种群各虫态对豆蚜的最大日捕食量差异不大,表明人工饲料饲养的七星瓢虫对豆蚜也有较强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4.
武玉臻  王向阳 《昆虫天敌》1990,12(3):138-141
本文用15块田(次)的分布调查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麦田穗期蚜虫僵蚜(代表蚜茧蜂幼虫)、七星瓢虫的田间分布均为聚集型,其(?)——(?)的回归关系式依次为:(?)_(蚜)=3.9816+3.1262(?)、(?)_(僵蚜)=0.4962+3.3849(?)、(?)_(七星)=0.3466+1.4894(?)。同时,还对穗期天敌对缢蚜的跟随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5.
采用药膜法测定了速灭威对七星瓢虫的毒性效应,并评估了其在农田使用时对瓢虫的风险。结果表明,速灭威对七星瓢虫第11d羽化时幼虫死亡率的LR_(50)为18.8 g a.i./hm~2,存活幼虫100%羽化。风险评估结果显示,现有登记的两种速灭威单剂在稻田使用时外农田对瓢虫的风险可接受,对农田内瓢虫的风险不可接受。  相似文献   

16.
七星瓢虫Coccinella septmpunctata L.在江苏各地数量不多。为利用七星瓢虫,除加以保护外还须进行人工饲养,以补充其自然种群数量的不足。我们利用早春田间的各种蚜虫对七星瓢虫进行小型集中饲养,然后释放于田间,对于控制留种苕子,棉苗等的蚜虫有一定的效果,对防治小面积作物及温室、塑料棚等的蚜虫亦有其可取之处、故简略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金剑雪  程英  李凤良 《植物保护》2012,38(6):112-114
研究了豆蚜(Aphis craccivora Koch)饲养的七星瓢虫实验种群在(25±1)℃、70%~90%RH、16L∥8D的光照条件下的种群生命表,并对生命表进行分析得到各项参数。结果表明:在该条件下,七星瓢虫每头雌虫经历1个世代可产生106.742 3头雌性后代(R0),从卵到羽化为成虫直至死亡平均经历8.3670周(T),即58.5692d;种群经过1.241 8周(即8.692 4d)即可增长一倍(td);平均每1头七星瓢虫雌虫的内禀增长率为0.558 2头(rm),而其种群理论上每周以1.747 5倍的速率增长(λ)。  相似文献   

18.
中国的瓢虫属(瓢虫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瓢虫属Coccinella隶属于瓢虫科、瓢虫亚科、瓢虫族,主婴以蚜虫为食,是蚜虫的重要天敌,除捕食蚜虫外,偶尔捕食其他节肢动物、取食花粉或植物的幼嫩部分。各种瓢虫对不同的蚜虫种类有不同的喜好性。七星瓢虫Coccinella septempunctata L.是该属的模式种。近年来我国利用七星瓢虫防治棉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对七星瓢虫的研究不断深入,在研究工作中要求对七星瓢虫的近缘种进行鉴别。本文就我国瓢虫属的各种的鉴别提供一些材料。  相似文献   

19.
在云南省中部高山峡谷地区,七星瓢虫Coccinella septempunctata L.的发生盛期随着当地温暖的气候转移而转移。春天气温由低海拔向高海拔逐步回升,七星瓢虫的发生盛期由低海拔向高山头逐步推迟;秋天气温由高海拔向低海拔逐步下降,七星瓢虫的发生盛期由山头向河谷逐步推迟。另一特点是当地蚜虫发生盛期比瓢虫发生盛期早一个月左右。我们利用这一特点,从1979年起,连续五年,春天从海拔1000米的马龙河谷,人工助迁七星瓢虫到海拔1900米妥甸大队防治小春作物蚜虫。1980年后,曾在妥甸、法裱、雨龙、大庄四个公社部分大队推广。在人工助迁的同时,实行保护七星  相似文献   

20.
为明确极端高温天气对七星瓢虫Coccinella septempunctata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通过模拟田间高温发生情况,设置6h极端高温(36℃和39℃)与不同持续时间(1d和3d)对七星瓢虫卵和成虫进行胁迫,以25℃恒温饲养处理为对照,观察统计其发育历期、存活率、繁殖力及子代孵化率。结果表明,在相同高温胁迫模式下,七星瓢虫成虫的耐热性要明显高于卵,如在39℃处理1d后,卵和成虫的存活率分别为52.09%和93.94%;处理温度越高,高温持续时间越长,七星瓢虫卵的存活率越低,36℃处理1、3d和39℃处理1、3d后卵的存活率依次为71.31%、62.87%、52.09%和24.98%。七星瓢虫卵经39℃处理3d后,其孵化1龄幼虫的发育历期为2.77d,显著长于对照组(2.11d),其余龄期幼虫的发育历期、整个幼虫期和蛹期与对照组均无显著差异,说明七星瓢虫发育前期经历极端高温可能会导致其发育后期生长加速,出现生长补偿现象。卵期受极端高温的影响要显著大于成虫期,卵和成虫在39℃处理1d后的单雌产卵量分别为42.67粒和139.79粒;所有高温处理组的子代卵孵化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85.42%),介于0~64.13%之间。另外,各高温处理组的种群趋势指数在5.26~56.02之间,均低于对照组(78.76)。表明夏季极端高温天气频发可能导致七星瓢虫种群数量减少,不建议此时期在田间释放七星瓢虫卵进行害虫防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