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以福建省顺昌县杉木-闽楠复层林为研究对象,对不同保留密度杉木林下套种闽楠的林分生长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杉木保留密度的增加,闽楠的平均胸径、树高、单株材积、冠幅、枝下高以及最大分枝粗均降低。西坑试验点内,1~6号样地(杉木保留密度为180株·hm^-2)的林下闽楠平均胸径和树高较7~8号样地(杉木保留密度为480株·hm^-2)的分别增加149.01%和88.95%;八一工区试验点内,1~2号样地(杉木保留密度为485株·hm^-2)的林下闽楠平均胸径和树高较3~4号(杉木保留密度为630株·hm^-2)、5~6号样地(杉木保留密度为825株·hm^-2)分别提高了19.75%、7.02%和40.04%、42.46%;西坑试验点内,1~6号样地,胸径超过30 cm的杉木株数占杉木总株数的88.30%,径阶分布更集中,7~8号样地,这一比例则仅为69.40%;八一工区试验地内,1~2号样地,胸径30~40 cm的杉木株数占杉木总株数的比例较3~4号、5~6号样地分别提高了70.89%和221.29%。结果表明,降低杉木保留密度(或增加间伐强度)有利于下层闽楠的生长和上层杉木大径材的培育。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以选育的藤椒少刺优良无性系‘丹林1号’和‘丹林2号’为试材,系统对比了枝刺、叶刺及结实特性。结果表明:(1)‘丹林1号’和‘丹林2号’皮刺数、皮刺宽、皮刺长宽比均与对照CK差异显著,两者之间差异不显著,枝条皮刺数分别比CK减少72.72%、70.91%;‘丹林1号’、‘丹林2号’和CK皮刺长、皮刺间距三者之间差异显著,刺间距分别比CK增加81.14%、37.96%。(2)‘丹林1号’和‘丹林2号’复叶小叶数以3片居多,叶片及叶轴均无刺,CK复叶小叶以5片为主,具细小叶刺。(3)‘丹林1号’、‘丹林2号’和CK之间果穗长和果穗宽差异显著,其中‘丹林2号’果穗长和果穗宽最大,分别为12.54 cm、7.87 cm;‘丹林1号’和‘丹林2号’果穗均无刺,平均果粒数为98~101粒之间,与CK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3.
为探明不同家系旱冬瓜种子的发芽能力,通过对9组不同半同胞家系的种子进行实验性测定和发芽试验,对其净度、千粒重、发芽率、发芽势和平均发芽时间进行比较,评价不同家系的旱冬瓜种子储藏后的发芽能力。结果表明:9个家系的旱冬瓜种子的净度、千粒重、发芽率、发芽势和平均发芽时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其中‘思茅2号’种子的净度(88.9%)最高,‘宁洱1号’的千粒重(0.3999 g)最高,‘思茅1号’的发芽率(72.65%)和发芽势(61.00%)最高,‘思茅2号’和‘江城2号’的平均发芽时间(6.5天)最短。综合筛选出‘思茅1号’的半同胞家系为最优。通过低温储藏延长种子生活力,可以灵活调节播种时间。  相似文献   

4.
楸树的初代培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楸树的4个品种(类型)(圆基长果楸、豫楸1号、豫楸2号和梓树)为材料进行组织培养研究,试验结果表明:(1)通过豫楸1号和圆基长果楸在MS、1/2MS、N6、WPM、B55种基本培养基上的诱导率和启动时间确定了该实验的最佳培养基为N6,其诱导率达80%,接种后2 d即启动。(2)外植体的消毒方式采用75%的酒精和0.1%HgC l2双步消毒,4个品种(类型)中豫楸2号的成活率最高,污染率最小。而不同品种(类型)最适消毒时间分别为:圆基长果楸5 min、豫楸1号8 min、豫楸2号7 min、梓树9.5 min。(3)大田栽培的圆基长果楸的污染率是温室栽培下的4~6倍,而成活率仅为温室栽培下的1/4,温室栽培的材料更适于进行组织培养。(4)豫楸1号在30 d内的污染率动态变化表明,外植体在接种7 d后出现污染,而主要污染发生在接种后的第14 d和第21 d。  相似文献   

5.
以杂种榛优良品系:“82-11”(1号)、“84-237”(2号)、“84-402”(3号)为试材,研究榛子果实发育中果实与果仁的增长规律。结果表明:3个品系果实发育均分为3个时期:初始缓慢生长期(果实鲜重增加较慢)、快速生长期(果实鲜重增加较快)、第2次缓慢生长期(果实鲜重增加较慢);果实干重增长分为3个时期:初始缓慢生长期、第1次快速生长期、第2次快速生长期;果仁鲜重的增长可分为2个时期,即快速生长期和慢速生长期。果仁成熟时干重增长速率累积值,1号、2号、3号品系分别为87.50%、96.40%、98.60%。果实鲜重与果仁鲜重,果实干重与果仁干重表现出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6.
室内观察结合野外调查摸清了松针斑蛾的生物学特性,同时以相同浓度的白僵菌、吡虫啉粉剂与护林神系列产品粉剂在林间对幼虫进行药效试验结果表明:(1)此虫在龙陵县龙江乡1年发生2代,危害高峰期分别为3—4月及7—8月。(2)几种药剂药效从高到低依次是吡虫啉、护林神2号、1号、3号、白僵菌,其校正死亡率分别为96.2%、88.4%、85.1%、79.4%.、72.7%。其残效期分别为3 d和20 d。  相似文献   

7.
干旱胁迫对油茶叶片叶绿素含量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筛选抗旱高光效的油茶种质,为后续油茶耐旱品种选育和引种栽培提供参考。【方法】以我国华南地区广泛种植的岑软2号、岑软3号、桂无1号和桂无4号共4个油茶优良品种为试验材料,设置PEG 6000(10%、20%、30%)3个干旱胁迫强度,给予12、24、36 h的胁迫处理和12 h的复水处理,测定叶片叶绿素含量和叶绿素荧光参数,并采用隶属函数法和聚类分析法综合评价4个油茶品种的抗旱性。【结果】干旱胁迫下,4个油茶品种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和叶绿素荧光参数均发生明显变化。其中,岑软2号和岑软3号叶片的叶绿素a和叶绿素b含量稳定;桂无1号叶片叶绿素a含量及桂无4号叶片叶绿素a和叶绿素b含量均显著降低。4个油茶品种的非光化学淬灭(NPQ)和PSⅡ调节性能量耗散(Y_(NPQ))均上升,其中岑软2号和岑软3号叶片的NPQ和Y_(NPQ)值较大且增幅明显,表明其抗旱能力较强。岑软2号和岑软3号叶片的表观电子传递速率(ETR)和实际光量子效率(Y_(PSⅡ))较大,且随胁迫持续逐渐升高,PSⅡ非调节性能量耗散(Y_(NO))波动持平,甚至下降;桂无1号和桂无4号叶片的ETR、Y_(PSⅡ)和Y_(NO)变化与岑软2号和岑软3号相反,表明其抗旱能力较弱。复水处理后,岑软2号和岑软3号叶片叶绿素荧光参数有恢复迹象,尤其是在轻度胁迫下ETR、Y_(PSⅡ)、Y_(NO)、NPQ和Y_(NPQ)恢复至对照水平,表明其具有良好的旱后恢复能力;桂无1号和桂无4号相关指标未有改善,表明其抗旱能力较弱。【结论】结合隶属函数法和聚类分析法,4个油茶品种可划分为2类,其中岑软2号和岑软3号为抗旱性较强的品种,桂无1号和桂无4号为抗旱性较弱的品种,按照抗旱性由强到弱排序依次为岑软2号、岑软3号、桂无1号、桂无4号。  相似文献   

8.
采用0.5%溴敌隆母液(A号)和0.5%大隆母液(B号),利用小麦为饵料,与原药按1:70的比例配制成(A1和B1)毒饵,掺加丘氏专用诱鼠剂配制成(A2和B2)毒饵,掺加白糖、菜子油和新鲜葱末配制成(A3和B3)毒饵,在高原鼢鼠的有效洞口内投药,10d后的平均死亡率分别为A1:66.04%、A2:86.57%、A3:94.11%、B1:61.89%、B2:84.02%、B3:88.63%。经方差分析表明,药物溴敌隆的效果比大隆的效果显著;利用小麦与白糖,清油,新鲜葱配成的毒饵对高原鼢鼠的引诱效果比邱氏诱鼠剂毒饵效果显著,并且成本低。  相似文献   

9.
为了选育耐寒,速生杨树新品种,经1975~1987年的试验研究,选育出黑林1号、2号、3号杨3个优良无性系,其抗寒性、抗病性均不低于小黑杨,7年生材积生长量分别超过小黑杨的40%、32%和50%;其遗传力(h~2)分别为0.9535、0.9165和0.8521;遗传增益(AG)为48.1%、35.3%和36.7%。  相似文献   

10.
为了科学判断不同油茶品种的抗旱性差异,从而为油茶产业在干旱区域的推广提供参考,以桂无1号、桂无4号、岑软2号和岑软3号共4个油茶品种为材料,分别设置PEG 6000(10%,20%,30%)模拟干旱胁迫,给予持续12、24、36 h干旱胁迫以及营养液恢复12 h处理,测定各处理的光合生理指标。结果表明,干旱胁迫下,4个油茶品种的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以及气孔导度(Gs)均显著下降;除岑软2号中度和重度胁迫处理中胞间CO2浓度(Ci)持续增加外,其余处理Ci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变化趋势;水分利用效率(WUE)的变化较为波动,岑软2号和岑软3号整体处于较高水平。复水后,岑软3号多个光合生理指标有恢复迹象。隶属函数分析结果表明,4个油茶品种的抗旱能力由强到弱依次为岑软3号、岑软2号、桂无4号、桂无1号。  相似文献   

11.
松落针病药剂防治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测试多菌灵、百菌清、炭疽福美、福美双、代森锌、代森锰锌、甲基托布津、代森铵、苯菌灵、退菌灵、炭特灵、克菌丹等12种不同杀菌剂对松针散斑壳菌(Lophodermiumpinastri(Schrad )Cher )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认为不同杀菌剂对松针散斑壳菌作用效果不同,药剂筛选结果表明代森铵、多菌灵、百菌清和退菌特等杀菌剂对松针散斑壳菌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对马尾松幼林的松落针病作小区和林间防治试验,结果表明,林间应用45%代森铵水剂防治效果最佳,平均防效达81 2%。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月季黑斑病Actinonema rosae(Lib.)Fr.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效果研究,证实病害的发生与切花月季的品种、栽培设施及气象因素密切相关,控制该病害的理想药剂为世高、阿米西达,其次为可杀得、炭疽福美、波尔多液、甲基托布津;百菌清、代森锰锌、多菌灵效果较差。  相似文献   

13.
为有效防治美国山核桃黑斑病的发生,2017年在浙江省建德市美国山核桃Carya illinoensis林病害始发期和盛发期通过林间试验比较了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4 000倍液、苯甲·嘧菌脂悬浮剂1 500倍液、苯甲·丙环唑乳油2000倍液、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400倍液4种不同杀菌剂对美国山核桃黑斑病病原菌小孢拟盘多毛孢Pestalotiopsis microspore的防治试验。结果表明:除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保护性杀菌剂)400倍液防治效果略差外,其他3种杀菌剂(治疗性杀菌剂)对美国山核桃叶片和果实黑斑病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落叶期推迟时间和产量增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其中施用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4 000倍液对美国山核桃病叶、病果防治效果最好,分别为97.06%和98.16%;落叶期推迟时间最长,比对照推迟98 d;产量增加最大,为对照的362.86%;其次为苯甲·嘧菌脂悬浮剂1 500倍液。研究结果表明,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4 000倍液、苯甲·嘧菌脂悬浮剂1 500倍液、苯甲·丙环唑乳油2 000倍液3种治疗性防治药剂能有效防治美国山核桃黑斑病。  相似文献   

14.
笔者通过采用13.0%多·硫烟剂、2.5%百菌清烟剂对马尾松落针病进行防治试验,结果表明:13.0%多·硫烟剂防治马尾松落针病的适宜用药量为1600~2000g/666.7m2,且对马尾松生态安全。  相似文献   

15.
郑少华 《林业科技》2012,37(4):47-49
采用最常见的5种药剂(75%百菌清、50%多菌灵、50%代森锰锌、58%瑞森霉、70%扑菌清)对油茶炭疽病进行防治的结果表明:5种药剂都有一定的防治效果,其中,以50%多菌灵和70%扑菌清处理组的防治效果最佳,但5种药剂防治效果的持续性较差,建议适时采取第3次药剂喷洒。  相似文献   

16.
采用平皿生长速率法研究4种杀菌剂对金叶女贞褐斑病的病原素馨生棒孢Corynespora jasminiicola的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4种药剂对该病原菌都有抑制作用。代森锰锌和腈菌唑对素馨生棒孢的抑制效果比较好,有效中浓度(EC50)为11.28 mg/L和2.17 mg/L,而甲基硫菌灵和多菌灵效果较差。  相似文献   

17.
樟子松枯梢病的防治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樟子松移植苗枯梢病Sphaeropsis sapinea可以通过药剂有效地进行防治。移植前以50%多菌灵wp500倍液浸苗;在人工林中,内吸性杀菌剂-甲基托布津、多菌灵为首选药剂;在树木新梢生长停止期和展叶中期(辽西北为6月初和6月中旬),70%甲基托布津wp 1000倍液或50%多菌灵wp 500倍液防治2次。保护性杀菌剂-百菌清效果不佳。适时的卫生伐对该病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8.
火炬松枯梢病Sphaeropsis sapinea是为害火炬松Pinus taeda的毁灭性病害。该文通过剪枯梢、施肥和喷药相结合进行防治试验,结果表明:以前枯梢为主,结合施肥或喷50%多菌灵的防治措施效果较好,防治率88.6%。  相似文献   

19.
苗木立枯病是沙冬青苗木繁育过程中最主要的病害,浸染速度快,危害极为严重。通过不同药剂对种子消毒和苗期防治的对比试验,筛选出KMnO4、多菌灵浸种最好,波尔多液、FeSO3、多菌灵对沙冬青苗木立枯病防治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20.
降低彩色马蹄莲初代培养污染率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以黄色马蹄莲球茎为外植体,采用杀菌剂预处理和培养基中附加抗生素等方法,以降低初代培养污染率,结果表明:使用浓度3g/L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浸泡黄色马蹄莲球茎24~36h,而后用70%酒精漂洗15s,再用0.1%升汞浸泡20min进行外植体的处理,可以明显提高初生代的无菌率达83.33%~90.00%,与常规灭菌相比降低污染率38%~45%;而在培养基中附加青霉素20mg/L+制霉菌素20mg/L的处理,初代无菌率可达93.33%,与常规灭菌比较污染率降低了48.3%,比用杀菌剂的处理污染率降低了3.33%~10.0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