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优质杂交籼稻蒸煮品质性状的遗传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以5个优质不育系和5个优质恢复系为亲本,采用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研究亲本均为优质背景下籼型杂交稻米蒸煮品质性状遗传,结果表明:(1)杂种稻米蒸煮品质性状表现主要受遗传控制,遗传方差可解释表型方差的84%以上,说明这些性状的遗传稳定性强。遗传效应中,加性效应起绝对决定作用。(2)与遗传效应相比,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值小,影响甚微。但直链淀粉含量的互作效应值达15.4%。(3)遗传表达:胶稠度主要受胚乳基因型控制。而糊化温度和直链淀粉含量则主要决定于母体效应。(4)糊化温度(碱消值)和胶稠度存在负向杂种优势,直链淀粉含量存在正向杂种优势。(5)在蒸煮品质性状中,胶稠度和直链淀粉含量2性状,不育系对杂种的贡献大于恢复系,而糊化温度则恢复系贡献大。  相似文献   

2.
3.
用包括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的种子性状遗传模型,对籼粳交组合的3个外观品质性状(粒长、粒宽和长宽比)的遗传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籼粳交组合中,这3个性状的遗传表达主要受母体加性和直接加性效应控制,以母体加性效应为主。母体加性和直接加性效应之间还有显著的负向遗传协方差。部分性状的直接显性、母体显性和细胞质效应方差分量也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基因型×环境互作主要表现为直接加性×环境、母体加性×环境和母体显性×环境互作。直接遗传率和母体遗传率的估计值都极显著,以母体遗传率较大。显性效应的表现因性状和配组方式而有所不同,基因型×环境互作只影响显性表达的程度,而不改变其方向。另外,根据各性状的遗传效应预测值对供试亲本的利用价值作了评价。  相似文献   

4.
水稻茎秆抗倒性的遗传及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采用包括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在内的加性-显性-加性×加性上位性遗传模型,分析了不同环境下水稻茎秆抗倒性的遗传特点.结果表明,茎秆抗倒性均受到基因加性、显性、加性×加性上位性及其与环境互作效应的显著影响,其中以显性效应及其与环境互作效应为主.除了茎粗的普通狭义遗传率达40.6%外,其他性状的普通狭义遗传率较低.遗传效应预测结果表明,亲本IR66158-37和IR65600-85有使后代降低秆长、增加茎粗、增大秆型指数、提高茎基抗折力和抗倒指数的遗传效应,明恢63在提高茎基抗折力和抗倒指数上也有明显的正效应,认为这3个品种是超高产新株型育种的优良亲本材料.  相似文献   

5.
稻米淀粉RVA谱的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用包括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的种子性状遗传模型研究了稻米淀粉粘滞性谱(RVA谱)的3个特征参数(最高粘度、热浆粘度和冷胶粘度)的遗传基础。结果表明.RVA谱的遗传变异主要受遗传主效应控制,另外还受到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的影响。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主要表现为胚乳基因型×环境和母体基因型×环境互作,而不存在细胞质× 环境互作。RVA谱的遗传力在 65.3%~74.8%之间.其中胚乳遗传力比母体遗传力和细胞质遗传力之和都大。不同亲本遗传效应的线性对比表明直链淀粉含量对稻米RVA谱的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6.
随机选用7个亲本,连续3年组配成21个双列杂交组合,研究了小麦茎秆特性的配合力与环境互作。结果表明,倒一、二和基部第一、二节间长以及倒一节间茎粗的一般配合力与环境互作显著,各节间长和基部节间茎粗的特殊配合力与环境互作均显著;上部节间长与倒一、二和基部第一、二节间茎粗的遗传以加性效应为主,而基部节间长和中部茎粗环境效应作用最大,加性效应次之。一般配合力年际间具有较高的稳定程度。特殊配合力年际间的稳定程度相对较低。最后讨论了配合力的测度和茎秆特性的遗传改良。  相似文献   

7.
运用联合方差和AMMI模型对11个胡麻新品系在6个地点的产量、株高、工艺长度、分枝数、单株果数、每果粒数、千粒质量和单株生产力的表现及稳定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环境及环境和基因型互作效应对胡麻主要农艺性状有显著影响且对各农艺性状影响的大小不同。对产量影响的大小为环境交互作用基因型;对株高的影响:环境基因型交互作用;对工艺长度的影响:环境基因型交互作用;对分枝数的影响:环境交互作用基因型;对单株果数的影响:交互作用环境基因型;对每果粒数的影响:交互作用环境基因型;对千粒质量的影响:环境交互作用基因型;对单株生产力的影响:环境交互作用基因型。通过稳定性参数可以看出,‘0569-14’产量稳定性最好;‘2004M1-15-1-1-1’的株高和工艺长度稳定性最好;‘0559-15’的分枝数、单株果数和单株生产力稳定性最好;‘1S×外6’的每果粒数稳定性最好;‘113×81A350’的千粒质量稳定性最好。  相似文献   

8.
采用朱军包括基因型X环境互作效应的加性-显性-母体效应遗传模型(ADM模型)分析方法,研究了不同环境条件下不同发育时期玉米叶片蛋白质含量的遗传主效应及其与环境互作遗传效应.结果表明:玉米叶片蛋白质含量在不同发育时期(吐丝期、灌浆期、乳熟期、腊熟期、成熟期)分别受到不同遗传效应及其与环境互作效应的影响,育种中需考虑不同遗传效应在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中的差异.  相似文献   

9.
杂义稻外观品质性状的遗传控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采用双列杂交设计,研究不育系和恢复系(各5个)均为优质背景下,杂交稻外观品质性状的遗传,结果表明:杂种稻米外观品质主要受遗传控制,遗传效应可解释表型方差的64%以上,且遗传效应均以加性效应为主.其中,透明度母体加性效应(VAm)占绝对优势;米粒长、长宽比、垩白率和垩白度则以种子直接(胚乳)加性效应(VA)为主.与遗传效应相比,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则小得多.其中,垩白率、垩白度、透明度3性状的互作方差(VGE)占表型方差比重较大,分别达到35.1%、31.3%和27.1%.因此,这些性状对环境较敏感,但不同基因型的敏感程度不同.  相似文献   

10.
采用包括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的加性-显性遗传模型(AD模型),分析了水稻籼粳杂交不同选育阶段衍生系产量相关性状的遗传表现规律。结果表明,所测定各产量相关性状中普遍存在着遗传主效应,且也普遍存在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其中,衍生一代的播抽天数和千粒重性状以加性效应为主,其余7个性状以显性效应为主;衍生二代的单株谷重、结实率和千粒重性状以显性效应为主,其余6个性状则以加性效应为主;衍生四代的单株谷重、结实率、株高和穗长性状以显性效应为主,其余5个性状以加性效应为主。基因型×环境互作分析表明,除衍生一代的单株谷重、单株有效穗数、每穗实粒数性状和衍生二代的播抽天数、单株有效穗数、每穗总粒数性状以及衍生四代的单株有效穗数、每穗总粒数和每穗实粒数性状没有检测到加性×环境互作效应外,其余性状均存在加性×环境互作效应。此外,不同衍生世代各产量相关性状均存在着显性×环境互作效应。  相似文献   

11.
本文用Eberhart and Russell(1966)的模式和G·C·C Tai(1979)的模武分析了黄淮北片水地高肥组1990-1991年度区域试验中13个小麦品种的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结果表明,Eberhart and Russell模式中,bi对品种稳定性的评价较为笼统,而Tai(1979)的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的分解,对新品种的推广和利用提供了更多、更精确的信息,用此方法分析区域试验的数据有助于更精确地评价品种,使其得到合理的推广和利用,同时,在栽培管理方法上可以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用朱军的基因型×环境互作的加性、显性遗传模型(ADE)对11个甘蔗亲本,及以5×6不完全双列杂交配制的30个杂交组合实生苗的7个主要性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各性状普遍存在基因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及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但不同性状的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所起的作用不同;(2)不同性状的遗传率大小不同,受环境影响也不同,较大的互作狭义遗传率受环境影响较大,一般而言,除锤度外,其余性状的遗传率都以普通狭义遗传率为主,互作狭义遗传率较小;(3)所有性状之间都存在遗传相关,多数性状之间以加性和显性相关为主,环境条件对各性状遗传相关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显性×环境互作相关。  相似文献   

13.
 选择冬播麦区9个小麦主产省份有代表性的9个品种,分别在9个省份种植,对其品质性状进行系统分析表明,品质指标在不同小麦品种以及不同地点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其中蛋白质含量、形成时间的环境作用大于基因型作用;沉降值、硬度、稳定时间、延伸性和拉伸面积的基因型作用大于环境作用。通过AMMI模型(主效可加互作可乘)对基因型和环境互作对部分品质性状的影响进行分析,品种和环境互作程度比较大的为四川试点,比较小的为陕西和河南试点;同时,不同品种的不同品质指标有不同的适宜区,对于沉降值而言,陕65在四川有好的适宜性,对于稳定时间  相似文献   

14.
利用6个不育系和8个恢复系配制不完全双列杂交组合,采用基因型×环境互作下的加性-显性遗传模型,研究杂交粳稻谷粒性状的遗传特性。结果表明,粒长、粒宽、粒厚、长宽比、长厚比、宽厚比的加性及加性×环境互作效应均达极显著水平;粒长、长厚比、宽厚比的显性效应达极显著水平,粒宽的显性×环境互作效应达极显著水平,粒宽的遗传存在显著的显性×环境互作效应。遗传相关分析表明,粒长与粒宽的加性和加性×环境互作效应、与长宽比的加性和加性×环境互作效应呈极显著的正相关,粒长与粒厚的加性×环境互作效应、与宽厚比的显性效应呈极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5.
16.
基于AMMI模型分析棉花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AMM I模型,对2008年河南省春棉区域试验9个试验点共13个品种的基因型与环境间的互作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鲁棉21和济隆棉6号2个品种的稳定性比较较好;西华试验点具有较强的棉花品种判别力,是鉴定棉花品种稳定性比较理想的地方。  相似文献   

17.
18.
对福建省500多份籼稻蒸煮食用品质的3项理化指标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3种类型籼稻碱消值、直链淀粉含量和胶稠度的平均值差异不大,但从变异系数来看:早、中籼品种差异较大,晚籼差异较小;早、中、晚籼各项指标优质达标率均在90%左右,综合评定(即3项指标同时达标)优质达标率分别为69.8%、78.9%和91.8%,但是还...  相似文献   

19.
采用包括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的加性-显性遗传模型(AD模型),分析了水稻籼粳杂交不同选育阶段衍生系产量相关性状的遗传表现规律。结果表明,所测定各产量相关性状中普遍存在着遗传主效应,且也普遍存在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其中,衍生一代的播抽天数和千粒重性状以加性效应为主,其余7个性状以显性效应为主;衍生二代的单株谷重、结实率和千粒重性状以显性效应为主,其余6个性状则以加性效应为主;衍生四代的单株谷重、结实率、株高和穗长性状以显性效应为主,其余5个性状以加性效应为主。基因型×环境互作分析表明,除衍生一代的单株谷重、单株有效穗数、每穗实粒数性状和衍生二代的播抽天数、单株有效穗数、每穗总粒数性状以及衍生四代的单株有效穗数、每穗总粒数和每穗实粒数性状没有检测到加性×环境互作效应外,其余性状均存在加性×环境互作效应。此外,不同衍生世代各产量相关性状均存在着显性×环境互作效应。  相似文献   

20.
甘蔗产量与田间锤度呈较密切遗传负相关,而与环境的相关不显著.产量的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比田间锤度的大.即产量对环境的反应比田间锤度敏感.改变栽培环境以提高产量不会导致糖分明显降低.以单位面积产糖量作为甘蔗的育种目标。比以高产高蔗糖百分率作为育种目标更为现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