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一、千年惠明,百年名茶 畲乡珍宝——金奖惠明茶(又称惠明茶),茶因僧而得名,始于唐,闻于宋,传于清,扬于民(国),盛于今,她以"香高味浓,耐泡回甘,富含兰花香、水果味"而区别于其他名茶。因其品质优异绝伦,早在明成化十八年(1482)惠明茶就成为朝庭贡品;1915年,荣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质奖章和一等荣誉证书.  相似文献   

2.
《茶叶》2008,(2)
戴 盟惠明茶自老人栽,长寿健康信有来。惠及全民茶更好,开怀共举手中杯。金奖惠明赞戴 盟畲族老人手植,景宁山区育成。雷女精工巧制,群尊金奖惠明。贺2008年浙江省茶叶学会“金奖惠明”敬老茶会@戴盟~~  相似文献   

3.
诗二首     
戴盟 《茶叶》2008,34(2)
贺2008年浙江省茶叶学会"金奖惠明"敬老茶会 戴盟 惠明茶自老人栽,长寿健康信有来. 惠及全民茶更好,开怀共举手中杯.  相似文献   

4.
毛明周  骆耀平  吴昔今  胡伟平 《茶叶》2005,31(2):113-114
白玉仙茶——千年珍稀古茶,相传唐朝惠明和尚建寺时,神仙所赐,每年3~5月,茶芽洁白如玉,滋味特别甘甜鲜醇。当地畲族村民还有一个美妙传说,说该茶是神仙赐给惠明寺开基和尚普度众生,为当地百姓医治百病的仙茶,故称“惠明白茶”。2003年,茶界泰斗、浙江大学博士生导师刘祖生给该茶正式题名为“白玉仙茶”。  相似文献   

5.
《茶叶》2007,(2)
惠明茶始于唐,传于宋,贡于明,闻于清,公元1915年(民国四年),出国参加美利坚合众国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荣膺一等证书和金质奖彰,近年参加国内名茶展评,历次荣获全国名茶、中国文化名茶、中国国际农博会名牌产品、中国精品名茶博览会金奖、浙江国际农博会金奖、浙江精品名茶博览会金  相似文献   

6.
《茶叶》2006,32(2):I0004-I0004
惠明茶始于唐,传于宋,贡于明,闻于清,公无1915年(民国四年),出国参加美利坚合众国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荣膺一等证书和金质奖章,近年来,历次荣获全国名茶、中国文化名茶、中国国际农博会名牌产品、中国精品名茶博览会金奖、浙江国际农博会金奖、浙江精品名茶博览会金奖、浙江十大名茶、浙江著名商标等殊荣。  相似文献   

7.
李永青  林敏莉 《茶叶》2016,(4):199-201
惠明茶产业是景宁县农业主导产业,惠明茶是县里的传统产品,有着上百年的历史,面对目前市场竞争,本文就如何通过实施品牌加强战略,达到进一步提高金奖惠明品牌力谈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8.
浙江省金奖惠明名茶产区的云和县,今年新发展名茶茶园2100亩,同时将改造老茶园2600亩,这样,惠明茶已有基地近八千亩,建立了26个社队集体茶园,实行一定五年的承包责任制,培育管理普遍比较好。惠明茶外形紧细绿翠、香气芬芳鲜香、滋  相似文献   

9.
叶昌松 《茶叶》2013,39(2):67-69
惠明茶产业是景宁的农业支柱产业之一,传统的惠明茶为卷曲形细嫩绿茶。随着市场对产品需求的多元化变化,在绿茶的基础上,成功开发了红茶、乌龙茶、香茶等品种。通过对景宁惠明茶产品的研究,分析优势,提出改进措施,从而为茶类结构调整,提高茶产品市场竞争力提供参考,提高茶叶生产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0.
紫笋茶     
紫笋茶,名驰遐迩,源远流长。早在唐代宗广德年间(763—764年)就被列为贡茶。是我国最早享有盛誉的名茶。 (一) 紫笋茶原出僧门,安史之乱后,陆羽南下江南,子公元760年抵达瑚州,与诗憎皎然同住湖州杼山妙山喜寺,课余品泉别茶,五年中往来长兴各地,进行茶事考察研究。  相似文献   

11.
玉簪茶     
何卫中 《中国茶叶》2004,26(1):44-44
玉簪茶产于浙江省景宁畲族自治县赤木山、际头一带,因形似簪且略显毫而得名,曾用名御簪,取皇帝御赐之意.茶区林木茂盛,山青水秀,空气清新,终年云雾缭绕,土层深厚肥沃,所产茶叶自然品质优异.玉簪茶为该县历史名茶"金奖惠明"茶的系列名茶,滋味甘醇鲜爽,香气清高持久,色泽翠绿,外形光滑挺秀、匀齐.  相似文献   

12.
陆德彪 《茶报》2004,(4):6-6
8月12日~16日,在香港会展中心举行的“2004—香港美食博览”上,大佛龙井、开化龙顶、安吉白茶、西湖龙井、武阳春雨、松阳银猴、径山茶、金奖惠明、望海茶、绿剑茶等于今年5月由省农业厅和省茶叶产业协会联合评出的“浙江省十大名茶”在古色古香的“浙江名茶馆”集中亮相,迎来了一批又一批的各国客商和香港市民,反响热烈。  相似文献   

13.
景宁玉兔     
王建林  罗建标 《茶叶》1993,19(4):43-44
景宁玉兔是金奖惠明茶系列产品,是丽水地区农业局、景宁县特产局研制的创新名茶,产于景宁惠明茶区海拔300~600米的漈头、东弄等村。这里群峰林立,山峦起伏,古木参天,泉水潺潺,云海雾涛,气候宜人。产地常年气温14.7℃,≥10℃积温4532℃,天数225天,年雨量1878mm,年日照1069时,优越的自然生态具备了产制优质名茶先天基础。该茶弓弯自然,银毫披身,果味甘鲜,花香沁人,1989年(试制当年)参加浙江省农业厅第八次名茶评比会荣获优质名茶一等奖,浙江省茶叶学会第二届斗茶会"优良名茶"奖,1991年省茶叶学会第三届斗茶会获"优秀名茶"一等奖。  相似文献   

14.
浙江茶情(3)     
陆德彪 《茶叶》2004,30(3):182-183
1省“十大名茶”新鲜出炉 十大名茶评选活动由省农业厅与省茶叶产业协会联合主办,经过县市申报、形式审查、市场抽样、质量检测、品质评定、综合初评、申报单位陈述答疑、评审委员会评审和公证处公证,于5月19日在杭州正式揭晓,5月27日在杭州召开“浙江省十大名茶”的颁奖大会。荣获省十大名茶称号的名茶及其受奖单位分别是(按笔画排名):大佛龙井(新昌县人民政府)、开化龙顶(开化县人民政府)、安吉白茶(安吉县人民政府)、西湖龙井(杭州市西湖区龙井茶产业协会)、武阳春雨(武义县人民政府)、松阳银猴(松阳县人民政府)、径山茶(杭州市余杭区径山茶业管理协会)、金奖惠明茶(景宁畲族自治县惠明茶协会)、望海茶(宁海县茶业协会)、绿剑茶(诸暨绿剑茶业有限公司)。  相似文献   

15.
包佐淼  叶昌松 《茶叶》2011,37(2):111-112
产于浙南山区的惠明茶,因其品质特优,1915年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荣获金奖,从此名扬四海。本文阐述了景宁惠明茶的历史渊源与茶产业的发展历程以及成为当地农民致富的支柱产业。  相似文献   

16.
林更生 《福建茶叶》2010,32(5):62-62
<正>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出版茶叶的专著《茶经》。作者是唐代的陆羽。但是陆羽的原来姓名至今仍是一个不解之谜。其中的谜团要从唐·开元年间说起。那时候在复州竟陵郡(今湖北天门)有座龙盖寺,寺中有位智积禅师。有一天早晨,寺里的和尚听到外面有阵阵的大雁声,智积就立即走出寺门,顺著雁声来到河堤边,见有3只大雁将羽毛覆  相似文献   

17.
金沙寺的和尚为“坐禅破睡”,近前都有紫砂壶中茶为伴,这小小的紫砂壶为和尚们早日修得功德圆满,似寺中晨钟暮鼓使人警醒。传说和尚们用的紫砂壶,是明代正德年间,宜兴湖滏金沙寺静智法师的布施。法师平日“闲静有致,时常和做缸瓮的陶工在一起,制壶选紫砂细泥捏成坯胎,用规范成圆形,挖空其中腹,然后加上嘴、的、盖,附在窑中烧成,大为人们所喜用”。《骨董琐记》说“:砂壶始于金沙僧,团紫泥作壶具,以指螺纹为标识,供春见之遂习其技。”于是紫砂制壶技术有了传人。后人就把金沙僧和供春作为紫泥壶艺的创始者。其后,明天启年间著名学者周高起作…  相似文献   

18.
早在唐、宋时期,中日两国人民为了促进文化交流,加强两国人民的友谊,日本国多次派遣留学僧到中国学习,中国也曾派鉴真和尚等到日本传经讲学、荣西禅师(1141--1215)就是当时日本国派往中国宋朝的留学僧。他于1168年第一次到中国,在浙江天台山、育王山学习,同年回国。1187年荣西禅师再次到中国,住在浙江天童出,长达四年之久,于1191年回国。荣西禅师两次来中国,除了学习中国的文化外。还学习了中国的种茶和制茶技术。回国时不但带去了中国的经卷,而且把中国的茶籽带了回去。荣西禅师回国后,把带回的茶  相似文献   

19.
惠明茶惠明茶历史悠久,蜚声全球,早在1915年,就荣获了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一等证书和金质奖章,当时出口量达到25000公斤左右。该茶产于浙江省景宁畲族自治县境内的赤木山、惠明寺和沃头村,现有茶园面积700余亩,多分布于海拔600多米的山地,茶园土壤肥沃,周围林木苍翠,常年云雾缭绕,生态环境十分适宜于茶树生长,有利茶叶中香味物质的形成。近年来,有关部门对惠明茶进行了挖掘和创新,对其炒制工艺进行了改进,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使该茶连续多次被评为浙江省优质名  相似文献   

20.
正在中国茶文化界,一般认为中国茶种传到日本的记载,始于唐贞元廿一年(805),到中国学佛的日本高僧最澄(762~822)回国时,带去了天台山茶籽,在其住持的京都比睿山延历寺、日吉神社等地播种。2013年4月24日,在宁波举办的"海上茶路·甬为茶港"研讨会上,包括日本、韩国等海内外茶文化专家、学者参与通过的《"海上茶路·甬为茶港"研讨会共识》中,认为805年"日僧最澄携天台山、四明山茶叶、茶籽,从明州(宁波)回日本,是为中国茶种传播海外的最早记载。随后,日僧永忠、空海从明州回国又带去茶叶、茶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