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以转CpTI基因毛白杨回交杂种 [(Populustomentosa×Populusbolleana)×Populustomentosa]叶片饲喂 4~ 5龄美国白蛾 (HyphantriacuneaDrury)幼虫 ,对其中肠解毒酶和乙酰胆碱酯酶活性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 ,酯酶、羧酸酯酶的活力受到明显抑制 ,且随时间的延长抑制强度增加 ,饲喂 48h后 ,上述两种酶的活力分别比对照降低 76 .42 %和 73.91% ;多功能氧化酶在饲喂的前 12h ,表现为受到抑制 ,最大抑制率为 35 .78% ,2 4h后酶活力反而高于对照 ;谷胱甘肽S -转移酶和乙酰胆碱酯酶活力受到抑制 ,而且两者表现极为相似 ,均在饲喂后 4h抑制作用最强 ,酶活力分别比对照降低 5 1.40 %和 40 .5 7% ,但在整个试验过程中 ,均没有表现出随时间加强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用不同系号转基因741杨叶片饲养杨扇舟蛾、舞毒蛾和美国白蛾4~6龄幼虫,测定其中肠重要的两种解毒酶和乙酰胆碱酯酶比活力,研究转基因741杨对靶标害虫生理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转基因741杨显著抑制了羧酸酯酶、谷胱苷肽-S-转移酶和乙酰胆碱酯酶的比活力,其中PB11和PB29的抑制作用达到了极显著水平,与转基因741杨抗虫性的生测结果一致。转基因741杨对靶标害虫解毒酶和乙酰胆碱酯酶比活力的抑制作用是其抗虫性的生理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3.
薛丽  声延  周正堂  高希武  宋敦伦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5):15314-15316
[目的]研究了转双价基因棉SGK321对棉蚜Aphis gossypii Glover羧酸酯酶和乙酰胆碱酯酶比活力的影响,为转基因棉的生物安全性评价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SGK321及其亲本棉石远321上长期饲养棉蚜,研究2种棉花品种对棉蚜短期(第1、2、3代)和长期(第41、42、43代)的影响。[结果]在SGK321上取食1代的棉蚜种群羧酸酯酶比活力显著高于在亲本棉上取食1、2、3代的棉蚜种群,转双价基因棉SGK321上饲养1、2、3代的棉蚜乙酰胆碱酯酶比活力均显著高于在石远321上饲养相同代数的棉蚜。但长期饲养的2种棉蚜之间羧酸酯酶比活力、乙酰胆碱酯酶比活力无显著差异。[结论]长期取食转双价基因棉SGK321的棉蚜通过棉蚜解毒酶的调节作用对SGK321产生了适应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了转双价基因棉SGK321对棉蚜Aphis gossypii Glover羧酸酯酶和乙酰胆碱酯酶比活力的影响,为转基因棉的生物安全性评价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SGK321及其亲本棉石远321上长期饲养棉蚜,研究2种棉花品种对棉蚜短期(第1、2、3代)和长期(第41、42、43代)的影响。[结果]在SGK321上取食1代的棉蚜种群羧酸酯酶比活力显著高于在亲本棉上取食1、2、3代的棉蚜种群,转双价基因棉SGK321上饲养1、2、3代的棉蚜乙酰胆碱酯酶比活力均显著高于在石远321上饲养相同代数的棉蚜。但长期饲养的2种棉蚜之间羧酸酯酶比活力、乙酰胆碱酯酶比活力无显著差异。[结论]长期取食转双价基因棉SGK321的棉蚜通过棉蚜解毒酶的调节作用对SGK321产生了适应性。  相似文献   

5.
美国转Bt基因抗虫玉米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欧洲玉米螟Ostrinianubilalis(Hbn.)是北美严重影响玉米产量和品质最重要的害虫,转Bt基因抗虫玉米(以下简称Bt玉米)的商品化,为控制玉米螟为害提供了新的途径。一、Bt玉米的培育植物遗传研究人员将选定的外源DNA插入玉米植株的DNA...  相似文献   

6.
7.
转Bt基因水稻对雄性小白鼠体内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昆明种雄性小白鼠为试验对象,在室内用转基因杂交水稻Bt汕优63及其亲本普通杂交水稻汕优63的稻米配制小鼠人工饲料,分别进行喂饲,在喂饲不同时间后测定小白鼠体内的保护酶和解毒酶活性变化。结果表明,昆明种雄性小白鼠在取食转基因杂交水稻和普通杂交水稻配制的饲料后,小白鼠体内的4种保护酶(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酶、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无显著差异(P>0.05);同时,昆明种雄性小白鼠取食转基因稻米配制的饲料后,乙酰胆碱酯酶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性与取食普通稻米配制的饲料之间也无显著差异(P>0.05)。显示出转基因杂交水稻Bt汕优63配制的饲料对昆明种雄性小白鼠体内的保护酶和解毒酶无显著的影响,说明转基因水稻对昆明种雄性小白鼠的生理代谢无明显副作用。  相似文献   

8.
转Bt基因大豆植株中Bt毒蛋白的表达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采用ELISA定量测定法研究了转Bt基因大豆不同生长时期不同器官中Bt毒蛋白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转Bt基因大豆不同器官在不同生育期Bt毒蛋白含量表现出较大的差异:大豆顶叶中Bt毒蛋白的表达随着大豆植株的生长不断加强,苗期顶叶中Bt毒蛋白的表达比较旺盛,在分枝期略有下降,且在分枝期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在开花期时顶叶中的Bt毒蛋白含量又明显增加,直到成熟期;在相同生育期内,转基因大豆营养器官中Bt毒蛋白的含量高于生殖器官.根中的Bt毒蛋白含量最高,茎其次,叶中的Bt毒蛋白含量最低.花和幼荚器官中的Bt毒蛋白含量虽然相对低于其他器官中的Bt毒蛋白含量,但仍处于较高的水平.新生幼荚中的Bt毒蛋白含量在同时期的其它器官中含量最低,但是其Bt毒蛋白的含量在30d后开始迅速增加.  相似文献   

9.
转Bt基因棉花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大田和盆栽条件下,以转Bt基因抗虫棉晋棉26号和其具有相似遗传背景的普通棉花品种晋棉7号为材料,研究棉花不同生育期的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及其生理菌种的变化。结果表明,转Bt基因棉晋棉对土壤微生物种类和数量有一定的影响,在某些生育期显著高于或低于普通非转基因棉花,或者差异不显著。因此,转基因安全评价需要对土壤微生物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10.
通过室内外毒力测定和防治试验发现,苏云金杆菌(Bt)+灭幼脲混剂对美国白蛾2 ~ 3代4龄幼虫有较强增效作用,在此基础上分析该混剂对白蛾4龄幼虫体内中肠几丁质酶和乙酰胆碱脂酶(AChE)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5种浓度的Bt、灭幼脲及其混剂对白蛾4龄幼虫体内中肠几丁质酶活力的影响随处理浓度增高和处理时间延长抑制作用越明显,且差异极显著,说明Bt+灭幼脲混剂均有抑制白蛾4龄幼虫中肠几丁质酶活力的作用,是该混剂对白蛾4龄幼虫提高毒杀效果的原因;5种浓度Bt+灭幼脲及其混剂处理对白蛾4龄幼虫体壁AChE活性的影响随处理时间的增加有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36~96 h具诱导幼虫体壁AChE活性逐渐增强的趋势,96 h后活性明显减弱, AChE活性减低后白蛾4龄幼虫很快死亡,对AChE活性抑制率为2013%~9000%,为Bt+灭幼脲混剂增效关键作用的另一个原因。  相似文献   

11.
[目的]为转基因植物的合理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转Bt基因和慈姑蛋白酶抑制剂基因三倍体毛白杨叶片喂4~5龄舞毒蛾幼虫,对其中肠几种重要解毒酶的活性进行了测定。[结果]幼虫中肠酯酶的比活力变化是先升高后降低,24 h后达到高峰,而在48 h后,比活力明显下降;谷胱甘肽-S-转移酶的比活力是一直在升高。取食抗虫杨Pb1、Pb33和Pb47叶片48 h后的舞毒蛾幼虫中肠酯酶的比活力分别为取食CK幼虫酯酶比活力的62.9%、70.7%和74.5%;24 h后的幼虫中肠谷胱甘肽-S-转移酶的比活力分别比取食CK幼虫谷胱甘肽-S-转移酶比活力下降了25.7%、27.7%和17.9%。[结论]导致幼虫中肠解毒酶活性的改变可能是转基因叶片毒杀害虫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美国白蛾成虫羽化和交尾高峰期雌虫性信息素分泌规律的研究,得出一些结论.  相似文献   

13.
通过人工合成美国白蛾性信息素防治美国白蛾试验研究,探索出一条安全、有效、经济、简易的防治美国白蛾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4.
山东西部农村地区美国白蛾防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美国白蛾是国际性检疫害虫,自1982年在山东荣城市首次发现以来,疫情不断扩展蔓延,给农林业生产和人民生活造成严重危害,美国白蛾防治形势不容乐观。农村地区是美国白蛾防治的重要区域,通过调查分析了山东省西部农村地区美国白蛾防治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美国白蛾是举世瞩目的世界性检疫害虫。笔者结合近年来在河北省廊坊市对美国白蛾的室内饲养与野外观察结果,从美国白蛾寄主林木的主要经营方式、扩散迁移特点、生物学特性、天敌控制、药物防治等方面分析了美国白蛾的系列防控瓶颈因素,以期为发展美国白蛾的环境友好型防控技术寻找突破点,也为进一步完善害虫的综合管理体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为进一步确认经秋水仙碱诱导出的毛新杨(PopulustomentosaCarr.×PopulusbolleanaLauche)大花粉在毛新杨雌花上授粉后所得到的后代个体TBT-7是三倍体杨树,对TBT-7及其父、母本(TB11,TB01)、对照(TBD)和三倍体欧洲山杨(Astria)分别进行叶片面积、厚度和气孔长度等项特征的比较。结果表明TBT-7的多倍体巨大性是显著的.  相似文献   

17.
毛白杨异源三倍体形态和减数分裂观察   总被引:16,自引:5,他引:11  
毛新杨×毛白杨[(Populustomentosa×P.boleana)×P.tomentosa]异源三倍体无性系综合形态特征为偏毛白杨,部分近于新疆杨(如长枝叶),只有长枝叶、雄花序等表现出了较明显的巨大性.其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进程较毛白杨、毛新杨约快8~12h,且极不同步.三倍体染色体联会和分离的行为复杂,在中期Ⅰ除了出现三价体、二价体、单价体外,还可见到四价体和五价体;在后期Ⅰ、后期Ⅱ亦可见到较高频率的落后染色体,遗传上属于部分异源三倍体.这些毛白杨异源三倍体表现高度不育,但存在着无性系差异.花粉部分可育三倍体(B302)的存在,为相关的遗传分析及倍性育种实践提供了极其有用的材料  相似文献   

18.
随着转Bt基因作物种植面积的逐年增加,人们对转基因作物释放后潜在的安全性也越来越关注。转Bt基因作物可以通过根系分泌或植株残体的形式将Bt蛋白释放到土壤中,残留的Bt蛋白在富集的过程中有可能对土壤生态环境中的土壤酶活性及土壤肥力等造成影响,但这些影响作用因不同的Bt作物和不同的土壤环境而不尽相同。商业化转Bt基因作物的大规模环境释放对土壤酶活性和土壤肥力的可能影响仍需要在不同生态区开展长期定位检测和评价。本文对转Bt基因作物的发展及其种植和秸秆降解过程中对土壤酶活性和土壤肥力影响的研究进展进行述评,为转Bt基因作物对土壤环境的生态风险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该文对加倍体白杨(TBT-7)和二倍体白杨(TBD)以及其父本(TB11)、母本(TB01)、欧洲山杨三倍体等植株的生理特性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白杨加倍体植株的叶组织有机物相对含量明显高于其它株系,如:蛋白质相对含量比二倍体对照株(TBD)提高35.7%,比父本(TB11)提高82.5%,DNA相对含量比TBD提高3%,比TB11提高41.8%,叶绿素相对含量比TBD提高15.6%,比TB11提高32.9%。叶片经干旱、低温、冰冻、高温处理之后,TBT-7的原生质膜渗透率均明显低于其它系号。初步证明TBT-7是具有速生的生理基础和潜势、叶组织具有较好抗逆性的加倍体白杨。  相似文献   

20.
毛白杨起源的细胞遗传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对毛白杨(PopulustomentosaCarr.)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观察发现,其同源染色体联会较差,在终变期、中期Ⅰ可见到出现频率较高的单价体,在后期Ⅰ、末期Ⅰ亦可经常见到落后染色体的存在,证明部分同源染色体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异质性,即毛白杨属杂种起源.进一步依据毛白杨、新疆杨和它们的杂种毛新杨染色体的联会情况及花粉育性等推断,银白杨或新疆杨有可能作为起源亲本之一参与了毛白杨种的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