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南繁育种作为农业科技领域的关键部分,其市场营销与国际贸易策略的探讨对全球育种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影响。本研究基于对南繁育种产业现状的深入理解,系统地研究了市场营销与国际贸易策略,详细介绍南繁育种的历史、现状及其在全球育种产业中的重要地位。通过案例分析,深入探讨了南繁育种市场营销的策略与实践,分析了南繁育种在国际贸易中的现状、特点及挑战,进一步研究南繁育种在市场营销与国际贸易中的创新与发展趋势。通过技术创新、市场拓展、国际合作等方面的探讨,揭示了南繁育种产业的未来发展方向,旨在为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摘要:西双版纳南繁作为全国南繁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种业、农业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在我国种业面临巨大挑战和机遇的新形势下,进一步推进西双版纳南繁育种基地建设意义重大。针对西双版纳建立国家级南繁育种基地的诸多优势、存在问题以及如何建设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3.
袁隆平说,经过50年的发展,南繁育种基地为国家农业优良种子培育和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积极贡献,也培养了一大批农业管理科技工作者。但随着形势的变化,南繁育种基地已不能满足国家农业发展尤其是粮食安全的需要。  相似文献   

4.
王巍  薛永国 《作物杂志》2012,28(5):109-112
玉米南繁是育种环节中重要的一环,南繁能够缩短育种周期,提高育种效率。从玉米南繁育种流程的各个环节出发,结合实际遇到的病虫鼠害和杂草,以及新出现的各种问题,加以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同时把目前玉米密植育种方法融合到南繁过程中,提出了相对合理高效的南繁育种和田间管理技术方法,为进一步开展玉米南繁提供技术支持和经验依据。  相似文献   

5.
海南省尤其是三亚附近区域有着无与伦比的热量资源优势,在我国种业发展尤其是水稻育种上占有重要位置。黑龙江省粮食产量位居全国第一,水稻种植面积在400万hm~2以上,水稻南繁育种意义重大。从黑龙江省水稻南繁育种现状出发,指出存在的几个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以期促进海南南繁水稻育种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夏冰  何婷婷 《分子植物育种》2024,(11):3811-3816
随着园林观赏植物行业的快速发展,对新品种的需求日益增加。南繁育种技术,即在中国南部特别是海南岛进行的种子或苗木的繁殖与杂交育种,为园林观赏植物的快速育种和资源开发提供了新的可能。本研究系统地探讨了南繁育种技术的概念、技术方法、应用优势以及在园林观赏植物资源开发中的具体应用。分析了利用海南岛独特的光温条件进行快速育种的优势,包括节省能源、降低成本和绿色环保等。同时,也详细讨论了南繁育种技术在实际应用中所面临的挑战,如气候局限性、病虫害管理、技术推广等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通过案例分析和理论研究,旨在为园林观赏植物资源的持续开发和新品种的快速培育提供科学依据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7.
南繁育种可以缩短育种年限,加速育种进程,提高育种效率。我国海南岛这个“天然温室”为育种提供了有利条件,是玉米南繁育种的理想基地。海南有充足的光、温、水、土资源以及较好的生产、经济条件,有较完善的水利工程系统,排灌方便,能保证玉米不同生育阶段水分的需要。对春播区而言,  相似文献   

8.
南繁育种是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的重点产业之一,“南繁硅谷”引领种业创新,助推中国种业振兴。梳理海南南繁产业发展取得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剖析“南繁硅谷”建设的作用,提出助推“南繁硅谷”建设的思考。  相似文献   

9.
新疆的南繁育种事业起始于1963年,是全国较早开展南繁工作的省区之一。到1977年,通过南繁育成的新品种有军双1号、金大单交玉米,昌春1号、解放1号春麦等品种,稉稻的三系杂交育种也取得较大进展。1978年以前新疆参加南繁的农作物,只有玉米、春麦、水稻、高粱、胡麻等五六种,  相似文献   

10.
政策动向     
《种子世界》2006,(7):59-59
粮农组织与中国结成战略联盟;农业部南繁育种再增2000万;[编者按]  相似文献   

11.
<正>植检地域急剧扩大人员设备严重不足无证调运现象突出执法取证管理薄弱一到12月,海南岛上的南繁育种基地就到了一年中最热闹的时段,来自全国29个省市区700多家科研生产单位的5000多名科技人员来到这里,进行育种试验和种子繁育。据统计,50多年来,全国选育的农作物新品种中70%都经过南繁选育,可以说,南繁基地对我国种业发展以及粮食连年丰收功不可没。据海南省南繁办统计,2011年,南繁育制种面积达到20.1万亩,比上年增加3万亩;总产量达到3500万公斤,比上年增加近500万公斤,其中水稻制种面积15万亩。  相似文献   

12.
<正>全国农技中心日前称,为支持南繁植物检疫工作,提升南繁检疫安全水平,近日,该中心组织辽宁、河北、宁夏、甘肃、贵州、云南等省(自治区)植保植检系统近30名专职植物检疫员赴海南,与海南南繁管理局的专职植物检疫员一起开展了南繁育种基地植物检疫联合检查活动。检查人员分成3个小组赴三亚、乐东等地,深入繁育种基地实施产地检疫,查验检疫单证及档案,并  相似文献   

13.
翟军海 《中国种业》2017,(12):32-33
陕西南繁育种企业规模较小,南繁作物主要为玉米,在2015年下半年玉米粮食价格下降带来不利影响后,企业育种规模在次年大幅降低,而科研院所变化不大。南繁是加快品种选育、提升种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关键环节,建议政府引导、加大扶持,稳定南繁规模,改善南繁供给侧结构,鼓励开展非主要农作物南繁育种、分子育种、"互联网+农业"等多种方式,同时建立奖励激励机制,强化南繁管理,推动陕西南繁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4.
1 南繁育种地点选择及人员素质要求 1.1 选择适宜地点玉米南繁的理想地点是海南南部的三亚、乐东、陵水、东方等几个县市。南繁育种应把自身安全和材料安全作为首要问题考虑,可优先选择生产生活条件较好的部队农场和农垦农场,驻村则应选择治安条件好、交通便利的村庄,并选择一位在当地有一定威信和影响力的人作为中间人,以方便和农户的沟通,最好能建立起长期的合作关系。  相似文献   

15.
陈斌 《中国种业》2022,(11):27-29
江苏水稻南繁育种工作始于 60 年代,至今已走过 60 多年风雨历程。经过 60 多年南繁的历程,江苏水稻品种在更新换代和产量提升等方面不断取得突破,加快了种质资源收集利用与研究应用,为粮食安全生产提供了重要保障。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种业创新的要求,江苏水稻南繁育种工作在技术、资源、人才及市场等方面出现了短板。从南繁管理的角度,回顾梳理工作内容,并结合对南繁单位的走访调研,阐述江苏水稻南繁选育的现状,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思考,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6.
玉米是喜温、喜光、喜水肥的短日照作物,对自然环境条件反应敏感.在海南冬种玉米过程中经历了与北方不同的自然环境条件,引起玉米生长习性的改变,性状表现也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其中较为严重的是自交系出现空秆现象,难以取得应有的预期结果.在玉米自交系南繁中,由于南繁基地的气候的异常变化,引起空秆现象比较严重,一般空秆率在30%~40%,最严重的地块达90%以上,给南繁育种工作造成很大的损失.因此,我们必须掌握南北不同地域气候变化规律,及玉米自交系在南繁过程中生育期相应的变化趋势,加强田间管理,促进玉米自交系正常发育,以确保南繁育种工作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7.
前一段时间,海南省委、省政府有关政策研究部门及种业外界人士疾笔多次呼吁,海南作为南繁育种大省,其冬种瓜菜生产用种及粮油作物种子几乎都从省外境外调进,令人不解,建议海南农业部门利用海南优越的光温资源条件,把海南种业做大做强,建立海南种子产业化,增创海南新优势.笔者作为海南从事种子技术推广、种子行政管理近20年的科技工作者,现就关于海南种子产业化建设的有关问题与大家商榷.海南是全国最大的南繁育种基地,并非南繁大省.南繁育种在我国农业生产中的作用主要是加快育种步伐、缩短育种周期、推进品种的更新换代;解决国内种子生产受灾减产时的种子补缺,稳定粮食播种面积;种子纯度的南繁鉴定,确保了我国农业生产用种质量安全.海南种子产业化建设,由于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和较高的种子生产成本以及种子质量的欠佳,大规模的商品种子生产在国内没有竞争优势,倡导推进海南种子产业化建设,是缺乏科学的提议,违反市场经济规律的决策导向.  相似文献   

18.
海南省属热带季风气候,日照多、热量足、雨量充沛,是全国农作物重要的南繁育种基地。冬季在海南进行南繁加代是我国作物育种界加快育种进程,提高育种效率的有效手段,特别是新疆等一年一熟地区,通过在海南南繁加代育成了众多各类作物新品种。由于海南与新疆生态气候等条件差异非常大,通过南北穿梭育种,可以使新品种的适应性拓  相似文献   

19.
海南作为全国最大的南繁育种基地,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性作用。目前海南种子产业发展存在着用种供需矛盾、投入不足、管理体制不顺、公共服务平台短缺等一系列问题。今后的发展对策是加强组织领导;依托项目,加大种业投入力度;强化良种繁育基地和种子生产监管;优化公共服务,提供育种科研平台等。  相似文献   

20.
<正>山东省泰安市决定投资建设林业有害生物天敌繁育中心,以推动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南化学防治为主向以生物防治为主转变。泰安市林业有害生物天敌繁育中心位于泰安市徂徕山林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