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银杏果用林丰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通过长期银杏果用林栽培生产实践,总结出了一套实用的丰产栽培技术。从苗木选择、建园、栽植、嫁接、整形修剪、授粉、土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对银杏果用林丰产技术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2.
根据我国南方在营建银杏果用林方面出现的嫁接苗栽植后多年不挂果 ,幼树提前黄化落叶和怎样丰产稳产等问题 ,进行了原因分析 ,并提出了解决的技术措施 ,这对银杏生产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基肥对银杏造林当年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银杏嫁接苗造林,采用株施栏肥30kg或桐籽饼1.5kg作基肥,与不施基肥相比,造林当年新梢生长量、叶片生长量均具极显著差异,因此营造银杏果用林、叶用林时,应重视施足基肥,有利于丰产树冠早期形成,对促进银杏速生丰产具有极为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规模出效益     
规模出效益王玉谦,陈志坤,邵伟位于山东省南部的郯城县,目前银杏片林面积已达5.5万亩,定植550万株,年产银杏果200万公斤、叶500万公斤。1994年银杏果、叶、苗及系列加工产品产值2.5亿元。这里发展银杏确实形成了气候,银杏真正成了当地人的“摇钱...  相似文献   

5.
银杏是珍贵果品 ,有延年益寿之功效 ,具有食、药兼用之功。银杏的鲜果保存时间短 ,果内活性酶体的活性导致银杏果在 3~ 5月内果肉失水变干、变硬 ,失去应有的食用价值。我们通过把银杏鲜果做成果汁 ,既可以保住银杏的新鲜味道 ,又可以使消费者食用方便 ,并提高其药用价值。全县每年生产的银杏果已达到 10 0多t,到 2 0 0 5年可达 5 0 0多t。将银杏果细磨后、进行脱毒脱气、配制 (自己研制的复合稳定剂 )不含任何防腐剂及色素的汁液。这样精制而成的天然银杏鲜果汁对人体没有任何副作用 ,并通过相关卫生、技术质量监督等部门的检验 ,均达到国…  相似文献   

6.
银杏良种早实丰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银杏(白果),是现存种子植物中最古老的孑遗植物,被称为“活化石”,也是我国珍贵经济树种之一,其种实核仁营养丰富,已成为人类食用保健品,在国际市场上供不应求。银杏具有果用、材用、叶用、药用,价值高、用途广、效益好的特点、1株30年生以上的银杏树年产值1000~3000元,多则1株年产值上万元。因此,山区群众视银杏树为“摇钱树”、“致富树”。目前,桂林市已建立银杏果用林基地40万亩。为了使这40万亩银杏基地能尽快投产,促进银杏产业的发展,使桂林市银杏产量由20世纪90年代产1500~2400t,增加到目前年产3600~4200t,使传统的自然优势转化为经…  相似文献   

7.
银杏是我国少有的果、叶、材均可利用的树种。用银杏果叶提取物制造医药、保健品和化妆品的技术已经成熟,而且我省就有多家企业生产,产品已投入国际市场。日本、韩国、德国、法国、美国等每年从我国进。银杏(叶),我国产量仅能满足国内外市场的十分之一。所以,发展银杏尚无迹象表明要担心产品的出路问题。但银杏果叶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取决干加工技术和原料的品质。而原料的品质是最基本的起决定作用的因素,而原料的品质是由遗传基因决定的。所以,发展银杏必须选择优良的品种。我省虽然品种资源丰富,但由于没有开展全省性的良种选育工…  相似文献   

8.
我国银杏产业发展前景预测及战略调控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阐述了我国银杏产业的发展现状,并预测了我国银杏果、叶、木材、苗木、提取物的发展前景,最后提出了发展我国银杏产业应当实行的三大战略调控措施。  相似文献   

9.
湖州市不同竹林土壤理化性质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不同经营方式对4类竹林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采样分析了湖州市毛竹材用林、笋用林、早竹林和杂竹林土壤的理化性质。结果表明:容重、总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有机质、全氮和全磷6项指标存在显著差异,杂竹林和材用林优于早竹林和笋用林。其中笋用林的容重最大(1.40 t.m-3),总孔隙度最小(46.97%)。有机质和全氮含量以杂竹林最高,依次为杂竹林>材用林>早竹林>笋用林,全磷含量依次为杂竹林>早竹林>材用林>笋用林。4类竹林土壤全K、水解氮、速效磷及土壤酸度状况均无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10.
红松果用林研究进展与产业化前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红松果用林是通过嫁接、抚育等经营管理措施促进林木结实,以大量生产优质松子为目标的林分.通过对国内外红松果用林研究状况和产业化前景的综合分析,重点综述了红松果用林的优树选择、果林营建、促进结实技术及个体发育性别型等方面的研究新进展;并从红松果用林的优树选择、果林营建、促进结实技术等方面分析了我国红松果用林产业化前景.  相似文献   

11.
集约经营毛竹林的土壤水分物理性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安吉毛竹现代科技园区的毛竹材用林和笋用林两类经营方式林分,在相似立地条件下,分别调查材用林和笋用林各6块标准地,于2008年3-6月,运用定位采样分析表土层(0~5 cm)土壤水分的物理性质.结果显示:两类经理方式毛竹林土壤总孔隙度趋于一致,材用林表土层0~5 cm内贮水量176.94~248.44 t/hm2,笋用林164.95~210.76t/hm2;材用毛竹林毛管孔隙度体积百分率45.72%~56.75%,笋用林39.14%~49.19%;材用林毛管持水量22.86~28.38 mm,笋用林19.57~24.60 mm;材用林最小持水量17.69~24.84 mm,笋用林16.50~21.08mm;材用林排水能力5.53~13.46 mm,笋用林6.61~12.43 mm;材用林合理灌溉定额5.31~7.45 mm,笋用林4.95~6.32 mm.方差分析表明,两类经理方式毛竹林表土层0~5 cm的毛管持水量、排水能力、最佳含水率下限、合理灌溉定额达5%水平显著差异,而土层贮水量、最大持水量、最小持水量无显著差异.因此,在经营毛竹林时为稳定提高林分水源涵养能力,需要对经营方式予以注意,比较而言,材用毛竹林土壤毛管持水性能和水源涵养能力优于笋用毛竹林.  相似文献   

12.
银杏果又称"白果",含有丰富的营养.据测定,每百克鲜果仁中含蛋白质6.2~6.4 g,碳水化合物35.9~38.0 g,并含有较高的钙、镁等微量元素及维生素A、维生素B等多种维生素.  相似文献   

13.
菌用林栽培技术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食用菌是闽北、闽东山区的支柱产业,随着菌业的不断发展和阔叶林资源的急剧减少,林菌矛盾日趋激化,严重制约了食用菌产业的持续发展.为解决林菌矛盾,笔者多年来从事菌用林栽培技术的研究和探讨,并总结了一套菌用林丰产栽培的配套措施,为福建省菌用林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银杏是我国特产,种子可供食用和药用,为我国传统出口商品。由于银杏结果迟,一般二十年后才开始结果,加之各地栽植甚少,因此多年来银杏果一直供不应求,价格不断上涨。  相似文献   

15.
毛竹笋具有极高的食用保健价值,竹产业在中国林业产业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当前食品安全问题备受人们关注的背景下,如何安全高效培育毛竹笋用林、实现竹林经营从丰产高效模式向安全生产模式转变已成为笋用林经营的重点。文章概述了毛竹笋用林主要栽培技术,分析了笋用林安全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今后实现笋用林安全生产应重点突破的领域。  相似文献   

16.
对中国笋用林有关文献的数量、地区和主题分布等进行研究分析 ,发现中国笋用林有关文献分布具较强的地域性及聚散性特征。笋用林经营管理研究占文献量的 36 7% ,竹林丰产定向配套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基础研究占 1 9 0 % ,造林育种与笋加工方面的比例分别为 1 6 8%和 1 5 6 %。浙江在笋用林研究方面成绩突出  相似文献   

17.
我国银杏发展的现状,问题和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银杏又称白果,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珍稀树种之一。我国是银杏资源最丰富、栽培历史最悠久的国家,百年生、千年生的银杏古树遍及全国的十多个省(区、市)。本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生命科学的不断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银杏叶内含有黄酮及苦内脂等多种药用成份,对治疗心脑血管疾病、老年性痴呆、哮喘、癌症等方面有特殊疗效。银杏果、叶的这种特殊医疗保健效果,引起世人的高度重视,国际、国内市场银杏果、叶价值成倍增加,极大的调动了各地保护、开发和利用银杏资源的积极性,银杏已成为我国国士绿化中备受群众喜爱的一个树种,银杏开发产业…  相似文献   

18.
营造松、杉为主的人工用村林,引起水土流失,林地生产力降低,防护功能差,易发生病虫害,且投资大。采用以近自然林为主的用村林经营方式,利用自然再生能力培育用村林,砍伐由皆伐转为择伐,保持林地覆盖的连续性,培育复层异龄林,其优点是,减少培育森林的开支,有利于森林生态系统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实现永续利用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银杏授粉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银杏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和园林绿化树种之一,其中银杏果是种植户受益的重要部分,要实现其高产稳产的目标,必须掌握好生产中的重要环节:授粉。笔者通过多年实践总结了一些授粉技术的相关经验,并作出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20.
1993年庐江县即引进哺鸡竹、高节竹培育笋用林,现已发展笋用林2000余亩,其栽培技术也日臻完善,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