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以祁连山东缘高寒草地瑞香狼毒(Stellera chamaejasme)自然种群为研究对象,测量了不同水平(种群、个体和花序)的开花物候和花寿命,探究了瑞香狼毒开花物候特征和花寿命的进化意义。结果表明:1)该种植物在6月中下旬-7月下旬开花,其种群、个体和花序水平的花期分别为35、18.97和9.80 d。2)种群在个体和花序水平上的开花同步指数分别为0.86和0.78,均只有一个开花高峰。3)单花和花序水平的花寿命与始花期之间均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P 0.001)。4)花序不同位置小花的花寿命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 0.01),边缘花的花寿命最长,中部花次之,顶部花的花寿命最短。总体表明,瑞香狼毒属于"集中开花模式",花寿命随开花期以及花着生位置的显著变化可能是该物种在高寒地区恶劣的繁殖环境中实现适合度最大化的一种适应策略。  相似文献   

2.
以祁连山东缘高寒草地瑞香狼毒(Stellera chamaejasme)自然种群为研究对象,测量了不同水平(种群、个体和花序)的开花物候和花寿命,探究了瑞香狼毒开花物候特征和花寿命的进化意义.结果表明:1)?该种植物在6月中下旬-7月下旬开花,其种群、个体和花序水平的花期分别为35、18.97和9.80?d.2)?种群在个体和花序水平上的开花同步指数分别为0.86和0.78,均只有一个开花高峰.3)?单花和花序水平的花寿命与始花期之间均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P?相似文献   

3.
本文对重庆市两个地点的锦橙开花泌蜜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两个地点的锦橙开花习性基本一致,从现蕾到完全谢花历时40 d左右,从始花到末花为17 d左右,其中初花期约3 d、盛花期6 d、末花期约8 d,单花寿命2~4 d;锦橙上部与下部开花方式一致,昼夜间开花方式相同;两个地方的锦橙单花1 d内单次泌蜜量的变化规律基本类似,早上第一次泌蜜量最多,但两个地点的锦橙单花总泌蜜量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重庆市两个地点的锦橙开花泌蜜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两个地点的锦橙开花习性基本一致,从现蕾到完全谢花历时40d左右,从始花到末花为17d左右,其中初花期约3d、盛花期6d、末花期约8d,单花寿命2~4d;锦橙上部与下部开花方式一致,昼夜间开花方式相同;两个地方的锦橙单花1d内单次泌蜜量的变化规律基本类似,早上第一次泌蜜量最多,但两个地点的锦橙单花总泌蜜量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5.
王玉祥  张博 《草业科学》2016,33(4):662-668
为了解新疆三叶草(Trifolium)弹花现象和繁殖特性,本研究对三叶草开花习性、雄蕊散粉时间及不同交配方式对结实性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单花从现蕾至萎蔫持续时间为50~52h,花粉展示属于龙骨瓣闭合不严;2)雌蕊柱头在翼瓣生长至旗瓣长1/2处时开裂,雄蕊在翼瓣完全打开时开始散粉;3)自主自交中昌吉三叶草结实率最高,为98.61%;同株异花授粉中乌鲁木齐南山山地草甸的三叶草结实率最高,为100%;自由授粉中呼图壁林带的三叶草结实率最低,为96.30%。本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开展三叶草的繁育系统和生殖生物学的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对米团花的开花与泌蜜规律进行了观测,探究了米团花花序的开花规律、单花泌蜜量与花蜜糖浓度的日变化规律、单花在盛花期内泌蜜量与糖浓度的变化规律、不同区域单花的泌蜜量与糖浓度的日变化规律以及花蜜颜色与花蜜糖浓度的关系。结果表明:花序从出现花苞至所有单花盛开5~7天,直至所有单花枯萎并脱落约30天。花序中有194~575朵单花,单花的花期约10天。在一天的三个检测时间段中,单花在9:30~10:30的泌蜜量最大,在15:30~16:30的花蜜糖浓度最高。在盛花期间,单花在第2天的泌蜜量最大,在第3天的花蜜糖浓度最高。在花序不同区域内,中部区域的单花泌蜜量最大,顶部区域单花的花蜜糖浓度最高。花蜜的糖浓度与花蜜的颜色呈一定的相关性。本研究结果有助于更好的了解米团花的开花与泌蜜习性,从而为米团花期的蜜蜂管理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以费约果实生树为试验材料观测其花期物候,以期为费约果花期调控、栽培管理和生产实践方面提供理论支撑。结果表明:不同年份费约果种群花期长短相近,其花期持续时间为36~37天;株间开花时间不同,但是开花持续天数相差不大,为29~32d;单花开花持续时间约为7天。费约果的花瓣多为4瓣,多反卷,雄蕊众多,易于昆虫和鸟类传粉。  相似文献   

8.
菘蓝是药材板蓝根和大青叶的基原植物,依赖种子繁殖。通过田间观测和人工授粉实验,对民乐县栽培菘蓝开花时序和传粉生物学系统进行研究,旨在为其种子繁育和杂种优势利用提供科学和技术依据。研究表明,菘蓝为无限花序,单株表现异向开花习性,花序从植株顶部向下,单花从花序基部向上依次开放。花两性,雄蕊6,4枚长,2枚短,花萼和花瓣均为4,花萼绿色,花瓣黄色,子房上位,1室。单花寿命6~7 d,异常气候可缩短至3~4 d,群体开花期30 d左右。即将开放的花蕾柱头已成熟,花瓣刚露出花萼后开花当天,花粉鲜黄而散,末花期子房膨大,花粉干枯。短角果结种子0~2粒。自然结籽率95.0%,不去雄和去雄套纸袋均不结实,同株异花去雄授粉结籽率仅4.0%,去雄套纸袋异株异花授粉结籽率72.0%,去雄不套袋结籽率53.3%,自交不亲和指数为0.96~1.00。不去雄套网袋结籽率5.0%,去雄后提高至13.7%,访花者主要有食蚜蝇、黑蜂等。说明菘蓝具有较强的自交不亲和性,不存在无融合生殖现象,属典型的异花授粉类型,需传粉者,传粉媒介以虫媒为主,风媒为辅。  相似文献   

9.
苜蓿传粉特性及其制约种子产量形成的因素分析   总被引:17,自引:4,他引:17  
采用传粉生物学的方法,对"新牧1号"杂花苜蓿Medicago lupulina的花朵酬物、花粉特性、访花者种类、访花行为、访花频率、传粉效果等方面进行了观测,并对种子生产中导致低产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1)每花有花粉(3 509.3±299.12)粒,产蜜0.1~0.5μL/d,持续3~5 d.单花9:30-10:30开始泌蜜,16:00-18:00达到泌蜜高峰.2)花粉败育率为(40.48±2.33)%;新鲜花粉活力(51.87±2.08)%,在室温下放置7 d后,活力降至25.39%;自然状态下每花柱头上有花粉(36.20±2.12)粒,P/O(花粉数/胚珠数)值为(288.73±32.01).3)初花期及盛花初期约有访花昆虫5种.在10 m2小区内,平均每天拜访25.33次,拜访花序17.67个;在标记的10个花序中,未观察到拜访昆虫.盛花期约有访花昆虫15种.在10 m2小区内,平均每天拜访187次,拜访花序1 083个;在标记的10个花序中,平均每天每花序被拜访2.1次.4)从传粉效果看:初花期及盛花初期开放的花序,结荚率为(16.45±2.91)%,荚内种子数(3.91±0.34)粒;盛花期开放的花序,结荚率为(83.32±1.31)%,荚内种子数(5.12±0.25)粒.上述结果表明:在传粉过程中,苜蓿花朵酬物少、花粉败育率高、昆虫传粉效率低是导致其种子产量低下的主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0.
苜蓿花期调控与传粉效率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苜蓿花期与昆虫活动不遇的问题,通过刈割进行花期调控,以提高初花期及盛花初期的传粉效率,并探讨对种子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显示:刈割后苜蓿的花期明显推迟,传粉效率显著提高,其中访花频次由原来的23次/10m2·d提高到刈割后的180次/10m2·d;在初花期及盛花初期标记的花序结荚率及荚内种子粒数分别由对照的(17.12±2.83)%和(3.94±0.31)粒提高到刈割后的(84.1±1.21)%和(5.31±0.22)粒;整个花期的平均结荚率/花序由刈割前的43.77%增加到刈割后的59.43%;刈割后的苜蓿种子产量与各构成因素的相关性依次为:花序数/枝>荚果数/枝>荚内种子粒数>结荚率/花序>分枝数>单花数/花序.对种子产量与构成因素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单枝条产量(Y)与花序数/枝(X1)、结荚率/花序(X2)具有真实回归关系Y=-1.735+0.034 X1+0.036 X2(R=0.788).在该地区确定适宜的刈割时间可明显推迟花期,提高种子产量.合理的刈割时间是在花期得到推迟的情况下,使生育期尽可能长.  相似文献   

11.
姜华  毕玉芬 《草地学报》2008,16(2):110-114
对兰州地区10个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品种的开花物候期、花部特征、花粉-胚珠比、花粉活力和种子产量性状等生殖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各品种花期时间持续了近一个月,花粉-胚珠比为3171.79~5759.64,该物种的繁育系统属于专性异交类型;各品种的花粉活力差异较大,变化范围为50.56%~80.76%;各品种的花冠长度、花托直径、每花序小花数、每单枝花序数、总小花数等花部特征差异较大,而已弹花数百分比差异不显著;每花序结荚数、结荚率、种子数,以及每荚种子数、单位面积单枝数和单位面积种子产量等性状差异较大,而种子千粒重差异不显著;其中Defa、Derby、Sitel和Prime的花部特征、花粉-胚珠比和种子产量性状都优于其他品种。此研究为揭示紫花苜蓿有性生殖生物学特性和兰州地区紫花苜蓿种植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自花授粉率低,利用传粉昆虫辅助授粉紫花苜蓿是提高单位面积种子产量和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高加索蜜蜂Apis mellifera饲养管理方便、技术成熟、成本低。试验研究了高加索蜜蜂对俄罗斯紫花苜蓿授粉效果,结果表明:高加索蜜蜂吻特长,达7.2 mm,每日访花始期为9:00,访花高峰期为12:00,访花结束期为18:00。访花适宜气温为1525 ℃,访花速度为3040朵/min,日平均访花次数为1.98万2.64万朵/只。高加索蜜蜂授粉俄罗斯紫花苜蓿的有效放蜂容量为125 000只/hm2以上(6个以上强群高加索蜜蜂),俄罗斯紫花苜蓿最高表现种子产量为1 067.6 kg/hm2。  相似文献   

13.
大花萱草‘金娃娃’的花器结构和繁育系统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观察,运用杂交指数、花粉/胚珠、花粉及柱头活力、坐果率等指标对大花萱草‘金娃娃’(Hemerocallis hybridus cv.‘Stella de oro’)的花部特征、开花动态及授粉特性等进行研究。在人工栽培条件下,金娃娃萱草5-9月开花,花苔分3~4次抽生,首次开花群体花期32 d,单苔花期9~16 d,单花花期1 d。雄蕊短于花柱,花药与柱头相差2.71 cm,在花朵开放的整个过程中雌、雄蕊的相对位置始终不变。开花前1 d的花粉活力最强,开花前1 d和开花当天的柱头具有较强的可授性。杂交指数为4,花粉/胚珠值为1 164,结合坐果率,可以判断其繁育系统属于兼性异交,部分自交亲和,需要传粉者。特殊的花部结构、缺少传粉者和花期短可能是金娃娃萱草结实率较低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施用杀虫剂防治害虫对紫花苜蓿种子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正确使用农药防治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害虫是获得高种子产量的重要技术措施。试验研究了不同防治措施对种子产量、产量构成和主要害虫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喷药防治处理相比,在现蕾期和结荚期喷药防治处理提高种子产量134%,显著提高了结荚花序数/枝条、荚果数/结荚花序和种子数/荚果;与结荚期喷药防治相比,现蕾期喷药防治显著提高了种子产量,更加有效地减少了害虫对种子产量的负面影响,具有更为重要的作用。相关分析表明,在不同喷药处理下,结荚花序数/枝条与种子产量、荚果数/结荚花序与种子产量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5)。  相似文献   

15.
在试验地观察了冷蒿的开花动态,用TTC法测定了冷蒿花序花粉的活力,采用联苯胺—过氧化氢法测定了其柱头的可授性.结果表明,冷蒿花序的开花顺序是自上而下的,小花的开放是自外轮至中央小花.冷蒿的花粉活力在盛花期开花之初很低,第2~3d花粉活力较高,随后活力明显下降,但直至其花序枯萎,少量的花粉仍具有部分活力.花粉寿命较长,约为20d.冷蒿边缘雌花柱头的可授性在开花当天就具有,并且持续时间较长,在第2~3d可授性最强.中央两性小花柱头可授性要稍晚于边缘小花,但是在开花后第2~3d可授性也达到最高,其可授性时间也较长.柱头可授性的最佳时期为开花后第2~3d.冷蒿的最佳授粉期在开花后2~3d左右.  相似文献   

16.
以‘甘农6号’紫花苜蓿为试验材料,研究施肥(磷肥)、灌溉和种植密度3种农艺措施对紫花苜蓿种子产量组分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施肥处理下,紫花苜蓿单位面积生殖枝数与种子产量关联性最大;在灌溉处理下,紫花苜蓿每花序小花数与种子产量关联性最大;在密度处理下,每花序荚果数与种子产量的关联性最大。宁夏盐池地区紫花苜蓿种子生产,可在现蕾期和盛花期适当灌溉675 m3·hm-2;施磷肥180 kg·hm-2作为底肥,在种植第2年至第4年种子总产量达1 228.02 kg·hm-2;种植密度控制行距为60 cm,株距为30 cm,在种植第2年至第4年种子总产量达1 882.17 kg·hm-2。  相似文献   

17.
在甘肃酒泉地区研究刈割对紫花苜蓿种子产量和质量性状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未刈割处理的种子产量最高,为1040.5kg/hm2,孕蕾期刈割的种子产量最低,为854.3kg/hm2;随着刈割时间的推迟,荚果/结荚花序、种子数/荚果显著增加,而千粒重却明显降低;刈割显著降低了萌发种子的正常种苗数量,硬实率增加,但对正常种苗与硬实种子数之和却没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驼绒藜属3种植物开花习性及雌花柱头微形态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研究驼绒藜属3种植物开花规律、开花日动态、结实率及柱头微形态。结果表明,华北驼绒藜和驼绒藜雄花开花高峰均在上午8:00~10:00,有利于传粉和受精,而北美驼绒藜雄花在中午11:00~13:00达开放高峰,其雌雄花开花高峰期不一致,不利于传粉、受精,从而降低结实率。三者的开花最适温度基本一致,都在20~24℃。三者的雌花均在下午14:00左右达到开放高峰。雌花柱头微形态研究结果表明,华北驼绒藜的柱头有利于接受花粉,而北美驼绒藜的柱头不利于接受花粉。此外,华北驼绒藜与驼绒藜的雌、雄花花期相遇结实率较高,而北美驼绒藜因花期不遇,故导致结实率低。  相似文献   

19.
紫花地丁花形态的季节转化对繁育系统及结实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慧芳  魏岩  闫紫烟  严成 《草业学报》2020,29(12):198-204
紫花地丁是一种观赏性状优良的园林草本种质资源。本研究以紫花地丁为研究对象,观测并分析不同花形态对花期物候、花部特征和繁育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1)紫花地丁具有两种不同形态的花,春季花为开放花,有彩色花冠且花瓣5枚,花萼5枚;花期在4月中到下旬,花期较短,表现为集中开花模式。生于夏秋季的花无花瓣,花萼包裹雌雄蕊,为闭锁花;花期在5月初到9月初,表现为持续开花模式。2)开放花每单花平均有花粉粒7053个,P/O值为173.32~204.49。闭锁花每单花平均花粉粒179.2个,P/O值为4.46~5.95。结合杂交指数表明开放花的繁育系统为异交,部分亲和,需传粉者,而闭锁花为严格的闭花受精。3)开放花花柱具膝曲结构,下方2枚雄蕊背基部有明显的蜜腺体并伸入花瓣形成的距。蜂类传粉者通过碰撞花柱挤压柱头,推动雄蕊距状下臂做杠杆运动进行传粉,从而促进药隔附属物裂开。闭锁花属于严格的闭花受精,不需要传粉媒介。4)闭锁花的单株结实率及结籽率显著高于开放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