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李伟 《湖南农机》2006,(Z2):30-32
文章认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论述了地方高校图书馆参与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优势,以及地方高校图书馆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如何积极有效利用自身的优势,为新农村文化建设发挥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高校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是创新高校图书馆服务、构建全面阅读型社会的需要,本文基于阅读推广视角对高校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结合工作经验阐述高校图书馆开展公共文化服务的优势,最后提出了高校图书馆在阅读推广视角下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在"互联网+"的时代下,高校图书馆门户网站想要突出重围,在激烈的竞争中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应该加强对自身门户网站的建设,健全网站建设和维护机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操作的简单化和数据统计的便利化的发展,促进高校文化的发展。文章主要研究当前我国高校图书馆门户网站在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4.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事关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乡镇图书馆作为公益性文化教育机构,可利用现代先进设备,拓展服务功能,在新农村建设中,开展一系列符合农民特点、健康向上、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在促进农业发展、农民致富、农村进步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利用图书馆资源,迅速改变农村文化落后的局面,促进农村各项事业的长足发展。  相似文献   

5.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事关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乡镇图书馆作为公益性文化教育机构,可利用现代先进设备,拓展服务功能,在新农村建设中,开展一系列符合农民特点、健康向上、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在促进农业发展、农民致富、农村进步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利用图书馆资源,迅速改变农村文化落后的局面,促进农村各项事业的长足发展.  相似文献   

6.
现阶段,在国家大力号召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指引下,农村过去的脏、乱、差的面貌被改变,新农村更是以优美的环境展现在人们面前。而在新农村建设中,如何因地制宜发展特色旅游,不仅是农民实现脱贫致富的又一路径,更是打造地方特色品牌的重要方式。将地方特色农业农产品以及文化资源依靠旅游业带动起来,使农村劳动力实现在家门口工作,回归家庭,避免出现越来越多的留守儿童,进而使新农村实现教育、文化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7.
本文就我国当前农村文化建设现状,结合党的"十七"大报告精神,探讨了如何加快新农村图书馆建设,实现国民综合素质提升,阐述了作者思路与见解。  相似文献   

8.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志愿服务事业和志愿服务组织的发展,志愿服务已经成为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抓手。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太仓市的一所地方高校,在服务地方发展方面占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志愿服务工作上大力探索,围绕“地方”做文章,坚持服务地方、立足地方,有效地将志愿者精神文化融入地方文化,探索出一套具有地方高校特色的志愿服务工作机制,呈现出蓬勃生机,有效地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9.
朱周全  肖金志 《南方农机》2023,(13):106-108+130
艺术介入乡村有利于乡村农副产品宣传及乡村旅游推广,促进乡村经济发展,同时也在乡村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传统文化遗产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基于此,课题组分析了艺术介入乡村建设的三种模式,分别为政府与艺术家合作型、艺术个体主导型、高校艺术实践型。研究发现艺术介入乡村建设过程中面临乡村环境优势资源不足、老龄化严重、艺术变现周期长、村民话语权缺失等问题,并提出了艺术介入乡村实现振兴的途径:依靠地方特色,构建地方景色;融合乡村文化,加快变现速度;培育引进人才,实现持续发展。研究结果表明,通过艺术特有的优势介入乡村建设,可以改善地方环境,培养乡村文化氛围,为地方发展文旅产业助力,为地方产业创收,提高村民收入水平,加速乡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推动乡村现代化建设,助力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0.
读书不仅可以增加自身的知识储备量,还可以有效提升气质,对精神面貌的改善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信息化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图书馆作为师生在学校阅读的重要场所,越来越多地应用信息化技术,为师生提供了更多的阅读可能性,加强了高职院校图书馆的阅读文化建设。应该应用科学的方法将信息化技术更多地应用到高职院校图书馆中,更好地进行高校阅读文化建设。文章对高职院校在信息化时代下图书馆如何强化导读、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丰富资源数据、大力推广宣传、提升员工素养以及优化图书馆服务进行分析,希望对高校图书馆的文化建设起到促进作用,有效推进全民阅读。  相似文献   

11.
从农村电子商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农民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和涉农企业的现实问题3方面阐述我国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现状。分析我国农村实行电子商务可行性,并论述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具有增加交易对象、降低交易成本、改善农业产业结构及提高生产效率等功能。  相似文献   

12.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被作为国家政策出台以来各地都在积极的进行探索,本文通过分析四川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际情况总结出了"盆周山区新农村建设四步曲",说明发展特色产业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行之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3.
农业院校是农业新技术重要的探究与实践基地,农业院校图书馆在信息化服务方面对农村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作用。阐述了农业信息化的内涵和特征,并分析总结了农业院校图书馆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中的作用,可为农业信息化的不断推进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4.
2022年1月,新国发2号文件对贵州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时代要求,也为西南民族地区在乡村振兴上闯新路、开新局指明方向。改革创新,需立法先行。通过考察发现,目前我国西南民族地区乡村生态法治建设面临多重现实困境,主要表现为乡村居民参与生态治理意愿不强、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供给不足、司法保障机制运行不畅、执法监督质效较难保障等。因此,西南民族地区乡村生态振兴法治保障应立足于西南民族地区社情乡情与资源优势,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法治思想为引领,以人才振兴和科技振兴为支撑,通过健全乡村绿色生态立法体系、完善乡村绿色生态司法保障机制、强化乡村绿色生态执法监管职能等路径寻求破局之道。  相似文献   

15.
大力发展农村加工服务业在促进农村各产业的发展,有效增加农民收入,创建乡风文明,改善村容,促进农村地区民主管理等方面对于我国新农村建设具有现实而长远意义。为此,应增加对农村的财政支出,加大金融支农力度,转变地方政府职能,出台农村科研推广资助政策,合理布局农村小城镇,大力推进农村职业教育,建立新型农村合作组织,促进我国农村加工服务业的大力发展。  相似文献   

16.
论农机创新人才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年的中央1号文件在继续关注“三农”问题的同时,提出要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表明党和国家把解决“三农”问题、加快新农村建设放在了非常突出的位置,关注与重视程度进一步提高。发展现代农业是建设新农村的主要内容,要发展现代农业离不开农业机械的助推,我国农机化事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要抓住机遇发展农机事业,必须要有一大批创新型农业机械化人才。  相似文献   

17.
张卫东 《湖南农机》2007,(11):35-36
在我国农村,要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一步解决农民的就业和增收问题,解决农业的发展和农村稳定的问题,推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都离不开乡镇企业的发展.本文从企业集群发展模式的角度,分析和阐述了乡镇企业发展规律,进而探讨了延边地区乡镇企业发展模式.这对于加快延边地区经济建设,解决延边地区“三农“问题,全面建设新延边,将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相似文献   

18.
农村土地利用优化与分区调控研究是新时期农村土地整治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基础工作。将管理学中经典的波士顿矩阵引入农村土地利用研究领域,深入分析了各类型村庄的用地特征,并在交叉表综合分析基础上将曲周县各行政村划分为农业生产区、快速城镇化区、城镇化拓展区和未利用地开发区,结合分区特征提出了相应的优化与调控建议。结果表明:波士顿矩阵在土地利用分析中有较好的适用性,研究结果符合实际,为研究区农村土地整治与新农村建设中科学决策提供了依据,对其他类似地区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镇巴县地处陕西省南部山区,在乡村振兴成为国家战略的大背景下,镇巴县应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发展特色农业,实现经济发展和村民增收。文章立足镇巴县农业发展现状,指出镇巴县农业发展存在特色农业专业化程度不高,竞争力不强、农副产品加工业发展缓慢、农产品品牌不亮,产品附加值不高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发展对策,包括大力培育特色农产品基地、加快培育和发展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全链条打造农产品道地品牌、建立现代有机农业体系,优化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等。  相似文献   

20.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我国农村经济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星  王澜 《湖南农机》2007,(5):61-62,65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缺位和财政投资的不足是建设新农村、解决三农问题的瓶颈。本文通过一系列数据阐述了我国农村基础设施的现状,分析了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原因,最后有针对性的对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提出了几点建议。对加快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有一定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