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观察40只皖西白鹅胰的分叶,胰管的位置和入场形式的结果表明,皖西白鹅的胰分三叶:北侧胰叶,腹侧胰叶和脾胰叶。胰管有三条:背侧胰管和腹侧胰管分别自背侧胰叶和腹侧胰叶的头端发出,以左右并列,背前腹后,腹前背后和左右向有间距四种形式入肠。腹侧胰叶近尾端还发出一条细小的胰管进入十二指肠升袢。  相似文献   

2.
本实验用大体解剖学方法,观察了39只红头潜鸭(Aythya ferina)胰叶和胰管的形态结构。结果表明:红头潜鸭的胰叶位于十二指肠袢内,可分为背侧胰叶、腹侧胰叶和脾胰叶。从背侧胰叶的头端和尾端分别发出背侧胰管和第一胰管,自腹侧胰叶的头端发出腹侧胰管。背侧胰管和腹侧胰管多以左、右向并列进入十二指肠,背、腹侧胰管穿过肠壁后汇合,共同开口于十二指肠粘膜面大乳头的顶端。绝大多数个体,第一胰管在十二肠升袢近升、降袢折转处入肠,开口于十二指肠粘膜面的小乳头。  相似文献   

3.
本实验用大体解剖学方法,观察了39只红头潜鸭胰叶和胰管的形态结构。结果表明:红头潜鸭的胰叶位于十二指肠袢内,可分为背侧胰叶、腹侧胰叶和脾胰叶。从背侧胰叶的头端和尾端分别发出背侧胰管和第一胰管,自腹侧胰叶的头端发出腹侧胰管。背侧胰管和腹侧胰管多以左、右向并列进入十二指肠,背、腹侧胰管穿过肠壁后汇合,共同开口于十二指肠粘膜面大乳头的顶端。绝大多数个体,第一胰管在十二肠升袢近升、降袢折转处人肠,开口于十  相似文献   

4.
强效禽病溶菌肽,通用名盐酸大观霉素可溶性粉,是一种专门治疗家禽疾病的高效良药,能有效治疗鸡、鸭、鹅的各种常见疾病. 一、主要成分:盐酸大观霉素、溶菌酶. 二、适应症:用于治疗革兰氏阴性菌、阳性菌和支原体等感染.对鸭、鹅瘟(俗称烂肠瘟),小鸭、鹅病毒性肝炎,鸭、鹅传染性浆膜炎,鸭、鹅大肠杆菌性败血症,鸭霍乱,雏鸭副伤寒,鸭葡萄球菌,鸭丹毒,鸭链球菌,鸭传染性窦炎,鸭肉毒梭菌中毒,鸭坏死性肠炎,鸭曲霉菌病,鸭黄曲霉毒素中毒,大肝病,鸭球虫病;鸡瘟、鸡痘、鸡流感、鸡传染性支气管炎、鸡传染性喉气管炎、鸡传染性法氏囊炎、鸡霍乱、鸡白痢、鸡曲霉菌病、鸡副伤寒、鸡大肠杆菌病、鸡传染性鼻炎、鸡顽固性拉稀(适于不明原因和不同原因)等常见鸡、鸭、鹅病,均有显著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5.
在光镜下观察北京鸭脑的连续切片。并将 HRP 注入食管、胃、心脏和脊髓,逆向追踪迷走神经背核传出神经元在核内的定位。北京鸭迷走神经背核位于延髓呈纵向细胞柱,可明显地分为背侧部和腹侧部。腹侧部含淡染小细胞,多为梭形,细胞直径18~20 μm。背侧部内含中小型细胞,混合排列,直径20~35 μm;在闩前的后段还出现大细胞,直径35~40 μm。在二部的外侧有一小部为外侧部。本文提出按部位划分亚核的原则以利应用。共分为尾侧亚核、吻侧亚核、闩前背侧后核、闩前腹侧后核、闩前外侧后核、闩前背侧前核、闩前腹侧前核、闩前外侧前核共8个亚核。用 HRP 法追踪投射到食管各段、腺胃和肌胃薄肌与厚肌、心脏以及脊髓的神经元,肯定了北京鸭迷走神经背核投射至以上各外周器官的神经元在核内有一定的定位区域。  相似文献   

6.
用江西农大预防兽医学实验室分离的一株鹅副粘病毒(JXG1)的F4代鸡胚尿囊液人工感染鹅、鸭、鸡试验.结果表明:该毒株对鹅、鸡具有较强致病性,40日龄鹅感染后发病率100%,死亡率50%~80%;25日龄雏鸡感染后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达100%;人工感染致死鹅、鸡的眼观病理变化与自然发病鹅的病变基本一致;鸭人工感染后仅表现一过性拉白色稀粪;鹅、鸡、鸭感染后均能产生相应抗体.  相似文献   

7.
广东是我国著名的养禽大省,家禽品种资源十分丰富,家禽出栏量和禽肉产量一直位于全国前列。为了加深对广东禽种的认识,促进种质资源的进一步开发,本试验通过对广东不同地方家禽品种血清中主要白介素水平、抗氧化能力和糖脂代谢相关指标进行检测,比较分析各品种家禽的种质特性。结果显示,各品种间对比发现,鸡和鸭血清中IL-2水平显著高于鹅,但鸭的IL-1β水平偏高,因此鸡抗病能力强于鸭鹅,尤其是雄性阳山鸡指标显现最为突出,同时阳山鸡的抗氧化能力显著高于其他品种。代谢方面,鸡的血脂水平显著高于鹅和鸭,但鸡的胰高血糖素水平显著低于鹅与鸭。  相似文献   

8.
通过五例大猫熊胰的大体解剖学观察,本文对胰的外形、分叶、位置关系,胰的门静脉环、主胰管和副胰管均给以系统描述。大猫熊胰的脉管比较复杂,供应胰的动脉有:肝总动脉分出的胃右动脉的胰支或胃十二指肠动脉的胰支;脾动脉的胰支以及肠系膜前动脉的胰支一胰十二指肠后动脉,后者仅分布于胰,可称为胰右叶后动脉。胰的静脉有:胰右叶后静脉,左叶静脉,胃网膜右静脉,胰十二指肠前静脉。  相似文献   

9.
6.高致病性禽流感的发生与家禽的年龄、性别、品种有关吗?许多家禽如鸡、火鸡、珍珠鸡、鹌鹑、鸭、鹅等都可感染发病,但以鸡、火鸡、鸭和鹅多见,以火鸡和鸡最为易感,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鸭和鹅等水禽的易感性较低,但可带毒或隐性感染,有时也会有大量死亡。各种日龄的鸡和火鸡  相似文献   

10.
1.分布于马类眼球的动脈有两条睫状前动脈,两条睫状后长动脈,一条睫状背侧动脈和一至三条睫状后短动脈。依其对眼球的关系位置命名为睫状背侧前动脈,睫状腹侧前动脈,睫状内侧后长动脈,睫状外侧后长动脈,睫状背侧动脈和睫状后短动脈。2.睫状背侧动脈和睫状背侧前动脉分别起源于眼外动脈;睫状腹侧前动脈、睫状外侧后长动脈、睫状内侧后长动脈和睫状后短动脈以一总干——眼球支——起源于眼外动脈。3.睫状腹侧前动脈和睫状背侧前动脈在眼球之腹侧和背侧靠近巩膜缘穿过巩膜时,各分为一内侧支及一外侧支在睫状体与巩膜之间向两侧伸延并分别与睫状内侧后长动脈及睫状外侧后长动脈之侧支吻合构成一动脈环围绕于睫状体之外。由此动脈环分出之侧支分布于睫状休及其附近之脈络膜。此动脈环依其所在之位置命名为睫状体动脈环。4.睫状体动脈环围绕于虹膜大动脈环之外周且与之成同心圆排列。睫状体动脈环血管之口径较虹膜大动脈环者为小。在此二动脈环之间有若干吻合支。  相似文献   

11.
1材料与方法 1.1二联营的制备与质量检验 1.1.1毒株来源与二联苗的制备。禽A型为杀性巴氏杆菌(APM)效力检验用强毒为C48.1株,鸡新城疫病毒(NDV)效力检验用强毒为北京株、APM1502株和NDVLaSota株,均购自中国兽药监察所。将APM强毒1502株培养菌液与NDV弱毒LaSota株感染鸡胚尿囊液混合,经甲醛溶液灭活后,按马闻天等的方法制备5批二联油乳剂灭活疫苗(批号05-1—05-5)。  相似文献   

12.
广州地区禽类隐孢子虫病的初步调查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饱和蔗糖浮卵法,对广州地区5个鸡场,5个鸭场和3个鹅场的隐孢子虫自然感染情况进行了调查,882份鸡的粪样中隐孢子虫卵囊阳性者有124份,其阳性率为74.1%,1004份鸭的粪样中阳性者273份,其阳性率为27.2%,571份鹅的粪样中阳性者为71份,其阳性率为12.4%,根据卵囊形态和大小,卵囊鉴定为贝氏隐孢子虫。  相似文献   

13.
1.用快速法测定了日粮和小麦麸对鸡与水禽的代谢能值,其结果是鸡与水禽在表现代谢能(AME)值方面差异不显著(P>0.05),用一种家禽测得的 AME值,鸡鸭鹅可以通用。2.鸡与水禽在真代谢能值方面差异非常显著(P<0.01),原因是鸡与水禽的内源能排出量不同。鸭鹅低于鸡。3.通过对 AME 值和 AMEn 值进行 t 检验,结果是 AME 值与 AMEn 值差异不显著(P>0.05)。我们认为成年家禽进行代谢能值的氮沉积校正并无实际意义。4.用快速法测定了蛋白质的利用率。结果表明,在用快速法测定代谢能的同时测定蛋白质利用率,由于短时间内氮平衡尚末稳定,因而是不可行的。  相似文献   

14.
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的鸭致病性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为了验证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对鸭是否具有致病作用。【方法】对2003年某地方养鹅场发病鹅群分离的一株H5N1亚型流感病毒A/Goose/HLJ/QFY/2003的生物学特性和致病性进行研究。【结果】动物实验表明该病毒对不仅对鸡具有高致病性(IVPI=3),而且对鸭也具有高致病性。雏鸭人工感染该病毒后临床表现典型的神经症状,剖检可见脑膜点状出血,肝脾肿大并见有坏死灶,肺脏严重充血、出血,消化道粘膜弥散性出血。病理组织学检查发现全身各脏器以出血、充血、细胞变性坏死和炎性细胞浸润为主要特征,并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损伤。感染鸭死亡集中在感染后的4~6 d,致死率75%。雏鸭在病毒感染后2~4d的气管、泄殖腔及全身各主要器官均可分离到病毒。虽然攻毒后14 d耐过鸭血清中可检测到1∶16的HI抗体;但是此时胰腺中仍然可分离到低水平的病毒。【结论】本研究继从野鸟分离到对鸭具有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之后,首次证实家禽中也存在对鸭具有高致病性的禽流感病毒流行。  相似文献   

15.
Some H5 viruses isolated in poultry or wild birds between 2020 and 2021 were found to be antigenically different from the vaccine strains(H5-Re11 and H5-Re12) used in China. In this study, we generated three new recombinant vaccine seed viruses by using reverse genetics and used them for vaccine production. The vaccine strain H5-Re13 contains the hemagglutinin(HA) and neuraminidase(NA) genes of an H5 N6 virus that bears the clade 2.3.4.4 h HA gene, H5-Re14 contains the HA and NA genes of an H5 N...  相似文献   

16.
2007年4月至2009年8月对牡丹江的雁鸭类资源,主要采用固定路线踏查法和定点样方法等形式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共记录雁鸭类17种,绿头鸭为优势种,占全部雁鸭类总数量的38.700%;中华秋沙鸭稀少,仅占总数量的0.081%。其中旅鸟5种,夏候鸟11种,分别占总种数的29.4%、70.6%。在居留型上,以夏候鸟为主。在区系组成上,古北种9种,占总种数的52.9%;广布种8种,占总种数的47.1%。本地繁殖鸟3种。调查发现,雁鸭类分布与生境关系非常密切,在以湿地和河道为主的生境中雁鸭类数量较大,人类活动和食物资源的变化也是造成分布差异的一个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为禽霍乱、新城疫二联油乳剂灭活疫苗免疫鸭和鹅等水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禽A型多杀性巴氏杆菌接种固体培养基收获的菌液与鸡新城疫病毒弱毒株La Sota接种易感鸡胚收获的感染鸡胚液混合,用甲醛溶液灭活后制备成5批二联油乳剂灭活苗,用于鸭和鹅的安全性及免疫效力试验。[结果]5批二联苗对鸭和鹅的安全性试验表明,免疫鸭和鹅均未出现任何不良反应;免疫效力试验表明,免疫后3周,鸭和鹅的新城疫血凝抑制抗体效价均≥4 log2,新城疫攻毒保护率均为100%,禽霍乱攻毒保护率为66.7%~83.3%。[结论]该二联苗用于免疫鸭和鹅安全可靠,免疫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8.
[Objective] The aim of this study is to provide theoretical basis for immunizing waterfowls(duck and goose)with the inactivated oil emulsion binary vaccine against Newcastle Disease(ND)and Fowl Cholera(FC).[Method]Bacterial liquid from solid culture media inoculated avian Pasteurella multocida(APM)type A and allantoic fluid from embryonic eggs infected with Newcastle Disease Virus(NDV)attenuated strain La Sota were mixed and inactivated by formalin to prepare 5 batches of inactivated oil emulsion binary vaccine,which were then used for the safety and immune efficacy test on duck and goose.[Result]Immunized ducks and geese didn’t performed any adverse reactions in the safety test of the 5 batches of vaccine;the immune efficacy test showed that ND-HI antibody titers of ducks and geese were no less than 4 log2 three weeks after inoculation,and the protection rates against NDV and APM were 100% and 66.7%-83.3%,respectively.[Conclusion]The binary vaccine against ND and FC is safe and reliable for duck and goose,and can provide them with sufficient immunity protection against ND and FC.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分析3种不同来源中华乌塘鳢群体是否存在形态差异,为辨别中华乌塘鳢产品来源提供快速便捷的形态学判别方法,也为创建中华乌塘鳢红树林生态养殖品牌提供基础数据.[方法]分别测量中华乌塘鳢野生群体、红树林地埋管道生态养殖群体和池塘养殖群体的6个可量性状和20个外形框架结构数据,并采用方差分析、聚类分析、判别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等方法进行多元分析.[结果]除头长/体长外,其他各项可量性状比值在各中华乌塘鳢群体间均存在明显差异.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对第一主成分影响较大的有L9(第二背鳍起点至其末端的距离)、L13(第二背鳍末端至臀鳍起点的距离)、L14(第二背鳍末端至尾鳍背侧起点的距离)、L17(第二背鳍末端至尾鳍腹侧起点的距离)、尾柄长/体长和尾柄高/尾柄长等尾端特征值,对第二主成分影响较大的有体高/体长、L2(第一背鳍起点至腹鳍起点的距离)、L5(第二背鳍起点至臀鳍起点的距离)、L6(腹鳍起点至臀鳍起点的距离)、L7(第一背鳍起点至臀鳍起点的距离)和L8(第二背鳍起点至腹鳍起点的距离)等躯干特征值,对第三主成分影响较大的有L11(臀鳍起点至其末端的距离)、L12(第二背鳍起点至臀鳍末端的距离)、L16(臀鳍末端至尾鳍腹侧起点的距离)和L18(臀鳍末端至尾鳍背侧起点的距离)等体后端特征值.野生、生态养殖和池塘养殖中华乌塘鳢群体可通过判别函数进行有效区分,其综合判别正确率为93.1%.聚类分析结果显示,野生群体与生态养殖群体先聚为一支,再与池塘养殖群体相聚,即中华乌塘鳢生态养殖群体与野生群体的形态较相近.[结论]中华乌塘鳢野生群体、红树林地埋管道生态养殖群体和池塘养殖群体的形态存在明显差异,通过形态学多元分析可有效辨别.红树林地埋管道生态养殖群体的形态与野生群体更相近,食物保障和食物组成、环境理化条件等可能是引起中华乌塘鳢各群体形态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条石鲷早期发育阶段鳍的分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条石鲷仔稚鱼在室外水泥池进行培育,培育水温24-28℃,盐度28-32,pH7.6-8.4,对条石鲷早期发育阶段鳍的发育、分化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初孵仔鱼奇鳍鳍褶起始于头部,绕过尾部,终止于肛门;3日龄仔鱼出现胸鳍;8日龄仔鱼脊椎末端下侧出现放射丝;12日龄仔鱼脊椎末端开始上翘,腹鳍基形成;15日龄仔鱼胸鳍出现软条,背鳍、臀鳍在支鳍骨上方的相应位置分化出软条,尾鳍由圆形转变为截形,腹鳍形成2枚软条;20日龄仔鱼背、臀、尾鳍软条出现分节,腹鳍形成4枚软条,透明,无色素,尾鳍呈长截形,鳍中部略有内凹;30日龄稚鱼各鳍鳍条数目已发育完全,尾鳍鳍条出现分支,胸鳍和尾鳍还未有色素分布,背、臀鳍的鳍棘部已全部出现色素,软条部分还未完全着色素,腹鳍已全部着色素;40日龄进入幼鱼期,外部形态和成鱼相似,各鳍鳍条发育完全.条石鲷仔稚鱼胸鳍长与全长呈直线回归关系,且胸鳍长随日龄的增加而增长,呈指数关系.条石鲷各鳍的发育时序依次为胸鳍、尾鳍、背鳍、臀鳍、腹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