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农业学大寨”群众运动的深入开展,加快了农田基本建设的步伐,生产条件逐步改善,麦田面积不断扩大,复种指数越来越高。新形势的发展,必然带来种植制度上的革命,科学种田技术的提高。展望未来,复种指数的提高,春花生的减少,提出了一个如何正确地解决粮油争地争春矛盾,夺取粮油双丰收的问题。 经过三年的实践,在水浇地改变小麦种法,采用小沟麦代替畦田麦套种花生,是一条符合“一季增产,全年增产,持续增产”要求的粮油双丰收的新途径。同时还得出,搞好小麦播种基础,抓好套种适期,搭配早中熟花生良种,加强麦后管  相似文献   

2.
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经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大大提高了广大革命干部和贫下中农大干社会主义。为革命种田的觉悟,农业学大寨的先进单位成批涌现,农田基本建设飞跃进展,发展农业生产的条件越来越改善。在这种形势下,粮油产区如何解决既要有利于不断扩大麦田面积,  相似文献   

3.
我县位于鲁东南,有耕地81.3万亩,土壤类型以棕壤为主,既有丘陵又有平原。近年花生种植面积达25万亩,占全县总耕地面积的30%多,且还有增加的趋势。如何协调粮油争地的矛盾,是关系到提高整个种植业经济效益的大问题。1986—1987两年,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大量的试验及  相似文献   

4.
麦油两熟制一体化高产栽培大田试验结果表明 ,宽幅麦套种花生套期和密度对麦套花生产量作用显著 ,套期效应大于密度穴数 ,高产麦套花生必须适期套种。麦套花生最适套期为麦收前 5 3天 ( 2 8/ 4) ,适期过后 ,套期每推迟 1天 ,花生约减产 14.6kg/hm2 ;适期套种时 ,麦套花生适宜的公顷穴数为 7995 0 ,夏直播花生适宜的公顷穴数为 8715 0。  相似文献   

5.
为了确定除草时间和次数对花生品种艾舒福德(Ashford)果实产量的影响,1964和1965年度在卡萨拉农业研究站进行了试验。自然情况下一年生杂草,主要是野牵牛花(Ipomoea cordofana)及鹿藿草(Rhymchosia memnonia)使花生果实平均减产80%。试验结果表明,花生播种后30天内,至少须除草一次。播后30天和60天两次除草的小区,果实产量由不除草小区的131.5斤/亩,增加到625.3斤/亩。除草三次,即播后15天、30天及45天,比播后30天和60天除草的产量较低,因为除草间隔期太短。播后30天和6 0夭时除草的实效已足够了。单株果数是决定产量的最重要因素。每株15-20个荚果的产量最高,而且这20朵花产生较早的,果实产量较高。杂草使单株分枝数减少,因而减少了每株的果数。千粒重、出仁率和收获指数也受杂草的影响。野牵牛花是最有害的杂草,因为它几乎和花生同时出现,而其种子在整个生长季内不断有发芽的。  相似文献   

6.
经5年大田试验与培创高产田相结合,在较大面积上使大垄宽幅麦套种的小麦和花生公顷产量分别达到了5250kg和6000~6750kg,明确了相应产量条件下花生生育规律,建立了一套适合鲁东地区的麦油两熟制双高产栽培技术规程。  相似文献   

7.
宽垅大沟麦套种覆膜花生双高产综合增产技术杨学光(平度市崔召镇农技站,266752)宽垅大沟麦套种覆膜春花生是充分利用土地和光热资源夺取粮油双丰收的有效途径。我们平度市崔召镇农技站从1990年开始,大面积推广了这一套种模式,平均每公顷产小麦4482kg...  相似文献   

8.
威县是一个以粮棉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大县 ,常年植棉面积 3.4万公顷左右 ,小麦面积 2 .6万公顷左右。近几年来 ,随着政策、市场等因素的影响 ,植棉效益看好 ,导致棉花面积不断攀升 ,粮食面积锐减。为了解决棉粮争地矛盾 ,积极发展棉 -麦套种技术 ,实现了公顷产小麦 5 2 5 0 kg、子棉 375 0 kg,既保证了粮食生产安全 ,又发展了棉花生产 ,受到了群众欢迎。1品种选择小麦选用高优 5 0 3、邯 45 64、71- 3等优质高产品种。棉花选用石家庄市农科院棉花育种室育成的标记杂交棉 ,该品种集大棵、早熟、丰产、优质、抗病虫、免整枝于一体 ,适宜间作套种…  相似文献   

9.
河南麦套花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花生是河南省重要的经济作物,历史上以春播为主,是全国春花生主产区之一。夏花生(含麦垄套种)的种植面积很小,常年只占花生种植总面积的10~30%。进入八十年代,随着农村耕作制度的调整,复种指数提高,夏花生面积迅速扩大,至1989年全省夏花生种植面积已占花生总面积的80%,其中麦茬花生只占夏花生面积的10%左右。所以麦套花生是河南花生发展的主体,是近年来河南花生面积突破700万亩,产量稳步上升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0.
自1986年以来,对当地各式各样的熟制模式进行了连续调查,从中筛选出了适合本区生产特点的模式。两年试验示范表明,棉花宽窄行,小麦一边倒,两熟变四熟的种植方式较为理想,符合棉区“棉麦为主,间作套种,大宗小项,多种多收”的原则。  相似文献   

11.
过去,我市在麦套花生生产上,存在着种薄地,不施肥和粗种粗管等问题,致使麦套花生面积不大,产量低而不稳。1983年,我市农技站主持各县协作攻关,在扩大麦套花生面积和花生种植向良田肥地新区转移方面出现了新的突破。全市麦套花生面积,由原来的24方亩,扩大到1985年的65万亩,平均单产138.3公斤,比全市花生平均单产110.5公斤增产27.8公斤,增产25.16%;1986年推广72万亩,平均单产116公斤,比全市平均单产  相似文献   

12.
黄淮地区属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区,是我国花生主要产区之一。常年种植面积占全国花生总面积的30%左右。由于旱涝、盐碱,瘠薄等灾害性因素限制,花生荚果产量低而不稳,年平均亩产量只70—90公斤。近年来,由于生产条件的改善,小麦面积进一步扩大,与麦茬花生的季节劳力矛盾更为突出,为此扩大麦套花生,对缓解季节与劳力矛盾,提高复种指数  相似文献   

13.
14.
四园套种花生高产栽培技术王月星(浙江省农业厅农作物管理局杭州310004)四园是指茶、桑、果园和幼疏林地,过去基本上是闲置不用,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浙江省四园分布广,面积大,仅茶桑果园就有70.67万公顷。针对我省人多地少,土地后备资源不足的省情,利...  相似文献   

15.
我县位于江苏省东北部,北与山东省接壤,境内有丘陵也有平原,常年种植花生20万亩左右,占全县耕地面积的1/4。在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的过程中,为了提高复种指数,增加经济收入,夏花生面积由1984年的6万亩,扩大到1985年的12万亩,全县85年25万亩春夏花生,平均亩产536.0斤,总产1.34亿斤,分别比84年增长0.94%和24.4%。  相似文献   

16.
在毛主席无产阶趿革命路线指引下,近年来我国的种子工作,遵照毛主席“有了优良品种,即不增加劳动力、肥料,也可获得较多的收成”的教导,排除了“左”的和右的错误路线的干扰,认真执行“四自一辅”方针,开展群众性的选种育种科学实验运动,取得了很大成绩。全国各地近几年已培育出一批早熟、高产、抗逆性强的花生新品种,许多先进社队对花生良种不断提纯复壮,优中选优,大大提高了种性和品质,有力地促进了花生生产的发展。为提供各地在引进、鉴定、推广新品种之参考,特将全国农林科技展览编辑之花生优且品种和我们搜集的各地的新品种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7.
鲁花5号是山东省潍坊市农科所于1971年以花27为母本,白沙1016为父本杂交后经11年反复选择鉴定,于1982年育成。参加了1983—1985年省春播花生早熟组区试及1984—1985年生产试验,1986年经山东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并命名,并确定在全省推广。 产量表现 1983—1985年省三年区试共30点次平均亩产荚果277.9公斤,居参试的七个品种首位,比对照花28增产10.2%;1984—1985年省生产试验,两年5点10次,平均亩产荚果243公斤,居首位,比花28增  相似文献   

18.
一、鲁花8号 鲁花8号(代号7803),1976年用伏花生作母本、招远半蔓作父本进行杂交,1982年从其后代的中熟选种材料H79—2中选出的早熟株系,再经连续多代的严格选择与鉴定,1986年参加省早熟组品种区试。1988年5月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定名并推广。  相似文献   

19.
花27(原杂选27) 来源:花27是我所于一九六○年用伏花生作母本,“强盗”花生作父本,通过有性杂交育成。 鉴定结果:我区经六年(1966—1971年)鉴定,增产的有六十七处,其中二十六处比晚熟大花生平均增产百分之二十九点六,四十一处比伏花生平均增产百分之十八点四。  相似文献   

20.
四甲人民公社东南大队位于海门县四甲镇东南角。全队共有347户,1275人,耕地1282亩,平均每人1亩多一些,是粮棉夹种地区。1959年在粮棉生产上取得了特大的跃进。夏熟三麦710亩,亩产207斤,较1958年亩产136斤,增长52.2%,棉花436亩,预补亩产皮棉可达140斤,比大跃进的1958年亩产89斤增加49.4%。今年棉花丰产的特点1、产量比较平衡,队队都增产。2、棉株紧凑,单株给铃多而大。据田间调查,株高均在2—2.4尺,果株平均节距为5厘米左右,单株结铃12—14个,每110—120个铃即有籽棉1斤,而去年每斤为150个铃左右。3、成熟早品质好。今年棉花的成熟比往年早得多。在8月中旬已普遍开始吐絮,比去年早15天左右,同时籽棉的品质也比较高,去年5级花占多数,今年4级花占多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