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植原体病害研究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植原体原名类菌原体,是一类重要的植物病原物,归属于细菌,无细胞壁,专性寄生于植物韧皮部。在菌体大小、结构以及遗传进化上与菌原体、螺原体十分相似。世界范围内植原体已引起千余种植物病害,主要表现为丛枝、黄化、节间缩短等。植原体病原主要依靠吸食植物韧皮部的昆虫介体传播,如叶蝉、木虱等。本文主要对植原体的病原学、遗传进化与基因组、致病机理以及防控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黄化类植物病害的新病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怀忠 《植物保护》1980,6(4):33-35
植物病害表现黄化症状的,其病原个别是真菌、细菌和线虫等,不少是生理原因,但多数是病毒以及近年来新发现的类菌原体、类螺原体和类立克次细菌等。 上述后面三种新病原引起的病害在1967年以前一直都被认为是病毒病。自1967年水稻黄萎病、桑萎缩病、翠菊黄化病等等病害的病原首先被发现不是病毒,而是一种类似子菌原体(Mycoplasma)的生物(例如人的伤寒病菌原体  相似文献   

3.
 植原体(phytoplasma)是一类没有细胞壁,不能离体培养的原核生物,对四环素敏感,主要存在于植物筛管细胞中。植原体主要通过叶蝉、飞虱等取食植物韧皮部的昆虫传播,也可通过菟丝子寄生和嫁接等方式传播。目前,全世界已发现1 000多种由植原体引起的植物病害,我国大陆已报道100余种与之相关的病害\[1\]。由植原体引起的病害症状主要表现为植株花器病态、小叶、丛枝、黄化等,从而导致植物产量和品质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4.
李春 《植物检疫》1989,3(6):421-421
自从1967年首次在植物上发现类菌原体(Mycoplasmalike Organisms简称MLO是植物的病原菌以来,多种技术已应用于显现和证明感病植物中的类菌原体和螺原体(Spiroplasma)。电子显微镜观察是目前最重要和最普遍使用的类菌原体病害诊断方法,但此法昂贵且费时。近些年来,一些植病学家运用能与DNA结合的荧光染料  相似文献   

5.
植物类菌原体病害的发生与防治中南民族学院化学系(430074)何冬兰在植物病害中,有一类症状表现为丛枝、小叶、矮化、花部变叶的植物病害,最早认为是生理障碍致病,后来又认为系病毒侵染所致。但一直未能从病株分离到病毒,直到1967年日本的土居养二等在桑树...  相似文献   

6.
致死黄化病(Lethal yellowing)是Nutman和Roberts(1955)为流行在牙买加西部的一个椰子病害所取的名字。从他们的报道公布以来,几个国家中已明确有致死黄化病发生并肯定此病除了危害椰子树以外,还危害至少30种其他棕榈科植物, 此病明显地由类菌原体(MLO)引起,由于类菌原体不断在病树韧皮部的筛管中发现,而未在健康树上找到。用氧四环素  相似文献   

7.
用DAPI荧光染色诊断植物类菌原体病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DAPI荧光染色诊断植物类菌原体病害何放亭,武红巾,陈子文(中国农业科学院植保所北京100094)植物类菌原体(Mycoplasma—likeOrgan-ism,MLO)这一植物病原自1967年被发现以来的20多年中,全世界已发现这类病害300余种...  相似文献   

8.
警惕侵入日本的病毒病,包括菌原体和立克次氏体的病害共56种。其中有50种是果树、马铃薯,甘薯、甘蔗和球根类等营养繁殖的植物病害。这些植物输入后,要进行一至二年的隔离栽培,实行最严格的检查。现选其中最重要的13种病毒病,就其分布、危害和病症等加以解说。 (一)果树的病毒病 1.柑桔僵化病毒和绿化病毒病(Citrus  相似文献   

9.
1928—1983年公开发表的植物病毒调查研究论文和全国、部分省、市、自治区植物病理学会及有关专业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资料表明:到目前为止,已报道的我国植物病毒79种,类病毒4种,类立克次氏体(RLO)1种,类菌原体(MLO)所致病害18种。79种病毒中只有30种是经过生物学、电镜观察形态、制备了抗血清并进行血清学鉴定工作的,仅占已报道病毒的37.9%,其余49种病毒只是作了生物鉴定和电镜观察。此79种病毒中有45种属于16个病毒组,另34种属于尚未列入分类组群的病毒。  相似文献   

10.
土霉素对桑树黄化型萎缩病治疗机理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土霉素(OTC)对植物类菌原体病害的治疗机理,本课题综合考察了OTC对桑树黄化型萎缩病及其病原类菌原体的影响。结果发现:(1)OTC对病害的治疗效果与进入树体的OTC浓度呈显著正相关;(2)在植物体内处理的情况下,病原类菌原体(MLO)抽提物的蛋白质含量降低,电泳图谱上蛋白带减少;MLO的形态结构发生了改变,并随进入树体的OTC含量的增加而加剧;(3)离体处理,MLO的形态结构无明显变化。认为干扰和破坏MLO的代谢作用是OTC的治病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11.
樱桃花变绿病植原体的分子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植原体(phytoplasma)是一类没有细胞壁,不能人工培养,存在于植物筛管细胞中的类似植物病原细菌的原核生物。迄今为止,世界各地报道的1 000余种植物病害与植原体有关,引起的症状主要包括丛枝、黄化、花变绿、花变叶、花器退化等。  相似文献   

12.
 小麦类菌原体兰矮病(Wheat Mycoplasna like-oaganism Blue Dwarf-WMBD)是北方麦麦区的一种主要病害,特别是在间套麦田和麦草覆盖保墒的旱农栽培麦区发生严重,其是我国在小麦上新近发现的第一个类菌原体病害。  相似文献   

13.
阮义理 《植物保护》1985,11(6):20-22
自1939年我国开始报道蚜虫传播蚕豆病毒病以来,至今已知虫传植物病毒和类菌原体有68个,引起100多种病害,其中属禾本科作物的近30种;十字花科、葫芦科、豆科和茄科等果菜类作物的病害60多种;果树及木本植物等病害20种。经接种证实的介体昆虫有52种,其中蚜虫22种,飞虱、叶蝉20种,其它10种。 近年来有关植物病毒介体昆虫的文献报道数量显著增加,从全国省级以上农业及生物科技刊物上发表的,与植物病毒和介体昆虫两者均有关的论文,在四十年代以前仅4篇,五十年代为17篇,六十年代74篇,七十年代42篇,1980—1984年增到130多篇。有  相似文献   

14.
一种引起香石竹黄化病植原体的初步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植原体(phytoplasma)(原称类菌原体Myco- plasma-like Organism,简称MLO)是一类无细胞壁,存在于植物筛管细胞内的原核生物。迄今为止,世界上报道的植物植原体病害多达300余种, 且有不断增加的趋势。其主要症状包括丛枝、黄化、花变叶、花器褪化等。由于植原体至今未能分离培养成功,其培养性状、生化特性、营养需求等都无从得知,所以长期以来对其检测及鉴定技术的发展都没有突破性进展。近十多年来,PCR技术使植原体检测、鉴定与分类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对植原体16S rRNA基因的分析使人们从遗传本质上认识到了植原体与其它原核微生物间的差异,也使人们对植原体的检测达到了单拷贝基因水平。目前, 根据植原体16S rRNA和核糖体蛋白(rp)基因的序列分析形成了植原体分类和鉴定的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15.
 寄生于植物维管束系统引起黄化型病害的病原微生物,目前已知有螺原体(Spiroplasma)、类菌质体(Mycoplasma)和难养细菌(Fastidious bacteria)均为原核生物。  相似文献   

16.
据《日经产业新闻》最近报道,日本农林水产省农业环境技术研究所已制成对食用作物、蔬菜、果树及牧草、花、林木等大约1000种国内栽培的有用植物的病害诊断辅助系统.在日本已数据库化的已知有用植物病害约8000种,只要输入植物名称、症状、发病部位等,电子计算机就会指示出该特定病害及其对付办法.  相似文献   

17.
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进口的种质与种苗日益增加。给植物检疫带来繁重任务,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1.进口种、苗病毒类等疑难病的检疫及其重要性多年来,从进口种、苗检疫中已截获和处理了近200种危险性病、虫、杂草,但是,仍然有一类潜隐在种苗内部的危险性病害,主要是病毒、类病毒、类菌原体病害,也包括少数真菌和细菌病害,在口  相似文献   

18.
不同品种(系)对小麦蓝矮病的抗病性鉴定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荣 《植物病理学报》1998,28(2):122-122
 小麦类菌原体蓝矮病(Wheat Mycoplasma Like-organism Blue Dwarf,WMBD)是西北及北方麦区冬小麦上的一个重要病害。曾先后报道为小麦红矮、小麦兰矮病毒病等。  相似文献   

19.
植原体病害是严重危害农业生产的一类植物病害,早期检测是预防植原体病害的主要途径之一。利用基因芯片检测技术能够实现高通量、快速检测植原体病原。本研究通过分析比对11种植原体16S rDNA序列,设计并合成相应的特异性探针,进一步制备了植原体检测基因芯片,并利用所制备的基因芯片对发病桑树植株进行了检测,检测结果表明本实验室制备的植原体检测基因芯片具有较高的特异性,为植原体检测基因芯片技术的推广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植原体(Phytoplasma)是一类重要的植物病原细菌。植原体的分类鉴定是植原体研究和病害防控的基础。本文介绍植原体病原发现的历史,植原体属的系统分类地位以及种、组、亚组分类鉴定的规则,现今已正式命名的植原体种和组,植原体分类鉴定的注意事项,并对分类鉴定研究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