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8 毫秒
1.
维生素C与鸡应激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房桂兵 《饲料博览》1999,11(6):12-13
1前言随着现代畜牧业向集约化和工业化方向发展,人们越来越多地强调和采用一些能使动物生产高效经济的方法,以期最大限度地发挥畜禽生产性能,提高其生产水平,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在商品鸡的生产中,现代舍饲和一整套的管理方法已使商品鸡群失去了天然的生活环境,鸡...  相似文献   

2.
维生素 E又称生育酚,包括生育酚 (α、β、γ、δ型 )和生育三烯酚 (α、β、γ、δ型 ),其中α-生育酚的活性最高。目前维生素 E的商品有 D-生育酚或 DL-生育酚及稳定性较高的 d-醋酸生育酚,本文就维生素 E对家禽的抗热应激的作用和维生素 E与鸡免疫功能关系作一阐述。 1维生素 E对家禽抗热应激的影响 1. 1什么是热应激 “应激”一词本源自英文“ Stress”,早在 1936年加拿大病理学家 Selye博士提出并定义为:应激是指机体对外界或内部的各种非常刺激所产生的非特异样性应答反应的总和,这些非常刺激可指温度变化、电离辐射…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围产期母猪的免疫状态,并初步探讨免疫状态与应激的关系。【方法】在分娩前14d、分娩当天和分娩后14d,采集初产母猪血样,检测血清皮质醇、结合珠蛋白及外周血淋巴细胞转化率和嗜中性细胞吞噬能力,采用实时荧光PCR检测外周血嗜中性细胞和淋巴细胞糖皮质激素受体基因(GR)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分娩当天母猪血清皮质醇和结合珠蛋白的质量浓度分别极显著和显著高于产前14d和产后14d的水平。分娩当天母猪外周血嗜中性细胞吞噬率较产前14d减少40.56%(P0.01),在产后14d仍未恢复到产前14d的水平(P0.01)。分娩当天母猪外周血淋巴细胞转化率较产前14d减少40.00%(P0.01),在产后14d依然维持在较低水平。分娩当天母猪外周血嗜中性细胞GR基因mRNA表达较产前14d减少43.54%(P0.01),产后14天基本上恢复到产前14d的水平;外周血淋巴细胞GR基因mRNA表达较产前14d减少46.67%(P0.01),产后14d依然维持在较低水平。嗜中性细胞和淋巴细胞GR基因mRNA表达与血清皮质醇的水平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P0.01)。【结论】围产期母猪处于高度应激、健康水平下降和免疫抑制的生理状态。皮质醇可能通过GR途径调节嗜中性细胞和淋巴细胞GR基因mRNA表达,从而影响其功能。  相似文献   

4.
肉鸡热应激病理损伤与应激蛋白(HSP_(70))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6  
 通过血液临床病理学、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技术,对AA肉鸡进行了为期10 h的急性热应激,观察分析了高热应激状态下受试鸡组织损伤及其与HSP70的相关性。热应激受试鸡组织脏器在应激初期即开始出现较明显的组织病理学改变,表现为心肌纤维、肾小管上皮细胞等呈现不同程度的变性、坏死等退行性变化;外周血液中反映受试鸡心肌等细胞组织损伤的肌酸激酶(对照)活性显著升高;反映鸡体基础代谢水平的甲状腺素T3和T4、胰岛素则呈现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应激持续较长时间(10 h)后受试鸡外周血液中对照含量下降的幅度明显趋缓的现象  相似文献   

5.
对2008年秋季到2011年春季生猪春秋集中强制免疫过程中的免疫应激反应死亡进行了分析,找出应激反应原因,通过采取预防措施,取得较好的效果,为减少强制免疫应激积累经验。  相似文献   

6.
采用饱和盐水漂浮法、尼龙筛兜淘洗法和间接血凝法对江苏扬州、南通、宿迁和连云港地区19个羊场310份粪样和85份血清进行寄生虫检查和弓形虫抗体检测,并分析羊的饲养方式与季节及其月龄与寄生虫感染间的关系,为江苏省羊寄生虫病的防治奠定基础。结果表明:共检出1种绦虫、6种线虫和7种球虫,蠕虫优势种为毛圆科线虫(Trichostrongylidae),球虫优势种为艾丽艾美耳球虫(Eimeria alijeri)。总感染率为90.32%(280/310),其中87.10%(270/310)羊混合感染2种及以上寄生虫。6月龄以上羊的感染率高于6月龄以下羊,风险系数为5.08倍(OR=5.08, 95%CI=1.16~22.19,P=0.020);放养式饲养羊的感染率高于高床圈养方式饲养羊,风险系数达10.61倍(OR=10.61, 95%CI=1.40~72.85,P=0.003);春秋季羊的感染率高于冬季羊,风险系数为2.05倍(OR=2.05, 95%CI=1.00~4.21,P=0.046)。弓形虫的抗体阳性率为0。  相似文献   

7.
奶牛的汗腺不发达,耐寒不耐热。奶牛生长的最适温度在10~16℃,一般气温在5~20℃的情况下,奶牛不会产生明显的冷热应激。当气温超过26℃时,就会引起奶牛采食量下降,导致产奶量降低;当气温达到32℃时,  相似文献   

8.
目前畜禽应激反应疾病已经很普遍.对养殖业是一个很严重的威胁,影响养殖业的健康发展。因此.了解发生畜禽应激反应的各种因素,探讨畜禽发生应激反应的机理.科学的制定综合性防控措施.降低畜禽应激反应,才能提高畜禽生产性能.取得较高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9.
刘东武  陈志伟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0):4104-4106
综述了奶牛热应激的产生机制和热应激参数,以及热应激对奶牛生理活动、内分泌、血清中电解质和无机离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选择胎次相近、泌乳期及泌乳量相近的健康福安水牛16头,分别测定冬季、夏季牛舍温湿度以及试验牛的生理和抗氧化指标。结果表明:牛的直肠温度、呼吸频率受热应激的影响较大,夏季直肠温度、呼吸频率显著高于冬季。血浆中的抗氧化指标受季节性影响较大,热应激期血浆中SOD活力极显著低于非热应激期,热应激期MDA含量极显著高于非热应激期,总抗氧化能力极显著低于非热应激期;热应激期SOD活力、MDA含量及总抗氧化能力均与产奶量下降率间呈极显著正相关;非热应激期SOD活力、MDA含量及总抗氧化能力分别与产奶量下降率间呈极显著正相关、不显著负相关、极显著负相关;SOD活力下降率、总抗氧化能力下降率与产奶量下降率间均呈极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1.
林麝同期发情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将30头林麝随机分为4个试验组进行同期发情处理。在4个试验群中,根据处理药物不同又分为孕酮片(MAP)处理和氯前列烯醇(PG)处理组。MAP处理组采用MAP高(20mg/头)和低(10mg/头)2个剂量处理;连续用MAP8d后,一次肌肉注射孕马血清促性腺激素(PMSG)600IU/头。PG处理组采用PG高(0.2mg/头)和低(0.1mg/头)2个剂量处理;首先一次肌肉注射PMSG600IU/头,48h后,肌注PG0.1mg/头(或0.2mg/头),6d后,再次肌注PG0.1mg/头(或0.2mg/头)。结果表明,MAP高(20mg/头)与低(10mg/头)2个剂量处理的同期发情率分别为62.5%(5/8)和75%(6/8),差异不显著(P>0.05);而PG组高(0.2mg/头)和低(0.1mg/头)2个剂量的同期发情率分别为28.5%(2/7)和71.4%(5/7),差异显著(P<0.05);MAP组与PG组间同期发情率尽管差异不显著(P>0.05),但MAP处理组同期发情率(68.7%,11/16)明显高于PG组(50%,7/14)。  相似文献   

12.
林麝生殖生理和繁殖性能观察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上海新杨养麝实验场,对1998~2003年饲养繁殖的林麝进行繁殖生理和繁殖性能的观察研究。结果表明,人工饲养条件下,林麝15~18月龄可达性成熟,性成熟时体重5~6kg,雌性性成熟比雄性早1~2个月;30~36月龄时可达体成熟,成龄林麝体重7~8kg。雌雄林麝繁殖特点均具有明显季节性,每年9月下旬开始发情,至次年3月下旬后逐渐进入休情期,雄林麝繁殖季节略早于雌林麝;雌林麝1个发情周期为18~23d,发情持续期32~48h,1年1胎,每胎1~3仔,妊娠期为178~183d,饲养林麝年平均繁殖率为152.05%,年断乳仔麝平均成活率为74.04%。  相似文献   

13.
目的预测靶向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 FASNHMGCRCYP11A1基因的miRNAs,为麝香的生物合成机制研究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林麝麝香的代谢组学测序,获取麝香中的主要化学组分,确定相应化学组分合成的关键酶;通过转录组测序获取林麝基因mRNA序列及miRNAs序列,利用自主编写的离线SWChen系统对调控关键酶基因表达的miRNA进行预测,并以人FSAN基因对系统准确性进行验证,同时以牛(Bos taurus)、山羊(Capra hircus)和绵羊(Ovis aries)预测结果进行比较和集合论分析,获取调控林麝基因的候选miRNAs。结果麝香的化学成分主要包括脂肪酸碳链类衍生物、芳香族、固醇类和甾类等衍生物质;预测调控FASN基因表达的miRNA主要为miR-24-3p和miR-30b-3p,调控HMGCR基因表达的为miR-29b、miR-146a、miR-181b-3p和miR-429家族,调控CYP11A1基因表达的为miR-532-3p和let-7家族,共同调控3个基因表达的主要为miR-205家族和miR-143家族。结论上述miRNAs为靶向调控林麝FASNHMGCRCYP11A1基因表达的候选miRNAs,对解析林麝麝香的生物合成机制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林麝毛发DNA的提取及系统发育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林麝及麝属动物系统分类存在较大争议的问题,采用分子标记方法,分析林麝的系统发育。利用非损伤取样方法,从秦岭林麝的毛发样品中提取得到线粒体DNACytb基因的部分序列,并对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林麝、原麝、马麝、喜马拉雅麝、黑麝是5种独立的种,林麝与原麝的亲缘关系最近。秦岭林麝种群的遗传多样性较低,单倍型多样度(Hd)为0.558,核苷酸多样度(Pi)为0.015 42。可弥补现有形态分类研究的不足,得到更有说服力的分析结果。  相似文献   

15.
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是一种具有较高经济价值和药用价值的保护野生动物。为深入研究林麝线粒体基因组的结构特征及遗传变异,基于Illumina NovaSeq平台对林麝肺成纤维细胞FMD-C1线粒体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并进行特征注释、结构预测、序列分析和系统发育重建。结果显示,FMD-C1线粒体基因组序列全长为16 351 bp,共有13个蛋白编码基因(protein coding gene, PCG),22个tRNA,2个rRNA和两段非编码区,具有明显的AT偏好性。将序列上传至GenBank,登录号为MW879208。与NCBI上林麝的其余序列比对,FMD-C1的4个PCGs中检测出5个单氨基酸突变和3个插入氨基酸;D-loop区检测出19个差异碱基和2个碱基缺失。系统进化分析发现与林麝亲缘关系最近的是安徽麝。研究结果可为林麝的选育和遗传多样性保护提供参考依据,也为进一步探讨林麝肺部疾病线粒体水平的致病机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圈养林麝营养需求,补充林麝天然食物来源,对四川马尔康麝场林麝10种野外食源植物叶片营养成分和氨基酸组成进行价值分析。结果表明:10种植物叶片中可溶性糖、蛋白质、脂肪等成分含量差异较大,单一饲喂喜食植物叶片不能满足全年龄、全周期林麝营养需求;必需氨基酸占氨基酸总量40%~43%,必需氨基酸与非必需氨基酸之比为0.67~0.74,皆高于WHO/FAO提出的蛋白质参考模式;采用氨基酸比值系数法从氨基酸平衡角度分析10种植物所含必需氨基酸偏离WHO/FAO氨基酸模式的程度,胱氨酸+蛋氨酸、赖氨酸含量相对不足,第一限制氨基酸为胱氨酸+蛋氨酸。建议针对性补充胱氨酸+蛋氨酸含量较高的饲料,提高食源植物氨基酸营养平衡性。  相似文献   

17.
行为多样性可综合量化动物行为特征。根据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摄食量和生理反应,泌香期划分为不同时期。为阐明圈养林麝泌香期行为多样性与泌香量的关系,2016年5月1日至7月31日,综合采用焦点取样和所有事件记录法,对四川马尔康林麝繁育中心的57头雄性林麝进行了行为取样和记录,计算了行为多样性指数,并根据年龄将林麝分为亚成体、成体和老年麝,结合个体的摄食量计测,利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相关系数法,分析了林麝各泌香时期的行为多样性及与年龄和麝香分泌量的关系。结果表明:马尔康圈养林麝亚成体雄麝麝香分泌前的行为多样性指数(n=38)显著高于老年麝(n=14,P < 0.05),后者与成体麝行为多样性指数(n=7)间无显著差异(P>0.05);泌香后期老年麝行为多样性指数(n=49)显著低于亚成体(n=84,P < 0.05),并极显著地低于成体林麝(n=73,P < 0.01)。麝香分泌不同阶段的行为多样性与其泌香量间的相关不显著(r=-0.016,n=57,P>0.05)。老年林麝的行为多样性指数在麝香分泌前期(n=14)及后期(n=49)均显著低于同期的亚成体行为多样性(n=38,n=84,P < 0.05),2个时期行为多样性居中个体的麝香分泌(n=4,n=28)相对更多;麝在泌香中期的行为多样性(n=71)随年龄增加呈攀升趋势,而且行为多样性低的个体泌香量(n=3)更高。圈养林麝泌香期的行为多样性可作为其泌香量的预测指标,可应用于麝类动物驯养及麝香生产实践。  相似文献   

18.
狭鳕(Gadus chalcogrammus)为白令海至北太平洋海域最为重要的商业性鱼种,也是生态系统中关键鱼种。异尖线虫为狭鳕体内,尤其是肝脏,最为常见的寄生虫。为探究狭鳕肝脏寄生虫感染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本研究对2019年6—8月西白令海狭鳕肝脏中异尖线虫(Anisakis sp.)感染状况进行了分析,并利用广义线性模型(GLM)解释了异尖线虫感染特性的因素。结果显示,西白令海狭鳕异尖线虫感染程度较高,感染率为93.3%,雄性和雌性狭鳕感染强度差异不显著。异尖线虫感染强度随着体长和采样点经度的增加而增加,随着采样点时间的推移而减小。研究结果为西白令海狭鳕与其寄生虫的生物学特性提供科学信息,为北太平洋食物网结构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1株疑似肺炎克雷伯氏菌进行分离鉴定及全基因测序分析,并对发现的新基因kp05372编码产物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采用传统的细菌鉴定方法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分别对采自麝粪便的1株病原菌的生理生化特征及16SrRNA序列进行测定;以小鼠感染试验和半数致死量(LD50)测试该病原菌的致病性;用全基因组测序方法对病原菌基因组进行测序分析,并对发现的新基因编码产物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经生理生化试验和16SrRNA序列分析发现,分离菌株为肺炎克雷伯氏菌,命名为GPKP,其对小鼠致死的LD50为6.3×107CFU/mL。该菌基因组大小为4 879 707bp,包含5 490个开放阅读框,共注释到22组COG功能。kp05372基因编码产物由302个氨基酸组成,无信号肽,是一种不稳定的、在细胞内发挥生理作用的亲水性蛋白。【结论】分离的细菌为肺炎克雷伯氏菌,kp05372基因编码产物属于典型的LysR家族转录因子(LTTR)。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分离自林麝化脓肺脏的1株疑似铜绿假单胞菌(PA)进行鉴定,并分析其致病和耐药机制,为林麝PA感染化脓性疾病的防控奠定基础。【方法】将病原菌分离纯化后,依次进行生化试验、16S rRNA序列分析、药敏试验和小鼠致病性试验,并通过全基因组测序,对分离菌株进行群体进化和物种分型分析以及基因功能注释。【结果】分离自林麝化脓肺脏的1株疑似铜绿假单胞菌经鉴定与PA相符,命名为FMDP001。药敏试验显示其对阿莫西林、头孢曲松、氨曲南、多粘菌素B和林可霉素耐药;对小鼠半数致死量为9.4×10~5 CFU/mL。全基因组序列分析显示该菌基因组大小为6 955 100 bp,序列类型为ST1249,与B136-33株同源性最高,且两菌株基因组平均核苷酸一致性(ANI)值达98.93%;全基因组中共有357个序列编码FMDP001与致病性相关的基因,根据功能分为黏附、铁摄取、胞外毒性蛋白和调控系统;84个序列编码耐药基因,其中多药耐药外排泵为主要成分。【结论】从林麝化脓肺脏中分离到1株致病性较强的PA,并获得ST1249型林麝源PA的全基因组序列,序列显示该菌携带大量药物外排泵及生物膜形成相关基因,决定其具有多重耐药特性,哌拉西林等可作为该类型PA感染的临床用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