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广东省森林碳汇潜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伟  高岚  刘豪 《广东农业科学》2014,41(1):232-236
森林碳汇作为解决气候变化问题的途径之一已得到国际社会的承认,以广东省第七次森林资源连续清 查资料为基础,利用CO2 FIX V3.2 软件,研究无林地最优固碳经营方案,模拟广东省2008要2057 年的森林碳汇总量 以及年增碳汇量的变化情况,新造林和现有有林地森林所固定的碳汇量等,结果表明,当无林地造林全采用商品林 时,碳汇效应最大,在所有优势树种中桉树的固碳能力最突出,广东省森林碳汇的潜力巨大,森林碳汇总量由2008 年的172.9 Mt C增加至2057 年的692.1 Mt C累积森林碳汇量为519.2 Mt C年均增加10.38 Mt C,2008要2057 年 广东省新造林累积的碳汇量为176.6 Mt C现有有林地的碳汇量为342.8 Mt C.  相似文献   

2.
科学评估区域森林碳储量动态、固碳现状及其增汇潜力对理解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以及源汇功能具有重要意义。利用青海省第三次(1989-1993年)至第六次(2004-2008年)森林资源清查资料,以及不同树种生物量和蓄积量之间的线性关系,对青海省近19年来森林碳储量进行了求和估算。结果表明:1青海省森林面积从1989年的246.5×104hm2增加到2008年的355.0×104hm2。2青海省4次森林资源清查中森林植被整体碳储量从1989年的814.34×104t增加到2008年的1118.26×104t,增加了303.92×104t,年均增加(19a)159.96×104t,年均增长率1.68%,表明19年间青海森林植被碳汇作用不断增强,储碳能力将随森林面积的增加逐渐增加,青海省的森林是CO2的"汇"。3青海省1989-2008年间主要森林类型碳增汇量为柏木桦木杨树云杉,可见这几种林分类型在全省森林植被碳汇功能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如果对现有森林进行更好地抚育和管理,青海省森林作为CO2"汇"的潜力很大。  相似文献   

3.
造林再造林项目碳汇能力有效性判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应对因大气中CO2含量大幅增加而导致的全球气候变暖,通过造林再造林增加森林CO2吸收汇,已成为减少CO2排放之外的一项重要措施.造林再造林项目的碳汇能力会受制于与其相关的碳基线、碳泄漏和碳汇非持久性3个主要因素,因而引出项目碳汇能力的有效性问题.以此3个主要因素作为判别指标,构建造林或再造林项目碳汇能力有效性判别体系,并详细分析各指标的识别与计量技术.最后提出判别造林或再造林项目碳汇能力有效性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对鲁西黄泛平原典型地区菏泽市的杨树人工林碳储量及碳贮库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林木碳密度为39.67 t/hm2,土壤碳密度为34.21 t/hm2;4、5、6、7、9年生杨树林林木碳密度分别为28.54、34.45、36.51、41.24、44.80 t/hm2,当地森林固碳增汇主体为3~9年生杨树幼龄林。国有林场杨树林地总碳储量为0.321 Tg,碳密度为74.74 t/hm2,其中曹县青崮集林场最大;植被和土壤碳储量分别为0.174和0.147 Tg,林木碳储量占植被总碳储量的97.9%。杨树各品种固碳能力为中菏1号中菏2号107I-69,中菏1号、2号和107为目前当地杨树人工林固碳增汇的首选品种。菏泽市杨树人工林是山东省森林碳汇重要的碳贮库,固碳增汇潜力巨大,建议适当延长轮伐期。  相似文献   

5.
  目的  阐明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关系及其作用机制,不仅具有重要的生态理论价值,同时能够为以“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同步提升”为目标的森林多功能经营提供科学理论支撑。然而阔叶红松林中生物多样性如何影响森林碳汇功能目前并不十分清楚,本研究旨在揭示功能多样性和功能组成对森林碳汇功能的影响机制,为促进阔叶红松林“固碳增汇”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以吉林蛟河30 hm2阔叶红松林固定样地为研究对象,通过采集植物功能性状计算功能多样性和功能组成用于表征生物多样性,并通过结构方程模型检验了生态位互补效应、生物量比率效应以及植被数量效应对生物多样性?森林碳储量和碳增量的影响。  结果  (1)生物多样性是森林碳汇功能的重要影响因素,提高功能多样性有助于提高森林碳增量,提高缓生?保守型性状的组成比例有助于提高森林碳储量,而保持一定的林分密度同样有利于充分地利用资源、提高森林固碳能力。(2)研究结果同时验证了生态位互补效应、生物量比率效应和植被数量效应假说,解释变量共同解释了13%的森林碳储量的变化以及36%的森林碳增量的变化。  结论  碳储量和碳增量是森林生态系统碳汇功能的重要反映和直接体现,本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生物多样性与森林碳汇功能关系的作用机制,表明阔叶红松林中生物多样性与碳汇功能的关系格局是多种生态学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研究结果能够为实现阔叶红松林“固碳增汇”以及“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同步提升”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为了明确安徽省森林植被碳储量动态变化特征,基于安徽省1989-2014年6次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数据,采用生物量-蓄积量转换函数,结合主要树种含碳率,估算了安徽省森林植被的碳储量、碳密度和固碳潜力。结果表明:安徽省森林植被碳储量由1989年的32.98×10~6t C增加到2014年的85.72×10~6t C,碳汇量为52.75×10~6t C,年均增长率为4.06%,碳密度增加了8.51 t C/hm~2。乔木林是安徽省森林植被碳汇的主要贡献者,竹林次之,二者分别占安徽省森林植被碳汇的83.27%、13.41%,各林型平均碳密度大小顺序为竹林、乔木林、经济林、灌木林和疏林;不同龄组乔木林的碳储量大小顺序为中龄林、幼龄林、近熟林、成熟林和过熟林,且表现出林龄越大,碳密度越大的趋势;天然林植被碳储量略高于人工林;安徽省森林植被固碳潜力为35.67 t C/hm~2,栎类固碳潜力最大。因此,安徽省森林植被碳汇能力明显增强,但碳密度较低,加强科学经营管理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7.
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发展森林碳汇交易的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明刚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6):16368-16369,16372
论述了森林碳汇交易的基础,包括碳汇交易的可行性、主体、平台以及标准。介绍了碳汇交易资金的用途,碳汇交易资金可用于生态移民、吸纳就业、造林增汇、增加当地收入、加强林业科技研发、开展环保宣传等。分析了我国发展森林碳汇交易的前景,并提出了发展森林碳汇交易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如森林资源的产权问题、森林资源的价值核算问题、森林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等。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林木固碳机理以及森林群落固碳特点的分析,提出了在低碳城市建设中增加城市森林碳汇的措施,强调了城市森林建设中要不断挖掘潜力以扩大森林面积,城市绿化应以乔木为主体,尽量利用幼龄树苗造林,加强管理及时采伐老弱大树,最大限度地发挥森林的固碳功能.  相似文献   

9.
<正>从国家林业局、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及北京市林学会等单位联合举办的首次森林"碳汇"理念宣传活动中获悉,2008年,园林部门将在房山区组织实施北京市第一个碳汇造林项目。"碳汇"主要是指植物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在植被或土壤中,从而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这也是目前北京市改善环境最直接快速和经济的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10.
岷江上游森林碳汇对区域气候调节、环境改善、经济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基于Benítez造林再造林固碳模型及直接成本法,分别对岷江上游人工林、天然林碳汇成本进行核算,并通过绿色核算体系(SEEA)的构建对岷江上游森林碳汇绿色国内生产净值(EDP)进行分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人工林固碳成本远高于天然林。岷江上游森林碳汇总成本约为17.33亿元,其中,人工林碳汇成本约10.43亿元,天然林碳汇成本约6.90亿元,这主要是由于人工林巨额的造林费用引起;(2)岷江上游森林碳汇具有巨大的绿色经济价值,据市场价值法计算岷江上游森林碳汇市场价值约为39.91亿元,绿色国内生产净值约为22.46亿元;其中,天然林贡献巨大,其绿色国内生产净值占总净值的99.56%。  相似文献   

11.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问题日益严重,竹林碳汇研究已经逐渐演化为碳汇相关研究领域的重要分支之一。本研究借助CiteSpace软件,对自《京都议定书》签订以来,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中研究竹林碳汇的文献进行了回顾和梳理,结果表明:①竹林碳汇研究处于快速发展期,该领域正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密切关注;②发文作者之间合作紧密,核心作者发文能力较强,并且已经基本形成核心作者群,核心发文机构地域集聚性明显,对该领域贡献巨大;③现有研究主要集中于探讨竹林碳储量、竹林固碳能力、经营模式、竹制品碳储量、竹林增汇和增收效应等方面,主要观点包括竹林有着较高的碳储量、竹林固碳能力明显高于其他树林、经营模式对竹林固碳能力具有显著影响、竹制品具有较大的替代减排潜力、竹林具备增加森林碳汇和增加农户收益的双重功效等;④关键词的变迁与通过竹林碳汇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以及促进竹林可持续经营密切关联。未来应该扩大竹林碳汇领域的影响力,加强现实问题的对策类研究,以挖掘竹林碳汇减排和增收的双重效应。图2表2参39  相似文献   

12.
湖南主要针叶林类型乔木层碳汇功能及其经济价值估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气候变暖是人类面临的十大生态问题之首,而人类社会大量排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形成的温室效应则是气候变暖的根源.因此,如何控制二氧化碳气体的排放量、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越来越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而森林在吸收、固定二氧化碳方面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本文研究的初衷就是要对森林的这一作用做出评价.区域森林植被碳贮量的估算是研究全球碳贮量的基础,本研究基于湖南省森林资源清查资料,结合生物量测定数据,估算了湖南省针叶林乔木层的碳贮量和碳密度,探索森林碳汇价值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13.
大青山生态林固碳释氧效益计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气候变暖是当前人类面临的最大环境问题之一,也是21世纪人类共同面临的严峻挑战,森林的碳汇作用对全球的气候变化有很大程度的影响,森林可以固定大气中的CO2,同时释放出O2,碳汇是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功能。本文依据不同乔木树种密度系数的差异,把大青山乔木分为针叶树和阔叶树,对大青山自然保护区乔木林的碳汇效益进行了计量,计算出了不同乔木树种各龄级的单位面积蓄积量及生物量,主要乔木树种固碳总量为1 235498.00t,释氧总量为909 569.08t;大青山主要乔木树种总的固碳价值为1.5×109元,总的释氧价值为9.1×108元。  相似文献   

14.
《新农业》2016,(1)
正1森林碳汇的作用降低和稳定大气中二氧化碳气体浓度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污染物减排,二是吸收温室气体。后者与森林有着密切联系,这是因为森林植物具有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同时可以把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以生物量的形式固定在林地内和植物体中,这个过程称为"汇",森林的这种功能即森林碳汇功能。除此而外,长期森林碳汇的成本远远低于通过工业产业升  相似文献   

15.
大气二氧化碳(CO_2)浓度升高是影响陆地生态系统碳氮循环的主要气候变化因子之一。大气CO_2浓度升高促进植被生长和光合产物积累,进而增加土壤碳库储量。同时,大气CO_2浓度升高引起土壤生物和非生物环境的改变会导致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变化,形成对气候变化的反馈效应。目前,国际上有关大气CO_2浓度升高导致陆地生态系统碳汇效应的增加与其所引起的土壤温室气体排放之间的消长关系并不清楚。深入研究和了解陆地生态系统碳氮循环过程对大气CO_2浓度升高的响应和反馈机制对定量评估全球变化背景下陆地生态系统和土壤的固碳潜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综述了陆地生态系统碳氮循环过程对大气CO_2浓度升高的响应和反馈机制及主要驱动因子,发现大气CO_2浓度升高显著促进植被生物量碳的累积和土壤温室气体排放、增加土壤碳氮库储量,但却明显减少土壤活性氮源的供给。大气CO_2浓度升高可降低旱地CH4吸收汇的功能。大气CO_2浓度升高导致温室气体排放增加的源效应完全抵消土壤的碳汇效应,并且抵消近50%以上的陆地生态系统固碳潜力,且随其在大气中富集强度的增加呈减弱趋势。本文还提出大气CO_2浓度升高条件下影响土壤-大气温室气体交换的主要生物和环境控制因子,为气候变化背景下陆地生态系统的碳平衡估算研究提供重要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森林是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林业碳汇是建设生态文明和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举措。新疆地域面积大、森林覆盖率高,对我国林业碳汇发展的影响较大。本文基于新疆林业资源现状,分析了新疆林业碳汇发展存在的问题,包括林业碳汇项目尚处于摸索阶段、专业技术人才欠缺、森林保护政策与林业增汇目标不匹配等,分析了林业碳汇发展机遇,提出了相关对策,以期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缓解碳汇饱和的碳固定及其机制是寻找陆地生态系统碳管理可持续战略的主要科学问题。土壤有机碳是地球表层系统中最大且最具有活动性的生态系统碳库之一。近年来,国际学术界在探讨温带森林、湿地和极地生态系统与土壤碳汇效应的同时,越来越重视农业土壤有机碳库的变化及其对陆地生态系统和大气CO2的源汇效应,以及其在人类利用和管理与生态环境演变中的动态变化。西方国家已将固碳农业作为环境管理的导向。对土壤中有机碳固定作用的研究已应用颗粒分组^13C NMR或CPMAS-NMR技术,揭示土壤有机碳的微团聚体分布、腐殖质的转化和分子结构变化及其与土壤矿物质结合机制的微观水平。土壤有机碳在生态环境变化和全球变化下的稳定性是认识土壤碳库对于全球变化的长期效应的基本问题,成为土壤碳研究的热点。目前主要从土壤升温和空气CO2加倍两方面进行研究,但短期的实验结果用于讨论长期效应时仍存在不定性。中国大面积的水稻1980年以来显示出的有机碳库增加现象说明农业生产对大气CO2可能产生汇效应。但对于水稻土中有机碳的分布和结合状态与农业管理措施、水稻土质量变化、农业生态环境变化的关系仍不清楚。因而建议就这一问题从土壤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的相互作用与土壤微团聚体中矿物质、有机质和生物质的相互结合关系的层面上进行多学科研究。  相似文献   

18.
分别以来自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有关森林碳汇研究主题的4 619篇、403篇文献为研究对象,通过CiteSpaceⅡ软件对相关引文数据和主题词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以知识图谱的方式梳理了森林碳汇研究领域的国内外重要学术机构、学术文献及人物、研究热点等。主要分析结果表明:①美国、加拿大、中国、德国等是国际上森林碳汇研究的主要国家,美国处于该领域的核心地位;②学者多从环境科学、生态学、林学角度对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土壤固碳机理、不同林种及树种的固碳潜力等方面展开研究,有的也从森林管理、碳汇交易等管理学角度做出了有益的探索;③国际森林碳汇研究热点层出不穷,且随着时间发生变迁,研究领域日益成熟;④国内自然科学学者对森林碳汇研究起步较晚,发文数呈快速上升趋势,以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等为核心的机构走在国际森林碳汇研究的前列,研究热点与国际接轨,在国际森林碳汇研究领域中的学术地位有待提升;⑤基于清洁发展机制(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CDM)的森林碳汇项目及森林碳汇可持续发展等是国内人文社科学者森林碳汇研究的热点。图4表8参12  相似文献   

19.
浙江省嘉兴市高速公路造林碳汇计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森林碳汇能力成为国际减缓气候变暖的重要措施之一。随着碳汇林业的开展,碳汇计量日益受到国际社会重视。依据《造林项目碳汇计量与监测指南》,对浙江省嘉兴市高速公路互通枢纽区进行碳汇造林及碳汇计量,计量期为2011-2031年。结果表明:该项目在2011年表现为碳源,累计项目碳汇量为-81.59 t(二氧化碳当量),自2012年开始有碳汇,项目净碳汇累计量为1 747.84 t(二氧化碳当量),2017年项目累计量达到11 396.84 t(二氧化碳当量),到2031年累计量达到45 886.07 t(二氧化碳当量),年均净碳汇量为2 294.30 t(二氧化碳当量),释放O2为2 031.00 t,固碳效果明显,生态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20.
森林碳;汇已成为缓解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途径。南方集体林区产权制度改革后,森林经营主体日趋多样化,研究经营主体碳汇供给差异,探讨造成碳汇供给差异背后的诱导因素并挖掘它们之间的作用机制,将为推动森林碳;汇经营形成稳定的碳供给,合理配置稀缺的要素资源,缓解气候变化提供重要的现实政策依据。总结了国内外森林经营主体的碳;汇供给研究状况,明确了现有研究的成果和不足,主要包括国内碳汇市场未形成;现有模型在本研究中不适用,长时间序列数据不足等。并为今后的研究提出了需要解决的重要技术难题和解决思路,认为以“非京都市场”框架下考察森林碳汇供给更可行;需要根据碳汇营林实践修正相关模型和数据以及结合生产函数模型分析森林经营主体碳汇供给的诱导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