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首次对生长牦牛3个年龄段(5~15、17~27、29~39月龄)的4种血清激素生长激素、胰岛素、甲状腺素和三碘甲腺原氨酸(GH、INS、T4和T3)浓度进行了1年6次的跟踪测定.结果表明,生长牦牛的4种血清激素浓度在性别间没有明显差异(P>0.05).5~39月龄牦牛血清GH、INS、T4和T3平均浓度分别为(1.635±0.914)ng·mL-1、(261.916±85.987)μg·mL-1、(46.775±17.74)ng·mL-1和(1.190±0.707)ng·mL-1.血清4种激素浓度在3个年龄段间和月份-季节间的变化十分明显.GH、INS和T4浓度从1月份到3月份都有所下降,特别是GH浓度迅速由1月份的2.913ng·mL-1下降至3月份的0.793 ng·mL-1,是此时生长牦牛在严寒(通常低于-20℃)和饥饿双重打击下,机体动员体组织贮备以适应环境的变化、维持基本生命活动的结果.INS、T4和T3浓度在暖季表现出与牧草营养供应基本同步一致的变化规律,与机体加强合成代谢有关.GH在暖季维持相对稳定或稍高水平,但这一时期生长牦牛日增重达到600~700g,证明改善机体营养状况,有提高激素受体的敏感性、促进家畜生长之作用.血清INS和T4平均浓度与平均日增重的相关系数分别达到0.738和0.805(P<0.01),说明血清INS和T4浓度是相对重要的经济性状,可用以监控生长牦牛的营养状况和生长发育速度.  相似文献   

2.
对生长牦牛(0.5~3.5岁)的血液总蛋白(TP)、白蛋白(ALB)、尿素氮(BUN)、肌酐(CREA)、血钙(CA)、无机璘(IP)和对血液生长激素(GH)、三碘甲状腺素(T3)、四碘甲状腺素原(T4)、胰岛素(INS)含量的季节性变化进行了系统的测定和分析,同时跟踪测定了生长牦牛的体重和放牧草场牧草产量和营养成分的变化.结果表明,所测血液生化指标和激素的季节性变化达极显著水平(P<0.01)或显著水平(P<0.05),同一季节内各年龄阶段间差异主要表现在A组(0.5~1.5岁)与B组(1.5~2.5岁)和C组(2.5~3.5岁)之间,B组与C组间无显著差异.各组牛的体重增长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5~9月增重显著,1~5月减重显著,五月为生长牦牛减重转入增重的临界月.体重与血液TP、ALB、CREA、T4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因此,生长牦牛的物质代谢系统在2~3岁已趋于稳定和完善,能适应高寒草原上终年放牧的生态环境.血液生化指标和激素都与牧草的季节性变化相一致.血清T4、TP、CREA可作为2岁以上放牧牦牛营养状况的监控指标.牦牛的体重季节性变化依牧草产量和营养成分的变化而转移.  相似文献   

3.
采用双抗体一步夹心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对柴达木福牛、牦牛和犏牛血清T3、T4及GH含量进行测定和比较,并对血清T3、T4及GH进行相关性分析。试验结果显示:柴达木福牛血清T3含量显著低于犏牛(P0.05)、T4含量极显著低于牦牛(P0.01)、GH含量显著低于牦牛(P0.05),而与犏牛的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柴达木福牛血清3种激素无性别间差异;经皮尔逊相关分析,血清中T3、T4及GH之间均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4.
为深入了解青藏高原高寒牧区优势畜种--牦牛的种质特性,以青海省大通种牛场为试验基点,探讨了在完全放牧条件下,大通牦牛的生长发育规律.结合实际称重,采集循环血样,分析了血液17种生理生化指标动态及其与生长发育的关系.在分子标记层次,以欧洲15个普通牛品种的有关资料为参照,比较研究了大通牦牛群体、甘南牦牛群体和3头野牦牛的13种微卫星座位的变异,揭示了大通牦牛群体遗传结构,为开发利用牦牛遗传资源提供了科学参考资料.(二)大通生长牦牛13种血液生化指标变化规律研究血液化学成分含量受体内平衡机制的调控,这种机制无疑又受遗传的调节,一般变异范围较小.但机体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在严峻的逆境下,平衡态会出现偏移,导致血液化学成分发生变化,因此,其中部分化学成分含量可用作监测家畜营养供给或实施间接选种的指示性状.该研究首次对大通牦牛5~15月龄、17~27月龄和29~39月龄3个年龄段(G1、G2和G3)的13种生化指标总蛋白(Total protein)、白蛋白(Albmin)、球蛋白(Globulin)、甘油三脂(Trglyceride)、胆固醇(Cholesterol)、血清尿素氮(Serum urea nitrgen)、肌酐(Creatinine)、尿酸(Uric acid)、血清钙(Serum cacium)、血清磷(Serumphosphate)、血清氯(Serum chlorine)、血清钾(Serum potassium)和血清钠(Serum sodium)等进行了系统的测定,结果表明,13种生化指标测定值在报道的牦牛与普通牛相关研究范围以内.生长牦牛不同性别间生化指标差异不显著(P>0.05).但在不同年龄段、不同月份-季节间差异明显.除血清Na和白蛋白与球蛋白之比值在G1、G2和G3组牛间无差异外,其余生化指标表现出显著(P<0.05)或极显著的差异(P<0.01),并基本呈现有序的排列,总蛋白、肌酐和血清钙表现为G3>G2>G1,而甘油三脂、胆固醇和血清磷则以G1为高.在月份-季节间,生化指标如总蛋白、白蛋白、胆固醇、血清钙和血清磷等在9月份达最高水平,显示出与牧草营养供给的同步性.血清尿素氮在7月份最高,是高寒草地牧草蛋白质营养供应丰富,牦牛快速补偿生长的标志之一.血液生化指标随草地牧草营养物质变化而表现出相应的升高或降低、以及体重和日增重与血清蛋白质、血清尿素氮和甘油三脂等都表现出显著的正相关性,提示生长牦牛的营养物质供给远没有达到使其遗传潜力得以充分表现的限度,血液生化成分在一年的大多时期处于低水平的不稳定的平衡态中,是牦牛生产性能低下的重要标志.牦牛在1~5月份间的饲草供给绝对不足期,依据生物系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经济原则,实现营养物质的再循环,或降低细胞代谢水平以保存体内积蓄维持生存.从血清总蛋白、尿素氮和甘油三脂在7月份便达到全年最高水平,反映了在这一时期机体细胞蛋白质、脂类代谢十分旺盛,因而,牦牛暖季生长"抓膘"(包括补偿生长和正常生长)非常迅速.血清蛋白、尿素氮、甘油三脂和Ca含量是与牦牛生长发育有关的重要的指示性状.生长牦牛白蛋白与球蛋白之比的平均值为1.236±0.234,比普通牛一般小于1为高,是耐寒动物的标志.从血液生化指标动态揭示了牦牛适应高寒牧区生态环境的遗传特性.  相似文献   

5.
放射免疫法测定枫泾(FJ)和长白(L)青年母猪(各4头)首次发情周期内外周血清中促卵泡素(FSH)、促黄体素(LH)、17β-雌二醇(E_2)、孕酮(P_4)、和睾酮(T)的含量。测定结果,初情期开始日龄FJ猪平均为104.3±11.50天,L猪为235.0±1.95天。两猪种首次发情周期内外周血清中同种生殖激素有相似的变化趋势。在首次情期内,FJ和L猪的FSH平均含量分别波动在28.6±8.6~49.4±6.0ng/ml和16.8±2.5~38.9±0ng/ml之间;FSH总平均含量FJ猪组(37.8±2.7)显著高于L猪(27.0±3.1ng/ml)P<0.05;FJ猪发情0~2小时的FSH平均含量(34.4±2.1ng/ml)极显著地高于L猪(22.2±1.7ng/ml)P<0.001。排卵前LH峰均值FJ猪组(5.31±0.75ng/ml)显著高于L猪组(1.83±0.75ng/ml)P<0.05。发情当天(0天)E_2达峰值,FJ和L猪组分别是30.5±3.9和20.4±5.3pg/ml,两者无显著差异(P>0.05)。FJ和L猪组各自的P_4(ng/ml)和T(pg/ml)分泌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依次为γ_F=0.71,P<0.05,γ_L=0.95,P<0.01。LH、FSH的含量高很可能是FJ猪高排卵率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6.
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并研究了在初情期间24小时内和交配过程中的3头枫泾公猪外周血清促黄体素(LH)、睾酮(T)和皮质醇(F)的含量及分泌范型。3头公猪平均于102日具有射精能力,开始进入初情期。初情期前(76~88日龄)T和LH含量较低,其平均值分别为1.28±0.44和1.57±0.09ng/ml。102日龄后,T含量迅速升高,平均为8.43±0.87ng/ml,与初情期前比较,差异极显著,(P<0.01);LH也随之升高,平均为2.04±0.15ng/ml,但前、后差异不明显(P>0.05)。初情期间24小时内,LH含量波动在1.04±0.40~2.25±0.87ng/ml之间,总平均为1.64±0.28ng/ml;T和F均呈突发性分泌方式,总平均值分别为4.32±1.49和14.79±9.61ng/ml,二者的分泌呈极显著正相关(r=0.88)。T和F的含量早上显著高于夜间(24点)。3头公猪在106日龄分别与发情母猪交配过程中,三种激素均处于较高水平,射精阶段T值显著高于爬下后5~6分钟的值,而LH和F值无显著变化。综上所述,初步揭示枫泾公猪平均于108日龄已建立睾酮、促黄体素和皮质醇性成熟的分泌范型。  相似文献   

7.
肉鸡血清肌钙蛋白T与腹水综合征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试验建立了肉鸡血清中心源性肌钙蛋白T(Tn-T)的ELISA测定方法,用于对肉鸡腹水综合征的早期非损伤性诊断指标.结果表明,患腹水综合征肉鸡的血清Tn-T平均测定值为0.242±0.0703 ng/ml,而正常鸡的平均值为0.1 79±0.0467 ng/ml;以血清肌钙蛋白T测定值大于等于0.2 ng/ml作为判定肉鸡腹水综合征的标准,判别准确性达到78%.检测血液中肌钙蛋白T是诊断幼龄鸡早期心脏病的重要方法,可作为一种非损伤性方法用于针对肉鸡腹水综合征的育种方案中.  相似文献   

8.
第一部分大通牦牛生长发育规律及其增长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深入了解青藏高原高寒牧区优势畜种--牦牛的种质特性,以青海省大通种牛场为试验基点,探讨了在完全放牧条件下,大通牦牛的生长发育规律.结合实际称重,采集循环血样,分析了血液17种生理生化指标动态及其与生长发育的关系.在分子标记层次,以欧洲15个普通牛品种的有关资料为参照,比较研究了大通牦牛群体、甘南牦牛群体和3头野牦牛的13种微卫星座位的变异,揭示了大通牦牛群体遗传结构,为开发利用牦牛遗传资源提供了科学参考资料.(一)牦牛生长发育规律及体重增长模型生长牦牛的体重增长规律受高寒牧区牧草营养物质四季供给极不平衡的影响,在体成熟前,表现出暖季体重快速增长,冷季体重又逐渐损失,最终呈现体重随年龄增长而逐年增加的周期性规律.1头牦牛从出生后生长至37月龄,体重平均增长158.7 kg.但在经历的三个冷季,其体重损失达67.0 kg,占增重的42.2%.对3胎以上的3个连续年龄段的G1、G2和G3组生长牦牛(分别为初生~13月龄、13~25月龄和25~37月龄)的研究结果表明,与普通牛不同,生长牦牛从初生~37月龄,公牛与母畜间的体重未表现明显的差异.G1组牛从初生~11月龄,由于随母哺乳和生长发育较快的固有的生物学特性,体重一直保持增长,只是在13月龄断乳后的牧草极度匮乏期,才略下降0.5 kg.在一年3~4个月的暖季,G2、G3组牛体重分别增长68.9 kg、56.9 kg,日增重分别达561 g和463 g.在约8个月的冷季枯草期,两组牛体重损失基本相同,为33 kg.表明随着年龄增长,生长牦牛暖季增重速度逐渐下降.因此,在高寒牧区应推广季节性畜牧业,将淘汰牦牛的屠宰、出售年龄提前到2.5~3.5岁.从出生至37月龄,牦牛体重增长有3个峰值,应采用3个数学模型组合表述这一生长期牦牛体重Y依月龄X变化的生长发育规律性Y1=8.012+13.543x-0.629x2适于描述初生~13月龄的生长曲线;13~25月龄和25~37月龄的生长曲线分别由Y2=-359.687+49.977x-1.249x2和Y3=-833.339+63.772x-1.019x2描述.回归系数均达显著(P<0.05)或极显著水平(P<0.01),表明拟合度较好.  相似文献   

9.
利用正在培育的大通牦牛新品群进行牦(犊)牛肉生产的幼、青年牦牛的肌肉纤维组织学特性(背最长肌)进行了研究.其结果表明6月龄大通牦牛的肌肉纤维密度550.13±35.33/mm2已达到峰值,1.5岁为312.29±18.69 n/mm2,到2.5岁时285.72±17.66 n/mm2仅为峰值的50%左右;肌肉纤维的直径(μm)6月龄1.5岁、2.5岁分别为37.16±0.86、41.35±1.18和46.87±1.40,即其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但其增加的幅度主要由营养状况、年龄和体重决定;肌肉内肌纤维与结缔组织含量6月龄、1.5岁、2.5岁分别为80.55%与19.45%、76.78%与23.22%、70.23%与29.77%,随年龄的增长,肌肉肌纤维的含量有所下降,而结缔组织的含量有所增加.这不仅说明了幼、青年大通牦牛的肉质细嫩,品质良好,而且反映了利用正在培育的大通牦牛新品群进行牦(犊)牛肉产业化生产的优势,同时可为牦(犊)牛肉的产业化生产提供科学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为掌握母牦牛繁殖季节促卵泡素(FSH)、促黄体激素(LH)、孕酮(P4)、瘦蛋白(Leptin)、雌二醇(17β-E2)激素含量变化,在牦牛繁殖季节对其卵巢、卵泡变化进行直肠检查,对FSH、LH、P4、Leptin、17β-E2激素进行测定。结果表明,牦牛在繁殖季节非发情期其FSH、LH、P4、Leptin、17β-E2含量在0.0836~0.3767(mIU/ml)、0.1350~1.0109(ng/ml)、3.1283~7.4809(pg/ml)、0.0650~8.0119(ng/ml)、0.1604~0.5139(mIU/ml)。在繁殖季节发情期以上激素含量分别为0.1280~0.4050(mIU/ml)、0.6820~1.6744(ng/ml)、3.1586~3.8438(pg/ml)、0.5275~1.3760(ng/ml)、0.4110~0.5975(mIU/ml)。由此说明牦牛繁殖季节非发情期和发情期其激素变化个体差异很大,因此牦牛发情期的长短个体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11.
应用放射免疫测定技术及激光速率散射比浊法对蓝狐阴茎中某些化学成分进行测定分析 ,得出与蓝狐生殖有关的睾酮 (T)、孕酮 (P)、17β -雌二醇 (E2 )、生长激素 (GH)、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HCG) ,其含量分别为 (2 0 5 0± 3 6 5 )ng/g、(0 6 7± 0 12 )ng/g、(99 2 5± 9 87)pg/g、(18 2 1± 2 98)ng/g、(4 5 6 3± 5 2 9)mIU/g ,得出与蓝狐生命活动有关的三碘甲状腺原氨酸 (T3 )、四碘甲状腺原氨酸 (T4)、生物信使cAMP、cGMP及免疫球蛋白IgA、IgG、IgM等成分含量分别为 (1 17± 0 17)ng/g、(2 6 13± 3 6 6 )ng/g、(2 1 39± 2 89)ng/g、(2 7 75±3 18)ng/g、(0 0 8± 0 0 1)mg/g、(0 0 7± 0 0 2 )mg/g、(0 0 4± 0 0 1)mg/g。  相似文献   

12.
大通牦牛肌肉纤维组织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对大通牦牛新品群的幼、青年牦牛肌肉纤维组织学特性(背最长肌)的研究表明6月龄大通牦牛的肌肉纤维密度(n/mm2)达到峰值为550.13±35.33,1.5岁为312.29±18.69,到2.5岁时为285.72±17.66,仅为峰值的50%左右;肌肉纤维的直径(μm)6月龄、1.5岁、2.5岁分别为37.16±0.86、41.35±1.18和46.87±1.40,表现为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但增加的幅度由营养状况、年龄和体重决定;肌肉内肌纤维与结缔组织含量6月龄、1.5岁、2.5岁分别为80.55%与19.45%,76.78%与23.22%、70.23%与29.77%,随年龄的增长,肌肉肌纤维的含量有所下降,而结缔组织的含量有所增加.  相似文献   

13.
LRH—A3对全奶母牦牛的诱导发情效果和作用机理初探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中国畜牧杂志》2002,38(1):14-15
本研究初步探讨了促性腺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RH-A3)对全奶母牦牛(在当年4~6月份产犊的泌乳母牦牛)的诱导发情排卵效果及机理.1998年7月对试验组(n=20)母牦牛注射LRH-A3(300μg/头),对照组(n=42)未作任何处理.9月15日前用普通牛公牛配种,9月15日后用公牦牛补配.1999年产犊率为试验组50.0%(10/20),对照组28.6%(20/42),试验组和对照组差异极显著(P<0.01).对5头母牦牛在注射LRH-A3前30min及注射后30,45和60min血清中促黄体素(LH)浓度测定以进一步探明全奶母牦牛诱导发情第一情期受胎率低的原因.结果发现,虽然注射LRH-A3后60min全奶母牦牛血清中LH浓度显著升高(P<0.05),但该峰值(3.34±0.67ng/ml,n=5)未达到自然发情排卵的LH峰值(17.1829±2.1174ng/ml).  相似文献   

14.
蓝狐睾丸几种化学成分的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放射免疫测定技术及激光速率散射比浊法对蓝狐睾丸中某些化学成分的测定分析,得出与蓝狐生殖有关的睾酮(T)、孕酮(P)、雌二醇(E2 )、生长激素(GH)、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 ,其含量分别为( 83.3 0±1 1 2 .5 8)ng/g、( 3 0 .1 6±5. 69)ng/g、( 2 41 . 3 5±3 5 .2 1 )pg/g、( 42 .2 2±5 .78)ng/g、( 2 5 9.90±3 9.1 8) μg/g;与生命活动有关的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四碘甲状腺原氨酸(T4)、生物信使cAMP、cGMP,以及免疫球蛋白IgA、IgG、IgM等成分,其含量分别为( 0 .1 1±0.0 2 )mg/g、( 0.1 0±0 .0 2 )mg/g、( 0.0 6±0.0 1 )mg/g,为此产品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为深入研究野、家牦牛及其杂交种的生物学特性和遗传多样性,对青海大通牛场野牦牛(1岁)、大通牦牛(1~2岁)及甘肃天祝县天祝黑牦牛(1~2岁)的生长及部分血液生理指标,做了为期一年(分三期)的跟踪测定.同时,亦对三种群牦牛从血红蛋白、转铁蛋白、白蛋白及淀粉酶4个血液生化位点和9个微卫星DNA位点进行了对比分析.测试结果表明,在生长性状方面,野牦牛头形与天祝黑牦牛差异极显著(P<0.01),野牦牛角基间宽、最大额宽与头长的比值接近欧洲原牛;三种群牦牛体重和体尺在采样期间差异极显著(P<0.0),生长表现出明显的季节不均衡性,暖季(5月到10月)增重较快,冷季(10月到翌年5月)生长缓慢;但在冷季,三种群牦牛生长变化趋势不同,野牦牛和大通牦牛体重略有增加,而天祝黑牦牛体重普遍下降,说明野牦牛和大通牦牛更能适应高寒少氧及缺草的生态环境,家野牦牛间的杂交是目前提高牦牛生产性能的有效繁育措施之一.野牦牛及大通牦牛红细胞直径大于天祝黑牦牛;红细胞数(RBC)及红细胞压积(PCV)在种群和采样期之间均差异显著(P<0.05),血红蛋白差异不显著;野牦牛、大通牦牛RBC在采样期间差异显著,至暖季末期(此时牧场海拔较高)达最大,而天祝黑牦牛在采样期间差异不显著,表明RBC的季节变化是野牦牛和大通牦牛能更有效地进行生理调节的标志之一.4个血液蛋白和等位酶(血红蛋白,Hb;转铁蛋白,Tf;白蛋白,Alb;淀粉酶,Amy)位点中,只有大通牦牛和天祝黑牦牛在淀粉酶位点具有多态,且其平均预期基因杂合度分别0.0531和0.0746,表明三种群牦牛在血液蛋白及等位酶水平遗传多样性贫乏;在9个微卫星DNA位点,三种群牦牛有较高的基因杂合度,野牦牛、大通牦牛和天祝黑牦牛平均预期基因杂合度分别为0.47、0.71和0.67,说明在微卫星位点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用微卫星DNA标记能充分揭示牦牛群体的遗传变异.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的研究证明乳汁中酪蛋白在消化道降解过程中能产生酪啡肽(7肽) ,在一些谷物蛋白的酶解过程中也同样能产生这类生物活性多肽。我们的前期工作发现 ,小麦的胃蛋酶水解产物富含阿片肽样活性物质。本文主要研究经保护处理的小麦对反刍家畜采食及内分泌代谢的影响。在4只空怀母山羊进行试验 ,平均体重(24.75±0.73)kg,试验期小麦进行保护预处理 ,精料由88.5 %小麦全粉、10 %磷酸氢钙、0.5 %尿素组成 ,每天喂给400克/头(分2次) ,自由采食青草 ,自由饮水。对照期、试验期各25天。连续取血样结果显示 ,对照期和试验期相关平均值分别为 :采食量(4.656±0.231)、(6.413±0.039)kg/d(P≤0.001) ,血清生长激素总体水平(GH)为(23.170±0.891)ng/ml、(26.792±1.003)ng/ml(P≤0.01);血清胰岛素(18.103±1.035)ng/ml、(23.983±1.600)ng/ml(P≤0.01) ,血清氨基氮(0.102±0.003)mM/ml、(0.140±0.004)mM/ml,血清氨氮(0.206±0.012)mM/ml、(0.086±0.006)mM/ml(P≤0.01)。结果表明 ,小麦经保护处理后能够显著促进采食量并提高内分泌水平。这对于提高饲料利用率、促进生长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本文测定了26只人工家养中国黑熊血清六种无机离子(钾、钠、钙、氯、磷和镁)的含量。其结果如下黑熊血清钾含量为4.43±0.71 mEq/L,血清钠为143.69±20.62mEq/L,血清钙为11.19±1.24mg/100ml,血清氯为103.97±8.56mEq/L,血清无机磷为5.17±0.65mg/100ml,血清镁为4.54±0.79mEq/L。  相似文献   

18.
试验旨在研究暖季放牧加补饲对褐牛公犊生长过程中不同时期血清激素水平变化的影响。选取10月龄新疆褐牛公犊70头,分为对照组(放牧)和试验组(放牧加补饲),分别于0、30、60、90和120 d时,测定公犊体重,并采集血样进行生长激素(growth hormone,GH)、睾酮(testosterone,T)、胰岛素(insulin,INS)、生长抑制素(somatostatin,SS)、甲状腺素(T4)、三碘甲腺原氨酸(T3)及糖皮质激素(corticosteroid,CORT)含量的检测。结果表明,在试验全期,两组公犊牛血清中GH含量差异均不显著(P>0.05);在90 d时,试验组公犊牛血清中T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30、60和120 d时,两组差异均不显著(P>0.05);在60和90 d时,试验组公犊牛血清T4含量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在30、60和120 d时,两组公犊牛T3含量差异均不显著(P>0.05),90 d时,试验组公犊牛血清T3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暖季天然草场放牧新疆褐牛公犊为其补饲合理的蛋白质和能量等营养物质能极显著提高公犊牛的日增重(P<0.01)。  相似文献   

19.
LRH-A_3对全奶母牦牛的诱导发情效果和作用机理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研究初步探讨了促性腺素释放激素类似物 (LRH A3 )对全奶母牦牛 (在当年 4~ 6月份产犊的泌乳母牦牛 )的诱导发情排卵效果及机理。 1998年 7月对试验组 (n =2 0 )母牦牛注射LRH A3 (30 0 μg/头 ) ,对照组 (n =42 )未作任何处理。9月 15日前用普通牛公牛配种 ,9月 15日后用公牦牛补配。 1999年产犊率为试验组 5 0 .0 % (10 / 2 0 ) ,对照组 2 8.6 %(2 0 / 42 ) ,试验组和对照组差异极显著 (P <0 .0 1)。对 5头母牦牛在注射LRH A3 前 30min及注射后 30 ,45和 6 0min血清中促黄体素 (LH)浓度测定以进一步探明全奶母牦牛诱导发情第一情期受胎率低的原因。结果发现 ,虽然注射LRH A3后 6 0min全奶母牦牛血清中LH浓度显著升高 (P <0 .0 5 ) ,但该峰值 (3.34± 0 .6 7ng/ml,n =5 )未达到自然发情排卵的LH峰值 (17.182 9± 2 .1174ng/ml)。  相似文献   

20.
用放射免疫测定法测定了宁夏滩羊母羊(13只)外周血清中促黄体素(LH)、孕酮及雌二醇—17β的含量及其变化。血清LH的含量,在黄体期,其值很低,为5.0±0.41ng/ml,到发情开始后约6—12小时增至75.13±17.64ng/ml。孕酮含量的变化,在周期的黄体期,其值最高为2.84±0.10ng/ml;而在发情开始到发情后第二天最低0.52±0.06ng/ml。雌二醇—17β的含量是在发情开始前6—24小时时上升的;其值的变化范围是从黄体期的14.86±1.24Pg/ml到发情开始时的38.7±5.8Pg/m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