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秀丽  李劲涛  杨军  汤泽生 《园艺学报》2007,34(6):1503-1508
从经过卫星搭载的凤仙花种子后代中获得了可遗传的仅顶花叶化的花逆转突变体。该突变体保持了花的基本结构,但是不同程度地出现了花瓣增厚、变绿、出现锯齿等现象,雄蕊也片状化、早衰或完全消失。组织学观察发现,在叶化花瓣中出现了叶绿体和栅栏组织。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叶化花瓣与正常花瓣相比组织结构上确实发生了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2.
二、突变体的分离: 当分生孢子、孢子或菌丝碎片经过诱变,发芽生长分离出野生型和突变型之后,将发现突变体仅占很小的百分比(3%~4%)。因此,全材料筛选突变体需付出繁重的劳动。如果利用一定的分离技术可以减少分离的时间。但由于并非分离技术可用于每一个种,全材料分离法在一些情况下还要应用。在这里,介绍几种突变体的分离技术。 1、生长抑制法: 在丝状真菌中。涂布在琼脂平板培养基上的孢子或菌丝断片不可能以分离的单菌落形式生长,而是随菌丝萌发生长会很快的会合在一起。因此,就不容易将原来的接种物单独的分离出来。解决这个  相似文献   

3.
李翔  刘蕾  王富  王辉 《北方园艺》2016,(10):104-107
以"瑞星五号"番茄为试材,采用分子标记的方法,开发了番茄成熟突变体rinSCAR标记。结果表明:该标记可在正常成熟番茄材料中扩增出580bp的目的条带,而在成熟突变体rin基因组中无法扩增出该目标条带。在已知表型的"瑞星五号"番茄后代中进行验证,Prin能高效鉴定出成熟突变体rin植株。  相似文献   

4.
茎尖组培与辐照对草莓遗传变异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试验利用~(60)Co γ射线处理与茎尖组培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了草莓性状诱变研究。通过对不同照射量和继代处理的茎尖培养植株当代及其无性后代的田间观测与分析表明:8和12千伦照射量处理的材料经2~3次继代培养能显著扩大突变谱、提高突变率和分离出同质突变体,说明辐照与茎尖组织培养相结合的诱变技术是草莓育种研究中值得重视的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5.
《山西果树》2005,(3):37-37
英国研究出一种用携带绝育基因来控制害虫的新方法。该技术首先是繁殖一批不育害虫,然后将雄性与雌性分离,将雄性释放到自然种群中,经过几代以后则可降低种群数量。在采用果蝇作试验时,不育雄性种群是采用遗传基因分离技术来完成的,携带绝育基因的雄性虽然同样能追逐雌性但却不能让果蝇繁殖后代.因而可使果蝇的种群数量大大减少。  相似文献   

6.
对3个商业化栽培羊肚菌菌株进行了鉴定,通过多孢分离及组织分离2种方式分离菌株,并利用冬闲蔬菜大棚进行栽培试验。结果表明,3个羊肚菌菌株均鉴定为六妹羊肚菌。2种分离方式下,六妹羊肚菌HY8后代分离菌株产量均高于菌株HA1和HY5。菌株HY8多孢分离后代菌株产量明显低于组织分离菌株,而菌株HA1和HY5多孢分离菌株产量略高于组织分离菌株。说明六妹羊肚菌不同菌株的大田表现差异较大,不同分离方式的后代菌株产量也存在一定差异。研究结果为羊肚菌生产中选择表现优良的菌株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经60Coγ射线辐照诱变处理四棱豆种子,从其变异后代中获得一份矮化突变体AT416,并从主要农艺性状、光合特性及营养品质等方面对该突变体进行了鉴定与分析。结果表明,突变体AT416的株高、茎粗等农艺性状发生了明显变化,其株高约48 cm,与对照中翼1号相比,降幅高达89.9 %,差异极显著;叶绿素含量及净光合速率分别提高了6.7 %和13.6 %,后者与对照相比,差异显著;脂肪、VC含量以及嫩荚的可溶性糖含量与对照相比差异极显著,但蛋白质、淀粉和粗纤维含量基本相近。  相似文献   

8.
以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S0代花色嵌合体自交后代的白花及突变的黄花株系为材料,构建BC1和F2分离群体,通过目测及卡方测验的方法对其花色遗传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花色突变体是由1对不完全显性基因控制的质量性状遗传,白花(WW)对黄花(ww)表现为不完全显性,并通过与前人对甘蓝型油菜花色变异研究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了花色变异的来源和可能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本试验采用水平淀粉凝胶电泳,对白凤和寿星桃及其杂交后代的儿茶酚氧化酶同工酶酶谱进行测定。白凤出现一条慢带,寿星桃出现一条快带,全部杂种一代均同时出现双亲的酶带,呈互补酶谱,在杂种一代自然授粉的后代中,酶谱发生分离。结果表明,同工酶酶带是受特定基因位点所控制。互补酶谱可用来进行杂种的早期鉴定。  相似文献   

10.
科技文摘     
《中国园艺文摘》2012,28(1):195-200
番茄成熟突变体rin基因的AFLP分子标记 研究以番茄成熟突变体品种07905和正常成熟品种07009为亲本材料,分析鉴定了其F1代及F2代分离群体各单株在完熟期果实的成熟表现。结果表明,番茄成熟突变体rin基因所控制的性状是单隐性遗传性状。用1024对引物对2个亲本及F2代分离群体进行AFLP分析,  相似文献   

11.
茄子抗绵疫病的遗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试验是在栽培条件完全一致的条件下进行的,阜茄002分别与四个感病品种进行交配,其F1的植株都是抗绵疫病的,F2群体中抗病植株与感病植株的分离比例为3:1。在F2群体中凡抗病植株自交其后代都是抗病的,凡感病植株自交其后代抗病植株与感病植株发生3:1分离,用阜茄002作父本与所有的F1回交,其后代的所有植株都是抗病的,而分别用四个感病品种作父与F1回交,其后代抗病植株与感病植株的分离比例为1:1。试  相似文献   

12.
刘富中 Gosti.  s 《园艺学报》1999,26(6):380-383
对豌豆隐性突变体带化茎伞状花序(Fasciated culm and umbel)的遗传特性进行了研究 扫描电镜研究表明,突变体的花蕾密生于茎顶端,花序呈伞状。遗传试验表明,F1代植株 皆具正常的茎和花序,F2代突变性状和正常标记性状呈3:1分离,表明该突变性状由单隐性基因支配,用基因符号fcu表示。fcu基因具有使茎带化和产生伞状花序的双重遗传效应。以樗基因系L-1238和w-2为工具材料,对豌豆fcu突变体进行了染色体定位。结果  相似文献   

13.
<正> 1980年,在具有正常节间(NI)的‘主流’甜瓜(Cucumis melo.L.)中,发现了一个短节间(SI)突变体,定名为‘主矮’(Main Dwarf)。和主流相比,除节间短(即短蔓)外,叶子较小且绿色较浓,果实也较小.从1984~1988年,主矮和13个正常节间品种和6个短节间品种分别进行了杂交,并对其杂交后代进行了观察和分析.不管主矮是和正常节间品种杂交,还是和短节间品种杂交,F_1代节间均正常.主矮与正常节间品种杂交.F_2代中正常节间植株和短节间植株以3:1的比率分离,其 F_1代与主矮回交的后代中,正常节间植株和短节间植株以1:1的比率分离.主矮与短节间品种杂交,F_2代中正常节间植株和短节间植株以9:7的比率分离;其 F_1代与主矮回交的后代中,  相似文献   

14.
球根海棠(Begonia tuberbybrida)是秋海棠科,秋海棠属一年生草本植物,原产南美。花大色艳,花型别致,花期约为三个多月,是一珍贵花卉。该植物的花是雌雄异花,种子后代分离现象严重,而且种子繁殖难度较大,无性繁殖数量少,速度慢,为此,我们试图通过组织培养方法来解决球根海棠种子后代分离现象及无性繁殖速度慢等问题。材料和方法:试验材材选用球根海棠的叶  相似文献   

15.
1选育经过母本茄系4是由本地紫长茄后代分离的一个单株,经5代系谱选择法选育而成的稳定自交系,中早熟,植株为半直立型,长势健壮,抗病能力较强,坐果率高,果实长棒形,紫黑色,果肉白色细腻;父本茄系2是由国外引进的品种后代分离的一个单株,经过5代系谱选择法选育而成的稳定自交系,中熟,植株为直  相似文献   

16.
陕彩椒1号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1998年从SOBRE的分离后代中获得优良单株CY7—1并进行纯化繁殖,经过4代系统筛选育成,2004年通过陕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鉴定,编号为陕鉴蔬2004006号。  相似文献   

17.
葡萄自交与杂交后代果皮色素含量的遗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对5个自交组合和9个杂交组合后代花色素含量的遗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果皮中花色素含量的遗传属数量性状连续变异,后代分离广泛,主要受加性效应控制,同时存在一定的非加性效应。推测葡萄果色的遗传可能为主基因和微效多基因共同控制的质量-数量性状遗传,主基因控制果色的有无,多基因控制果色的深浅。  相似文献   

18.
陕彩椒1号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1998年从SOBRE的分离后代中获得优良单株CY7-1并进行纯化繁殖,经过4代系统筛选育成,2004年通过陕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鉴定,编号为陕鉴蔬2004006号.  相似文献   

19.
对豌豆隐性突变体带化茎伞状花序(Fasciatedculm and umbel) 的遗传特性进行了研究。扫描电镜研究表明, 突变体的花蕾密生于茎顶端, 花序呈伞状。遗传试验表明, F1 代植株皆具正常的茎和花序, F2 代突变性状和正常标记性状呈3∶1 分离, 表明该突变性状由单隐性基因支配, 用基因符号fcu 表示。fcu 基因具有使茎带化和产生伞状花序的双重遗传效应。以标志基因系L1238 和w2 为工具材料, 对豌豆fcu 突变体进行了染色体定位。结果表明, 突变基因fcu 与矮茎基因le 表现连锁, 其交换值为31 .92% ±3 .62% 。已知le 位于第IVB 连锁群,因而推定fcu 也在该连锁群上。  相似文献   

20.
一、试验目的 近年来国外在花卉植物的辐射诱变工作中已取得一定的成绩,如德国在菊花、仙客来方面,美国在石竹、金鱼草方面等已取得了花色和花形上有观赏价值的突变体。本试验的目的是观察电离辐射对翠菊(Callisterhus chinensis Nees)生长的影响,取得具有观赏价值的辐射突变体,并进一步探讨保持优良突变体的条件。 二、试验方法和经过 1962年3月下旬用Υ射线处理“星蓝驼羽”翠菊种子一批。试验组合有8个,即处理剂量为50、200、500、1,000、2,000、5,000、10,000和20,000伦琴等。每个组合用种子10克。处理种子在室内放置20天,于4月20日在苗床条播。各组合按处理剂量的大小顺序衔接,各组合间相距30厘米。在各个组合中行距为15厘米。由于行内出苗过密,于5月下旬至6月中旬结合除草间苗3次,定株时,株距为15厘米。生长期间管理一般,未采用任何特殊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