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在实验室条件下,苏芸金杆菌、腊螟杆菌、杀虫菌粉3号各菌种的悬浮液对于卫茅巢蛾、稠李巢蛾及苹果巢蛾的幼虫,均有不同程度的防治效果。2.以苏芸金杆菌对三种巢蛾幼虫的防治效果最显著。对卫茅巢蛾和稠李巢蛾幼虫经处理后72小时内均有可能达到100%的死亡率,对苹果巢蛾处理后96小时最高可达94.7%的死亡率。3.三种巢蛾幼虫对于苏芸金杆菌的敏感性各有不同,以卫茅巢蛾最为敏感,稠李和苹果巢蛾次之。例如卫茅巢蛾处理后72小时内死亡率可达50—100%,平均为75%,96小时各重复均为100%(表1);稠李巢蛾72小时内死亡率为42—60%,平均为55.5%,120小时始达100%(表1);苹果巢蛾72小时死亡率为41.1—89.4%,平均为60.6%,96小时死亡率的增加并不高(表6)。4.苏芸金杆菌对于巢蛾幼虫不仅有致死作用,也能引起幼虫的忌避作用。处理过的植株幼虫取食量极少,甚至完全不取食,因此也对植株起到保护作用。腊螟杆菌在一定程度上也有类似的特点。5.同一菌种对于同种害虫的效果也可能不同,如曾经过虫体复壮的苏芸金杆菌T108-m 较之未经过虫体复壮的T112-a 对卫茅巢蛾老熟幼虫的效果为良(表2)。6.供试菌种对于甘兰夜蛾、粘虫及树莓夜蛾幼虫的效果均不良,可初步认为这些菌种不宜应用于防治夜蛾科的害虫。7.致病细菌的发挥效能以通过害虫消化道而破坏虫体组织为主。接触表皮效果如何尚不能肯定。8.研究中曾注意到病休血液的检查,但病症的表现、发病历程与虫体内部组织学和生理学上变化的关系有待进一步探讨。9.不同浓度菌液、经复壮与未经复壮的菌系以及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对于害虫可能出现的不同作用亦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小果博落回生物碱对几种农业害虫的生物活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确定小果博落回生物碱的杀虫作用方式和杀虫谱,室内测定小果博落回生物碱对粘虫3龄幼虫、菜青虫5龄幼虫、小菜蛾3龄幼虫、棉铃虫3龄幼虫、桃蚜和麦二叉蚜无翅成虫的杀虫活性.结果表明:小果博落回生物碱对试虫具有拒食、胃毒和杀卵等多种作用方式,其中,对粘虫、菜青虫和小菜蛾48 h AFC50值和96 h LC50值分别为0265、0557、0543 g·L-1和0106、0123、0166 g·L-1;对桃蚜和麦二叉蚜有较高的触杀作用,48 h LC50值分别为0362、0710 g·L-1;对棉铃虫3龄幼虫具有一定的生长发育抑制作用,7 d的生长抑制率为695%(5 g·L-1);此外,对粘虫还具有一定的杀卵作用,5 d的卵孵化率和幼虫存活率仅为588%和226%(25 g·L-1).  相似文献   

3.
苏芸金杆菌制剂毒力的生物测定法中,需要考虑:统一标准制剂;统一指示昆虫;统一测定条件及程序。事实证明,这三个统一是不能针对苏芸金杆菌各种不同制剂的,但在某一国家或地区针对一种或几种苏芸金杆菌制剂是可能的。就指示昆虫而言,国外用过菜粉蝶幼虫、粉纹夜蛾幼虫、地中海粉螟幼虫等;国内用过蚁蚕、蚊子幼虫等。本文介绍的是用越冬红铃虫幼虫作指示昆虫测定几种苏芸金杆菌变种的毒效实验。由于越冬红铃虫幼虫具有来源方便,不用食,易保存且保存时间较长等优点,因此,选择这种昆虫作苏芸金杆菌制剂的生物测定的探索实验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嗜线虫致病杆菌XenorhabdusnematophilusHB310是与昆虫病原线虫SteinernemacarpocapsaeHB310共生的细菌。对X.nematophilusHB310杀虫活性的测定结果表明:该共生菌菌液对小菜蛾、菜粉蝶和云斑粉蝶等幼虫均有较高的胃毒杀虫活性,饲喂蘸有该菌液的甘蓝叶片72h后,小菜蛾2龄幼虫、云斑粉蝶1龄幼虫校正死亡率达100%,96h菜粉蝶1龄幼虫、云斑粉蝶4龄幼虫的校正死亡率也分别达到100%。云斑粉蝶1龄幼虫最敏感(LC50为6 4998×105cells/mL),其次为小菜蛾2龄幼虫(LC50为1 3614×106cells/mL)和菜粉蝶1龄幼虫(LC50为2 7418×106cells/mL)。深入研究发现胃毒杀虫活性物质在该菌对数生长初期就开始产生,对数生长中期已达到最大量。生测结果表明:胞内、胞外分泌物中都含有较强的胃毒杀虫活性物质,5 994×108cells/mL的原菌液、细胞及同样浓度的菌液上清和胞内上清120h对1龄菜粉蝶幼虫的胃毒杀虫活性均在90%以上,上清的胃毒活性最低,与原菌液、细胞及胞内上清的胃毒活性差异显著。X.nematophilusHB310的Ⅱ型菌菌液的胃毒杀虫活性较低,只有Ⅰ型菌的1/3左右。  相似文献   

5.
文章报道了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MbNPV)和苏云金杆菌菌株2(0 Bt20)混用对甘蓝夜蛾2龄幼虫的毒力测定。研究结果表明,Bt20菌株对MbNPV具有增效作用,用浓度为5×106、1×107芽孢.mL-1的Bt20与MbNPV混用,能显著提高MbNPV的杀虫效果和杀虫速度,研究结果表明,Bt20与MbNPV复配生物制剂的开发提供了试验依据。  相似文献   

6.
<正> BT杀虫菌就是苏芸金芽孢杆菌,是一种应用广泛的昆虫病原菌。可在昆虫之间传播疾病,对鳞翅目幼虫有较强的毒杀作用。此菌株发醇生产的微生物杀虫剂对多种昆虫,如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叉枝蒿对粘虫的杀虫活性及杀虫机制,为粘虫的高效绿色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浸虫浸叶法测定10种蒿属植物提取物及叉枝蒿不同极性4部分萃取物对粘虫3龄幼虫的杀虫活性;分别采用小叶碟添加法、浸叶法和浸虫法确定叉枝蒿石油醚萃取物对粘虫的主要杀虫方式;通过浸虫法测定叉枝蒿石油醚萃取物、馏分及主要成分对粘虫3龄幼虫的触杀活性。叉枝蒿石油醚萃取物经柱层析分离及气相色谱—质谱分析,确定其活性成分,并测定活性成分对粘虫体内4种酶活力的影响。【结果】叉枝蒿石油醚萃取物对粘虫3龄幼虫的触杀活性最好,处理第7 d时对粘虫的致死中浓度(LC50)为6.85 mg/mL。经硅胶柱色谱分离,从叉枝蒿石油醚萃取物中得到21个馏分,其中馏分8表现出最好的触杀活性;气相色谱—质谱分析结果显示,馏分8的主要化合物为棕榈酸乙酯(49.57%)、十三烷(14.55%)、硬脂酸乙酯(4.86%)和壬烷(4.74%),4种化合物中以棕榈酸乙酯的触杀活性最好,处理后第7 d时对粘虫的LC50为1.82 mg/mL。棕榈酸乙酯LC50处理粘虫第7 d时...  相似文献   

8.
<正> 细菌杀虫剂生产及应用的若干问题(一)菌株的选育菌株的选育是细菌杀虫剂生产的首要环节,应该针对主要防治对象,选育对害虫毒力强,杀虫谱广,产量高的菌株。Dulmag-e(1970)从感病的棉花红铃虫上分离出了HD-1(Var.KurstaKi),比当时生产上使用的菌株(Var·thuringiensis)的毒力高得多,成为美国苏芸金杆菌商品生产的主要菌株,大大提高了防治菸夜蛾,棉铃虫等害虫的效果。后来又选出 HD—187(血清型 H5a5b)菌株,毒力比 HD—1又提高了一大步。可见苏芸金杆菌制剂的毒力随菌  相似文献   

9.
Bt即苏芸金杆菌的简称,Bt杀虫剂是利用Bt杀虫菌,经培养生产的一种微生物制剂.这种杀虫菌,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产生芽孢并形成一种蛋白质毒素,在显微镜下观察,通常是不规则的菱形结晶,叫做伴孢晶体.当害虫蚕食了伴孢晶体和芽孢之后,在害虫的肠内碱性环境中,伴孢晶体溶解,释放出对鳞翅目幼虫有较强毒杀作用的毒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明确中国粗榧的杀虫活性并初步探索其活性成分分离条件,为进一步深入研究中国粗榧的杀虫作用奠定基础。【方法】采用室内生物活性测定方法,评价中国粗榧丙酮提取物对小菜蛾、粘虫、玉米象、淡色库蚊、家蝇、烟蚜和酢浆草茹叶螨等7种重要害虫的杀虫活性;并以粘虫3龄幼虫为试虫,采用活性追踪初步探索中国粗榧中杀虫活性成分的分离条件。【结果】中国粗榧丙酮提取物对供试的7种重要害虫均具有一定的生物活性,其中对小菜蛾和粘虫幼虫的杀虫活性较好,处理48h后,其对小菜蛾3龄幼虫的胃毒致死中浓度(LC50)为74.94mg/mL,拒食中浓度(AFC50)为45.39mg/mL,对粘虫3龄幼虫的胃毒LC50为562.28mg/mL,AFC50为71.96mg/mL;处理24h后,对粘虫3龄幼虫的触杀致死中量(LD50)为0.22mg/头;初步分离结果表明,中国粗榧杀虫活性成分主要集中在石油醚萃取物中的Y5和Y6组分中,点滴量为0.05μg/头时,其触杀死亡率均为100%。【结论】中国粗榧丙酮提取物具有较好的杀虫活性,其作用方式表现为拒食、胃毒及触杀,活性成分主要是非极性亲脂物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3种粘虫各龄幼虫对4种寄主植物的取食选择行为,为粘虫的预测预报及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叶碟改进法分别测试3种粘虫(东方粘虫、劳氏粘虫和淡脉粘虫)在4种寄主植物(玉米、水稻、甘蔗和稗草)上的取食选择性,分别于接虫后6和24 h记录幼虫对各植物的选择数量.[结果]3种粘虫各龄幼虫在接虫后6和24 h时对4种寄主植物的取食选择率均有变化.在24 h时,东方粘虫各龄幼虫对玉米的选择率均显著高于其他3种寄主植物(P<0.05,下同),其中1龄和2龄幼虫对玉米的选择率分别高达82%和89%;劳氏粘虫1~6龄幼虫偏好取食玉米,其中1龄、2龄和3龄幼虫对玉米的选择率均超过50%,分别为78%、70%和55%,显著高于对其他3种寄主植物的选择率;淡脉粘虫1~6龄幼虫均偏好取食水稻,其中2~4龄幼虫对玉米和水稻的选择率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3种粘虫各龄幼虫对4种寄主植物的取食选择存在差异,3种粘虫对玉米和水稻的取食选择性强,对甘蔗和稗草的取食选择性较弱;东方粘虫和劳氏粘虫低龄幼虫喜食玉米,淡脉粘虫低龄幼虫嗜食水稻和玉米,高龄幼虫的取食选择性不如低龄幼虫明显.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明室内叉角厉蝽对粘虫幼虫的捕食潜力,为叉角厉蝽应用于田间防治粘虫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透明塑料盒为测试容器,在室内设不同密度(3、6、9、12和15头/盒)的3、4和5龄粘虫幼虫供叉角厉蝽成虫(1头/盒)取食,统计叉角厉蝽成虫的捕食量并进行相关分析.固定粘虫幼虫密度(50头/盒),设不同密度(1、2、3、4和5头/盒)的叉角厉蝽成虫,研究捕食者自身密度对捕食量的影响.等比例(天敌:猎物=1:10)增加叉角厉蝽成虫和粘虫幼虫,研究干扰反应对捕食量的影响.[结果]叉角厉蝽成虫对3、4和5龄粘虫幼虫的捕食功能反应均符合HollingⅡ模型.在室内条件下,叉角厉蝽成虫对4和5龄粘虫幼虫的理论最大取食量分别为10.09和3.55头,明显低于对3龄粘虫幼虫的理论最大取食量(78.74头).叉角厉蝽成虫对3、4和5龄粘虫幼虫的搜寻效应方程分别为S=0.9009/(1+0.0114N)、S=0.7291/(1+0.0723N)和S=0.9322/(1+0.2626N),在相同虫龄内,搜寻效应随着猎物密度的增加而减小.捕食者密度对搜寻效应的影响及干扰反应的拟合结果分别为E=0.4254P-0.551和A=8.3413P-0.127,随着捕食者密度的增加,叉角厉蝽的平均捕食量都会逐渐减少,叉角厉蝽成虫与粘虫幼虫等比例增加时,叉角厉蝽也会产生种间干扰.[结论]叉角厉蝽成虫对3龄粘虫幼虫具有较好的捕食潜力,因此选择粘虫幼虫3龄时释放叉角厉蝽成虫为宜,但在田间实际释放时需考虑叉角厉蝽自身密度及种间干扰对其捕食能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西北地区106种植物的杀虫活性进行测定,以期筛选出具较高杀虫活性的植物种类,为开发新型植物源杀虫剂提供参考。【方法】以粘虫3龄幼虫和小菜蛾3龄幼虫为试虫,采用小叶碟添加法,对供试植物样品的丙酮提取物进行室内杀虫活性测定。【结果】在1g/mL的供试剂量下,甘草、中国粗榧等10种植物对粘虫24h的拒食率在95.0%以上;牡丹、细柱五加、沙打旺、砂蓝刺头、白头翁和大籽蒿等6种植物对粘虫72h的校正死亡率在50.0%以上。牡丹、中国粗榧、细柱五加、天名精和甘草等5种植物样品对小菜蛾3龄幼虫的48h拒食率和72h死亡率均在90.0%以上。【结论】细柱五加、牡丹、中国粗榧、天名精和甘草等5种植物对粘虫和小菜蛾幼虫均表现出较强的拒食和毒杀作用,有进一步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嗜线虫致病杆菌X.nematophilaYL001(YL001菌株)和伯氏致病杆菌X.bovieniiYL002(YL002菌株)发酵物的杀虫活性,为昆虫病原线虫共生菌生物农药的开发和抗虫基因工程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注射法、浸液法及小叶碟添加法,分别测定了YL001和YL002菌株发酵无菌滤液,对大蜡螟、粘虫、小菜蛾及棉铃虫的血腔毒性及毒杀、生长抑制和拒食活性,并对其特性进行了初步检测。【结果】YL001和YL002菌株无菌滤液对大蜡螟和粘虫5龄幼虫均具有较高的血腔毒性,用其不同培养时间的无菌滤液处理大蜡螟和粘虫,48 h后大蜡螟的死亡率均为100%,粘虫的死亡率随共生菌培养时间的延长而逐渐降低。YL001和YL002菌株的无菌滤液对小菜蛾3龄幼虫和棉铃虫初孵幼虫的毒杀活性和生长抑制活性均较低,对5龄棉铃虫幼虫的拒食活性也很低,48 h的平均拒食率分别为24.0%和29.0%。2菌株无菌滤液经50℃处理后,对大蜡螟5龄幼虫的血腔毒性无影响;经70℃处理后毒力明显降低。2菌株无菌滤液对蛋白酶较敏感。【结论】YL001和YL002菌株对害虫有较高的血腔毒性,但毒杀、生长抑制及拒食活性较低,其血腔毒素可能主要是蛋白类物质。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马铃薯叶片内生细菌对马铃薯块茎蛾幼虫的杀虫活性,为马铃薯块茎蛾生物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云南省2种马铃薯主栽品种丽薯6号和会-2叶片为材料,采用LB固体培养基分离培养马铃薯叶片内生细菌,根据内生细菌的形态特征和16S rDNA序列进行种类鉴定;通过浸叶饲喂法测定内生细菌的发酵液、发酵上清液和菌悬液对马铃薯块茎蛾3龄幼虫的毒力。【结果】分别从丽薯6号和会-2叶片中分离获得对马铃薯块茎蛾3龄幼虫具有杀虫活性的苏云金芽孢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QL1和带化红球菌(Rhodococcus fascians)YH2。分别用浓度为1.5×109CFU/mL的菌株QL1和YH2发酵液饲喂马铃薯块茎蛾3龄幼虫后第7 d时,其幼虫累积死亡率分别为81.67%和65.00%,LT50分别为3.03和5.58 d;菌株QL1发酵液处理后第3、5和7 d马铃薯块茎蛾3龄幼虫的LC50分别为7.99×108、3.21×106和2.73×103CFU/mL;菌株YH2菌体无明显致死效应。在1.5×109CFU/mL浓度下,菌株QL1和YH2发酵液对马铃薯块茎蛾3龄幼虫的杀虫活性高于发酵上清液和菌悬液。菌株QL1和YH2的发酵液、发酵上清液、菌悬液处理后马铃薯块茎蛾3龄幼虫的累积死亡率均随着处理时间变长而逐渐升高。【结论】马铃薯叶片内生细菌苏云金芽孢杆菌菌株QL1和带化红球菌菌株YH2的发酵液、发酵上清液、菌悬液对马铃薯块茎蛾3龄幼虫均具有杀虫活性,可作为马铃薯块茎蛾生防制剂开发的潜力菌株。  相似文献   

16.
本文研究了14株能与苏芸金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 H-抗血清发生高效价凝集反应的不产晶体的芽孢杆菌的生化特性、酯酶型和对家蚕幼虫的病原性。结果证明,它们的生化特性和酯酶型不同于相应血清型的苏芸金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菌株,对家蚕幼虫无毒。我们发现酯酶型与生化型相关,但与血清型没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利用昆虫病原物来控制害虫的危害,是近年来害虫管理上的重要措施.虽然很多昆虫病原物还远不能作为生物杀虫剂或杀虫效果还不能达到完全控制害虫的目的,但可用来提高害虫对化学农药的敏感性(Bcll 和 Mclaughlin,1970;Listov 和 Ncsterov,1976;Rabindra等1988)本文报道了棉铃虫幼虫在感染苏芸金杆菌(BT)后,增加了对化学农药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18.
<正> 苏芸金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简称B.t)是一类能产生伴孢晶体的,革兰氏阳性的土壤细菌。这些伴孢晶体由具有高度专一杀虫活性的蛋白质组成。不同的B.t菌株具有不同的杀虫范围,大多数B.t菌株具有毒杀某些鱼翅目幼虫的活性,少数菌株能毒杀某些双翅目和鞘翅目幼虫。自Schnepf(1981年)首次报导从B.t中,成功地克隆到杀虫毒蛋白基因以来,广泛筛选具有新的杀虫谱的B.t菌株和克隆各类新的杀虫毒蛋白基因的工作受到高度的重视,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文采用醋酸钠法从川北地区不同生境的土壤中分离到四十株B.t菌株,并用鸟枪法(shot gun)从其中一株B.t菌株(91—3)中,克隆了杀虫蛋白基因。  相似文献   

19.
毒力测定表明,速灭菊酯对赤松毛虫有极高的触杀毒力,对8龄幼虫浸渍LC_(50)仅0.0398ppm。对5龄赤松毛虫点滴LD_(50)测定,速灭菊酯为0.56微克/克体重,滴滴涕为23.19微克/克体重;对5龄粘虫浸渍LC_(50)测定,速灭菊酯为13.18ppm,滴滴涕为288.4ppm。田间药效试验,速灭菊酯5ppm对5~6龄赤松毛虫喷雾,24小时杀虫率为100%,击倒力和敌百虫相当。对高粱的4~5龄粘虫,0.006%速灭菊酯颗粒剂每亩25斤,杀虫率为100%,每亩用量(有效成分)仅0.75克。对大豆蚜速灭菊酯50ppm喷雾,不论杀虫效果和残效性,都不如乐果333ppm喷雾。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32种植物材料的甲醇提取物进行杀虫活性评价。方法:采用浸渍法测定供试样品对粘虫Mythimna separate (Walker) 3龄幼虫和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 (Linnaeus) 3龄幼虫的毒杀活性;采用浸虫浸叶法测定其对苹果黄蚜Aphis ciricola vander (Goot)的毒杀活性;采用叶碟法测其对三龄小菜蛾幼虫的拒食活性。结果:研究结果表明,10 mg·m L-1的仙鹤草、白及和硬毛棘豆甲醇提取物对粘虫杀虫活性较好,72 h校正死亡率均在75%以上; 10 mg·m L-1的南蛇藤、溪洞碗蕨、总状橐吾、山麻黄、驴蹄草和硬毛棘豆甲醇提取物对小菜蛾杀虫活性较好,72 h校正死亡率为62. 50%~84. 62%; 10 mg·m L-1藓生马先蒿、竹灵消、驴蹄草、黄海棠、牵牛、白及、黄花倒水莲、天仙子、水杉、硬毛棘豆、垂盆草、苜蓿草和芹叶铁线莲的甲醇提取物对苹果黄蚜的杀虫活性较好,24 h校正死亡率在60. 02%~85. 73%; 10 mg·m L-1藓生马先蒿、索骨丹、车前子和芹叶铁线莲的甲醇提取物对小菜蛾的拒食活性较好,24 h的拒食率大于60%。结论:硬毛棘豆、南蛇藤、白及、芹叶铁线莲和藓生马先蒿等植物具有进一步进行深入研究的必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