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大豆孢囊线虫病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豆孢囊线虫病的研究黑龙江省农科院嫩江农科所王守义大豆孢囊线虫病是黑龙江省大豆主要病害之一。受害面积广,全省常年发生面积为1000万亩左右。危害严重,一般减产20%~30%,严重的可达70%~80%,甚至绝产。为减轻大豆孢囊线虫病的危害,我所干197...  相似文献   

2.
山东滨州棉花角斑病发生趋重原因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棉花作为滨州市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常年种植面积13.3万hm^2,近年来角斑病发生严重。据2010年调查,病田率一般在20%~30%,发病地块病株率10%~30%,最高可达40%以上,严重的造成茎顶端坏死,产量损失较大。为切实搞好棉花角斑病的防治工作,对其田间发生情况进行了调查,并制定了防治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3.
花生青枯病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据国外报导花生青枯病最早于1905年发现于东印度,相继在东南亚各国、南非、苏丹、乌干达、美国等也作了报导。我国主要发生于广东、广西、福建、江西、湖南、湖北,近年来在山东、江苏以及辽宁、河北等省也有发生。 近年来,该病已在我省的4个地区10余个县、市相继发生,以临沂地区较为严重。全省发病面积20余万亩。发病株率一般在10—20%,重者达50%以上,甚至绝产,严重威胁病区花生生产的发展。1974—1981年我们深入病区对该病开展了研究,基本上摸清了该病的致病原因,在我省的消长规律,试验推广了以种植抗病品种为中心的综合防治措施,取得了显著效果。现将主要研究结果论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花生青枯病自1974年以来在我区有逐年扩大蔓延的趋势,尤其是南康、赣县和赣州市等,病害发生面积愈来愈大,为害花生愈来愈严重。发病面积已达30%左右,发病率最低为5%,一般发病率为10—30%,严重的发病率在50%以上,甚至成片枯死。为此,近年来,我们在试验的同时,做了田间调查研究工作,现将有关发病情况与防治的调查研究结果初报如下:  相似文献   

5.
安溪县不同海拔茶假眼小绿叶蝉的发生与综防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安溪县位于福建省东南部,是全国著名的乌龙茶主产区.全县茶叶种植面积达到30万亩,茶园总产量达到4万吨.全县24个乡镇438个行政村都有种植茶叶.随着茶叶面积的不断扩大,茶假眼小绿叶蝉的发生为害有严重的趋势,全县常年发生面积达到25~30万亩,特别是夏茶为害最重,暑、秋茶次之,低海拔茶园春茶也常发生,严重茶园损失率达到10~25%.为了更好地摸清掌握茶假眼小绿叶蝉的发生特点和规律,开展综合防治,把该虫控制在经济允许水平以下,从2003年起,在全县根据不同海拔高度设立了10个测报网点进行定点定期调查和观察.  相似文献   

6.
马铃薯黑痣病(Rhizoctonia solani Kiihn)又称立枯丝核菌病、茎基腐病、丝核菌溃疡病、黑色粗皮病,是以带病种薯和土壤传播的病害。随着我国马铃薯种植面积的进一步加大,该病害一年比一年发生严重,尤其在内蒙古地区,有许多马铃薯种植区无法倒茬,致使土壤中病原菌数量逐年增加,因此加重了黑痣病的发生。2008年调查内蒙古西部马铃薯产区,一般田块黑痣病发病株率在5%~10%,重症田块可达到70%~80%,黑痣病已成为内蒙古西部马铃薯生产发展的一大瓶颈,黑痣病严重影响着马铃薯产量和品质,  相似文献   

7.
茶丽纹象甲是我省茶树的主要害虫。该虫每年发生一代,以幼虫在土中咬食茶等作物的须根,成虫在5~6月间出土咬食嫩叶,呈半圆或不规则缺刻,对春茶后期到夏茶间的产量损失,一般达20%~30%,严重的50%以上,甚至全园无完整嫩叶。1986年以来,福安、寿宁、宁德、罗源、建瓯、武夷山和安溪等10多个县、市茶区,为害面积达30  相似文献   

8.
东北三省及内蒙古地区是全国大豆种植面积最大的区域。常年种植面积在400万~500万hm2,大豆重迎茬现象十分严重.如黑龙江北部地区大豆重迎茬面积达80%以上。重迎茬大豆减产严重.一般减产10%~20%.严重地块减产30%以上.是妨碍大豆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大力推广控制大豆重迎茬减产技术对大豆生产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花生锈病是我国花生生产上发生较严重的一种流行性病害,以南方为主,逐年向北方蔓延,南方尤以广东、广西、福建花生产区发病严重,中部的湖北安徽等省,北方的河南、山东等产区都有锈病发生。轻病年减产15%左右,大流行年产量损失少达25%,高达50%以上,病害造成的经济损失是较严重的,有碍于花生生产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旱育抛秧技术,于1995年引入我县,近年来面积迅速扩大,1999年达到4.33万hm2,占全县早稻面积的75.6%。旱育抛秧在旱地进行育秧,鼠害严重,已成为推广此项栽培方法的一大障碍。现将鼠害发生特点及防治对策论述如下,供类似地区参考。(-)鼠害特点在常规湿润育秧中很少发生的鼠害,在旱育抛秧苗床中发生比较普遍。1995~1999年,我县苗床平均被害率为17.3%。老鼠吃掉种谷、秧苗或咬断秧苗,造成秧盘空穴,空穴率为害轻的为10%~20%,为害较重的为20%~30%,为害重的达30%以上。旱秧和常规湿润育秧被老鼠为害,如果不是很严重,…  相似文献   

11.
据1988年调查,黑龙江省红兴隆农管局甜菜心腐病发生面积达13140亩。而五九七农场发病面积最大,达5001亩,占该场甜菜收获面积的30.4%。甜菜发生心腐病可使块根减产10%~30%,含糖降低0.5~1.5度。由于病根积累了较多的有害氮,严重的影响了制糖生产。本文仅就甜菜心腐病发病原因及对策简述如下。发生时期及病状经对垦区几个农场部分地块观察,甜菜心腐病于7月上旬始见,到7月中旬以后叶柄倒伏,并分布许多凹陷的长条黑斑,有时叶柄基部出现黑色梯形裂痕;叶片卷缩,外  相似文献   

12.
<正> 1 概述我县地处大巴山南麓,主产马铃薯。近几年的种植面积都在20万亩以上,占全县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30.78%~34.5%,年产最高的达3238万公斤。农民对其有“半年粮”之称。马铃薯28星瓢虫自60年代发生以来遍布全县海拔1200米以下的地区。尤以仁河、前河、坪坝河、庙坝河沿岸发生和危害较重。从1968年以来马铃薯28星瓢虫的危害十分严重,使马铃薯减产幅度很大,每年发生面积2.75~8.55万亩,损失产量折主粮7.1~45.5万公斤。  相似文献   

13.
80年代以来黑龙江省大豆病害日趋严重,特另近几年来,大豆灰斑病和病毒病(SMV)交替发生。病毒病由南向北逐步蔓延,一般发生年可减产5%~7%,严重发生年份减产50%~70%,同时使大豆籽粒产生褐斑,一般褐斑粒率达10%,严重发生时可达40%~100%。1.大豆褐斑粒的产生大  相似文献   

14.
转基因棉田黄萎病发生特点及控制技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国从1998年开始推广应用转基因抗虫棉,至2007年,转基因抗虫棉的面积已占棉花总面积的69%。其中,黄河、长江流域和新疆棉区转基因抗虫棉的面积分别占98%、70%以上和30%左右。不少研究和报道表明,转基因抗虫棉黄萎病、红叶茎枯病及早衰发生严重,尤其是黄萎病近年在上述3个棉区发生危害日趋严重。如2003年我国长江、黄淮流域棉区大面积发生危害,损失惨重,一般减产20%~30%,部分棉区严重的减产达60%以上,甚至绝产,年经济损失约12亿元人民币。  相似文献   

15.
吉林省西部地区是种植甜菜老区,甜菜的褐斑病与根腐病发生严重.如前郭县八郎乡1989和1990两年,有些农户由于甜菜发生这两大病害而绝收.甜菜褐斑病一般可减产10%~40%,含糖降低1%~2%;极腐病可减产25%~45%.目前,对甜菜褐斑病和根腐病已有多种防治药物,但有些防治效果不佳.如果用甲基托布津、甲霜灵防治甜菜褐斑病;用土菌消、敌克松灌根防治根腐病,防治效果较理想,可达70%~80%.药剂的施用主要应掌握3点:1.适期:田间发现有10%的植株感染褐斑病时,就应  相似文献   

16.
甜菜象虫为东北、内蒙古.新疆及山东等甜菜产区苗期主要害虫,危害甜菜严重,据1979~1980年在黑龙江省调查,危害甜菜象虫有8种之多,其中以甜菜长柄象、蒙古土象和甜菜象为优势种,每年发生面积有46万亩,毁、补种面积为14万亩以上,使甜菜减产11~25%,为了控制该虫的危害,我们于1980~1982年在黑龙江省安达、肇东及阿城等县用甲基硫环磷、呋喃丹等十余种制剂进行了防治试验和生产示范,其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17.
甘蓝夜蛾是酒泉甜菜产区主要害虫,近几年发生面积占实播面积的75%左右。甘蓝夜蛾的食性杂,危害大,一般白天咬根,夜间吃叶。起初将叶面咬成不规则的小孔,继则吃光叶肉,只留叶脉成网状,严重时把根头咬成空洞,藏身于洞内。某些年份已成为甜菜生产中毁灭性虫害。一般使甜菜减产10~20%,含糖率降低0.8  相似文献   

18.
抗大豆孢囊线虫病种质资源的筛选与创新黑龙江省农科院嫩江农科所王守义大豆孢囊线虫病是黑龙江省大豆的主要病害之一,发生范围广、危害严重,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大豆重迎茬面积的剧增,导致了大豆孢囊线虫病的加剧。一般减产20%~30%,严重的可达70%~80%,...  相似文献   

19.
甜菜白带螟在陕西关中地区对甜菜危害十分严重,可使根减产30%~40%,降低含糖2~3度;甜菜白带螟1年发生4代,且世代重叠,成虫生活期约5~10天,卵期2~10天,幼虫有4龄,历期9~16天,蛹期7~20天;该虫的发生与危害程度与8~9月份平均气温密切相关;试验表明,乙酰甲胺磷与杀虫双对该虫有相同的防效,在其2~3龄期施用(50~100mL/亩)可取得满意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20.
稻瘟病是水稻主要病害之一,在晋安区北峰单季稻上连年发生,分布广,危害重,而再生头季稻上的稻瘟病又比单季中晚稻重。据田间考察,再生稻头季稻稻瘟病发生面积占播种面积23%~48.4%,与单季稻相比要高出24.2%。经过多年的实践调查分析,再生稻稻瘟病发生严重原因与防治对策简述如下:1发生特点发生早、流行期长、为害重。据调查5月上中旬稻叶瘟始见。5月中旬到6月下旬流行,7月中旬田间穗颈瘟普遍发生。田间发病中心多,叶病率23,4%~50.7%,病情指数17%~50%以上,部分田国苗瘟严重而枯死。穗病率(粒瘟、枝梗瘟、穗颈瘟)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