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79~1985年,在小麦-玉米一年两熟种植方式中,以耙地并投入玉米秸或投入玉米秸和小麦秸代替传統的麦前翻耕法,结果表明,“少耕”和“培肥”相结合,可以全面改善土壤营养状况和土壤水分状况,耙层土壤容重偏小,促进小麦根系和地上部的生育,使小麦、玉米增产。便耙秸还田延至三、四年,耙层下部的容重比对照偏大,耙层的容重亦逐漸大于对照,影响根系良好发育,小麦、玉米不再表现增产。据此,提出了在小麦-玉米一年两熟方式中,將小麦播前翻耕的传統耕法改为耙、耕交替,即耙秸两年,翻耕一年的土壤耕作制。以改善土壤的营养和物理状况,提高作物产量,降低成本。并克服连续耙秸,土壤容重增大,有碍作物根系生育的缺点。  相似文献   

2.
耙秸还田机械适应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用适当的作业机具和采用合理的机械化农艺是实施耙秸轮耕新型土壤耕作制的重要保证。通过采用不同机组对作业质量、土壤物理性状、作物生育状况和机组作业指标的测定结果表明,缺口圆盘耙和驱动滚齿耙都有较好的适应性,其中尤以驱动滚齿耙为佳,并对驱动滚齿耙机组的改善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  相似文献   

3.
栗玉芬 《河北农业》2005,(12):10-10
一、控制机耕成本,采取保护性耕作。小麦保护耕作技术主要通过减少机械作业次数,降低作业成本,由免耕覆盖施肥播种机,一次进地完成碎秆、覆盖、耕耙、施肥、播种、镇压等多项作业,亦即复式作业,然后每各3年深松一次土壤,从而降低耕地投入。  相似文献   

4.
小麦保护性耕作技术主要通过减少机械作业次数,降低作业成本,由免耕覆盖施肥播种机,一次进地完成碎秆、灭茬、耕耙、施肥、播种和镇压等多项作业,亦即复式作业.然后每隔3年深松一次土壤,从而降低耕地投入.  相似文献   

5.
介绍在小麦,玉米一年两熟条件下,玉米秸秆整株还田对土壤水肥及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重点介绍玉米整株还田技术,所需配套机具有操作工艺,技术要点和3年的实验结果。研究结果表明:整株还田,秸直经过一年的腐解,腐解率达90%以上,玉米整珠还田耕深20cm,秸杆在土壤8cm深度以下秸秆覆盖率达95%以下,能够保证冬小麦播种质量,小麦播种出苗后基本苗蘖测定分别比粉碎还田(对照)增加23株和0.2个,小麦生育期干物质和千粒重分别增加8.95%和1.33%,小麦产量提高3.18%。  相似文献   

6.
秸秆还田和耕作深度对稻田耕层土壤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耕作深度与秸秆还田对稻田耕层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2016年同时在兰溪和金华两地开展油菜秸秆还田与不同耕作深度的稻作田间试验,探讨浅耕(耕深10~12 cm)无秸秆还田、浅耕油菜秸秆还田、深耕(耕深18~20 cm)无秸秆还田和深耕油菜秸秆还田等4个处理对土壤养分含量、土壤酶活性和土壤磷脂脂肪酸(PLFA)组成及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还田能增加土壤碱解氮和有效磷等含量,但耕深和秸秆还田对土壤pH、速效钾和有机质含量均无显著影响。秸秆还田可提高稻谷产量,而耕深对稻谷产量无明显影响。与浅耕无秸秆相比,深耕或秸秆还田可提高耕层土壤磷酸酶和β-葡糖苷酶的活性,但对生物多样性香农(Shannon)指数无显著影响。秸秆还田可提高土壤磷脂脂肪酸总含量、细菌PLFA含量和真菌PLFA含量,而增加耕深会降低土壤真菌PLFA含量。秸秆还田结合适宜的耕作深度可有效提高稻田土壤养分、酶活性和微生物生物量,改善土壤肥力,进而提高水稻产量。  相似文献   

7.
玉米秸秆还田技术是当前小麦种植较常用技术,配合保护性耕作技术,对于小麦产量的提高有重要作用,通过玉米秸秆提高土壤保墒性能,有效培肥地力,做好秸秆粉碎、整地、播种、施肥、病虫害防治等,能够使小麦生长有更好的土壤环境,降低耕作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8.
不同耕作方式对小麦生长·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不同耕作方式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方法]2007~2008、2008~2009年连续2年对小麦进行3种耕作方式定位试验。3种耕作方式分别为CK:浅旋耕(少耕)作业模式,耕深12 cm,耕后耙;1耕(松耕)1耙:耕深20 cm,耕后旋耕;浅旋耕(少耕):耕深12~14 cm。[结果]不同耕作方式对小麦产量的影响在不同年份间有所差异;适当深耕,有利于降低土壤容重,改良土壤物理性状,改善土壤蓄水保墒特性,提高小麦出苗率及抗旱能力。对于前期持续干旱的特殊年份,深耕20 cm的耕作方式是实现小麦高产的一项关键措施。[结论]寻找到淮北旱茬土壤适宜的耕作方式,为机播条件下中筋小麦优质高产栽培提供理论及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9.
今年是修武县承担河南省保护性耕作项目的第二年,小麦保护性耕作分为玉米秸秆还田--免耕播种模式和玉米秸秆直立--免耕播种模式.小麦传统耕作模式一般是指玉米秸秆还田1~2遍,旋耕耙耱后播种小麦的耕作方法,为了进一步探讨小麦保护性耕作不同模式与传统耕作模式在不同质地土壤(黏土和壤土)的表现,特在壤土和黏土地分别设立了以传统耕作为对照的不同耕作模式对比试验,在试验过程中实施常规管理方法,并对小麦生长过程实施系统调查,现将试验调查结果分析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0.
由江西省农机研究所研制的1GB—14D型耕耙通用机近期通过技术鉴定。该机不需更换刀轴,只要更换不同的工作部件即可用作旋耕机、旱地驱动耙和水田驱动耙。机具为半主梁式,若更换主梁可实现偏悬挂,以用于果园中耕作业。1GB—14D耕耙通用机采用了一种新的刀片排列方法,有效地降低了功率消耗,提高了作业质量。其中旱地驱动耙刀片为国内首创。主要技术参数:配套主机功率20马力;作业速度2.6—7.3千米/小时;耕耙深度10—14厘米;小时生  相似文献   

11.
正水稻秸秆机械化还田技术,是改变施肥结构、减少化肥施用量,增加土壤有机质、培肥地力的有效方法,也是节本增效的新技术。一、还田方式1.低留茬全量还田使用带有秸秆切碎装置的联合收割机收获水稻,并将碎秸秆均匀铺撒于田中,然后进行耕整地作业。2.高留茬全量还田联合收割机在进行收获作业时,切割留茬高度为15~25厘米,秸秆均匀铺散田中,再进行耕整地作业。或同法收获水稻,仅对局部进行秸秆还田和播种联合作业,隔行不处理的秸秆,让其自然风化还田。  相似文献   

12.
在室内试验研究的基础上 ,对影响玉米施水硬茬播种质量的施水量进行了小区试验及连续 3年的大田试验 ,结果表明 ,玉米施水硬茬播种相对于旋耕播种增产 1 7.3%,节水 2 0 .97%,连续 3年还田的耕地土壤有机质提高 6.0 9%,耕层土壤坚实度降低 7.2 %。玉米施水硬茬播种机是小麦玉米粮作区玉米播种的首选机具  相似文献   

13.
耕作措施对黄土高原地区农田土壤碳排放影响的Meta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不同耕作措施对黄土高原地区农田土壤碳排放的影响,以期对气候变化背景下优化黄土高原地区农田耕作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整个黄土高原地区为研究对象,通过中国知网(CNKI)、百度学术、Google Scholar、Web of Science等中英文数据库搜集到近20 a出版的关于黄土高原地区耕作措施与小麦、玉米和豆类作物农田土壤碳排放相关文献(共计46篇),采用Meta分析方法,以传统耕作(CK)为对照,分别分析免耕秸秆还田(NTS)、免耕秸秆不还田(NT)、深松耕(SST)和传统耕作秸秆还田(TS)对黄土高原地区小麦、玉米和豆类作物农田土壤碳排放的影响.【结果】在作物生育期,相比传统耕作,免耕秸秆不还田和免耕秸秆还田分别显著减少农田土壤碳排放16.4%和12.9%,深松耕显著增加农田土壤碳排放31.4%,传统耕作秸秆还田显著增加土壤碳排放6.2%.相比传统耕作,免耕秸秆不还田处理在作物生育期分别显著减少小麦和玉米农田土壤碳排放量19.2%和5.2%,而对豆类作物农田碳排放影响不显著;免耕秸秆还田处理分别显著减少玉米、小麦和豆类作物农田土壤碳排放量8.5%、14.5%和11.2%.而深松耕在作物生育期显著增加玉米和小麦农田土壤碳排放量37.7%和23.9%.传统耕作秸秆还田条件下,豆类、小麦和玉米农田土壤碳排放呈增长趋势但影响不显著.【结论】在黄土高原地区采用免耕秸秆不还田和免耕秸秆还田的耕作措施有利于降低作物生育期农田土壤碳排放量;传统耕作秸秆还田和深松耕处理显著促进农田土壤碳排放.因此,免耕秸秆不还田和免耕秸秆还田是实现黄土高原地区农业低碳生产的适宜耕作措施,且种植玉米和小麦作物减排效果尤为显著.  相似文献   

14.
水稻秸秆还田量对土壤重金属及小麦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上海地区不同水稻秸秆还田量:25%、50%、100%、150%及秸秆不还田对照对麦季土壤重金属含量和小麦产量的影响。2年试验结果表明,水稻秸秆还田能够显著降低土壤中铅、镉和铬的含量,与不还田处理相比平均分别下降了8.96%、11.08%和9.20%;秸秆还田能够增加小麦产量并降低土壤容重,其中100%还田处理小麦产量最高、容重最低,分别比秸秆不还田处理小麦产量提高21.3%,容重降低5.26%;150%还田处理的土壤总氮、碳含量最高,分别比秸秆不还田处理提高11.1%和5.66%。因此,全量秸秆还田可提高小麦产量、改善土壤理化性质,且不会引起小麦土壤铅、镉和铬污染的风险。研究结果为上海地区水稻秸秆科学还田及资源化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以保护性耕作及实现耕地的可持续利用为技术研究及机具设计的指导思想,结合黑龙江省的耕作模式及土地利用特点,研究出对土壤按作物根系在不同深度上的不同要求进行分层按需耕整地的整地技术;研制了集深松、浅松碎土,水平旋转耙耕技术于一体的保护性分层耕整地作业机具。在对土壤进行分层整地的作业方法基础上,合理确定机具结构。  相似文献   

16.
该文从秸秆还田深度、秸秆还田量、机具配套、病虫草害和播种质量等方面分析了目前响水地区秸秆还田中存在的问题,研究了稻秸秆生态型犁耕深翻还田技术路线、机具配套、作业要求,提出品种选择、水分管理、适期适量播种、机具作业质量、肥料运筹、播后镇压、田间沟系配套等小麦全苗壮苗技术,为江苏响水地区及生态条件相匹配的区域水稻秸秆生态型...  相似文献   

17.
该文从秸秆还田深度、秸秆还田量、机具配套、病虫草害和播种质量等方面分析了目前响水地区秸秆还田中存在的问题,研究了稻秸秆生态型犁耕深翻还田技术路线、机具配套、作业要求,提出品种选择、水分管理、适期适量播种、机具作业质量、肥料运筹、播后镇压、田间沟系配套等小麦全苗壮苗技术,为江苏响水地区及生态条件相匹配的区域水稻秸秆生态型...  相似文献   

18.
试验设在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区的长期定位大田中,在常规耕作、旋耕、耙耕和免耕4种耕作方式下分别设置秸秆还田与不还田两种处理,研究不同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与否对小麦、玉米收获期籽粒可溶性糖含量、蔗糖含量及淀粉累积的影响。结果表明:收获期籽粒中淀粉的合成与蔗糖的积累量、可溶性糖含量没有明显的关系,在淀粉积累量较低的耕作方式下,蔗糖含量与可溶性糖含量却没有相应的降低,说明籽粒的贮存容量和物质转化能力成为影响淀粉积累的主要因素。旋耕和免耕的籽粒贮存容量和物质转化能力明显高于耙耕与常规耕作,从而使千粒重明显增加,加之耕作对穗数的影响,最终表现为旋耕与免耕的产量较高。秸秆还田有利于小麦产量的增加,但对玉米产量的影响不大。因此,少免耕配合秸秆还田有利于籽粒的充实,从而提高作物产量。  相似文献   

19.
小麦深松旋耕耙压播种镇压高产栽培集成技术通过秸秆还田、深松、镇压等可有效提高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增加土壤水分蓄积,提高作物根系活力,增加抗旱抗寒能力。笔者主要介绍了该技术研究基础、优点及关键技术环节,为提高小麦产量、确保粮食安全助力。  相似文献   

20.
该研究通过开展玉米联合收获秸秆还田作业质量以及玉米秸秆粉碎还田条件下的小麦旋耕精少量播种、小麦免耕播种作业质量对比试验,验证玉米秸秆还田小麦免耕播种技术在安徽省的适应性,为推广先进农机化技术提供试验支撑。结果表明,模式二(机械化收获→秸秆粉碎还田→小麦免耕播种)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