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从生态批评的视角对标志英国浪漫主义新兴的《抒情歌谣集》结篇作《丁登寺》中彰显的有关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进行对比解读,希冀能使人们从全新的角度重新审视经典作品中所显现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并能为解决当今社会中人与自然关系严重不协调的生态问题提供有益的借鉴经验。  相似文献   

2.
对城市生存环境不断恶化的现状进行反思,需要保护好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营建健康生态园林。健康生态园林的根本是保护园林植物健康有序生长,体现生态效果。园林植保工作以保护植物健康与安全为目的,以维护和巩固绿化成果为宗旨,将园林植保理念贯穿到营建健康园林中,需要审视问题,并提出对策,从园林设计、施工、养护等全面监控保护做起,以达到促进健康生态园林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3.
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的环境问题初现端倪时,著名西部女作家玛丽·奥斯汀就凭借其超凡的洞见,分析了人与自然矛盾冲突的根源。她通过“地球房子”的形象比喻,阐释了对生态整体性的哲学思考;她还通过参加环保活动,播撒生态正义伦理观的种子;此外,她提出区域主义,探讨人与自然的相互顺应模式,为最终解决环境问题提供了出路。她的生态哲学和生态伦理思想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论述不谋而合,为我们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指导。  相似文献   

4.
生态伦理的发展要求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价值取向从社会、人际伦理向生态价值的转向。它要求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必须与自然承载力相协调,在追求发展的同时,保证以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方式使用自然资源,使社会发展控制在确保生态平衡的范围之内。因而,生态伦理可以作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基石。  相似文献   

5.
“万木林”的生态伦理学思考——纪念建瓯万木林600年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从现代生态伦理学角度 ,分析建瓯万木林产生的背景和历史渊源 ,初步评价了万木林在生态、经济及社会等方面的意义和价值。并联系林业生产实际 ,指出万木林对人们如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保护自然、提高生态意识及有关生态建设等方面的启迪和警示  相似文献   

6.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人类与其生存环境密不可分。深刻认识人与环境的关系,树立正确的自然观和生态伦理观,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是人类牟求长远协调发展的必要前提。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中国古代被称作“天人关系”,并且为历来的思想家  相似文献   

7.
社区保护地是世居民族基于当地传统生态智慧自发地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和管理的实践产物,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范。文中通过梳理国内外社区保护地的缘起和发展脉络,指出其发展贯穿于当地世居民族的生态保护实践过程中;通过对社区保护地地位与作用的分析,阐明其在保护主体、保护方法、保护对象、保护动力、保护效果等方面均与自然保护地相补充,可多方位助力我国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在此基础上对社区保护地由生态价值、文化价值、精神价值和社会价值构成的多元价值体系进行挖掘剖析,旨在提高认知深度,为后续保护与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
正一党的十八大报告在对"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做出全面部署时明确提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这不仅彰显了我们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定信念,体现了这一科学理念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指导意义,而且指明了生态文明的核心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生态文明建设的本质要求是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这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政府的职能需要重新定位,除政治责任、道德责任、法律责任和行政责任外,生态责任应被视为重要责任。树立生态文明理念人类善待生态就是保护人类自身。自然界作为人类的共同生存环境,任何局部的人为变化都有可能影响整体的变化,任何局部生态的失衡,都有可能引来整个生物圈的失衡。新的生态文明观要求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使道德关系不再局限于人与人之间,而是扩展到自然领域。道德不仅包含着人与人之间的行为规范,而且包含着人与自然之间的行为…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随着生态环境治理、碳中和等生态文明建设任务的开展,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步伐加快。在此基础上,我国林业发展与建设以可持续为发展策略,从经济优先转向生态优先,实施了多种生态保护系统和修复工程,促进了生态文明、美丽中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分析了林业对生态环境保护的作用和林业资源保护面对的挑战,提出了加快林业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策略。  相似文献   

11.
文章总结和论述了中国古代关于城市选址、城市绿化、园林建设、森林旅游等方面有代表性的思想和实践经验。结合现代城市森林的建设理念,作者提出在城市森林建设中要继承和弘扬我国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和内涵丰富的森林文化,构筑有中国民族特色、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生态文明城市。    相似文献   

12.
南岭山区广西龙脊壮族传统文化中蕴涵的生态智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广西龙脊壮族为对象,研究壮族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生态观.从壮族核心文化,即物质文化的代表"稻作文化",精神层面的宗教信仰文化,以及两者的制衡点"乡规民约"制度文化3方面阐述该地区民族文化和生态保护间的关系,分析南岭山区壮族传统文化中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观对现代社会的价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生态文化建设是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促进人与自然和谐、提升全民生态环境意识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唐山市生态文化发展相关因素的综合分析,确立了依托资源、挖掘潜力、突出特色、注重效益、城乡一体等5项布局原则,提出了"四区六链九品百园"的唐山市生态文化发展框架,并探讨了具体的建设内容。    相似文献   

14.
刀娜 《林业建设》2014,(5):55-61
建设和管理好自然保护区,对于维护生态平衡、改善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调查,全面分析云南省自然保护区基本情况,指出云南省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云南省情,提出了加强云南省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指出了我国周代的林业政策和生态思想体现着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思想。评析了我国周代的林业政策及其生态思想,为当今林业生态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6.
湿地是珍贵的自然资源,也是重要的生态系统,具有不可替代的综合功能。湿地保护对维护生态平衡,改善人居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等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鹤庆草海湿地保护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提出了鹤庆草海湿地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7.
从生态保护传统文化与藏传佛教、自然崇拜、生产生活与生态保护等方面对迪庆藏区的民俗文化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认为生态环境与民俗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迪庆藏民敬山、敬水、敬树,约束和节制一切破坏自然的行为,与大自然和睦相处,对生态环境保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which refers to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man and the nature, has the connotation of the ecological material civilization, ecological consciousness civilization, ecological institutional civilization and ecological behavior civilization. The research o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is important in that it can provide the guida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besides it can improve public recognition of the importance of ecological civil...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固原市建设城市森林现状进行调查分析,从改善城市形象和生态环境质量、创造最佳投资环境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提出在固原市建设城市森林的思考以及实践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