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不同贮藏方式对桃果实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不同方式对桃果实进行贮藏试验结果表明,采后果实有机酸是一个先迅速下降,然后逐步回升再逐渐下降的过程,在贮藏20 d左右,糖含量最大,而有机酸含量却最低;贮藏20 d后,糖含量急速下降,而有机酸含量却缓慢回升,在贮藏30 d后,CA和CA+C2H4处理桃果实有机酸含量显著地高于MA处理果实,达到了较高品质的贮藏保鲜目的。 相似文献
2.
桃果实发育过程中山梨醇及酶活性变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碳水化合物的种类和含量是决定果实品质的重要因素,果实中碳水化合物的转化、积累除受内源激素、韧皮部卸载等因子影响外,很大程度上依靠其代谢相关酶活性的调控.糖是植物生长、发育的一个重要的、多重的角色,是果实生长发育的基础物质,同时为果实细胞膨大提供渗透动力.山梨醇属于糖醇类,是山梨糖光合同化产物,可以作为可溶性贮存物质,也可作为类似于蔗糖的一种同化物运输物质.此外,山梨醇与提高植物的抗逆性、改善果实风味也有关(周睿等,1993;Beruter et al.,1997),其在果实内能通过其代谢酶被迅速转化(周睿等,1993;Bianco et al.,2002),山梨醇脱氢酶(sorbitoldehydrogenase,SDH)和山梨醇氧化酶(sorbitol oxidase,SOX)是参与山梨醇代谢的关键酶,其中SDH催化山梨醇转化成果糖与葡萄糖,SOX催化山梨醇氧化成葡萄糖(周睿等,1993;Yamaki et al.,1986). 相似文献
3.
以冬枣为试材,研究了在气调贮藏(CA)和冷藏(对照)条件下冬枣果实的生理变化。结果表明:与冷藏对照相比,适合的气调贮藏(02体积分数12%~15%,CO2体积分数为0)能够保持冬枣果肉较高水平的酚类物质(总酚含量与果实组织电导率之间表现为极显著的负相关,CA的相关系数是-0.99);可以有效抑制冬枣果实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的活性,并推迟多酚氧化酶活性高峰的来临;保持果实中细胞膜结构的完整性,并较好地减缓了冬枣果实中乙醇的积累;气调贮藏可以有效地抑制冬枣果实的褐变和酒化,延长了冬枣的贮藏时间。 相似文献
4.
5.
为给焉耆盆地选择适合的酿酒葡萄砧穗组合提供参考,对该地区‘贝达’砧木嫁接9个酿酒葡萄品种果实产量、外观性状和内在品质共23项指标进行测定,并采用主成分分析及聚类分析法对葡萄砧穗组合的产量及果实品质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9个酿酒葡萄品种中,‘威代尔’的单株果穗数、单穗质量、单株产量最高,‘北红’的单株果穗数最低,‘雷司令’的单穗质量最低,‘北玫’的单株产量最低。‘赤霞珠’的果皮厚度最高,‘威代尔’的果皮厚度最低。‘威代尔’的果粒质量最大,‘赤霞珠’的果粒质量最小。‘黑比诺’的总糖含量最高,‘美乐’的果皮维生素C含量最高,‘烟73’的果皮总花色苷含量、果皮总单宁含量及果皮总酚含量均最高,‘威代尔’的果皮总类黄酮含量最高。根据综合评价得分由高到低排序,各品种依次为‘美乐’‘烟73’‘威代尔’‘赤霞珠’‘黑比诺’‘霞多丽’‘北红’‘北玫’‘雷司令’。在焉耆盆地,‘美乐’‘烟73’‘威代尔’和‘赤霞珠’品种与‘贝达’砧木嫁接后果实的产量较高,品质较好。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几种不同贮藏温度模式下大久保桃果实冷害发生及其品质劣变的情况。大久保桃果实在5℃温度下贮藏15d时就表现出了冷害症状,如组织电导率、出汁率迅速上升,出库后的果实在20℃货架期3d后,果实的软化能力降低甚至丧失、可溶性固形物(SSC)不再增加、组织电导率和出汁率下降,脂氧合酶(LOX)活性上升等,果实品质明显劣变。0℃冷藏的大久保桃在30d时表现出轻微的冷害症状,但这种症状在出库回温后才比较明显。大久保桃采后在2,4℃下预贮3d后,再在0oC温度条件下冷藏,在这一温度模式下经60d的贮藏,桃果实没有出现冷害症状,但由于果实的软化程度较高,果实的商品性能较差。大久保桃采后先在8℃下经过9d冷锻炼,然后再在0℃下冷藏,在这一模式的冷藏过程中,桃果实保持了一定的硬度和SSC,组织电导率和出汁率较稳定,出库后能够正常后熟软化,在预防了冷害的同时,较好地保持了大久保桃的品质。 相似文献
7.
不同颜色果袋对'阳光玫瑰'葡萄 果实品质及香气物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给果袋在葡萄生产中的科学使用提供技术支持和参考依据,以3年生‘阳光玫瑰’葡萄树为试材,分别采用白色、绿色、蓝色纯木浆纸袋的套袋处理,对不同颜色果袋处理下的光照强度、透光率、温湿度、果实品质及香气物质的含量变化情况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白袋、绿袋和蓝袋的透光率分别约为50%、20%和10%。蓝袋内的温度、湿度均显著高于白袋。绿袋和蓝袋处理均提高了果面光洁度、果面亮度L*值和果实中的Vc含量,降低了其色泽指数(CIRG);绿袋和蓝袋处理的果实单粒质量、单穂质量、果粒的纵横径以及果形指数与白袋处理(对照)的相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果实完全成熟时,绿袋处理显著提高了果实中可溶性固形物的含量,蓝袋处理降低了果实的固酸比,绿袋处理使‘阳光玫瑰’葡萄的成熟期推迟了1周,而蓝袋处理使其成熟期推迟了2周。‘阳光玫瑰’葡萄果实中的香气成分,以具有绿叶清香和果香的主成分2-己烯醛及己醛的醛类物质为主。从果实样品中检测出的化合物的种类,绿袋和蓝袋处理均少于白袋处理;但检测到的醛类化合物的数量和相对含量,绿袋和蓝袋处理均显著高于白袋处理。绿袋处理改善了‘阳光玫瑰’葡萄的果面色泽和光洁度,提高了果实中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Vc含量,且增加了‘阳光玫瑰’葡萄中醛类化合物的种类数量和相对含量,从成熟期的果实品质来看,绿袋处理的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8.
9.
10.
水杨酸对采后桃果实脂氧合酶及相关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水杨酸 (salicylicacid ,SA)是一种植物体内产生的简单酚类化合物 ,广泛存在于高等植物中。已发现 ,外源施用SA可诱导某些植物开花和产热 ,诱导烟草和黄瓜等植物对病毒、真菌及细菌等病害的抗性 ,Raskin( 1 992 )提出SA可以被看作是一种新的植物内源激素 ,其作用和机制受到人们的关注。外源SA处理对园艺产品采后的作用研究还较少 ,仍有许多问题尚待探讨。本试验以 2个不同品种的桃果实为试材 ,研究了SA处理后果肉组织脂氧合酶活性以及其他相关指标的变化 ,并测定了果肉的硬度 ,为进一步探讨桃果实采后成熟衰老机制 ,改进现有贮藏方式提… 相似文献
11.
12.
概述了在贮藏期间,桃果实受到冷害后其色泽、质地和风味等品质劣变机理及控制冷害的措施。桃果实的低温褐变主要是酶促褐变,但对不同的品种来说,决定褐变的主导因子则不尽相同。在产生絮败的果实中,果胶物质发生了代谢异常,不溶性果胶明显增加,果胶质代谢异常与PE和PG的活性变化密切相关。桃果实的糖分主要是蔗糖,当冷害出现时桃果实中蔗糖含量迅速下降,可滴定酸含量在贮藏期间也显著下降。目前已从桃果实中分离到近百种芳香成分,冷害桃果实的重要表现之一是原有桃香气变淡或丧失,甚至产生异味。品种与采收成熟度、采前或采后的化学处理、低温锻炼、热调处理和气调均能够不同程度地减轻桃果实的冷害。 相似文献
13.
以甜龙竹笋为研究材料,采用植物ELISA检测试剂盒测定不同储藏时间(0、12、24、36、48、60、72 h)和不同储藏温度(0℃、4℃、常温对照)下PAL(苯丙氨酸解氨酶)、PPO(多酚氧化酶)、CAT(过氧化氢酶)、POD(过氧化物酶)、CAD(肉桂醇脱氢酶)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常温(20~25℃)下,PAL活性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POD、PPO、CAT、CAD呈现波动变化趋势;其次,4℃以下对PAL、POD、PPO、CAD活性存在抑制作用,对CAT活性影响不大。0℃、4℃储藏对采后甜龙竹笋酶活性有降低作用,可通过低温结合其他方法对甜龙竹笋进行保鲜处理,达到延缓甜龙竹笋老化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雷竹(PhyllostachyspraecoxC.D.Chu.etC.S.Chao)是优良的笋用竹种。目前,生产上栽种面积不断扩大,许多竹林地采用冬季覆盖技术使出笋时间大大提前[1,2],从而给广大农户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但是,随着连年覆盖竹林出现了退化现象,包括竹鞭提前死亡,竹子开花增多,病虫害严重等[3]。这些不良结果与覆盖材料给土壤带来的影响是否有一定的关连呢?有机物料覆盖增温及分解对土壤的影响,最直接反映在土壤的生物学性质上,土壤酶又是生物学性质的主要内容。为此,本文分析了不同覆盖材料… 相似文献
15.
复合经营模式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样分析不同耕作模式的土壤酶活性和肥力因子,结果表明:所有模式的土壤过氧化氢酶、脲酶、蔗糖酶、多酚氧化酶的季节变化趋势一致,复合经营模式的土壤肥力和酶活性高于单种作物土壤。将土壤酶活性和土壤肥力因子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蔗糖酶活性与有机质(r=0.558 7)含量极显著正相关;过氧化氢酶活性与全钾(r=0.524 7)和水解性氮(r=0.442 5)含量极显著正相关;多酚氧化酶活性与有机质(r=-0.577 9)、全氮(r=-0.619 7)和全磷(r=-0.638 5)含量均极显著负相关;脲酶活性与有机质(r=0.908 5)、速效钾(r=0.900 6)、全氮(r=0.843 5)、水解性氮(r=0.796 5)、速效磷(r=0.763 0)和全钾(r=0.676 4)含量均达到极显著正相关水平。 相似文献
16.
桉树林地土壤酶分布特点及其活性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资兴市桉树人工林地土壤酶的分布及其活性的研究表明:土壤酶的分布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即土壤转化酶、过氧化氢酶、脲酶和蛋白酶等4种酶随土层深度的增加酶活性依次减弱,以0~20 cm土层的酶活性最大;在同一层次土壤中,土壤酶活性一般下坡>中坡>上坡,但蛋白酶的变化不明显.桉树人工林地土壤酶活性与对照杉木林地相比,对照区酶活性明显优于桉树林地.立地条件好、栽植时间短的桉树林地,土壤酶活性高.桉树林分蓄积量和平均木生物量及林分生物量与蛋白酶和转化酶存在一定的负相关,说明桉树林地的蛋白酶和转化酶的存在不利于林木养分积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