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利谷隆(Linuron)是一种高效低毒选择性除草剂。化学名称为N′——(3,4——二氯苯基)——N——甲氧基——N——甲基脲。国外已推广应用,是取代脲类除草剂中比较好的品种。据国外报导,利谷隆对多种禾本科杂草和阔叶杂草有防除作用,适用于玉米、大豆、棉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生态化学计量学理论的应用成为生态学专业领域的研究热点。运用生态化学计量学的原理、方法,以退化程度不同的草地为研究对象,以植物—土壤碳(C)、氮(N)、磷(P)元素含量与C∶N∶P值的时空特征为切入点,研究主要营养元素(C、N、P)在植物—土壤系统中的动态平衡和循环规律,揭示草地的退化原因及过程,为不同程度退化草地的改良、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2011年2—6月在鄱阳湖南矶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逐月测定了灰化苔草(Carex cinerascens)、南荻(Triarrhena lutarioriparia)叶片C、N、P含量及其地上生物量,以阐明鄱阳湖湿地优势植物C、N、P含量及化学计量比动态特征与控制因子,探讨湿地养分利用与限制状况。结果表明:1)两种优势植物叶有机碳含量变化范围分别为365.3—386.6 mg/g和352.6—393.2 mg/g,平均值(?标准差)分别为(375.5?17.4) mg/g和(371.7?12.5) mg/g;叶N含量分别为6.96—17.59 mg/g和5.50—20.68 mg/g,平均值分别为(11.35?1.40) mg/g和(11.54?0.84) mg/g;叶P含量变化范围为0.65—2.14 mg/g和0.57—2.25 mg/g,平均含量为(1.56?0.69) mg/g和(1.55?0.68) mg/g。两种植物C:N、C:P、N:P平均值分别为37.65、413.60、9.62和41.05、410.29、9.57,C、N、P及其化学计量比种间差异不显著(P>0.05)。2)气温与地上生物量是N、P及其化学计量比季节变化的主要控制因子,气温和生物量对两种优势植物叶片氮、磷含量的影响要高于对叶有机碳含量的影响。3)植物C:N、C:P与地上生物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显示N、P养分利用效率随植物的快速生长而提高;根据两种优势植物及土壤N、P含量与化学计量比来判断,研究区植物更多地受氮限制。  相似文献   

4.
应用^15N示踪方法,研究了不同施肥结构对稻田N素的储存、流向及其利用效率,结果证明绿肥和沼肥与化学N肥配合施用能促进水稻对N素的吸收,并利于N向稻谷转移,从而提高了水稻的经济产量,且肥料N在土壤中的残留量相当于单施化学N肥的2—2.5倍,而气态损失,后者为前者的2.6—8.2倍,因而有利于土壤肥力的提高。同时根据各施肥处理实际投入和输出的成分和数量,换算求得人工辅助能投结构,能量的产出量和能量效率以及光能利用率,实验证明,绿肥、沼肥与化学N肥配合施用,能提高水稻的光能利用率和能量的产出量,其有机能投占总能投80%以上,既节约化肥投资,减少工业能的消耗,又改善了土壤理化生物性质。  相似文献   

5.
利用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数据,研究我国西南黔江—酉阳一带喀斯特区土壤养分含量及生态化学计量特征,为揭示岩溶生态系统各组分之间的养分循环提供科学参考。结果表明,土壤SOC、TN、TP和TK平均值分别为27.15、1.66、0.693和21.62 g/kg,化学计量比C∶N、C∶P、C∶K、N∶P、N∶K、P∶K平均值分别为16.24、42.42、1.45、2.60、0.087、0.037;C∶N、C∶K、N∶K两两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P∶K与C∶P、N∶P呈极显著负相关。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SOC、TN、TK均为水田中含量最高,TP在旱地和园地含量较高,C∶N在水田、园地较高,C∶P、N∶P、N∶K在水田、有林地较高,C∶K在灌木林地、有林地较高,P∶K在各用地方式间均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6.
会同第二代杉木林集水区水质生态效应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对会同第2代杉木林集水区的大气降水、穿透水、树干茎流水、地表水、地下水,集水区旁的小河水、水库水,县城河流水的水质进行了连续5个水文年的定位监测,研究了该集水区水质生态效应。结果表明:集水区地下水、集水区旁小河水、水库水、县城河流水之间的水质无显著性差异;大气降水中各元素含量按高低排列的顺序为K>Zn>Ca>Org—N>NH4—N>NO3—N>Fe>Si>Mg>Mn>P=Cu,穿透水和树干茎流水中,除Zn以外,其余元素的含量均比大气降水中的含量高,地表径流水中K、Ca、Fe、Si元素含量高于穿透水,地下水中N03—N、P、Mg、Si元素含量高于地表径流水。而NH4—N、Org-N、K、Ca、Fe、Cu、Mn低于地表径流水;大气降水中K、P元素含量变动明显,穿透水和树干茎流水中NH4—N、NO3—N、Org—N、P、K、Cu、Mn、Si元素含量变动系数均小于大气降水,而Ca、Mg、Zn含量变动系数却大于大气降水;林冠层对大气降水的化学淋溶量按大小依次为Ca>Mg>Fe>K>NH4—N>Mn>NO3—N>P>Cu>Org—N>Zn,Org—N和Zn为负淋溶效应;杉木林生态系统对大气降水中NH4—N、Org—N、K、Cu、Zn、Mn产生有效贮虑效应,其强度依次为Zn>Org—N>NH4—N>Mn>K>Cu>NO3-N。而P、Ca、Mg、Fe元素的贮滤强度为负值。  相似文献   

7.
<正> S—2,3二氯丙烯基N,N—二异丙基硫赶氨基甲酸酯,简称“燕麦敌一号” ,基分子式为(?)它是一种高效低毒的化学除草剂。经甘肃省农科院在全省小面积试用,结果表明防除野燕麦草高达95%以上①,防除免丝子草效果更为显著,可高达98%以上,②它是由二异丙胺[(ic_3H_7)_2NH] ,1、2、3、——三氯丙烯[ClCH_2—Ccl—CHCl],氧硫化碳[COS]为主要原  相似文献   

8.
刘翔  张连凯  黄超  徐灿  马一奇  杨慧 《南方农业学报》2022,53(12):3346-3356
【目的】探究广西岩溶区土壤养分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空间分异规律,以及岩溶区富钙偏碱的地质背景对土壤有机碳、全氮和全磷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为揭示岩溶区土壤养分循环规律及指导科学施肥提供科学参考。【方法】在百色市田阳县芒果生产基地选择典型岩溶样地,采集洼地、洼地—坡地过渡带、坡地和垭口等不同地貌部位表层土壤样品,通过测定土壤有机碳、全氮和全磷及相关土壤元素等,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岩溶区不同地貌部位土壤碳(C)、氮(N)、磷(P)化学计量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研究区土壤有机碳、全氮和全磷含量的平均值分别为17.24、2.31和0.70 g/kg,C:N、C:P和N:P平均值分别为7.43、26.11和3.44。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以坡地最高,洼地最低;全磷含量以垭口最高,从洼地、洼地—坡地过渡带和坡地呈降低趋势; C:N、C:P和N:P总体上表现为坡地>洼地—坡地过渡带>洼地>垭口。统计分析结果显示,阳离子交换量(CEC)、pH、含水率、容重及全钙含量对岩溶区土壤有机碳、全氮和全磷化学计量特征具有很好的解释。偏相关分析结果显示,钙是有机碳和全氮的重要影响因子;土壤有机碳、全氮和全磷的化学计量与CEC、全镉的相关性受钙制约;有效态元素与土壤有机碳、全氮和全磷化学计量的相关性受pH和钙的制约较小。【结论】研究区土壤碳氮磷化学计量受地貌部位影响,且土壤中全钙含量是土壤碳氮磷化学计量的重要影响因子。研究区农业生产上应选择元素有效性高的化肥施入,特别是磷元素,根据果树生长阶段需肥特点进行针对性补充。  相似文献   

9.
为明确蒿类荒漠植物茎、叶、根和土壤碳(C)、氮(N)、磷(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特征对围栏封育的响应规律,对封育区(2年)和放牧区荒漠草地植被及其土壤C、N、P含量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与放牧区相比,短期封育对蒿类荒漠植物群落茎、叶和根系C、N和P含量影响不显著,而植物群落茎氮磷比(N∶P)显著降低14.27%。封育区20—30 cm土层中的根系C含量、碳氮比(C∶N)、碳磷比(C∶P)相较于放牧区显著增加45.00%、80.72%、41.58%;而30—50 cm根系的N含量、N∶P显著降低21.81%、37.56%,但P含量显著增加22.22%;50—70 cm根系C∶N也显著增加64.53%。与放牧区相比,短期封育后0—5 cm土壤N显著降低36.76%;5—10 cm土壤N和P含量分别显著降低37.34%和25.35%;50—70 cm土壤P含量显著降低12.5%。此外,封育区20—30 cm土壤C∶P和10—20 cm土壤N∶P显著降低36.93%和23.45%。因此,短期封育没有达到植被、土壤恢复的效果,应加长封育年限,采取添加磷肥等综合措施促进退化草地的恢复。  相似文献   

10.
以壳聚糖(CTS)和活性艳蓝KN-R染料为原材料,通过两步反应法制备新型N,O-羧甲基壳聚糖染料,用红外光谱(FTIR)、X射线衍射(XRD)、元素分析仪分析其结构和化学基团,并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对其水溶性进行检测;采用常压浸渍法制备N,O-羧甲基壳聚糖染料染色薄木,用光谱光度仪进行表面颜色及日晒和水洗色差测量;用菌落计数法定量表征其抗菌性能。结果表明:CTS分子中大量—OH、少量—NH2基团被—CH2COOH基团取代,染料中的—SO-3和N,O-羧甲基壳聚糖中质子化的—NH+3发生反应;羧甲基化和染料接枝反应使得CTS结晶度下降;N,O-羧甲基壳聚糖染料的水溶性得到显著改善;N,O-羧甲基壳聚糖染料可明显改善薄木的染色效果,且染色薄木的耐日晒和耐水洗牢度均提高;N,O-羧甲基壳聚糖染料染色薄木的抗菌性能优于活性艳蓝KN-R染色薄木。   相似文献   

11.
采用实地访问和田间调查的方式,对江苏省句容市甘薯—油菜轮作农田生态系统30年来施肥状况进行调查,并对N、P、K输入输出的数量特征及其平衡状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从系统外部输入的化学N、K养分逐年增加,化肥N、P、K输入比例失调,有机肥输入逐渐减少;N、P养分一直盈余,K由盈余转为亏缺,而且亏缺有加重趋势;N养分循环速率逐年加快;P、K养分循环速率是先降后升,但升降幅度不大。  相似文献   

12.
本文提出用离子选择电极在同一份试液中连续测定NO_3~-—N和NH_4~+—N的新方法。并用该法分别测定人工合成样和大兴安岭森林土壤中NO_3~-—N、NH_4~+—N。分析结果相对误差NO_3~-—N7.0%、NH_4~+—N3.0%,变动系数(n=3)NO_3~-—N0.0%—18.0%、NH_4~+—N0.0%—6.0%,回收率NO_3~-—N102%—111%、NH_4~+—N97%—102%。实验结果表明,该法准确可靠,且具有土样处理简便,用样量少,分析速度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13.
在常规膜生物反应器(MBR)中加入生物填料组成生物填料-MBR(BSMBR),研究了该工艺处理低C/N生活污水的性能,并对其影响因素DO(溶解氧)、HRT(水力停留时间)和SRT(污泥龄)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BSMBR具有较好的处理低C/N生活污水的能力,其最佳工艺运行条件为DO1~2mg/L,HRT 18h,SRT 35d,在该条件下出水COD(化学需氧量)、NH+4—N(铵态氮)、TN(总氮)均能够达到一级标准;延长SRT对COD、NH+4—N的去除率几乎没有影响,因而合理控制DO和HRT是提高系统处理低C/N生活污水总氮去除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草甘膦在油桐林地的药效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草甘膦的化学名称为N—磷酸基甲基甘氨酸,是一种高效、低毒、杀草谱广、对土壤无残留的内吸传导性灭生型有机磷除草剂。本试验探索了草甘膦在油桐林地施用的适宜剂量,适时的喷药期及除草效果等。  相似文献   

15.
不同肥料处理对尾巨桉土壤和叶片化学计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盆栽尾巨桉DH32-29苗木为试验对象,研究不同肥料处理(包衣肥、硫酸肥、蒸气肥及活性肥)对其土壤和叶片C、N、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肥料处理均能明显提高土壤和叶片的C、N、P含量;添加活性肥的3种肥料处理其土壤C和叶片C、N、P含量均分别大于其未添加活性肥的处理,而添加活性肥的土壤N、P含量均小于未添加的;施肥处理的土壤C∶N、C∶P均显著低于对照;施肥处理的叶片C∶N极显著低于对照,N∶P极显著高于对照,各处理之间的叶片C∶N和N∶P比值相对稳定,且施肥处理的叶片N∶P比值较低;相关分析表明,该试验盆栽土壤中C含量与土壤P含量有较弱的负相关性,而与土壤N及其C、N、P化学计量比、叶片C、N、P及其化学计量比均无相关性,土壤N与土壤C∶N相关性显著,土壤N、P、C∶N、C∶P、N∶P、叶片C、N、P及其化学计量之间均存在极显著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运用历史资料与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以多元数量统计为手段确定采样地点,以空间尺度代替时间尺度,确定演替系列,以生态化学计量学为基础探讨了高寒矮嵩草草甸退化演替系列氮(N)磷(P)含量及化学计量学特征,发现:1)高寒矮嵩草草甸土壤全量N、P含量随退化演替程度的加深而呈倒"V"字形变化趋势,速效N、P含量随退化程度的加深呈降低趋势,但土壤草甸全量及速效N/P化学计量学特征则呈现降低趋势;2)地上植物N/P化学计量学特征在整个退化演替过程没有明显的差异。说明高寒矮嵩草群落退化改变了土壤中全量及速效N、P的积累和分解速率,打破了土壤系统养分平衡模式,但并没有明显改变植物地上部分整体的N/P化学计量学特征,因此在退化演替过程中植物N/P比为草地退化诊断的惰性指标;土壤N/P化学计量学特征变化同草地退化演替过程具有较好的同步性,其对草地退化演替的敏感性较高,有可能成为未来草地退化诊断的生态指示指标。  相似文献   

17.
<正> 调节膦和增甘膦是国外七十年代应用到农业上的植物生长调节剂。调节膦的商品名称为Krenite,化学名称为氨基甲酰铵盐(Ammonicm ethyl Carbamoylphonate)。增甘膦的商品名称为Polaris,化学名称为N.N—2(甲基磷酸盐)甘氨酸(Glyphosine)。ESD增糖剂(乙醇胺羧酸),为乙醇胺和丁二酸的混合物。根据有关方面的研究报道,上述三种生长调节剂对甘蔗和甜菜等糖料作物具有提高含糖量的效果。为了解其在瓜类上的应用效果,我们于1985—1986年在厚皮甜瓜栽培上进行了试验,现将两年的试验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不同通风方式对猪粪高温堆肥氮素和碳素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8  
采用单一机械翻堆、强制通风与机械翻堆相结合和单一强制通风3种通风方式,研究不同的通风方式对猪粪堆肥过程中的温度、T—N、NH4^ —N、NO3^-—N、T—C、水溶性C(DOC)和固相C/N比随时间的变化规律。结果发现,强制通风与机械翻堆相结合的方式是最佳的通风方式,它可以加快堆肥温度升高,促进NH4^ —N向NO3^-—N的转化,有利于水溶性C(DOC)的分解和固相C/N的降低,从而加快堆肥的腐熟。  相似文献   

19.
以广西马山县岩溶区吊丝竹林为研究对象,分析吊丝竹林各组分的生物量,C、N、P、K含量及其化学计量学特征,揭示岩溶区竹林养分吸收及生态化学计量学的特殊性。结果表明,岩溶区吊丝竹各器官单株生物量大小表现为竹秆、竹枝、竹叶、竹蔸、侧根;吊丝竹各器官的C、N、P、K含量及化学计量比存在显著差异;土壤的C、N、P含量高于全国土壤的平均水平,但C∶N比低于全国平均值;凋落物的N、P含量均小于叶片,但C∶N、C∶P值均高于叶片;植物N∶P值是表示环境中养分制约的重要指标,吊丝竹N∶P值为9.36,表明氮素是吊丝竹植物生长的主要限制因素。  相似文献   

20.
PBAT地膜降解菌的筛选及其降解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得到能够高效降解聚己二酸/对苯二甲酸丁二酯(PBAT)地膜的菌种资源,以PBAT塑料地膜为主要研究对象,从长期存在塑料的环境中分离筛选塑料降解菌,共得到6株潜在PBAT塑料降解菌,通过对PBAT降解性能进行测定,筛选出两株高效的PBAT降解菌株Pseudomonas sp.RD1-3和Pseudomonas sp.N1-2。在28℃条件下降解8周后,菌株RD1-3和N1-2对PBAT的降解率分别为6.88%±0.06%和6.49%±0.01%。两株菌能使PBAT塑料膜片的表面粗糙程度增加并出现大量沟壑、坑洞及褶皱。此外,两菌株降低了PBAT塑料膜片表面的疏水性,同时向膜片稳定的化学结构中引入—C≡N、—C=C—以及—OH等新的极性官能团。研究初步认定菌株RD1-3以及N1-2对PBAT均具有较好的降解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