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以巨菌草为试材,采用方差分析法,将样地人工种植巨菌草按照种植时长分为1年(FY)和2年(SY),设置根际、株缘和株间为水平方向,0~100 cm为垂直方向,并设置裸沙地作为对照(CK),研究了人工种植巨菌草后土壤养分分布特征,以期为该地区土壤改良研究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土壤有机碳,速效氮、速效磷含量随着种植时间的增加呈正相关关系,速效钾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其中表层土壤的增加效应最大,随着土壤深度增加,增加效应逐渐减弱。最底层土壤效果最小,其中速效磷对巨菌草种植时间的影响最明显且SY土壤养分的增加效果最为明显。垂直方向对速效氮、速效磷和速效钾的效果集中于表层以下,有机碳多集中于10 cm土层以下,且随着土层深度的加深,该效应逐渐减弱;对于水平方向,根际对于相同深度的增幅效果最高,随着土层深度的加深,该作用逐渐减弱。 相似文献
2.
以盐爪爪、扁秆蔗草、碱蓬、芦苇和冷蒿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取样与室内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土壤理化性质进行测定,探究包头黄河湿地5种植物群落下土壤养分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以期为黄河湿地的保护与生态修复提供技术支持.结果 表明:1)各植物群落土壤容重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逐渐降低,土壤总孔隙度、含水量与之相反;2)各植物群落下土壤pH和全盐量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逐渐降低,具有明显的表聚作用;3)各植物群落土壤有机质、全氮和全磷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逐渐增大,而全钾无统一变化规律;4)相关分析发现,土壤容重、含水量、pH、全盐量不利于土壤养分积累,土壤总孔隙度有利于土壤养分积累;5)各植物群落土壤养分处于缺或极缺状态,说明研究区土壤养分相对贫瘠. 相似文献
3.
4.
采用均匀布点、重点加密、充分考虑农田种植类型的原则,采集北京市大兴区长子营镇58份土壤表层样品,用土壤养分常规分析和SPSS相关分析方法,研究北京东南郊农田土壤养分状况及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速效钾的含量及pH值的平均值分别为14.5g/kg、1.13g/kg、82.1mg/kg、129.1mg/kg和8.16。以全国土壤养分分级方法为评价标准,土壤全氮含量为中等水平,土壤有机质含量为中等偏下水平,有机质含量主要集中在Ⅲ~Ⅴ级,约占87.9%;土壤有效磷含量水平较高,主要集中在Ⅰ~Ⅲ级,约占87.9%,且有效磷的变异系数为113.73%,属于强变异,呈明显的区域不均匀分布;土壤速效钾含量为中等偏上水平。相关系数分析结果表明,5种养分含量均存在显著相关性。不同农田类型间比较,土壤有机质、全氮和有效磷的含量均表现为设施菜田露地菜田粮田果园,速效钾的含量表现为设施菜田果园露地菜田粮田。采用ArcGIS中的无偏最佳估值的普通克立格方法进行空间插值,分析表明,长子营镇土壤养分的空间分布特征为中北部含量高于南部,尤其以中部地区含量最高。 相似文献
5.
6.
以天然草地、由天然草地转化成的农用坡耕地和22年生小叶杨人工林3种土地利用方式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与土壤养分的变化规律,以揭示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与土壤养分对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响应规律,为内蒙古农牧交错带的生态建设提供依据。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明显影响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含量,且3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差异显著(P0.05),表现为22年生小叶杨人工林天然草地农用坡耕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垂直分布表现为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与速效钾、全氮、pH以及容重呈显著相关关系,说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可作为衡量土壤质量变化的重要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7.
河北省中南部苹果园土壤养分的消长及分布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研究了河北省中南部苹果园1993年和2003年土壤养分的状况及分布特性。结果表明: 经过10年, 0~20 cm苹果园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分别平均增加了2.548、0.317 g·kg- 1 ; 碱解氮、速效磷(Olsen-P) 、速效钾分别增加了17.1、122.3、279.5 mg·kg- 1 ; 有效铁、锌、锰分别增加了9.2、1.9、10.5 mg·kg- 1 , 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 土壤有效铜有所增加, 差异达显著水平。苹果园土壤养分主要在0~40 cm土层积累, 40~80 cm土层也有不同程度的增加, 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各养分积累量逐渐减少; 随着离树干距离的增加, 土壤养分积累量也逐渐减少; 各养分积累量为Olsen-P >速效钾>碱解氮>全氮和有机质。 相似文献
8.
为了对阴山北麓林地土壤改良及未来植被合理配置、提高植被可持续建设与科学管理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采用样方法对研究区的油松林、沙棘林、柠条林、樟子松林、油松×樟子松混交林、油松×柠条混交林、沙棘×柠条混交林7种林分类型的土壤进行分层取样,对土样养分含量进行室内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内7种林分类型均为土层深度加深,土壤有机质、碱解氮、速效钾含量逐层减少,土壤养分表聚作用显著,且乔木林地的土壤表聚效应要优于灌木林地;研究区基本为碱性土壤,p H值处于7.44~8.68之间,且随土层深度的加深而碱性增强,灌木林地的土壤碱性强于其他林地;研究区林分类型的不同对土壤有机质、碱解氮、速效钾含量均有显著性影响,对速效磷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9.
为了摸清青州市蔬菜地养分状况,为科学施肥提供依据,2002年对303个土壤养分样点进行了测定,将蔬菜地划分为日光温室、塑料大棚、露天菜地三种设施类型,提前对各类地块分布状况进行野外调绘,绘制1:10 000土地利用现状图.在充分考虑设施类型、土壤类型、作物种类、种植制度的基础上,每66.7hm2选择一个取样调查点,在现状图上标定、取样和调查施肥量. 相似文献
10.
上海郊区不同树龄葡萄园土壤养分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果树学报》2017,(11)
【目的】探讨上海郊区不同树龄规模化葡萄园中土壤养分的特征,以期为葡萄园养分的科学管理和高效利用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土壤养分状况系统研究法(ASI法)对葡萄园土壤速效养分含量进行分析。【结果】种植年限的差异对葡萄园土壤中3大主要养分氮、磷、钾含量有显著影响,其中树龄为6~10 a(年)的葡萄园土壤速效氮含量最高,而树龄为10 a的葡萄园土壤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最高;土壤微量元素含量则仅有Zn和B两种元素具有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性差异;不同种植年限对葡萄园土壤有机质含量和p H的影响不显著。【结论】不同种植年限对葡萄园土壤中可利用氮磷钾含量有显著影响,但对土壤微量元素含量、有机质含量和p H的影响不显著。目前上海郊区葡萄园中土壤养分含量普遍处于较高水平,栽培过程中应减少化肥、尤其是磷钾肥的施用,同时适当地增施有机肥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以此实现葡萄园养分的高效利用。 相似文献
11.
12.
次生盐渍化土壤养分及可溶性盐垂直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壤次生盐渍化问题日益严重,对农业发展构成严重威胁。以大棚蔬菜土壤为试材,采用田间取样分析方法,研究了次生盐渍化土壤养分、可溶性盐含量、组成及其垂直分布特点。结果表明:次生盐渍化土壤养分主要集中在土壤表层0~10cm处,随着土层的加深,有机质呈先下降后增加的趋势,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呈递减趋势;可溶性盐含量随土壤深度的增加呈下降趋势,表层(0~10cm)含量最高,10cm以下各土层可溶性盐分含量显著减少;表层土壤(0~10cm)可溶性盐分离子主要为Ca~(2+)和NO_3~-,分别占阳离子总量的59.71%和阴离子总量65.95%。 相似文献
13.
以宁夏盐池县典型的荒漠草原区为例,选取了该地区4种常见的植物群落,分析了不同植物群落土壤养分和土壤微生物的差异性及相关性。结果表明:不同植物群落土壤养分各指标均具有差异性。苦豆子群落土壤全氮、碱解氮含量相对较高,芨芨草群落土壤有机碳含量较高,油蒿群落土壤养分普遍较为贫瘠,盐爪爪群落土壤速效磷含量相对较高。4种植物群落土壤三大微生物数量在不同群落同一土层间、同一群落不同土层间均各具差异,但4种群落土壤微生物数量均表现为细菌放线菌真菌。4种植物群落土壤养分与土壤微生物各指标间相关性存在差异。苦豆子群落中各指标间关系最为密切,芨芨草群落次之,油蒿、盐爪爪群落各指标间关系较为复杂。由此,根据不同植物群落土壤养分、土壤微生物的特征,可为荒漠草原恢复与治理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以日光温室越冬长茬番茄为试材,采用定点监测田间试验的方法,研究了番茄生育期干物质、养分吸收累积规律、单个果穗与干物质增量的关系和阶段养分吸收量及比例,以期为越冬长茬番茄合理施肥提供参考。结果表明:越冬长茬番茄养分吸收累积呈逐渐累积态势,整个生育期养分吸收量(N-P-K-Ca-Mg)为35、12、62、33、18g·株~-1,番茄坐果后植株地上部干物质以平均52%的比例分配到果实中;关键养分需肥期维持在定植后90~270d内;在第4、5穗果、第5、6穗果间,果实的干物质增量出现最低峰值,分别为2.8、0.8g·株~-1,此阶段的低温影响了番茄的生长。 相似文献
15.
白刺沙堆周围土壤理化性状的空间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讨沙堆灌丛植被"肥岛"效应影响下土壤养分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宁夏东部荒漠灌丛白刺为研究对象,对沙堆不同生境,不同土层的pH、全盐和碳氮磷含量及其比值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白刺沙堆土壤pH和全盐均随土层的加深而升高,相对于pH,全盐的升高更为显著(P0.05),有机碳(SOC)、全氮(TN)和全磷(TP)随土壤深度的增加总体上呈逐渐降低的趋势,在土壤表层(0~40cm),3种生境下土壤养分含量为冠下冠缘灌丛间地,TP相对于SOC和TN在不同生境、不同土层间变化不显著(P0.05);在表层土壤(0~20cm)处,沙堆冠下土壤的碳氮比(C/N)、碳磷比(C/P)和氮磷比(N/P)呈极显著增加趋势;离植株不同距离的3种生境下,白刺沙堆土壤的C/N、C/P和N/P几乎无明显的规律性,经方差分析可知,土层对SOC和TN影响显著(P0.05),对TP无影响(P0.05),距离仅对SOC有显著影响,而距离与土层的交互作用对三者均有显著影响(P0.05)。白刺沙堆土壤pH和全盐对C/N、C/P、N/P的贡献为正,SOC、TN和TP对C/N的贡献均为负。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长白山区次生林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布特征,采用样线法对长白山区次生林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在土壤剖面层次、坡位和坡向的空间分布状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除"东-西样线"中的东坡中层A1-2外,长白山区次生林土壤总有机碳均表现出随土壤剖面深度的增加而降低趋势。0~5cm腐殖质层土壤总有机碳含量均显著高于淀积层土壤。长白山区次生林腐殖质层土壤总有机碳含量在山体不同高度的分布受坡向影响,"东-西样线"土壤有机碳含量有随着海拔上升呈递增的趋势,"东-南样线"获得的结果与"东-西样线"的并不一致。次生林中不同山体有机碳密度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且有机密度垂直空间的分布也因山体不同而异。综合2条样线各坡位有机碳密度来看,长白山东南部地区次生林土壤有机碳密度介于(0.6±0.1)×105~(1.6±0.2)×105 kg/hm2。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