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基于E601-B型蒸发器大棚西瓜膜下滴灌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农科大5’西瓜为试材,在不同生育阶段依据E601-B型蒸发器蒸发量控制灌水设置3个灌溉水平(Kcp:0.5Ep、1.0Ep、1.5Ep),研究大棚膜下滴灌条件不同生育阶段不同灌溉处理对西瓜产量、品质、需水量以及水分利用率的影响,分析灌水量、需水量与产量品质的关系以及需水规律。结果表明:在西瓜生长期内,大棚内的平均温度和平均蒸发器蒸发量显著正相关(R2=0.73,P0.05),依此结论指导基于E601-B型蒸发器的棚室环境调控。T5的灌溉处理(苗期、开花坐果期、果实膨大期、成熟期Kcp分别为1Ep、1Ep、1.5Ep、0.5Ep)是基于E601-B型蒸发器大棚西瓜膜下滴灌的最优灌溉模式,可为西瓜科学灌溉提供参考。灌水量、需水量与果实产量呈对数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79、0.64(P0.05)。灌水量、需水量与植株鲜重呈线性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0和0.50(P0.05)。植株干重与灌水量、需水量的相关性不显著(P0.05)。西瓜果实维生素C含量与全生育期需水量显著负相关(P0.05);可溶性蛋白质含量与膨大成熟期灌水量显著正相关(P0.05);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与膨大成熟期灌水量负相关。  相似文献   

2.
花后温度和湿度条件对台农1号杧坐果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索杧果坐果率与开花后温度和湿度条件的关系,以台农1号杧为试材,应用生物统计学方法计算分析了80个温度和湿度自变量与不同时期坐果率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1)花后14d的坐果率受温度和湿度条件影响最大。(2)花后7d两性花坐果率与花后1~6d平均空气相对湿度呈显著直线线性负相关,与花后1~2d、1~4d、1~6d的平均最高温度、平均温度、平均最低温度、>10℃积温无显著相关关系。(3)花后14d坐果率与花后6~10d的平均最高温度、4~10d平均温度、2~10d平均最低温度、4~14d>10℃积温呈显著或极显著的直线相关;与花后1~14d平均最高温度、平均温度呈显著的多项式线性相关;与花后1~14d平均空气相对湿度呈极显著的直线线性负相关。(4)花后25d坐果率与花后1~10d的平均最高温度、平均温度、>10℃积温以及花后1~14d平均最高温度呈显著的多项式线性相关。(5)有利于花后14d坐果的花后4~14d的下限平均温度为20.6℃,最适温度为24.7℃。  相似文献   

3.
以44个二倍体西瓜品种为试材,分析比较了西瓜品种中心和边缘部位番茄红素的含量及其与西瓜瓤色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相关性,以期为西瓜优质育种中亲本选配及高番茄红素西瓜育种提供依据.结果表明:红瓤与黄瓤西瓜中番茄红素含量变化很大,红瓤西瓜品种中心部位含量范围在3.687~4.039 mg/100gFW,边缘部位含量范围在3.473~3.953 mg/100gFW,黄瓤西瓜品种中心部位含量范围在0.518~0.955 mg/100gFW,边缘部位含量范围在0.435~0.905mg/100gFW.中心和边缘部位番茄红素含量呈极显著的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987;中心和边缘部位番茄红素含量与瓤色表现为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135和0.8044,与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相关性不显著.  相似文献   

4.
以额济纳荒漠典型红砂(Reaumuria soongorica)群落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额济纳旗荒漠盐化环境下红砂自然种群叶片的保护酶活性和丙二醛含量及其影响因子的分析,了解额济纳荒漠条件对红砂生长发育的影响,以期为野生红砂群落的保护和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在红砂的一个生长季内,随着时间的推移,红砂叶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呈现出逐渐降低的趋势,最高活性为6.65 U·g-1;丙二醛(MDA)含量呈递增趋势,含量变化为0.012~0.046 μmol·g-1FW;过氧化氢酶(CAT)活性表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最低活性为0.002 4 U·g-1·min-1.2年内,红砂叶片中SOD、CAT活性,与平均温度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空气相对湿度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MDA含量则正好相反,与平均温度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空气相对湿度呈极显著正相关(PP<0.01);各土层土壤含水率(SWC)相关性的试验结果表明,SOD活性与SWC(20~100 cm)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SWC(0~20 cm)呈显著负相关(P<0.05);CAT活性与SWC(20~100 cm)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MDA含量与SWC(0~20 cm)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SWC(40~60 cm)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20~60 cm 土层的土壤含水率对红砂叶片中CAT、SOD活性以及MDA含量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5.
为解决野生西瓜种子萌发率低和发芽不整齐的问题,以河沙为引发基质,研究了基质湿度和引发温度、时间对种子发芽及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固体基质引发处理能显著提高野生西瓜种子的发芽势、发芽指数、简化活力指数,显著缩短种子平均发芽时间;引发温度对种子活力有显著影响,而基质湿度和引发时间对种子活力的影响相对较小。基质湿度、引发温度和时间对野生西瓜种子活力既有单因子效应又存在交互效应,适宜引发条件组合是:基质相对含水率75%、引发温度6℃、处理时间9 d。引发处理后,种子电解质泄露率显著降低,可溶性糖含量和淀粉酶活性显著提高,但可溶性蛋白和MDA含量变化不显著。  相似文献   

6.
温室丝瓜泌蜜规律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温室丝瓜泌蜜规律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在7:00~15:00之间丝瓜花泌蜜高峰期是上午7:00~9:00,9:00达到高峰值,之后基本上不再泌蜜.泌蜜量与温度、湿度相关性很小,差异不显著.雄花花蜜浓度变化和湿度变化存在一定负相关,相关系数r=-0.749,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雌花花蜜浓度和湿度亦呈现负相关,相关系数r=-0.884,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花蜜浓度的变化和温度存在一定正相关,但差异未达显著水平.花的直径大小对泌蜜量的影响迭极显著水平(P<0.01).  相似文献   

7.
以"户太八号"葡萄为试材,比较了露地栽培与避雨栽培2种模式下葡萄的生长发育状况、外观品质及理化性质。结果表明:避雨栽培极显著削弱了叶幕层光照强度,为常规栽培的68.71%;避雨栽培下葡萄日平均净光合速率降低12.10%,叶绿素含量平均降低5.57%;在叶幕微气候方面,避雨栽培下叶幕层日平均温度提高了1.68℃,日平均湿度降低了10.98%。与常规栽培比较,避雨栽培平均果粒质量降低了1.52g,平均果穗质量降低了92g;避雨栽培下葡萄的可溶性固形物高于常规栽培,差异不显著;含酸量在果实发育时期极显著低于常规栽培下的葡萄,且差值较大。避雨栽培可显著提高果实固酸比,提高果实品质。  相似文献   

8.
西瓜主要数量性状的相关性和主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瓜是世界重要的经济作物,因此,明确西瓜主要性状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以25份西瓜品种为试材,进行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以期得出西瓜品质性状与产量之间的关系,为育种选择方向提供参考。结果表明:第一雌花节位与近皮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单果质量与果实长度、果实宽度、果皮厚度和小区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果实长度与果实宽度、果形指数、果皮厚度、小区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果实宽度与果皮厚度、小区产量成极显著正相关;果形指数与果皮厚度呈极显著正相关;果皮厚度与小区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中心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与近皮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前3个主成分特征值累积贡献率达87.842 0%,应从单果质量、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果形指数对西瓜品质、产量育种进行正向选择。  相似文献   

9.
在自然生长条件下测定了野生苋菜的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及环境因子的日变化规律,并分析了光合速率、蒸腾速率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的日变化呈"单峰"曲线,光合速率的峰值出现在12:00左右,蒸腾速率的峰值比光合速率的峰值晚2 h,出现在14:00左右。苋菜的Pn与PAR、Ta、Gs呈极显著的正相关(P<0.01),与Ca呈显著的正相关(P<0.05),与RH呈负相关。苋菜的Tr与Ta呈极显著的正相关(P<0.01),与RH呈极显著的负相关(P<0.01),与PAR、Gs、Ca呈显著的正相关(P<0.05)。  相似文献   

10.
利用日光温室燃池加热系统、地中热交换系统的有机结合,在冬季运行,可以提高温室地温及室内气温,并能有效降低温室内湿度;在夏季运行,可有效降低温室内气温等进行测试.结果表明:热交换一侧与对比侧室内平均气温分别为24.7、25.4℃,变化不大.但在风机运行期间(测试期间风机在10:00~16:30运行),热交换侧与对比侧室内平均气温分别为30.3、35.4℃,平均降温5.1℃;热交换侧最高气温为32.0℃,对比侧最高气温达38.0℃;夜间的气温较对比侧略高;地中热交换管道进、出口空气平均温度分别为24.7、19.8℃,平均降低气温4.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