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4 毫秒
1.
在分析国内外大数据产生背景的基础上,结合近年来大数据应用于生态学研究领域的前沿性文献及研究成果,从草地啮齿动物个体与行为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以及全球变化与草地啮齿动物生态系统等方面,分析了将大数据应用于草地啮齿动物生态学研究所带来的机遇和面临的挑战。针对草地啮齿动物生态学研究提出"生态痛点"的观点,并对把握"生态痛点"开展草地啮齿动物生态学与鼠害控制的创新性研究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
猪脑心肌炎的诊断与科学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猪脑心肌炎是由脑心肌炎病毒(encephaiomyocarditis virus,EMCV)引起的猪、某些啮齿动物和灵长类动物的一种以脑炎和心肌炎为特征的人畜共患传染病.主要从病原、流行病学、临床症状、防治措施等方面对猪脑心肌炎进行阐述,以期为科学防治该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正> 1981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全国害虫综合防治规划部编辑出版了《苜蓿干草生产中病虫害的综合防治》(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 for Alfalfa Hay)一书。本书主要从农业防治、化学治防和生物防治等方面介绍了苜蓿生态系统中病虫害的综合治理。试图在苜蓿干草生产中为识别和防治病虫害提供技术指导。全书共分七部分:(1)苜蓿的生长需要和发育。(2)苜蓿生态系统中病虫害的防治。(3)有害脊椎动物如鼠类、兔类和鹿的防治方法。(4)害虫和其它以苜蓿为食的节肢动物如苜蓿象鼻虫、苜蓿粘虫、地老虎、野螟、叶蝉、蓟马等的防治方法和防治指标。  相似文献   

4.
大沙鼠是我国林草生态系统的重要有害生物类群。多年来,我国学者针对大沙鼠生态学及防治措施开展了大量研究,先后采用样线法、随机计数等方法探索大沙鼠最适生境,利用红外相机监测等方法初步摸清大沙鼠及其天敌活动规律,通过各种投药防治措施及天敌招引措施对大沙鼠开展防治。本文对大沙鼠生态学及防治措施进行概述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5.
啮齿动物是草地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成分。监测啮齿动物种群动态对于草地生态系统小型哺乳动物的生态学研究及草地鼠害控制均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国内外对啮齿动物的种群监测主要以铗捕法、笼捕法为主,既费时又费力。红外相机技术的应用可弥补这一缺点,然而关于红外相机技术测度荒漠小型啮齿动物种群数量的研究并不多见。本研究采用红外相机陷阱法和标志重捕法对内蒙古阿拉善荒漠区主要啮齿动物的种群数量进行连续监测,并分析不同方法监测结果的优缺点,以期选择一种基于红外相机技术适合荒漠啮齿动物种群数量监测的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基于红外相机技术的随机相遇模型和捕获率模型在评估荒漠区五趾跳鼠(Allactaga sibirica)和三趾跳鼠(Dipus sagitta)的种群密度中均具有较好效果,但是捕获率模型在评估子午沙鼠(Meriones meridianus)种群密度时效果优于随机相遇模型,且捕获率模型涉及参数较少。在监测荒漠啮齿动物种群数量时,对于跳鼠的研究两种方法均可使用,对于啮齿动物多物种种群数量研究,建议采用捕获率模型。  相似文献   

6.
以鄂尔多斯沙地中的4种主要啮齿动物小毛足鼠、三趾跳鼠、子午沙鼠和黑线仓鼠为对象,从能流和物质循环的角度对其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作用及其经济意义进行了定量评价。这4种啮齿动物总摄入能为2.11×10  相似文献   

7.
园林树木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园林树木具有调节小气候,吸收二氧化碳和有毒有害气体,释放氧气维持碳氧平衡,吸附粉尘,杀菌,减少噪声污染等功能,因此,园林树木是生态平衡和美化环境的基础.本文着重讨论一下园林树木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8.
草原啮齿动物、昆虫和毒害草是草原生态系统的重要组分,对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等发挥着重要功能。然而,当其种群密度激增超过环境容纳量,并对草地生态、畜牧业生产以及人类健康等构成威胁时演变为有害生物。因此,科学防控有害生物和保护生物多样性对于维系草地生态动态平衡和促进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制定草原有害生物防治指标是科学防控草原有害生物的前提,更是草原有害生物防治管理系统科学决策的依据。害鼠防治指标主要依据不同鼠种单位面积有效洞口数或新鼠丘数及秃斑占比制定;害虫防治指标主要依据不同害虫的种群密度制定;毒害草防治指标主要依据不同害草类型的植被盖度制定。本研究概述了我国草原有害生物防治指标制定的历史和现状,解读了新制定草原有害生物防治指标的思路,展望了未来草原有害生物防治指标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牡丹江市周边农田中啮齿动物种群数量和分布变化规律,以及对农业造成危害的主要害鼠种类及其生活习性,于2010年3-11月通过实地考察,利用夹日法、挖洞法、水灌烟熏法采集标本,结果表明,农田啮齿动物7种,隶属3目5科7属,黑线姬鼠(Apodemus agrarius)为主要优势种;啮齿动物的密度有2个高峰期,分别在6-7月和10月;黑线姬鼠和大仓鼠(Cricetulus triton)对农田危害最为严重,且有贮食行为。根据调查情况对害鼠提出防治措施,为预防鼠害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浅析啮齿动物实验标准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啮齿动物实验标准化包括啮齿动物的标准化和啮齿动物实验的标准化两个方面,本文主要从啮齿动物生产环境设施标准化、质量标准化和饲养管理标准化三方面阐述了啮齿动物的标准化,并从选择标准化的实验动物、实验环境标准化和实验操作技术的标准化几方面探讨了啮齿动物实验的标准化问题。  相似文献   

11.
中国草地外来入侵植物现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草地是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外来入侵植物已对我国草地造成了严重的生态危害和经济损失。了解草地外来植物的种类组成和入侵现状,是加强草地入侵植物管控,开展有效防控措施的基础。本文基于文献报道和数据库资料,系统分析了我国草地外来入侵植物的种类组成、起源、生活型、入侵途径和分布区域。结果表明,我国草地生境现有外来入侵植物183种,隶属41科123属。其中,菊科植物最多,有47种;禾本科和豆科分别有30种、21种。入侵植物来源于美洲的物种最多,共占总数的56.2%;其次是欧洲和亚洲,分别占比23.14%,13.22%。生活型以一年生和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主;有意引进是最主要的引入途径。我国草地外来入侵植物种类繁多且分布范围广,急需对其开展进一步的调查,全面监测追踪入侵种群动态,积极控制已产生严重危害的植物种类,实行预防在先、防治结合的原则。本文旨在为我国草地外来入侵植物防控工作提供可靠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2.
郑杰  蔡平 《野生动物》2007,28(4):37-39
草地灭鼠是草原建设与畜牧业发展的主要措施之一。然而,由此对草地物种多样性造成的影响与危害却为人们所忽视。通过分析草地动物生态特点,探讨灭鼠对物种多样性保护造成的影响与威胁,以引起社会的关注,维护草地生态系统的完整。  相似文献   

13.
掌握草原害鼠数量变动规律开展综合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草原鼠害已成为影响畜牧业发展的主要灾害之一,控制鼠害的主要途径是研究主要害鼠生态及种群数量变动规律,从而进行综合防治。害鼠数量消长经过低谷—上升—高峰—下降—低谷四个期。黑线仓鼠、长爪沙鼠,布氏田鼠的数量变动一般低谷期10年以上,上升期1~2年,高峰期1~2年,下降期1~2年。掌握鼠的数量变动规律,建立预测公式,开展预测预报,在鼠数量上升期选用抗凝血杀鼠剂把鼠密度控制在危害阈值之下;对退化草场采取多种措施如禁牧、围栏、封育等使草场恢复生产力,对未退化的草场制定合理载畜量防止过牧,不给鼠类提供适宜的栖息环境;保护鼠类天敌等措施进行综合防治,把害鼠密度长期控制在不危害的程度,实现草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川西北高原鼠荒地危害程度分级及适应性管理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原鼠兔和高原鼢鼠是青藏高原特有的食草型小动物,其啃食、掘洞、刈割、贮草行为对高寒草甸生态系统既具有破坏损伤系统的负面效应,也有利于维持和稳定系统的正面效应,这种益害转化完全取决于不同时间和空间尺度上的害鼠种群及其数量。通过对川西北的阿坝州、甘孜州和青海省果洛州的42个高寒草地样地的鼠类种群密度调查和已有文献的采集分析,明确了草原害鼠在高寒草地生态系统中的角色和作用,定义了鼠荒地的概念,对鼠荒地危害程度划分为轻度、中度、重度和极度4个等级;依据指标因子重要性排序,分级指标包含害鼠种群、植物群落和土壤养分3个主因子群;总洞穴数量、有效洞口数等11个单项因子;并对不同危害程度的鼠荒地提出了封育自然修复、人为干预修复、半人工草地改建和人工草地重建4种草原鼠害适应性管理策略,对于高寒草地生态系统草原害鼠适应性管理和害鼠灭除后二次发生防控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草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系统,是我国北方的天然生态安全屏障,具有极其重要的生态和生产价值。近年来由于草原的不合理利用和气候的异常变化,导致草原有害生物逐年加重,严重制约我国畜牧业生产和生态文明建设。本文通过历史数据总结了我国草原有害生物具有种类多、为害强、损失重的特点,分析了防治工作取得的阶段性成效,客观指出了目前防治工作存在的监测能力、资金、设备不足,科研支撑不够,政策法规滞后等主要问题,系统地提出了在理顺管理体制、加强体系建设、提高监测预警水平、创新防治机制和技术、加大宣传培训力度等方面加强草原有害生物防治的工作目标和具体举措,为下一步草原生物灾害防治工作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6.
通过2008—2010年对草地"无鼠害示范区"进行调查监测,对其害鼠种群密度、猛禽和食核数量、牧草产量及生物量进行分析,探讨和分析生物控制鼠害的效果及其产生的生态和经济效益。结果表明,2008—2010年各监测月份的定点样方害鼠有效洞口数均呈明显的下降趋势,每千米目击猛禽数和食核数呈逐年上升趋势,3年内草地生物量增加27.7%,植被盖度增加43.8%,牧草高度增加22.9%;设立鹰架控制害鼠当年即挽回鲜牧草损失总量43 697.4 t,挽回经济损失773.948万元;年内草地生物量增加值为873.948万元。结果提示,在该地区设立鹰架,利用草地生态系统中食物链、食物网的自然结构因子,从生态学角度对害鼠进行防治,控制草地害鼠的种群数量及危害,能够保护草地生态环境,提高草地灭鼠效果,达到长期有效地控制害鼠数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周毛措 《青海草业》2011,20(3):53-56
通过对青海省兴海县草地退化面积和退化程度的调查,结果表明,黑土滩退化草地蔓延日趋严重,危害面积急剧扩大,五年时间增长了108.7%;牲畜严重超载和鼠虫危害严重是黑土滩形成的原因;治理黑土滩的主要措施为加大草地资金投入,防治虫害,调整和优化畜种畜群结构,建立稳产、高产的人工草地等。  相似文献   

18.
草地碳循环不仅与草地植被、气候和土壤状况有关,而且与各类干扰利用活动密切相关,特别近几十年,人类的利用干扰活动对草地碳循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文综合介绍了放牧利用、管理措施以及气候变化等干扰对草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影响方面的研究现状和进展,同时提出未来草地生态系统碳循环主要的研究方向,即不同干扰互交对草地生态系统的影响、模型方法在干扰与草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中的应用、干扰对草地碳循环影响的驱动机理。  相似文献   

19.
白媛媛  白颖 《草业科学》2013,30(12):2110-2116
应用地理信息系统代替人工完成的海量地理空间信息存储和处理,可以快速便捷完成空间信息与属性信息的查询和检索工作,在空间信息中草原鼠虫害图斑面积计算是草原鼠虫害发生面积制图数据处理的必需工作。草原鼠虫害监测中,需要绘制各旗(区)鼠虫害发生区域,并在图上进行面积计算,鄂尔多斯市草原站从2009年第1次依据旗(区)的数据绘制出鼠虫害面积分布图,由于数据导入图层后发现控制点的精度偏低,在面积计算中,大部分图斑面积显示的发生区域面积偏离实报面积,经过计算,虫害危害面积误差率高达37%,严重面积误差率6%,鼠害危害面积误差率为48%,严重危害面积误差率是35%,通过修正偏移出界的控制点后重复性计算,对比修正前后,发现出现面积偏离实报面积旗(区)是鄂托克旗、乌审旗、伊金霍洛旗和东胜区,主要是集中发生区面积越界线和两个图斑重叠,造成面积重复性计算,偏离实测面积,经过修正后,图斑分区计算,可降低面积误差,结果接近实报面积。  相似文献   

20.
The rodent damage threshold and the rodent economic threshold are indicators that must be clearly defined in the practice of grassland rodent prevention and control. Different grassland types or different utilization methods of the same grassland type have completely different values for these two indicators. The damage threshold is the population density of pests at which the grassland is obviously compromised, and the economic threshold is the population density at which further pest population increases will cause economic losses. The Alxa desert region is ecologically fragile, and rodents are endemic. This study selected continuous grazing areas and prohibited grazing areas in the desert area of Alxa Left Banner and from 2015 to 2019 to investigated the species and density of pests using the ‘mark and recapture’ method, together with sampling to investigate the aboveground plant biomass in the sample area in August. The measured rodent unit densities and their daily food intakes were used to estimate the amount of forage loss, and a regression equation was used to obtain a fitted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rodent density and the ratio of forage loss. It was found that: 1) The fitted curves for the ratio of pest density and forage loss in the continuous and prohibited grazing areas took the form of logistic three-parameter, S-shaped curves. 2) According to the regression equation, the damage threshold in continuous grazing areas was 26 standard rodent units·ha-1 and the economic threshold was 39.3 standard rodent units·ha-1. In prohibited grazing areas, the damage threshold was 33.2 standard rodent units·ha-1 and the economic threshold was 30.2 standard rodent units·ha-1. Thus, the economic threshold pest density of continuous grazing areas was slightly higher than that of prohibiting grazing areas. © 2022 Editorial Office of Acta Prataculturae Sinica. All rights reserv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