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红露”苹果品种为试材,采用显著性差异分析方法,研究了套袋与不套袋处理对果实品质的影响,以期为贵州苹果种植产业发展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与套袋处理相比,不套袋处理提高了果实的着色指数、硬度、维生素C、可溶性糖、可滴定酸、可溶性固形物、蛋白质含量,糖酸比以及固酸比,但降低了果实光洁指数和含水量。除了元素Hg含量一致且无显著性外,套袋处理中元素Pb、Cd、As、Se、Fe、Ni和Sr含量显著高于不套袋,而元素Zn、Co、B、Mn、Ca和Mg含量则显著低于不套袋,其中套袋与不套袋处理果实中元素Pb和Cd均未超出《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 2762-2017)限量值。不套袋处理比套袋处理果实的着色更浓郁、甜度更高、风味更佳、基础养分更高、矿质元素含量和食用安全性更高,且生产成本相对更低,具有更高的营养价值与经济价值。 相似文献
2.
3.
<正>红富士是我县苹果主栽品种,1996年开始采取政府补贴方式引导果农套纸袋,但八月份遇持续降雨果面微裂,在干旱年份果实快成熟时在树上即发焉,商品率较低。后又试验套膜袋,较对比果个稍大,减少了烂果率,但果面没有套纸袋漂亮。近年来我县果农对红富士苹果在先套膜袋基础上,再套一个4-5分钱内黑双(单)层纸袋,这样生产的果实色泽艳丽,优果率达90%以上,2008年在膜袋果销路不佳情况下,双套袋苹果售价达到每公斤4元,且供不应求。现把关键技术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4.
5.
不同套袋处理对‘红富士’苹果果实钙素吸收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以‘红富士’苹果为试材, 研究了不同果袋对苹果果实钙素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 苹果果实的总钙量随发育进程逐渐增加, 发育前期和发育后期是苹果果实吸收钙素的主要时期。同位素示踪试验表明, 套袋及果袋种类影响果实对钙素的吸收, 其中未套袋的果实对钙素的吸收能力最大, 套塑膜袋果实次之, 套纸袋果实对钙素的吸收能力最小。在处理初期苹果果实对钙素的吸收能力较高, 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 对钙素的吸收能力明显下降。苹果果实吸收的钙素最早进入梗端部位, 而后再运转到萼端部位。此外, 已进入苹果果实的钙素存在“倒流”现象, 可再分配到树体的其它部位, 由此表明钙在果实内不能再分配是相对的。 相似文献
6.
以"烟富3"富士苹果为试材,研究比较了在2个试验地点,采用5个品种授粉的花粉直感效应对"富士"苹果套袋果实挥发性成分的影响,以期筛选适宜的授粉品种并为套袋"富士"风味品质提升技术提供参考。结果表明:5个授粉品种对"富士"套袋果实挥发性成分存在显著的花粉直感效应,在2个试验点的"富士"果实挥发性成分和特征香气成分数量均以"金冠"授粉较多,以"嘎拉"授粉较少,"新红星""锦绣海棠"和"红宝石"授粉在2个试验地间存在差异,主要由于有12种成分仅在部分样品中检测到,这些差异成分含量均较低,除2-甲基丁酸乙酯,其它成分对果实香味没有影响;"新红星""红宝石"对提高醇类含量有显著地促进作用,"金冠""新红星"和"嘎拉"对提高醛类含量有显著地促进作用,而"金冠""新红星"和"红宝石"对于酯类和萜烯类成分含量的提高作用更显著,"锦绣海棠"授粉时,果实4类挥发性成分含量均较低;授粉品种在不同地点对套袋"富士"果实挥发性成分的花粉直感效应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7.
发病果实果面微裂。多在阴面或两果相接、叶片覆盖部位发生,呈多道褐色水波状横向裂纹或网状裂纹。果农称之为“水纹”。这种裂纹多年来都发生在除袋以后,据观察,受害果实在除袋前即有机械性拉伤发生,只是肉眼不易觉察而已。除袋后受环境因素影响,裂纹随着果皮的老熟进一步扩大并木栓化.才显现明显症状。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苹果套袋后果实在袋内微域环境下不同生长期和不同部位真菌种群结构变化及其对果实安全性的影响,以红富士苹果为试材,利用选择性培养基,对套袋苹果袋内真菌进行了分离、鉴定和分类,分析了套袋和不套袋果实不同生长期、不同部位真菌种群的变化。结果表明,在红富士苹果套袋微域环境下,不同部位、不同时期的主要真菌是链格孢霉(Alternaria),且在套袋后的整个生长季一直存在,7月后的不同时期,分别分离出青霉(Penicilli-um)、木霉(Trichoderma)和曲霉(Aspergillus);不同部位真菌种群结构有差异,除链格孢霉外,非皮孔处其他真菌的出现均要早于皮孔处;不同时期真菌种群结构,青霉和木霉在不同部位分离出的时间有异,且持续存在时间也不一致,曲霉仅在非皮孔部位于摘袋后分离出。与不套袋果相比,套袋后真菌的种类仅多了曲霉,而且没有表现出致病能力。因此认为,套袋后微域环境下产生的真菌类群对果实的安全性没有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9.
套袋对富士苹果果实发育期光合同化物积累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富士苹果为试材,进行不同时期的果实套袋和摘袋处理,以不套袋果实为对照,测定了果实中重要光合同化物的积累,分析比较了套袋对果实中糖分积累和转化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套袋提高了果实的单果重,降低了果实早期的淀粉积累速率,缩短了积累持续时间;在发育早期,套袋果实中蔗糖、葡萄糖、果糖的含量和变化趋势与不套袋的对照果实基本一致;在果实发育后期,套袋果实中蔗糖和葡萄糖的含量明显降低;合适的摘袋时间有利于提高果实中蔗糖和果糖的含量,改善果实品质,但过早摘袋不利于蔗糖和果糖的积累。反季节套袋也证实了果实后期的遮光处理不利于蔗糖和果糖的积累。 相似文献
10.
以"红富士"苹果为试材,研究套袋和不套袋对果实品质、耐贮性和农药残留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套袋苹果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比套袋苹果提高1%,达到显著程度;果实硬度方面,二者差异不明显;除着色面积、光洁度等外观品质套袋果优于对照外,其它风味、口感等内在品质,以及果实在贮藏期间的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和失重率等果实耐贮性特征方面,不套袋明显优于套袋;果实的农药残留量没有明显差别,有机磷、有机氯和菊酯类农药均未检出。套袋果实的外观品质好于不套袋;但不套袋果实的内在品质和风味,以及耐贮性等方面显著优于套袋果实;且不套袋果实的农药残留量并没有超过质检标准。 相似文献
11.
套袋苹果果实主要病虫害及其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套袋苹果园主要病虫害日烧病、锈果病、苦痘病、黑点病、红点病、煤污病、蝇粪病(水锈)、康氏粉蚧、玉米象及霜害、果面污染、划伤等及其他伤害的症状特点、发生规律和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12.
13.
14.
15.
富士苹果套袋与解袋的适宜时间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落花后15d,果实横径0.5~1.0cm时套袋,果实日烧和烂果率最低;采收前25~30d,下午4时后解袋,采收后果实综合经济性状最理想。解袋过早,烂果率增加,果实外观质量较差;解袋过晚,风味顿减,色泽较差。 相似文献
16.
17.
套袋对富士苹果轮纹病炭疽病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采用不同时期套袋的方法 ,研究了富士苹果轮纹病和炭疽病的侵染规律。结果表明 ,富士苹果自谢花后 7~11d轮纹病开始感染 ,花后 2 3~ 2 7d为侵染高峰 ;而炭疽病菌的侵染高峰期为花后 2 7~ 4 3d。适期套袋 (花后 7d)可有效防治此 2种病害的为害 相似文献
18.
19.
20.
红富士苹果套袋果实色泽与激素含量的变化 总被引:48,自引:2,他引:48
套袋红富士苹果摘袋以后,花青苷含量迅速升高,摘袋后8d,花青苷含量上升到最高值,直至摘袋20d后采收时,基本维持在较高水平;而对照果实,花青苷含量明显较低,呈缓慢增长的变化趋势。套袋果摘袋后果皮叶绿素含量虽有所增加,但始终比对照果低。摘袋果后期果实及种子的乙烯生成量明显较对照果高;种子中乙烯的合成高峰比果实出现早且生成量大;摘袋后第8天,种子内乙烯生成量已高于对照,12d到达高峰值;整果乙烯生成量出现差异的时间比种子晚。在摘袋后第4、8天,种子内脱落酸含量已明显高于对照,第8天达含量高峰,与果皮花青苷含量达到高峰的时期一致。套袋果摘袋以后,果皮赤霉素含量迅速增加,之后逐渐下降。摘袋后第4天和第8天,处理果的种子、果皮及果肉中细胞分裂素含量均较对照果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