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7 毫秒
1.
何风 《草业科学》2004,21(12):87-87
2004年11月初,青海省召开了退牧还草工程会议,会上青海省叫停了在退牧还草工程中的整体搬迁行为,实行零散搬迁、已搬迁户安置、以草定畜3种模式,确定了退牧还草和生态移民工程7项原则。  相似文献   

2.
自2003年开始,分别在酒泉市3个“退牧还草”项目试点县的半荒漠草原,对禁牧、休牧、补播和轮牧4项基本措施在植被恢复中的实际效果进行了连续5年的定点观测。结果表明:就植物多样性、盖度、高度和产草量的综合效应而言,4项基本措施对植被恢复均存在显著的促进作用,其中,禁牧和补播的效果均显著优于休牧和轮牧;对于退化较为严重且以生态恢复为基本宗旨的草原建设而言,最佳选择方案为禁牧4~5年;若以兼顾生态恢复与牧业生产双重效益为目标,则在禁牧的同时辅之以补播的方案更为可取;当建设目的更偏重于牧业生产,但同时要求对草地植被不能造成严重负面影响时,最佳的方案应为轮牧,但应尽量避免或减少春秋季放牧。  相似文献   

3.
囊谦县退牧还草工程前期减畜禁牧情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宁洪才  多扎  春梅 《青海草业》2003,12(4):46-48
对囊谦县着晓乡退牧还草工程前期减畜禁牧情况进行了调查,应减畜126687只羊单位,减畜率48.72%,实行草地禁牧11.69×104hm2,禁牧率62.18%,并就主要相关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4.
自退牧还草和生态移民工程实施5年多来,我州逐渐探索出基本符合本地区生态保护与建设的路子.但是,退牧还草工作的地方性、群众性、政策性很强,在工程实施中遇到不少困难,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地方配套资金难以落实;二是对工程实施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调查研究不够,退牧还草后续政策研究跟不上形势.为此,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5.
实施退牧还草工程,加快人工草地建设是关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阐明了退牧还草工程的作用及其重要意义,着重指出了加快人工草地建设是实施退牧还草的前提和条件。同时提出了建立人工草地、调整种植结构等增加饲草资源以保障退牧还草工程实施的途径和措施。  相似文献   

6.
如何实施退牧还草工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国是一个草原大国,拥有天然草原近4亿公顷,占国土总面积的41.7%,居世界第二位。为进一步加强草原保护与建设,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促进草原畜牧业和牧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2003年国务院决定启动退牧还草工程。两年来,退牧还草工程共安排草原围栏任务0.13亿公顷,总投资33.6亿元,  相似文献   

7.
1 我区草原现状 我国是-个草原大国,拥有天然草原近4亿hm2,草原面积居世界第二位,约占全球草原面积的13%,占到国土总面积的41.7%.目前,我国90%的天然草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退化.  相似文献   

8.
浅谈退牧还草工程对甘德县生态畜牧业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通过对甘德县畜牧业现状的描述,分析了甘德县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提出了实施退牧还草工程对于促进生态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有利方面。  相似文献   

9.
为了更好的实施草畜平衡工程 ,采用抽样调查方法 ,对海南州 5县、1 8个乡、6 2个村、1 6 3户牧户进行了畜草平衡调查。结果表明 :1 998年与项目实施之初的 1 994年相比 ,饲草干物质总量增加 1 970 0 .0 7万kg ,理论载畜量增加 44 .97万羊单位 ,实际载畜量减少 90 .0 7万羊单位 ,超载量下降 1 35 .0 4万羊单位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乌拉特后旗天然草原退牧还草工程区及放牧区植被特征的研究表明,工程区A(2008)、B(2009)、C(2012)平均盖度分别比放牧区高18.2、12.5、4.0个百分点;草群平均高度分别比放牧区高1.6cm,1.0cm,0。8cm,灌丛平均高度分别比放牧区高8.7cm,10.0cm,4.0cm;地上生物量分别比放牧区的高出67.7%,47.0%,12.0%。本文实验结果还说明退牧还草工程区的建设时间对草地植被的各项指标有明显影响,研究结果显示荒漠草原经1-5年围封后,围封时间长的草地植被恢复效果要大于较围封时间短的草地。  相似文献   

11.
退耕退牧还草农牧户的社会认知与政策响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宁夏回族自治区退耕退牧还草生态工程的实践,采用问卷、访谈等社会学研究方法,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对宁夏中部干旱荒漠草原区和南部黄土高原干草原区共4个县市160个农牧户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对宁夏草原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和退耕退牧还草中农牧户的社会认知与政策响应进行了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2.
西藏高寒草地生态保护不仅关系当地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而且关乎我国东部地区的生态和经济安全,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之一。为遏止高寒草地退化,恢复已退化草地的生态功能,保护未退化高寒草地资源,在2011年国家启动天然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以下简称“草奖”政策)。2014年我们深入西藏3类地区(纯牧区、半农半牧区、纯农区)的农、牧家庭进行问卷调查,从家庭牧业生产、家庭收入与构成及农牧户间收入差距3方面剖析了政策实施3年(2011-2013年)的社会经济影响。研究发现,1)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的政策福利存在地域间的不均衡性,纯牧区家庭享有更多经济福利;2)“草奖”政策改变了牧区家庭的收入结构,转移性收入超过家庭经营性收入,成为牧民家庭的重要收入来源;3)“草奖”政策有利于缩小牧区和农区贫富差距,但对于半农半牧区效果不明显。因此,政策措施需要进行适时适度地调整,从补偿标准、方式、力度等方面进行优化,体现高寒草地生态功能的地域性差异,使其符合各地域农牧家庭的实际生产,促使西藏高原草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退牧还草政策对我国牧民生活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对退牧还草政策的实施效果进行客观的总结和评估,提供我国退牧还草政策实施和改进的科学依据,通过问卷和访谈等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对内蒙古、宁夏、青海、新疆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331个牧户家庭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对退牧还草政策对牧民生产生活的影响和草原生态变化进行了分析研究。调查研究结果表明,退牧还草政策的实施有效地改善了草原生态环境,促进了牧民生产方式和生产结构的转变,改善了牧民的收入结构,使牧民生活水平有了一定提高。  相似文献   

14.
张豪睿  付刚 《草地学报》2022,30(1):21-28
本研究依托沿海拔梯度布设的三个配对的围栏和自由放牧样地探讨了土壤真菌系统发育多样性对放牧的响应规律.结果表明:暖季放牧和冷季放牧都没有改变高寒草原化草甸土壤真菌系统发育α多样性,暖季放牧也没有改变高寒草甸土壤真菌系统发育α多样性;暖季放牧和冷季放牧都显著改变了高寒草原化草甸土壤真菌群落系统发育结构,且暖季放牧也显著改变...  相似文献   

15.
退牧还草工程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及实证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退牧还草是国家改善草原生态环境和促进牧区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退牧还草工程综合效益评价体系研究对国家生态政策调整及其绩效评价具有重要意义.运用AHP方法,构建了以工程设计、工程管理、生态补偿、参与式监测体系建设为主要内容,融合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西北退牧还草生态工程的综合评价体系,并确定了指标权重.采用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分析了高寒草原区、山地干旱草原区、山地荒漠草原区和农牧交错区的退牧还草工程综合效益.  相似文献   

16.
17.
草地是发展畜牧业的重要基础,退牧还草工程是恢复、更新天然草地和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本文就新疆实施退牧还草工程中所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草地是发展畜牧业的重要基础,退牧还草工程是恢复、更新天然草地和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本文就新疆实施退牧还草工程中所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20.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不同封育年限草地生态系统碳密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阳  马虎  程积民  安雨  刘伟  陈奥 《草地学报》2016,24(1):28-34
本研究以云雾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典型草原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不同封育年限长芒草(Stipa bungeana)草地生态系统碳密度及其库间分配规律。主要结果如下:放牧和封育5年、9年、15年、22年、25年、30年的草地生态系统碳密度变化范围为212.72~350.42MgC·hm-2,其中,封育30年草地最高,放牧草地最低,且显著低于各封育草地(P<0.05)。草地植被碳密度以封育15年最高,达到15.65MgC·hm-2,放牧草地最低,仅为7.82MgC·hm-2。在库间分配上,根系碳密度所占平均比例达到82.56%。草地土壤碳密度在204.90~337.36MgC·hm-2之间变化,随封育年限的延长持续增加,封育草地土壤碳密度是放牧牧草地的2.33~2.64倍。以上结果表明,封育可显著提高黄土高原半干旱区草地生态系统碳密度,但过长时间的封育阻碍草地的更新和固碳潜力发挥,合理利用才能促进草地生态系统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