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推进绿色农业发展是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举措。从农业资源水平、农业生产水平、生态环境水平和社会经济水平等4个维度出发,采用熵值法对2016—2020年陕西省汉江流域15个县(市、区)的绿色农业竞争力水平进行评价分析。结果表明:2016年以来,陕西省汉江流域15个县(市、区)的绿色农业竞争力发展水平整体提高,其社会经济水平、农业资源水平、农业生产水平和生态环境水平均处于上升趋势,发展成效日益明显;研究区域整体发展差异呈下降趋势,发展水平差异缩小;绿色农业高竞争力区域主要聚集在研究区的西部,并逐渐向东部扩展,整体呈现出由单极点到区域式分布、西强东弱的格局。  相似文献   

2.
本文基于新发展理念视角,构建了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多目标函数法对2016—2020年中国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了测度。结果表明:(1)从全国农业高质量发展综合水平和2016—2020年中国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来看,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总体呈现单调递增趋势;从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均值来看,由东到西呈现逐渐递减的态势,表现为东北地区(0.461 8)>东部地区(0.460 6)>中部地区(0.433 5)>西部地区(0.398 3),区域间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较低且差异显著。(2)从分维度发展水平来看,区域内部差异显著,表现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农业经济发展动力水平最高,东北地区农业经济结构优化水平最高、农业经济绿色发展水平最低,表明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各维度水平有较大的提升空间。(3)从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空间格局来看,农业经济高质量水平空间差异较大,资源禀赋较好的黑龙江、江苏、福建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较好,资源禀赋较差、经济发展水平落后的云贵高原、青藏高原、六盘山区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较差。基于此,本文提出构建现代化农业生产、经...  相似文献   

3.
通过理论分析和总结已有研究成果,提出农业现代化的投入、产出和可持续性3个维度,收集农业发展相关数据,对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农业现代化水平进行了比较,并汇总分析了各地农业现代化总体水平。结果表明,东部地区农业投入、产出的现代化程度较高,西部地区的农业发展可持续性较高。建议中西部地区改进农业投资和经营组织形式,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农业科技研究;改良土壤、化肥、农药施用方式;完善农业保险制度,以提高各地特别是东部地区的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4.
县域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分析(Ⅱ)——功能和效率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对分别属于我国东部、北部、西部的常熟、公主岭、昌吉这三个县域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功能和效率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析表明,常熟市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能量流、物质流和价值流投入水平很高,但产投比较低,能量、物质和资金的利用效率不高;公主岭市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能量和物质投入水平较高,产投比很高,能量、物质和资金的利用效率高;昌吉市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能量、物质流投入水平较低,但产出水平较高,因而产投比较高,能量、物质的利用效率较高。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中国农村绿色发展水平的时空差异与驱动因素,从生产、生活、生态3个维度构建指标体系,在测算出各地区2005—2014年农村绿色发展水平的基础上,运用Dagum基尼系数法分析其时空差异,并构建计量经济模型探讨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1)中国农村绿色发展水平整体较好且处于上升趋势,其中东部中部西部东北;2)中国农村绿色发展水平总体差距不断扩大,东部与西部的区域内差距相对较大,而总体差距主要来自于区域间差异;3)中国农村绿色发展水平与人均GDP、城镇化水平、农业科技水平以及农户投资能力显著正相关;各区域农村绿色发展的驱动因素同中存异,人均GDP对东部和西部、城镇化水平则对中部和东北均有显著促进作用,但城镇化水平和生态保护社会投资对西部农村绿色发展产生显著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6.
在新的千年和新的世纪开始之际,西部大开发成为了我国实现现代化的第三步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从区域经济发展的角度看,我国现代化建设始于自然和区位条件较好的东部,而现代化事业的成功完成则将取决于我国自然和区位条件相对较差的中、西部,特别是西部.统计分析表明,我国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主要体现在农村经济上,农村经济的东、西部差距又主要体现在乡镇企业上,因此,在西部大开发初期突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为工业化的全面展开打下良好的基础就是理所当然的事了.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构建农业农村现代化指标体系,测度中国2008—2020年省级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并利用非参数核密度估计(KDE)、Moran’sⅠ指数和Dagum基尼系数分析其时空演化特征及区域差异。研究发现:除东北区域2014年后出现负增长外,其他三大区域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均持续上升,但不同省域与区域之间存在明显的空间异质性,东部区域发展最好、中部区域发展最快、西部区域发展相对较慢;各省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具有明显的地理空间集聚特征,其空间集聚模式以“高—低”或“低—高”为主;全国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整体上处于不断优化的过程中,但东部区域和中部区域内部差异逐年增大,且东部区域内部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的非均衡程度尤其突出。  相似文献   

8.
我国农业机械化与农业经济增长的灰色关联解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2004、2005年<中国统计年鉴>27个省的数据为样本,对27个省建立了我国农业机械化与农业经济增长的灰色关联分析模型,结果表明: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是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整体水平的重要条件,但是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农业机械化水平是不平衡的,经测算: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农业机械化与农业经济增长的灰色关联度分别为0.726131、0.79956、0.882031.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经济实现了持续较快的增长,但区域间农业发展不平衡问题仍较为突出。基于1978—2017年31个省区市的农业劳动力投入和经济产出数据,利用泰尔指数从南北方、东中西部2个维度测度中国区域农业经济发展差距及其结构特征。结果表明:从区域间发展差距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南北方农业经济发展差距不断缩小,东中西部的发展差距是现阶段中国农业经济发展差距的主要来源;从区域内部看,南方地区内部省际农业经济发展差距较大,西部地区内部省际发展差距大于中部和东部地区。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2003-2017年15年间的样本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综合分析了区域经济增长和体育产业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体育产业发展水平对区域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各区域体育产业发展水平与区域经济增长存在显著差异性,其中在东部和西部地区的促进作用较明显,且西部地区促进效果高于东部地区;不论在东、中和西部地区增...  相似文献   

11.
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和测算   总被引:35,自引:12,他引:35  
本文通过设置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专家评价法和层次分析法,建立农业现代化综合水平评价模型组测算模型,对改革开放以来(从1980-2008年)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进行定量测算得出,全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水平整体上处于上升趋势,东中西部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差距明显,东部地区高于中部地区,而中部地区高于西部地区.提出了加快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对策:增加对农业的投入,东部地区加快向技术集约型和资金集约型转变,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中部地区在确保国家农产品供应安全的基础上,走技术、劳动密集型的农业现代化之路,西部地区应走节水农业、生态农业和特色农业的劳动、技术密集型的农业现代化之路.  相似文献   

12.
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定量综合评价   总被引:36,自引:4,他引:36  
采用多指标综合分析方法,建立中国农业现代化指标体系评价模型。对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进行了定量评价。结果显示:1980-2003年,总体上,中国农业现代化水平呈上升趋势,农业现代化区域发展总体水平表现为东部最高,中部次之。西部最低。  相似文献   

13.
创新水平能否支撑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是事关现代化经济体系构建成败的关键。在对我国各地区的创新水平和现代化经济体系完善程度进行量化考察的基础上,分别从创新的区域效应和溢出效应的双重角度,通过构建非空间面板模型和空间面板模型,实证检验了创新水平能否支撑我国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问题。研究结果表明:从创新的区域效应来看,全国、东部和中部地区的创新水平能够支撑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建设,西部和东北地区对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建设不显著。但是,从创新的溢出效应来看,在全样本下,全国各地区的创新水平对邻近地区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支撑作用不显著。分样本情形下,东部和中部地区的创新水平促进本地区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并且也能够一定程度支撑邻近地区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西部地区的创新水平对本地区和邻近地区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支撑作用均不显著;东北地区的创新水平既抑制邻近地区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也对本地区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支撑作用不显著。  相似文献   

14.
县域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分析(Ⅰ)——类型与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分别位于我国东部、北部、西部的常熟、公主岭、昌吉这三个县域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类型和结构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析表明:常熟市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属农业自然资源相对短缺、农村人力资源相对丰富、农村经济相对发达类型,其农业结构和种植业结构的演化相对滞后;公主岭市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属农业自然资源相对丰富、农村人力资源相对短缺、农村经济相对发达类型,其县域产业结构相对滞后;昌吉市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属农业自然资源相对丰富、农村人力资源相对短缺、农村经济相对发达类型,其农业结构的演化相对滞后。  相似文献   

15.
以滇东南典型岩溶湿地普者黑流域为研究对象,在确定区划目标前提下,在区域生态环境调查基础上结合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工具,从生态环境敏感性、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以及区域发展优势度3个方面,明确生态环境敏感性和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的区域分异规律,将研究区划分为3个大区、6个亚区,并在此基础上划分普者黑流域的生态功能区,明确各个小区的主要生态问题及其发展方向。研究结果表明:西部农林生态农业建设功能区的农业生产结构低下,区域经济发展需以水源保护为前提;东部生态旅游功能区的生计模式搭配不合理,区域应将生态环保理念与经济发展结构相结合;南部湿地生态保护功能区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功能突出,但工业污染严重,控制区域工业污染同时应采取相应水土保持措施。  相似文献   

16.
文摘园     
我国建立不同层次、 各具特色的三个经济地带 “七五”计划草案对我国东部、中部、西部三个经济地带的发展作了规划。要求它们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和发展相互间的横向经济联系;逐步建立以大城市为中心的,不同层次、规模不等、各有特色的经济区网络。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探索三峡库区农业经济发展的空间分布特征,同时避免库区的贫困化,进而从经济地理维度来探寻农业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找到科学决策的支撑点。采用地统计分析工具GEODA95i、ARGIS9.3,对三峡库区重庆段的22个区县2004—2012年农业发展状况进行了总体和局部的空间布局分析。结果表明:1)三峡库区总体空间布局。在东西方向上,农业GDP增加值的拟合值呈现的倒U型,即中部农业发展水平高,东部农业发展水平远远高于西部;在南北方向上,三峡库区北部的农业发展水平略高于南部。2)三峡库区局部空间布局。三峡库区高高集聚类型的区域主要位于三峡库区的中部,低低集聚类型的区域主要位于重庆主城的九龙坡区、沙坪坝等区域。低高区域与高低区域大部分分布在库区南部地区。  相似文献   

18.
立足于中国西部大开发的宏观局势,强调依靠科技进步,加快西部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在推动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性,分析了西部农业及农村发展的现状及特点,从全国农业农村经济的总体发展、西部和东部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以及农业生态现状等角度指明科技发展相对缓慢是制约西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进而从科技体制、科学研究、技术推广、加强教育、吸引人才等方面提出了加快西部农业科技教育发展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9.
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深入探究特色农业多功能特征及其权衡协同关系,是促进高原山区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以云南省129个县(市)区为研究单元,从农产品生产、生态调节、经济振兴、社会保障4个功能维度构建高原特色农业功能评价指标体系,利用Spearman法、双变量局域空间自相关等方法测度2010—2020年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多功能水平及权衡与协同关系,并运用K-means聚类法划分高原特色农业多功能分区,提出相应的优化发展路径。结果表明:1)高原特色农业多功能是“全球—国家”层次多功能在小尺度区域实际情况的具体反映。各功能在时空格局上存在差异,生产功能先增强后趋于不变,生态、经济功能稳定增强,社会功能小幅度波动。生产、社会功能水平由经济核心区向外递减;生态功能强弱两极分化明显,“东北低,西南高”;经济功能显著提高,总体呈“中心高,四周低,高值区散落分布”的空间格局。2)2010—2020年各功能间权衡区数量减少,各功能区由散落分布逐渐形成集群分布。生产与生态功能逐渐向协同发展转变;生产与经济功能权衡协同关系稳定;经济分别与生态和社会功能间以权衡关系为主;社会功能与生产、生态功能权衡协同关系逐渐形成东部L-L低位协同区和西部H-H协同区两个功能区集群;3)以县(市)区为单位,将云南省划分为农业生产集中区、生态优化调节区、经济振兴先行区、城乡优化发展区4个特色农业多功能分区,并提出相应的优化发展路径。本研究可为云南省特色农业发展以及其他地区的农业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农业保险可有效降低农业生产中的意外风险,对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为了对我国“十二五”以来的政策性农业保险绩效进行评估以发现现实问题,依据科学性、合理性和经济性原则,从保障水平、政府补贴水平、发展力水平以及减贫能力水平4个维度选取12个二级指标,利用熵权-TOPSIS方法构建政策性农业保险绩效评价体系,对2011—2020年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绩效进行评估,并从空间和时间维度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近年来各省份政策性农业保险绩效得分逐年上升,但表现有所不同,绩效最好的3个省份为安徽省、内蒙古和吉林省;我国农业保险区域发展不平衡,西部地区的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发展弱于东部、中部地区,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会弱化农业保险对边远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农业生产的保护作用,有可能还会加剧区域经济发展失衡。最后,依据结论提出加强农业保险需求端建设、改进农业保险补贴范围、完善监管评价反馈互动机制和完善绩效补贴评价体系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