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麦赤霉病是小麦的重要病害,对于该病害的防治,除选用抗耐病品种外,主要还是依靠小麦扬花期的化学防治。目前,小麦赤霉病的防治主体药剂仍为苯并咪唑类农药、多菌灵及其复配剂。随着近年来赤霉病的流行和用药次数的增多,赤霉病抗性菌株逐年推高。因此,寻求新的药剂防治小麦赤霉病已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2.
2012年金坛地区小麦赤霉病大流行,该文根据当地小麦品种、生长发育情况,介绍小麦赤霉病发生危害情况及流行因素,调查了不同农药品种、不同用药次数等对赤霉病害的防治效果,并分析总结出相关的防治心得体会。  相似文献   

3.
不同药剂及施药技术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近年来,长江中下游麦区小麦赤霉病流行频率高,危害重,小麦赤霉病菌对苯并咪唑类多菌灵及其复配剂已产生明显抗性,防效下降,笔者从在小麦赤霉病已登记和尚未登记的杀菌剂品种中选择了6大类16 个农药品种,按推荐用量进行比较试验,筛选对小麦赤霉病抗性菌株高效的防治药剂,同时对最佳施药时期、用药次数、防治间隔期进行试验。结果表明:咪鲜胺、氯啶·戊唑醇、戊唑·咪鲜胺、氰烯菌酯·戊唑醇4 种药剂对小麦赤霉病有良好的防控效果好,防效均在80%以上,可作为替代多菌灵防治小麦赤霉病的首选药种。戊唑·多菌灵、咪鲜·多菌灵、戊唑醇、申嗪霉素、氰烯菌酯5 个药剂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控效果在70%~80%,相当或略优于多菌灵处理,可作为防治小麦赤霉病交替使用的药种,其中申嗪霉素作为抗菌素类药剂,对减少化学药剂使用量,减轻环境压力具有重要意义。试验同时明确了在小麦赤霉病发生年份,防治小麦赤霉病用药1 次的最佳施药期为小麦扬花初期,最佳用药次数为扬花初期、间隔5~7天用药2次,最佳防治间隔期为5~7天。  相似文献   

4.
在感病品种和中等肥力土壤条件下,分析40%戊唑·多菌灵悬浮剂不同用药次数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效果及对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40%戊唑·多菌灵悬浮剂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效果随着防治次数增加而提高,同时产量增加。其中于扬花10%、扬花100%各喷药1次防效较好,具有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5.
为明确药剂防治小麦赤霉病的田间应用技术,比较研究了不同用药次数和时期、不同施药器械及水量、6种杀菌剂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效。结果表明,杀菌剂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效果随着防治次数增加而提高,于扬花10%、扬花100%时各喷药1次,防效理想;采用电动喷雾器、机动弥雾机防治小麦赤霉病效果较采用手动喷雾器显著提高;50%甲硫·戊唑醇悬浮剂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效在6种杀菌剂中最佳,其适宜药量为750~900 m L/hm~2,在小麦病情稳定期,2016年和2017年的防效为76.9%~87.0%,且对小麦生长安全,增产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6.
不同药剂及用药次数预防小麦赤霉病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12—2015年小麦赤霉病在铜陵市3年重发,给广大农户造成了严重损失。为明确药剂种类和用药次数对预防小麦赤霉病的田间效果,2016年对小麦赤霉病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48%氰烯菌酯·戊唑醇、20%烯肟·戊唑醇等防效较好,可作为小麦赤霉病的防治主推药剂;2次用药防效要明显好于1次用药,2次施药时间分别宜在扬花初期和药后7 d。  相似文献   

7.
在感病品种和中等肥力土壤条件下,分析25%氰烯菌酯悬浮剂的不同用药次数防治小麦赤霉病的防效及产量。结果表明: 25%氰烯菌酯悬浮剂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效果随着防治次数增加而提高,同时产量增加。其中于扬花10%、扬药100%各喷药1次较好,具有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8.
戊唑醇防治小麦赤霉病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明确戊唑醇防治小麦赤霉病的田间应用技术,感病品种在中等肥力土壤、天气等条件适合小麦赤霉病发生时,比较研究80%戊唑醇可湿性粉剂(WP)不同用药次数及不同施药器械对小麦赤霉病感病品种病害防效、小麦产量及小麦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戊唑醇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效果随防治次数增加而提高,同时产量增加2%~30%,喷施3次药剂处理小麦,DON含量显著低于其他处理。采用电动喷雾器、机动喷雾器于小麦未扬花期喷施药液1次较采用手动喷雾器可显著提高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效和小麦产量,但对小麦DON含量无明显影响。因此,生产上小麦赤霉病流行年份应用80%戊唑醇WP防治,宜采用电动喷雾器或机动喷雾器于扬花10%、扬花100%各喷药1次,防效理想,具有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9.
王亚梅 《现代农业科技》2010,(11):166-166,169
咪鲜·甲硫灵防治小麦赤霉病效果研究表明,咪鲜·甲硫灵防治小麦赤霉病效果较好,一般发生年份用药600~900 g/hm2即可;小麦赤霉病已对多菌灵产生抗药性,建议停止使用多菌灵防治小麦赤霉病。  相似文献   

10.
为验证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最佳用药时间,确保取得良好的防治效果,特进行了两次用药不同间隔时间对小麦赤霉病田间药效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防治药剂和第1次防治时间相同的条件下,间隔4~10d后第2次用药,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效基本相近,没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1.
为探索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有效用药适期,进行了两种不同药剂的适期用药试验。结果发现,预防小麦赤霉病的关键期是小麦扬花期;影响小麦赤霉病流行的最关键因素是小麦扬花期的温度、湿度。  相似文献   

12.
为比较几种杀菌剂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进行了不同药剂和不同用药次数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效比较试验。结果表明:5种试验药剂2次用药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效均比1次用药好,且均对小麦生产安全,其中以27%戊唑·噻霉酮水乳剂2次用药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效最佳,其病穗率防效和病指防效分别为86.36%和92.99%。  相似文献   

13.
不同药剂及不同施药次数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效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设计了肟菌·戊唑醇、富力库、多菌灵、氰烯菌酯、己唑醇、氰烯己唑醇、甲基硫菌灵、戊唑醇、丙环唑、三唑酮等10种药剂及不同用药次数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效试验。结果表明:肟菌·戊唑醇对于小麦赤霉病的防效最好,其次是氰烯菌酯;在没有降雨的情况下,防治赤霉病只要选对最佳喷药时机,一次施药就能进行有效的防治。  相似文献   

14.
通过开展众美佳(23%戊唑·咪鲜胺EW)不同用药时期和不同用药次数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效比较试验,结果表明,众美佳用药量750mL/hm~2,在小麦扬花初期2次用药(即扬花初期施药1次,间隔5~7d再施药1次)效果最好。在小麦赤霉病大发生年份,要适当增大用药量或增加用药次数。  相似文献   

15.
<正>一、南和县小麦病虫害发生情况南和县大田种植主要以小麦、玉米一年两熟为主,小麦种植面积32万亩,主要病虫害为红蜘蛛、吸浆虫、蚜虫、锈病、赤霉病、白粉病等,其中对小麦会引起明显减产并容易大面积发生的防治对象是吸浆虫、蚜虫、锈病、赤霉病。二、农民常规用药存在的问题1、施药次数多,费工费时。农民在小麦中后  相似文献   

16.
一、病虫害综合防治 小麦拔节期以后是多种病虫发生危害的高峰,小麦拔节期是白粉病、全蚀病和根腐病等防治的关键时期;小麦抽穗扬花以后是小麦白粉病、蚜虫、锈病、叶枯病、吸浆虫和赤霉病防治的关键时期;小麦灌浆期是黑胚病防治的关键时期,郑麦366黑胚病很轻,不需要防治.病虫害防治应根据病虫发生情况,品种抗性,确定防治对象和时期.要选用高效低毒农药防治,提倡综合防治,推广杀虫剂、杀菌剂混合使用,减少用药次数,降低用药成本.  相似文献   

17.
为验证植保无人机和助剂是否可提高农药对赤霉病防控效果, 以及为大田防控小麦赤霉病筛选效果较好的药剂进行试验。结果表明, 添加助剂可显著提高各农药对小麦赤霉病的控制作用;使用植保无人机防控小麦赤霉病的效果优于担架式喷雾器和人工喷雾等传统方式;农药添加助剂并使用无人机喷药组合下, 小麦赤霉病发病最低。因此, 利用植保无人机防控小麦赤霉病是可行的, 这为大面积推广无人机防控小麦赤霉病提供试验支撑。小麦扬花初期防治1次, 在黄熟期前的调查结果表明, 供试药剂之间差异不显著, 表明在小麦赤霉病大发生年, 仅防治1次的效果差异不大, 需增加防治次数。  相似文献   

18.
为筛选出防治小麦赤霉病的高效、经济、安全药剂品种,改善在小麦赤霉病防治中因大量使用多菌灵而造成的抗药性问题,特进行了6种药剂及不同施药次数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效比较试验。结果表明,于小麦扬花初期施用27%戊唑·噻霉酮EW 450 mL/hm~2或48%氰烯·戊唑醇SC 800 mL/hm~21次,8 d后再施药1次,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效较好。因此,建议在小麦生产中,用这2种药剂替代多菌灵或与多菌灵交替使用,以高效防治小麦赤霉病。  相似文献   

19.
该文介绍了小麦赤霉病在芜湖市发生情况,发病分析其发病原因,并提出了防控建议。主要包括拓宽秸秆利用途径、加大农业防治措施、合理用药、抓住防治适期等,为综合防治小麦赤霉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为了有效防治小麦赤霉病,筛选出安全有效的药剂,本研究选用3种杀菌剂对小麦赤霉病进行防治。结果表明,40%多菌灵悬浮剂、80%多菌灵·戊唑醇可湿性粉剂和40%丙硫·戊唑醇悬浮剂在赤霉病暴发初期的小麦扬花阶段用药1次,防治效果可达到92%以上;同时,这3种杀菌剂对小麦无药害,可以大面积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