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确保露天金属矿山土地复垦工作顺利进行,调整好矿山开发建设与生态保护的关系,达到矿山开发建设和保护生态环境双赢的目的,选取正确的复垦方向是必要的。依据对破坏土地的调查和预测、矿业活动对生态环境影响的分析、土地复垦的要求和破坏的土地进行适宜性评价,对于土地的复垦宜耕宜林方向进行探究,为矿区土地利用规划提供科学依据,为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的绿色矿山服务。  相似文献   

2.
保证金制度(或称执行保证金制度)是环境管理的经济手段之一,为了完善我国现行矿区土地复垦制度,有必要探讨保证金制度在矿区土地复垦管理中的应用。本文采用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方法,在探讨矿区土地复垦目标及其实现度评价的基础上,借鉴国外复垦管理经验,对构建适合我国矿区情况的保证金制度经济模型进行了尝试,并模拟应用了保证金制度经济模型。  相似文献   

3.
土地损毁程度分析是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复垦方向确定、复垦工程措施制定的重要前提。煤矿开采造成的损毁土地具有位置集中、涉及地类多、面积大等特点,因此,正确合理的土地损毁程度分析对于提高复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土地复垦方案编制实例的研究表明,研究者利用ArcGIS软件可以准确高效的获取煤矿塌陷损毁土地的损毁程度情况,为土地复垦后续工作的开展提供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4.
胡家梁 《山东饲料》2015,(5):190-191
土地损毁程度分析是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复垦方向确定、复垦工程措施制定的重要前提。煤矿开采造成的损毁土地具有位置集中、涉及地类多、面积大等特点,因此,正确合理的土地损毁程度分析对于提高复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土地复垦方案编制实例的研究表明,研究者利用Arc GIS软件可以准确高效的获取煤矿塌陷损毁土地的损毁程度情况,为土地复垦后续工作的开展提供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5.
黑岱沟露天煤矿排土场植被人工恢复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露天煤矿排土场植被人工种草复垦进行了研究。选用当地常见的草本植物,测定了植物的出苗率、盖度及越冬率等,观测比较了不同植物在人工种草原垦中的表现,评价了各种植物对矿区土地复垦的适用性。通过植物盆载试验,比较了排土场不同土壤的肥力状况,提出了矿区植被人工恢复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6.
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是践行可持续发展建立和谐社会要求的重要措施之一,而以往测绘技术难以全面有效的检测矿区环境破坏情况以及复垦区域的恢复工作。本文据此进行分析重点阐述了现代测绘技术,如3S、GPS、GIS、DTM等对于促进矿区生态环境的检测和提升环境保护的作用,是当前与未来测量人员科研和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7.
平果一靖西铝矿区在广西矿产分布和发展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矿区及周边土地污染和生态环境破坏较严重,急需实行土地复垦和生态恢复。针对矿区出现的耕地数量减少、土地质量变差、生态破坏严重、矿区复垦缺乏标准和规划等问题,可发挥桑树耐旱、耐寒、耐瘠薄、耐一定盐碱,生长快、生长量大、再生能力强的特点,采取"桑树+生态循环利用"模式,综合利用蚕桑生产副产物,建设桑树矿区复垦试验示范基地,提高矿区复垦的经济效益和实现生态循环利用。"桑树+生态循环利用"是适合平果一靖西铝矿区的矿区复垦新模式,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8.
采用文献调研法,以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马来群岛和印度尼西亚的矿区复垦执行保证金制度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了这些国家矿区复垦执行保证金制度的配套制度和核心内容,进而分析总结出其共同特征,为我国改革矿区复垦制度,建立复垦执行保证金制度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葛琳  史科 《山东饲料》2013,(8):19-21
煤炭是工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一种能源资源。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给人类带来巨大经济效益,同时也引起了一系列环境与社会经济问题。尤其是对土地资源的破坏,严重影响矿区经济发展以及人民正常的生产、生活。煤矿区土地利用研究逐渐成为社会焦点,这对于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促进矿区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本文基于生命周期理论分析了煤矿开采各个阶段矿区土地利用进程特点及其生态环境效应;论述了采后矿区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含义及意义,并分析了采后矿区土地利用的特点。提出了矿区土地利用多元化发展的思路,使采后矿区土地资源得以可持续利用。以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作为试验区,通过对贾汪区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及矿区生态环境效应展开研究,分析了试验区土地利用驱动力与土地利用变化的关系。研究结果不但对采后矿区土地利用可持续发展具有指导意义,而且对其它类型矿业城市的土地利用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草地资源生产适宜性评价技术体系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孟林 《草业学报》2000,9(4):1-12
以草地资源的生物学和生态经济学为主要依据,以草地资源开发活动的一致性、草地资源生产力水平的一致性、生产限制因素与其改造措施的一致性为主要衡量标准,首次建立了以草地资源生产适宜类、适宜程度(或等级)和限制型为三级的草地资源生产适宜性评价系统。并在此基础上,运用判别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判法,建立数学模型,并以WINDOWS为操作平台,以AC-CESS为系统开发工具和语言,建立了具有良好的操作界面、分明的层次结构和集草地资源属性管理和生产适宜性评价于一体的计算机辅助评价模式软件,实现了草地资源生产适宜性评价,是行之有效的定量化、模型化、初步程序化评价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11.
建设绿色矿山理论模型的构建是在社会的和谐、可持续和系统发展的背景下,围绕矿山企业核心开采业务与其他相关业务,资源有限性与企业长期可持续发展、矿区资源开采与生态环境的长期和谐共存等问题进行综合考虑的。矿区评价体系理论模型,同样需要在和谐管理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系统论的指导下进行。  相似文献   

12.
尹可 《畜牧市场》1999,11(12):40-41
全人类,尽管语言不同,肤色各异,但却有一个共同的母亲———土地。保护土地就是保护我们的母亲。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繁衍的根本,是不可再生的资源。是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自新的《土地管理法》颁布实施后,对国土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土工作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任务更加艰巨,切实管住管好土地,更好地服务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是国土管理部门肩负的重大历史使命。如何为地方经济建设提供用地服务,推进土地管理方式和利用方式的转变,强化土地资产管理,加大土地执法监察力度,大力开发复垦土地,努力确保耕地总量动态平…  相似文献   

13.
土地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物质基础,是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缓解人地矛盾,促进资源、环境、人口、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本文在土地可持续利用基本内涵的基础上,就目前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的指标体系构建、指标权重确定、评价方法选择等问题进行小结,为今后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4.
石灰岩矿山植被恢复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矿山开采引发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导致矿区生态退化与环境污染,严重制约了矿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系统分析了都江堰拉法基水泥有限公司石灰岩矿山的自然条件,并结合现场调查和植被恢复技术,提出了石灰岩矿山植被恢复中植物选择的原则、植被恢复模式以及相关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5.
以山东省日照市土地整理项目为例,实证研究了GIS空间分析法和多因子综合评价法相结合的土地适宜性评价方法在土地整理中的应用和效果。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有效地划分土地质量等级及其范围,为土地整理项目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矿产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发展对矿产资源需求的不断增大。长期以来,由于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中忽视了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使本已十分脆弱的矿山生态环境问题更加严重,严重影响和制约了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文章中通过分析矿山因开采而产生及诱发的地质灾害的类型、成因及防治,总结了闭坑后潜在的灾害类型及其可能对已复垦土地产生的危害。最终研究了自然原因诱发的地质灾害防治投资机制、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防治投资机制和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投资机制。  相似文献   

17.
浅析矿山由于矿产资源开发历史久远"矿山工程活动量大"环境和矿山地质构造复杂等原因引发了较多的矿山地质灾害问题。通过分析和评价浅析矿山的不科学开采所造成的问题,其中重点分析和评价矿山活动对地形地貌地貌、人文景观、土地资源、地下水环境等造成的影响、破坏和加剧、诱发地质灾害发生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国家将拟定一些方案,实施一些治理工程。治理工程的实施,将有利于改善浅析矿山地质环境,从而实现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以马海地区土地质量特点入手,结合经济环境探讨农业区域经济发展问题。技术路线:进行农业资源评价,确定其生产、经济、土地适宜性;在评价基础上,结合资源状况和经济区位等发展要素,确定发展方向和具体思路。具体思路:调整农主牧辅为牧主农辅,围绕草地畜牧业发展草产业、枸杞鸡、盐碱羊、奶牛业,培育黑枸杞产业等。  相似文献   

19.
矿山开采引发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导致矿区生态退化与环境污染,严重制约了矿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系统分析了都江堰拉法基水泥有限公司石灰岩矿山的自然条件,并结合现场调查和植被恢复技术,提出了石灰岩矿山植被恢复中植物选择的原则、植被恢复模式以及相关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20.
<正>我国拥有大量的矿产资源,各地区的矿山开发项目使区域经济水平得到了快速提升,但是对当地环境带来了严重危害,其中水土流失最为明显。实践表明,矿山治理中,最有效的治理手段是植树造林、沟渠治理等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随着相关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及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普及,水土保持技术已成为矿山开发治理的研究热点,必须要从根本上解决应用土地复垦、水土保持与生态重建技术相结合,实现经济和生态效益双重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