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张莉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1):19457-19458,19512
[目的]研究近60年济南冬季的气温变化特征。[方法]选取1951~2010年济南地面观测站冬季月平均气温、最高和最低气温资料,采用线性趋势、5年滑动平均、距平等统计分析方法,对近60年来济南冬季平均气温、最高和最低气温变化特征进行分析,探讨其历史演变趋势及年代变化特征。[结果]近60年来济南冬季平均气温、最高、最低气温均呈波动式缓慢上升态势,升温态势明显,尤以最低气温增幅最大,说明最低气温的变化比最高气温更敏感,冬季气候变暖主要来自最低气温升高的贡献。从年代变化来看,冷冬大多出现在70年代以前,之后呈明显减少趋势;相反,在70年代之后暖冬呈增长态势,暖冬现象在2000年以后有所减缓;20世纪50~90年代冬季气温呈现台阶式增暖趋势,进入90年代冬季平均气温出现跳跃增暖态势,进入21世纪气温呈现回落趋势,但冬季气温整体还是呈上升趋势。济南人口增加,使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热岛效应加剧,是济南气候变暖的一个重要因素。[结论]该研究为了解济南地区的长期气候变化趋势及其是否与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相一致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近60年长春冬季气温变化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高锋  王宝书  孙鸿雁  王乙汀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9):14234-14236
利用长春测站地面气温资料、850 hPa高度场温度资料,分析了长春地面平均气温、最低气温和850 hPa高度上温度的变化。结果表明,冬季变暖的主要特征为最低气温变暖最明显,冬季最低气温的升温趋势明显高于年平均气温和冬季平均气温,在冬季的3个月中2月份的增温趋势最明显;在近10年中,趋势倾向达到最大值。通过相关计算,冬季最低气温与冬季平均气温的相关系数达到0.928;随年代增加低温日数明显减少,与冷冬、暖冬有较好的一致性,而冬季平均气温的升温趋势不如年平均气温明显,表明其他季节的贡献也比较高。长春市的增温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长春冬季平均气温对年平均气温的方差贡献率达到14%。850 hPa高度上冬季平均温度及年平均气温均呈现升温趋势,50年来冬季升温趋势是0.19 ℃/10年,年平均气温升温趋势是0.48 ℃/10年,可见冬季平均气温和年平均气温都呈现升温趋势,冬季升温趋势没有年平均气温升温明显;分析了850 hPa高度上冬季平均气温与地面冬季平均气温相关显著,表明地面和对流层低层同时变暖。  相似文献   

3.
利用经验正交函数法浅析中国冬季气温异常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1951~2000年中国160个测站的冬季平均气温距平进行了EOF分析,得到了对中国160个测站冬季气温变率贡献最大的4个主要模态的空间分布型以及它们相应的时间序列演变结果。结果表明:第一、第三模态主要反映了东北、内蒙古及新疆北部冬季气温异常的变化特征,第二模态主要反映了西南、华南冬季气温异常的变化特征,第四模态主要体现了我国冬季气温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这4个模态的累积方差贡献达到79%以上。第一、第二和第三模态的方差贡献较大,并且时间系数振幅变化较大,说明这3个模态表现相对较强;第四模态的时间系数振幅变化较小,说明这个模态相对较弱。  相似文献   

4.
兴宁市冬季气温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兴宁站建站后50年(1960—2009年)冬季气温资料,对兴宁市冬季平均最高、最低气温、平均气温、极端最低气温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结果表明:冬季平均气温的线性增长率为0.253℃/10 a,20世纪90年代冬季气温开始急剧升高;冬季平均最高气温线性增长率为1.9℃/10 a,冬季平均最低气温线性增长率为4.7℃/10 a,表明冬季平均气温的升高,其主要贡献因子为平均最低气温的大幅升高;冬季极端最低气温的线性增长率为0.458℃/10 a,远大于冬季平均气温的线性增长率。  相似文献   

5.
孙军鹏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1):6693-6696
利用国家气候中心整编的1951~1999年逐年全国160站及西北地区29站的月平均气温资料,求距平及均方差,并采用经验正交函数(EOF)分解得全国及西北冬季气温特征向量典型场的分布,在全国气候背景下分析西北冬季气温的年代际、年际变化规律和特征.结果表明,全国冬季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到70年代末期,全国偏冷,尤其是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冬季偏冷强度最大;70年代末期以后气温逐渐回升,80年代中期后气温回升幅度最大,到90年代全国大部分地区异常偏暖.西北地区冬季气温近49年的变化与全国极其相似,50、60年代偏冷,70年代中期以后气温回升,并进入暖冬期;80年代后冬季气温增暖趋势与全国相一致,但强度要比全国的平均大.  相似文献   

6.
利用全南县1959~2007年逐日平均气温、最低气温和最高气温资料,运用线性回归、M-K突变检验等方法对近48年全南冬季季平均气温、季平均最低气温、季平均最高气温和极端最低气温等要素的主要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48年全南冬季平均气温、季平均最低气温和极端最低气温均呈明显增温趋势。季平均气温前30年稳定少变,但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增温明显;季平均最低气温则呈稳步增高态势,近48年季平均最低气温每10年约增温0.4℃左右;而冬季平均最高气温基本呈波浪振荡态势,其增温趋势不明显;极端最低气温的年际振幅较大,但总体呈阶段性上升趋势。冬季季平均气温增温的突变点大约出现在1994年;而季平均最低气温增温的突变点比季平均气温早,出现在1986年;极端最低气温增温的突变点出现时间最早,大约从1983年开始极端最低气温明显上升。  相似文献   

7.
采用1948—2019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东北亚地区在年际尺度上的冬季气温年际变化特征、大气环流和海温因子。结果表明:在年际时间尺度上,东北亚冬季气温具有一致型变化特征和东北—西南反相的变化特征。东北亚冬季气温一致型变化主要是北极涛动通过东亚大槽来影响的,北极涛动增强(减弱),环流的经向性减弱(加强),东亚大槽减弱(加强),偏北气流也随之削弱(加强),导致冬季气温一致升高(降低)。与气温东北—西南反相型变化有显著联系的因子是厄尔尼诺,厄尔尼诺主要是通过影响太平洋西部型的强度对东北亚冬季气温产生影响。当发生厄尔尼诺(拉尼娜)时,太平洋西部型处于正(负)位相,中纬度地区西风气流增强(减弱),环流的经向性减弱(增强),东亚冬季风减弱(增强),东北亚的西南地区偏暖(冷);而东北亚的东北地区受到西风(东风)异常的影响,气温偏冷(暖)。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明安徽省淮河流域冬季气温变化及其对温室蔬菜生产的影响,采用SPSS和EXCEL软件,对安徽淮河流域霍山、蚌埠、亳州3站历年一月气温资料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一月份平均气温,年极端最低气温呈现增高趋势.研究结果可为淮河流域冬季温室蔬菜高产、减灾和降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近50年苍山冬季的气温变化特征。[方法]选取1961~2010年苍山地面气象观测站冬季气温资料,采用相关性系数、Fisher最优分割法、5年滑动平均等统计分析方法,探讨近50年苍山冬季气温变化特征。[结果]从1961年以来,苍山县冬季平均气温、最低、最高气温均呈波动式缓慢上升趋势;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冬季气温开始明显跃升,正距平出现频率增加了3.5倍。[结论]苍山地区50年来的气候变化趋势与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相一致。  相似文献   

10.
盘锦市近50年冬季气温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杨文艳  张大为  王丽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1):10107-10108
利用近50年(1957-2006年)冬季盘锦大洼站的气温资料,对盘锦冬季平均最高、最低气温、平均气温及逐旬平均气温的演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结果表明,盘锦冬季季平均气温年际变化呈上升趋势,不同年代呈现出不同的年代际变化特征;盘锦冬季平均最低气温上升是盘锦冬季气温升高的主要因子;冬季平均气温在整个研究时段中,除存在明显的4年左右的振荡周期和6—8年的周期外,还存在14—16的较长周期。并表现出不同年代的周期特征。  相似文献   

11.
施用锰锌肥对冬小麦体内营养元素浓度的效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了石灰性缺锰(DTPA-Mn=3.54ppm)土壤施用锰、锌肥对冬小麦体内氮、磷、钾、钙、镁、铁、锰、铜、锌和钠浓度季节性变化和分布模式的效应。结果表明,随冬小麦生长发育的进程,磷和钾明显降低,镁、铁、锰、铜、锌趋于升高,在拔节期以前取样和分析测定对大多数元素的营养诊断和施肥是适宜的。在同一生育期,不同元素的浓度分布模式不同,移动性相近的元素分布模式大致相似。在不同生育期,钙和锰的浓度分布模式稳定,不受施锰、锌肥影响;钾、铁、铜、锌则因施锰、锌肥而改变;磷在开花期和收获期及氮、钠在收获期的浓度分布模式也随施锌肥而改变。  相似文献   

12.
本文研究了山东省李属植物的分类与分布,确认本省共有12种1变种,其中1种为新记录。文中编制了分种检索表,并列出了文献及标本引证,分析了区系成分。这对于指导本省鼠李属植物的分类鉴定和资源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应用2008年1~5月在日光温室内自动气象站取得的辐射、气温等资料及同一时期周围环境中天空状况、气温、风速资料,从温室获取辐射能量和温室能量散失两方面入手,分析了日光温室内的辐射特征,初步探讨了温室内辐射与气温、地温的相互影响,分析外界环境气温、风速对温室内散热的影响特征,对温室内温度条件进行初步预估.结果表明,温室辐射受到天空状况的影响显著,在白天太阳辐射是温室气温变化的主导因子,夜间温室散热与外界气温关系密切,温室地面土壤对温室小气候的稳定起了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4.
栽培措施对冬小麦根系及其活力和植株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32,自引:1,他引:32  
 试验结果表明,深耕、种植密度、灌水、不同时期施肥灌水等栽培措施皆影响冬小麦的次生根数、根干重、根分布、根活力、根吸收能力及植株地上部分性状。小麦根系对环境条件或栽培技术具有适应性和“自动调节能力”。追施肥水对根系活性具有近期效应。后期根系活力(TTC还原强度)与叶片衰老指数和产量性状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江西地处中亚热带,具有优越的自然资源优势,适宜发展一年三熟的耕作制度。然而江西目前存在大量冬闲田。旱地冬季农业尤为薄弱,白白浪费了宝贵的光、热、水、土资源、为了发挥资源优势,挖掘生产潜力,作者于1986~1989年在江西南昌进行了三年定位试验,对开发江西旱地冬季农业、建立新型耕作制度体系的理论和技术进行了研究和探讨。表明在江西旱地上进行冬季农业开发,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为了更准确地评价耕作制度。避免人为的、主观的影响和干扰,文章运用模糊数学的原理,采用“等量齐观法”对8种复种方式的生产力及效益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其综合效益的大小顺序为:FS_7>FS_6>FS_8>FS_4>FS_5>FS_2>FS_1>FS_3>。但这一评价方法还有待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相似文献   

16.
用主成分分析法分析河南省新乡市1971~2000年冬季温度的变化,并用相同方法分析冬季每个月主成分,得出了影响每个月的温度的主成分。  相似文献   

17.
文章在总结国内外学者对EKC曲线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山东省1981~2007年的经济和环境数据,通过建立人均实际GDP与污染物排放量之间的对数和多项式模型,具体分析了典型环境指标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山东省在研究时段内(1981~2007),工业废水排放量与人均实际GDP之间呈倒"U"型关系,而SO2排放量、烟尘排放量及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量与人均实际GDP之间呈"三次曲线"关系。  相似文献   

18.
山东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山东省总需水量日益增多,水资源供求矛盾将日趋突出,集中表现为淡水资源日益缺乏各水环境与生态环境的恶化。本文简要的介绍了山东省的水资源状况并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分析了山东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同时提出了解决水资源问题的一些对策与措旌。  相似文献   

19.
本试验以12个抗旱性不同的冬小麦推广品种为材料,从形态、解剖等方面研究了小麦品种间抗旱性的差別及一般特点。结果表明:植株较高,旗叶较窄长,旗叶面积抗旱系数大,叶片长宽比大、茎秆较细,茎及叶鞘内维管東数目较少,叶片内维管束密度较大是抗旱性较强的性状标志。干旱条件下,栽培措施相同,能形成较大的群体,亩穗数较多,光合面积较大和形成较多生物产量的品种其抗旱性强,经济产量高。结合文献,文中还讨沦了小麦抗旱性的复杂性,并初步提出了抗旱的小麦品种材料可分为“原始抗旱”及“改良抗早”二种类型。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