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板栗主要栽培品种的分子鉴别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应用RAPD分子标记手段,研究板栗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建立了板栗品种RAPD标记的标准程度,以及板栗品种种的DNA指纹数据库,并为板栗品种鉴别提供了准确、可靠的标准方法,46个板栗品种的样品的DNA,用16个引物进行扩增反应的位点总数为119个,产生69个多态位点,建立了46个板栗品种的DNA指纹数据库,并分析出这些板栗品种分子鉴别的最优化引物组合。对特定的引物组合,计算品种间的遗传距离矩阵,从而确定引物组合对这些品种鉴别的特异性。  相似文献   

2.
分子标记在林业辅助选择育种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主要阐述分子标记在林木辅助选择育种中的应用。利用多种分子标记(RAPD,RFLP,AFLP,STS,SSR,STR等),可以在林木早期生长阶段对一些性状进行鉴别, 构建单种分子标记遗传连锁图谱或几种分子标记共存的混合连锁图谱和对控制数量性状的基因进行定位, 对林木群体遗传结构、遗传变异、遗传分化和基因流动进行研究, 在基因工程中, 能够追踪目的基因行为和对控制质量性状的基因进行鉴别, 对单株进行指纹图谱, 对种子质量进行监测和对品系、品种和无性系进行鉴定。  相似文献   

3.
板栗主要栽培品种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RAPD分子标记手段 ,研究了品种间的遗传多样性。对 46个板栗品种样品的DNA ,用 16个引物进行扩增反应 ,产生 69个多态位点。结果表明 ,各个位点上遗传多样性程度存在较大差别 ,有效等位基因数目 (Ne)最大值为 1 9990 ,最小值为 1 0 44 4;基因多样度 (H)的最大值为 0 4998,最小值为 0 0 42 5 ;Shannon信息指数的最大值为 0 692 9,最小值为 0 10 47。所检测位点的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目为 1 5 2 6 0 ,平均基因多样度为 0 3618,平均信息指数为 0 4832。有效等位基因数目、平均基因多样度和平均Shannon信息指数的标准误都较小 ,分别为 0 30 96,0 1418,0 1748,估计精度较高。这 3个遗传多样性度量表明板栗品种间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度。品种间遗传距离最大值为 0 80 0 1,相应的遗传共享度为 0 44 93;品种间遗传距离最小值为 0 0 910 ,对应的遗传共享度为 0 9130。遗传距离是评价品种间近缘关系的重要指标。对板栗品种间的遗传分析 ,是板栗良种选育和研究品种间亲缘关系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板栗主要栽培品种的遗传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RAPD分子标记手段,研究了品种间的遗传多样性。对46个板栗品种样品的DNA,用1个引物进行扩增反应,产生69个多态位点。结果表明,各个位点上遗传多样性程度存在较大差别,有效等位基因数目(Ne)最大值为1.9990,最小值为1.0444;基因多样度(H)的最大值为0.4998,最小值为0.042;Shannon信息指数的最大值为0.6929,最小值为0.1047。所检测位点的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目为1.5260,平均基因多样度为0.3618,平均信息指数为0.4832。有效等位基因数目、平均基因多样度和平均Shannon信息指数的标准误都较小,分别为0.3096,0.1418,0.1748,估计精度较高。这3个遗传多样性度量表明板栗品种间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度。品种间遗传距离最大值为0.8001,相应的遗传共享度为0.4493;品种间遗传距离最小值为0.0910,对应的遗传共享度为0.9130。遗传距离是评价品种间近缘关系的重要指标。对板栗品种间的遗传分析,是板栗良种选育和品种间亲缘关系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以85个思茅松优良无性系为研究对象,通过RAPD分子标记方法对85个无性系的遗传距离进行分析,构建UPGMA聚类树状图,探讨85个无性系之间的遗传关系,为杂交亲本的选配和育种群体的多样性评价提供科学依据;此外,针对85个无性系中的33个精英无性系进行分析,探寻其特异标记,旨在为精英无性系的分子鉴别提供依据。研究结果表明,85个无性系可以划分为遗传差异较明显的3大类群,同时发现2个能够区分部分精英无性系的特异标记。  相似文献   

6.
美洲黑杨基因资源收存及其遗传评价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从17个国家引进331个黑杨派无性系(其中52个美洲黑杨无性系),在山东省长清县营建我国第一个黑杨派无性系基因库。连续10年对基因库内美洲黑杨无性系进行了多性状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各无性系间在物候期、生长、生根、抗寒和抗病虫等方面均存在着显著的差异,遗传变异丰富;系间的主要性状与无性系起源纬度及各性状间存在一定相关性。主要材料性状变异的研究结果表明,38个8年生美洲黑杨无性系在木材基本密度、纤维长度无性系间变异达到极显著水平;木材密度和纤维长度与树高和胸径呈一定相关性;木材密度和纤维长度这两个性状在遗传上相互独立,受不同遗传机制控制。利用分子遗传标记RAPD技术研究库内美洲黑杨无性系DNA多态性,结果表明本库美洲黑杨DNA多态率为86%,再次证明本库美洲黑杨遗传多样性高,可为我国杨树改良提供丰富的育种材料。  相似文献   

7.
林木分子标记研究及其在育种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木分子标记研究主要包括林木遗传连锁图谱构建、比较基因组研究、数量性状位点定位、标记辅助选择、系统演化及群体遗传变异和多样性等内容。迄今已有近 2 0个树种构建了基因组遗传连锁图谱 ,少数树种进行了目标性状位点定位研究 ,定位了为数不多的与分子标记连锁的数量性状位点。林木分子标记已在育种策略制定、辅助选择育种、基因型鉴别 ,以及目的基因的分离和克隆等分子育种研究中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8.
对湖南4个不同区域点16个参加田间品种比较试验的板栗品种坚果调查、观察和测定,研究板栗品种坚果的遗传多样性,探明板栗品种坚果性状间的遗传关系,为板栗品种资源的保存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对坚果性状的研究表明各品种间存在较大的遗传差异,而且大多数品种在不同区域的表现是稳定的.各品种间的耐贮性达到显著水平,说明各品种间存在较大的耐贮性的遗传差异,证明16个良种的耐贮性遗传多样性较丰富.  相似文献   

9.
板栗优良品种(无性系)苗木分子标记鉴别研究)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利用RAPD标记对浙江省林木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认定)和通过省级鉴定的8个板栗品种及无性系进行指纹分析,鉴别出各板栗品种(无性系),实验过程中对684个随机核苷酸引物进行了重复筛选,经筛选共获得9个稳定的RAPD标记,构建了板栗的NDA指纹图谱,经过大量的实验,确定了鉴别板栗优良品种(无性系)的较为理想的程序,获得了RAPD良好的重复性,建立了较完整的板栗RAPD分析的技术体系,用大田苗进行步验证,结果可靠。  相似文献   

10.
油茶优良无性系ISSR分子鉴别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ISSR分子标记,以1个普通油茶实生苗作为对照,对我国南方10个油茶优良无性系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实验从99条引物中筛选出多态性较高的16条ISSR引物进行PCR扩增,共扩增出135个位点,其中多态性位点数为114个,多态性位点比率为84.44%.基因型间的平均遗传距离(GD)为0.419,其中优良无性系与对照之间的GD值相对较大,平均为0.58.聚类结果表明,油茶优良无性系与普通油茶实生苗存在较大的遗传差异,同时也较准确地进行了各优良无性系的分子鉴别,为油茶的良种选育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DNA分子标记技术在食用菌研究中的应用及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根据近年来国内外的文献报道,对DNA分子标记技术在食用菌遗传育种、菌种和菌株鉴定、遗传多样性分析、基因定位和克隆等研究中的应用及进展进行了综述和分析.认为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将有更多、更有效的分子标记在食用菌研究中得以应用,同时随着分子标记技术应用的深入,更高密度、更为实用有效的遗传连锁图谱将被建立,大量重要的功能基因将被定位和克隆,这将为进一步培育高产、优质、抗病、耐贮等食用菌新品种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正板栗(Castanea mollissima Blume)属于壳斗科(Fagaceae)栗属(Castanea Miller)植物,广泛分布于全国23个省(区、市)[1],年产量约213.2万吨,是我国的传统木本粮食树种和优势经济林树种。北京是华北品种群的主要分布区,板栗主要分布于怀柔、密云、昌平、延庆、房山等地,其中怀柔地区板栗栽培历史非常悠久,分布着丰富的古板栗资源,据专家考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Genomic-SSR与EST-SSR标记在桉树种间的遗传差异,本研究利用两种不同来源的SSR标记对6种桉树进行遗传差异性分析.分析结果表明:Genomic-SSR标记在6种桉树中具有高的遗传多样性,EST-SSR标记在揭示不同基因型间遗传关系方面更具优势.对两种标记进行聚类分析发现,EST-SSR标记比Genomic-SSR标记能更准确地鉴别基因型.两种不同来源SSR标记的遗传差异性,为更有效利用SSR标记在桉树遗传多样性分析、种质鉴定等相关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4.
Greece has been traditionally considered as a chestnut-producing country; yet, chestnut production has experienced a dramatic decline in the last decades, mainly due to chestnut blight Cryphonectria parasitica and chestnut feeding pests. Though chestnut blight is partially under control, little attention has been granted on chestnut feeding pests in Greece. Two species are described as major pests, i.e., Cydia splendana and Curculio elephas, without any information regarding their distribution. This study aimed to identify species diversity that feed on chestnuts trees using genetic markers and further to obtain insight into their distribution. Besides C. splendana and C. elephas, three additional species were determined namely Cydia fagiglandana, Curculio glandium as well as a Curculio sp. that has never been genetically determined before. The distribution of these species was inhomogeneous in Greece. These results demonstrate clearly the need for a carefully planned pest management approach adapted to the local mixture of chestnut feeding pests of each area rather than one general approach.  相似文献   

15.
分子标记在竹类植物遗传多样性保护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竹类植物与人类的生存和生活密切相关,对其在DNA水平上的遗传多样性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分子标记是基因型的特殊的易于识别的表现形式,它是生物分类学、育种学、遗传学和物种起源与进化等研究的主要技术指标之一。本文综述了几种常用的DNA分子标记(RFLP、RAPD、AFLP等)在竹类植物种质资源鉴定、分类、亲缘关系、遗传多样性和起源进化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同时进一步展望了分子标记在濒危竹种保护和研究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分子技术在油茶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子技术因稳定性高、标记数量多、多态性丰富等众多优点而被应用于油茶研究中。从油茶遗传多样性、品系分类及品种鉴定、文库构建和重要基因研究3个方面分别阐述了分子技术在油茶研究中的应用和最新进展,并对分子技术在油茶研究领域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7.
分子技术在油茶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子技术因稳定性高、标记数量多、多态性丰富等众多优点而被应用于油茶研究中。从油茶遗传多样性、品系分类及品种鉴定、文库构建和重要基因研究等3方面分别阐述了分子技术在油茶研究中的应用和最新进展,并对分子技术在油茶研究领域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8.
Information on population genetic structure and crop genetic diversity is important for genetically improving crop species and conserving threatened species.The PAL gene sequence is part of a multigene family that can be utilized to design DNA marker systems for genetic diversity and population structure investigation.In the current study, genetic diversity and population structure of100 accessions of wild Pistacia species were investigated with 78 PAL markers.A protocol for using PAL sequences as DNA markers was developed.A total of 313 PAL loci were recognized, showing 100% polymorphism for PAL markers.The PAL markers produced relatively more observed and effective alleles in Pistacia falcata and Pistacia atlantica, with a higher Shannon's information index and expected heterozygosity in P.atlantica, Pistacia vera and Pistacia mutica.Pairwise assessment of Nei's genetic distance and genetic identity between populations revealed a close association between geographically isolated populations of Pistacia khinjuk and Pistacia chinensis.The accessions of wild Pistacia species had more genetic relationship among studied groups of species.Analysis of molecular variance indicated 19% amongpopulation variation and 81% within-population variation for the PAL gene based DNA marker.Population structure analysis based on PAL revealed four groups with high genetic admixture among populations.The results establish PAL markers as a functional DNA marker system and provide important genetic information about accessions from wild populations of Pistacia species.  相似文献   

19.
简述了我国红豆杉科保护植物的种类,对几种DNA分子标记技术在红豆杉科保护植物中的应用,特别是对红豆杉属植物在遗传多样性、分类学、性别鉴定、特定性状的连锁标记、分子标记的开发等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同时指出了今后分子标记应用的重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