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于2006年和2016年10 m空间分辨率森林分布图,利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法将云南省丘北普者黑省级自然保护区森林分为7种不同破碎化类型;建立森林破碎化指标,探索保护区森林破碎化特征及其变化情况。结果表明:2006—2016年间,保护区森林景观发生较大改变,各类斑块占森林面积比均有所增加;核心和边缘斑块为森林主要构成,岛屿、穿孔、连接桥、环、分枝斑块占比则相对较小;保护区森林完整性增强,边缘效应降低,连通性和蔓延性改善;各功能区森林破碎化特征存在差异性,核心区森林破碎化低,而实验区刚好相反;缓冲区森林具有较好的连通性和蔓延性。常绿阔叶林是破碎化最大的植被景观类型,孤岛较多,边缘效应大,应重点保护与恢复。  相似文献   

2.
福建茫荡山自然保护区森林景观格局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ARC/INFO支持下,利用福建茫荡山自然保护区1∶50000植被分布图和其它辅助数据,选取多个有代表性的景观指数对保护区景观空间格局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茫荡山自然保护区景观异质性较高,连通性较好,破碎化程度不明显;各景观组分的面积和周长分布极不平衡,森林景观是区内主要景观类型,常绿阔叶林和暖性针叶林等少数几种组分在景观中占绝对优势;受干扰程度最大的景观类型是竹林和农田景观.  相似文献   

3.
三峡库区1992—2012年森林景观格局演变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以三峡库区森林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分析1992—2012年间森林景观格局演变过程,为森林景观恢复、森林资源可持续利用和景观格局优化提供基础研究。[方法] 利用5期代表三峡工程不同建设阶段的遥感影像,揭示三峡库区森林景观格局的时、空演变过程,并从斑块面积分级和景观指数两个角度分析景观格局的破碎化过程。[结果] 1992—2012年间,耕地和林地始终是三峡库区最主要景观类型,耕地大幅减少,森林面积与森林覆盖率逐年提升,森林景观结构比较稳定,呈现出针叶林 > 灌木林 > 针阔混交林 > 落叶阔叶林 > 常绿阔叶林的态势。森林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库区库首和腹地西部,20年间森林景观格局空间变化呈"首尾平稳、腹地迅速增加"的趋势。森林景观斑块面积分级存在明显的两级分化,细碎斑块数量多面积小,100 hm2以上大斑块数量少面积大,但20年间两极分化的情况明显缓解,零星散布的森林斑块显著减少,集中连片的森林斑块数量增加且面积增大。20年间库区森林景观的平均斑块面积增加了54%,最大斑块指数提高了1.34倍,平均邻近指数提高了3.02倍,其中针叶林的景观优势度明显增加。[结论] 库区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已初见成效,库区森林景观逐渐恢复,破碎化程度缓解,连通性提高,但在景观格局上仍分布不均:库首地区森林覆盖率高但以马尾松林居多、景观多样性欠佳,库尾都市区及长江沿线森林覆盖率还有待提高,地带性植被的比重应进一步提升。  相似文献   

4.
以醴陵市2014年二类资源调查的数据为基础,以维持研究区的水文条件以及生物多样性为目标,构建森林景观分类体系,对醴陵市官庄湖湿地公园的森林景观格局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森林景观质量较高,作为涵养水源的优势景观类型:竹林景观、杉木林景观与阔叶林景观中的中龄林、成熟林共占整个景观面积的57.1%,森林景观涵养水源能力潜力大,涵养水源能力较弱的灌木林景观面积占比41.98%;景观类型面积越大,景观的破碎化程度越小,景观斑块面积分布不均匀程度增加;森林景观斑块形状较规则,受到的人为干扰较小。森林景观多样性随着景观细分而增强,但在二级景观类型中,森林景观面积比一级景观中更加不均匀。松类景观、灌木林景观、阔叶林景观、杉木林景观斑块之间的连通性最强,斑块聚集程度越高。  相似文献   

5.
运用景观空间数据分析软件计算相关景观指数,通过穆棱东北红豆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景观格局总体情况、斑块面积、周长、总数、分维数、破碎化、均匀度及多样性指数等分析,探讨保护区内森林景观空间格局。结果表明:针阔混交林、阔叶混交林、针叶混交林为保护区主要森林景观;景观要素的斑块面积、周长、数量差异极大;亚乔林及低矮阔叶乔木林景观宽块形状最复杂,且破碎化程度较高,针阔混交林景观斑块形状同样较复杂,但破碎化程度低,且成因不同;保护区总体景观多样性程度较低,景观类型分布不均匀,景观异质性较差。  相似文献   

6.
城市森林景观格局既反映了城市化对城市森林的影响,也决定其在城市生态系统服务中的功能,掌握城市整体森林景观格局有利于全面了解一个城市的森林特征。本文基于上海市森林资源调查数据,根据景观生态学原理,利用景观指数法对2004年和2014年上海市城市森林的景观格局进行城乡梯度及其森林类型的动态分析。实验结果显示:上海市森林景观空间分布与城市地貌格局吻合,在人类活动的强烈干扰下,不管从景观构成还是景观指数方面看,森林景观生态质量均低下。在景观尺度上,虽然十年间城市森林面积显著增长,但城市森林从2004年到2014年呈现景观破碎化程度高、景观连接度较差、景观斑块边界整齐单一、斑块间生态过程联系较弱等问题。在森林类型景观尺度上,阔叶林占上海市森林类型的大部分且其面积有增长趋势,果树林呈减少趋势;相比其他类型,阔叶林空间聚集分布范围集中在近郊,且聚集效应相对明显。通过城乡梯度划分和分析,上海市城市森林景观呈现明显的梯度变化特征,且区域差异有进一步增大的趋势。研究结果从宏观水平上分析城市森林空间格局动态变化,以期为城市景观格局优化和管理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7.
利用2000年和2010年遥感影像作为基本信息源,在RS和GIS技术的支持下,并结合地面资料对南瓮河保护区景观空间格局的变化情况及其驱动力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00—2010年,南瓮河自然保护区景观类型没有明显变化,主要以森林和草本沼泽为主;森林沼泽和道路呈增加趋势,而沼泽化草甸、灌丛沼泽、永久性河流变化较小,呈现缓慢的减少趋势,森林群落呈现退化的趋势;景观异质性在增大,破碎化程度在提高;森林采伐和道路修建等人为干扰是景观格局时空演变的驱动力之一,火灾引发的森林及沼泽湿地大面积过火是湿地干扰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以2007年12月覆盖广州市的印度IRS-P6卫星影像为信息源,以GIS为平台,结合GPS定位外业调查数据,通过分析景观格局指数,得到2007年广州市城市景观格局的分布情况。结果表明:广州市各类城市景观分布不均匀;城市森林景观类型比较集中;道路和水体的景观分维数相对较大,其景观边界格局最复杂,城市景观受人为干扰大;广州市城市景观类型丰富,破碎化程度高。该研究可为广州市城市景观生态规划、城市生态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基于GIS技术,以怒江流域中段典型地区(福贡县)为研究区域,利用1986年、1994年和2004年TM卫星遥感影像,分析了3个时期的景观格局特征及其变化.结果表明,怒江流域中段典型地区(福贡县)整体景观以有林地为基质,灌木林以及其它景观类型镶嵌于其中.有林地的面积1986—2004年呈持续减少趋势;灌木林、荒草地、耕地、滩涂和城镇则是持续增加.斑块数持续增加,罱观破碎化趋势明显;景观多样性指数增加、优势度指数减小,景观趋于多样化和均匀化;斑块被分割严重,景观总体连通性下降.人为干扰是导致该区景观格局发生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  相似文献   

10.
《林业资源管理》2015,(4):59-68
县域森林破碎化评价是对生态建设的重点区域和森林植被发生变化的热点区域进行判读区划和测定分析。以云阳县为例,利用2002年森林资源调查数据,结合2006,2011年两期SPOT 5影像开展判读区划,对比分析3期森林分布数据,运用Arc Gis 10.0和Fragstars 4.0软件,选取合适的景观格局指数,对云阳森林景观破碎化及其驱动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全县森林破碎化程度明显减轻,局部区域小片林及林带多,森林破碎化严重;工程造林与社会政策是驱动云阳县森林景观破碎化减轻的关键因素,其中退耕还林工程造林贡献最大;农业活动与城镇建设是制约云阳县森林景观破碎化逆转的主要因素,应进一步加强林地保护管理,减少森林流失,建设健康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