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文章应用时间序列模型AR IMA(2,2,1)模型,对临安市山核桃1950~2004年的单位面积平均产量进行了模拟,模型拟合效果显著,用所得模型预测了2005~2014年10年临安市山核桃单位面积产量和总产量。结果表明:临安市山核桃总产量时序变化趋势是平稳上升的,产业发展明显分为4个时期:1950~1968年的破坏期,1969~1981年的恢复期,1982~2000的发展期,2001年以后的快速发展期。但山核桃单位面积产量属较低水平,经营水平亦低。 相似文献
2.
以香格里拉地区高山松林为对象,对香格里拉地区高山松林生物量进行了研究。生物量模型以香格里拉地区2009年Landsat-5TM遥感图像数据和2011年野外调查获得的45个样地调查数据为基础,利用遥感数据提取各波段灰度值、植被指数和地学数据共14个因子作为自变量,分别运用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和主成分分析方法提取的的主成分建立了以样地实测生物量为因变量的生物量估算的回归模型。两个模型经方差分析及相关性检验,均达到显著相关水平,相关系数R分别为0.519和0.581,可用于高山松林生物量的估测,但是估测精度都较低。其中利用主成分分析建立的模型精度高于利用逐步回归分析法建立的生物量模型。 相似文献
3.
4.
蓄积量是森林资源监测的一项重要指标,蓄积量遥感估测一直是林业遥感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采用ALOS数据为遥感信息源,以广西自治区平南县优势树种巨尾桉为研究对象,分析选取影响巨尾按蓄积量估测主要的遥感信息和地理信息因子,结合郁闭度实地调查因子,建立了巨尾桉蓄积量估测模型,模型精度达91.18%。 相似文献
5.
基于Landsat TM数据估算雷竹林地上生物量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结合Landsat TM遥感数据和雷竹林样地调查数据,采用偏最小二乘回归法(PLS)建立雷竹林地上生物量估算模型,利用该模型估算临安市雷竹林地上部分生物量。结果表明:雷竹单株地上部分生物量与胸径及雷竹林地上部分生物量与株数之间都呈极显著相关(P<0.01);通过PLS-Bootstrap法筛选自变量能够提高模型精度;模型预测的雷竹林地上生物量均方根误差为3.45t·hm-2,满足大范围估算的精度要求;临安市雷竹林地上生物量为13~25t·hm-2,均值为19.52t·hm-2。 相似文献
6.
以香格里拉县2009年Landsat5~TM遥感影像为实验数据,利用最大似然法(MLC)以及最小距离法两种方法进行了遥感分类方法研究,主要从分类精度方面对两种方法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最大似然法分类结果明显优于最小距离法,但作为传统的分类方法,二种方法分类精度都不够高。 相似文献
7.
基于Landsat TM图像的长株潭城市群地表温度遥感反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陆地表面温度(LST)是地表能量平衡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参数,它在地表与大气相互作用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总结和分析当前常用的地表温度反演算法后,根据收集到的1993年8月25日TM的资料,采用单通道算法反演长株潭城市群地表温度(LST),利用卫星过境当天观测的平均温度对反演结果进行验证,误差小于1℃,可以满足大多数应用的精度要求.地表温度反演结果表明:反演结果与实际相吻合,平均温度为27℃;反演温度大小依次是城镇用地高于自然植被,自然植被高于水体;地表温度由城镇中心向外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长沙、株洲和湘潭市城区温度明显比其它地区高. 相似文献
8.
9.
10.
11.
12.
13.
14.
指出了夏玉米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及时高效地获取夏玉米产量对于我国政府制定农业决策、优化粮食产业结构发展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以山东省禹城市为研究区,探讨了基于卫星遥感数据的夏玉米估产技术方法。通过采用高分一号遥感卫星影像和MODIS NDVI产品,经大气校正、几何校正、相对辐射校正、掩膜等预处理,基于环境产量模型和生物量模型的两种估产方法,结合所获取的各项影响因子参数,对禹城市2016年夏玉米产量进行了估算,同时对估产结果进行了精度验证与评价。结果显示:基于环境产量模型的遥感估产平均值为10060 kg/hm^2,估产精度为95.60%;基于生物量模型的遥感估产平均值为9270 kg/hm^2,估产精度为96.20%。以上两种估产模型的估产精度均达到了95%以上,符合估产的精度要求。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地理加权回归(GWR)模型估算非干扰林龄,利用遥感数据和林火发生历史数据,获取过火区域信息,进而对林火烈度分级,讨论林火烈度与森林类型的交互作用,估算干扰林龄,最终获得黑龙江省森林年龄的空间分布。【方法】以黑龙江森林为研究区域,基于研究区域的多光谱数据结合地面森林资源清查数据,通过逐步回归方法提取了包括遥感因子绿度指数(Greeness)、湿度指数(Wetness)、林分平均胸径(ADBH)、林分平均树高(ASH)及海拔(Altitude)在内的5个显著因子作为自变量,采用GWR模型建立非干扰林龄估算模型。采用全局Moran I来描述模型残差的空间自相关性。绘制研究区非干扰林龄空间分布图并探究林龄的空间分布状态。[JP+1]结合林火位置与面积记录对多光谱数据目视解译提取过火区域,根据dNBR将过火区域火烈度分级。将火烈度图与植被类型图叠加分析,讨论不同森林类型在不同火烈度下的演替情况。定义干扰林龄时,未发生树种更替的森林林龄不变,树种发生更替的森林在林火发生年将其林龄归为0,并在新的优势树种萌发时从1开始累加,以此类推干扰后森林的林龄。【结果】黑龙江省非干扰森林平均林龄为48年,标准差为16年。GWR模型的 Radj^2 为0.68,RMSE为16.171 7。使用Moran I来检验模型的残差,发现GWR模型可很好地消除残差的空间自相关性。研究区林龄整体空间分布状态不均匀,大兴安岭地区林龄普遍高于黑龙江林区。黑龙江省2000―2010年林火主要发生在大兴安岭及小兴安岭地区,根据dNBR将已提取的过火区域林火烈度分为:未过火、轻度过火、中度过火和重度过火4类,总过火面积为527 932 hm^2,其中重度29 157 hm^2、中度180 268 hm^2、轻度318 507 hm^2。兴安落叶松林和蒙古栎林在整个研究区中过火面积最大,分别占总过火面积的28.63%和47.23%。根据不同森林类型在不同火烈度下的演替情况,估算干扰森林的林龄并绘制干扰林龄空间分布图。【结论】 GWR模型能较有效地估算黑龙江省非干扰林龄,成功地降低了残差的空间自相关性。在估算林龄的过程中加入林火干扰因素,以获取更真实的林龄空间分布数据,可为黑龙江地区森林NPP、NEP以及森林碳储量、森林生物量等相关研究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