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干热河谷区环境脆弱,生态修复困难。在我国,干热河谷主要分布在金沙江、红河、澜沧江和怒江等流域。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梳理我国干热河谷区的气候特征、土壤特征、植被情况及造林技术,分析干热河谷区生态修复的优缺点,提出对策和建议。结果表明,我国干热河谷区生态修复树种配置较单一,造林成活率较低,综合效益较差;需优化造林树种及配置,创新造林方法及种植设备,保护原生生态环境,建立长期生态环境监测及效益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2.
张良 《林业建设》2014,(3):25-28
石漠化、荒漠化和干热河谷的地理区位,成为了东川生态重建的难题。恶劣的自然条件严重威胁着东川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制约着东川经济的发展和影响社会稳定。从生态综合治理角度出发,通过对东川生态治理现状以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在综合运用生态治理相关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提出东川生态治理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本文结合广东省清远市清城区林地利用保护规划,利用数字化的地形数据和森林资源调查资料,在 GIS技术的支持下,选取并分析高程、坡度、坡向、植被覆盖类型、植被覆盖度、水域6个生态敏感性评价因子,采用模糊数学方法确定各评价因子的生态敏感性程度,对清城区林地生态敏感性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内各生态敏感性区面积比分别为高度敏感区(18.5%)、中度敏感区(11.1%)、低度敏感区(70.4%),前两者占总面积的29.6%,低度敏感区占到70.4%且分布集中连片,表明研究区抗干扰能力强,不易出现植被退化、大规模森林景观破坏、水土流失等生态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4.
摘要:针对广西南丹县城市周围正在退化的生态系统,利用高精度的地形数据和生态环境调查资料,在GIS技术的支持下,选取并分析植被覆盖度、坡向、坡度、水域缓冲区、高程5个生态敏感性评价因子,采用模糊数学方法确定各评价因子的生态敏感性程度,对城市生态公园生态敏感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各生态敏感性区按面积比大小排序为:高度敏感区(34.07%)>中度敏感区(30.53%)>极度敏感区(17.14%)>低度敏感区(16.52%)>不敏感区(1.74%),中度敏感及以上区域占总面积的81.74%,表明研究区的生态环境敏感,容易遭到破坏而出现生态环境问题,这与利用加权叠加分析计算的结论基本一致,但在中度敏感区和高度敏感区的分布面积和范围上是不一致的。  相似文献   

5.
针对广西南丹县城市周围正在退化的生态系统,利用高精度的地形数据和生态环境调查资料,在GIS技术的支持下,选取并分析植被覆盖度、坡向、坡度、水域缓冲区、高程5个生态敏感性评价因子,采用模糊数学方法确定各评价因子的生态敏感性程度,对城市生态公园生态敏感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各生态敏感性区按面积比大小排序为:高度敏感区(34.07%)>中度敏感区(30.53%)>极度敏感区(17.14%)>低度敏感区(16.52%)>不敏感区(1.74%),中度敏感及以上区域占总面积的81.74%,表明研究区的生态环境敏感,容易遭到破坏而出现生态环境问题,这与利用加权叠加分析计算的结论基本一致,但在中度敏感区和高度敏感区的分布面积和范围上是不一致的.  相似文献   

6.
中国西南干热河谷植被恢复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我国干热河谷主要分布于长江、红河、怒江和澜沧江等流域中、上游地区。该区域气候干热、植被稀少、土壤干旱瘠薄、水土流失严重, 是我国西南地区典型的生态脆弱区, 也是我国植被恢复和生态治理极为困难的区域。文中通过回顾其植被恢复历程, 对现有植被演变过程、植被恢复的途径与方法、植物逆境适应保护机制研究及其适宜树种筛选与引种、植被恢复与特色资源培育利用等进行系统比较分析, 总结了数十年来植被恢复研究与实践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 阐述了干热河谷植被恢复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提出加速构建长江上游绿色生态安全屏障是实现干热河谷地区及其所在江河流域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西南地区森林"双增"目标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7.
治理小江就是保卫长江小江水像一条丝带,顺着山脚蜿蜒流淌,对于生活在这江边山坡上人们,每日都会感叹,看得到江水却喝不到江水。小江水一如既往向下奔腾流淌着。在小江边上,蔓延着东川的山河,数千年的铜矿开采史、上世纪50年代以后毁灭性的伐薪炼铁和过度垦殖、多旱少雨的干热河谷立体气候和复杂多样的地质构造共同形成了东川山河的满目疮痍,东川成为了全省乃至全国水土流失严重、森林覆盖率较低的地区。据统计,全区水土流失面积高达1309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70%,比全国平均水平高33%,比金沙江流域平均水平高21%,是典型的泥石流极端危险区。东川区森林覆盖率为20.8%,也是全省最低的地区之一。  相似文献   

8.
基于生态敏感性评价的生态区划是制定区域生态环境政策、规划布局的基础。文章以太原市城市规划区为研究区域,选取土地利用类型、坡度、水环境、植被覆盖度、人口密度5个敏感性因子,利用GIS分析技术和层次分析法对太原市规划区土地生态敏感性进行评价,明确不同土地生态环境敏感区的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太原市规划区范围内不敏感区比重较大,主要分布于城镇及周围;东西两山及北部的阳曲县敏感性较高;土地敏感性由城市外围向中心城区呈现逐渐递减的趋势;整个规划区不敏感区、低度敏感区、中度敏感和高度敏感区分别占研究区域总面积的35.19%、25.75%、23.25%、15.81%。在敏感性评价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的土地生态空间敏感性分区提出保护与利用的可行性策略,最大限度保留城市固有自然本底,防止城市用地的无序蔓延。  相似文献   

9.
根据景观生态学相关理论,不同景观要素组成的空间格局是影响其空间绩效的主要因素之一。在综合分析生态系统服务、景观空间结构、生态敏感性及其累计耗费距离表面水文功能等空间绩效的基础上,分析研究狸桥镇绿地生态网络空间布局。结果表明: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为37 538万元/a,其空间绩效较优;在其平原地区,建设用地和耕地广布,生态斑块较小且连接度较低,景观呈现破碎化;在中西部山区,生态斑块较大,但对其周边生态服务能力较弱;研究区生态敏感性划分为极度敏感区、高度敏感区、中度敏感区、低度敏感区和非敏感区5个等级,分别占研究区36%、18%、17%、19%和10%;以生态敏感性综合评价值作为费用表面,确定具有一定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生态用地作为生态源,进而构建累计耗费距离模型。并通过Arc GIS水文分析,规划了境域潜在生态廊道和生态节点;结合狸桥镇河流、道路及空间特征现状,综合构建了城镇绿地生态网络,为今后城镇生态建设和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生态敏感性分析对于区域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存在重要意义,以湖南省植物园为研究对象,选取高程、坡度、坡向、水体缓冲区、道路缓冲区5个评价因子,通过ArcGIS平台结合缓冲区分析和加权叠加分析构建了生态敏感性分析数据库,逐一分析了研究区单一、综合生态敏感性及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敏感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敏感与较高敏感区占总面积的25.4%,主要零散分布于植物园的东部、南部片区及北门区域;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数量的演变改变了水体和道路缓冲带的分布,进而对研究区生态敏感性造成了一定影响。基于分析结果提出了相关的生态保护建议,为区域生态管控与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元谋干热河谷是我国典型的生态脆弱区,该区气候炎热干旱,植被退化严重,水土流失强烈,给造林工作增加了很大的困难。木豆根部具有根瘤,是干热河谷地区荒山、退耕还林地造林的优良树种。在对印度木豆多年适应性研究和木豆造林的实践经验基础上,总结了在该区域采用木豆进行造林的关键技术,即选择合适品种,采用鱼鳞坑或隔坡水平沟整地造林方式,施足底肥,直播造林,加强管理等。可为干热河谷区的造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生态敏感性对风景名胜区的保护规划有着重大意义,该文以福建省宁德市福鼎市太姥山风景区作为研究对象,选取海拔、坡度、坡向、水体、土地利用类型、植被覆盖度6个生态因子作为生态敏感性评价指标,将其分为4个评价级别,即不敏感、轻度敏感、中度敏感和高度敏感。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通过GIS空间分析技术分析单因子与多因子生态敏感性空间分布。结果表明,太姥山总体生态敏感性程度为高敏感性。高敏感区占总面积的29.40%,中敏感区占总面积的28.32%;低敏感度占总面积的22.65%,分布在景区的西北部;不敏感区占总面积的19.63%,均匀分布在景区。最后结合太姥山景区现状,针对不同敏感区提出相应的建议策略,来推动太姥山生态规划的发展与实践。  相似文献   

13.
云南元谋干热河谷区营造水土保持林的技术措施及初步成效陈玉德,吴陇,喻赞仁关键词云南元谋,干热河谷,水土保持,造林技术元谋坝区是云南典型的干热河谷区。由于气候异常干旱炎热,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造林极度困难。30多年来不少单位和部门先后多次到该地区进行...  相似文献   

14.
指出了冲沟侵蚀是一种重要的土壤侵蚀方式,干热河谷区的冲沟侵蚀不仅吞噬宝贵的土地资源,还会对流域生态安全产生严重威胁,因此深入开展冲沟侵蚀研究对于区域水土保持与生态恢复重建具有重要意义。从干热河谷冲沟侵蚀研究方法、冲沟形态特征、冲沟侵蚀的影响因素等方面,探讨了干热河谷区冲沟侵蚀的研究进展,同时展望了今后干热河谷区冲沟侵蚀的研究方向与重点领域。  相似文献   

15.
文章通过对四川攀西干旱干热河谷区自然地理条件调查研究,按照水、热、土等因子将该区划分为四大类型区即:高海拔干冷区、中海拔干凉区、中低海拔干暖区、低海拔干热区;建立了干旱干热河谷退耕还林地的土地质量评价体系,并根据立地条件和经营条件对该区的退耕还林模式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四川省干旱半干旱地区造林类型区划及植被恢复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国内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成因及植被恢复技术进行了分析.在充分研究四川干旱半干旱区现状的基础上,将全省划分为横断山区干热河谷区、横断山区干暖河谷区、横断山区干温河谷区和横断山区得荣乡城半干旱区等4个造林类型区.指出要将水分和土壤作为植被恢复技术的重要因子,并针对4个造林类型区提出了不同的植被恢复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7.
生态敏感性是衡量区域生态环境脆弱性的重要指标之一,其评价结果对区域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及资源开发利用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以甘肃省为研究区,分别从水土流失、生境质量、地质灾害及水资源4个方面选取了7个敏感性评价因子,结合ArcGIS软件和层次分析法探讨了研究区生态敏感性的时空分布格局及空间分异特征。结果表明:甘肃省生态敏感性整体呈现北低南高的空间分布格局。其中88.43%的区域生态敏感强度以不敏感和轻度敏感为主,主要分布在河西走廊中部及陇中黄土高原区域;7.4%的区域生态敏感强度以高度敏感和极度敏感为主,主要分布在祁连山地和甘南高原地区。  相似文献   

18.
干热河谷是我国西南地区独有的生态脆弱地带.受当地气候条件约束以及地形地貌等综合影响,植被以及土地存在严重的退化以及失衡等情况.目前,干热合谷地区业已成为我国造林的主要难点.结合干热河谷地区生态环境特性等进行分析,并就植被恢复等有关技术展开讨论,以期对干热河谷地区植被恢复以及环境改善等有积极帮助.  相似文献   

19.
生态敏感性评价能够揭露不同区域土地受干扰时的生态反应,为区域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依据。以宜昌市为研究对象,选取坡度、高程、水环境、植被覆盖度和土地利用类型5个敏感性因子,基于GIS空间分析技术,采用单因子和多因子综合评价对宜昌市土地生态敏感性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宜昌市土地资源以中敏感区占比最大,为68.42%,可适当进行生态影响较小的生态建设;并针对不同区域提出了可行性的土地利用和保护策略,以期为宜昌市土地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促进区域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双赢。  相似文献   

20.
指出了干热河谷环境条件恶劣,生态系统退化日趋严重,对干热河谷退化生态系统山合欢的灌丛土壤养分的研究,可了解该系统土壤养分的空间异质性变化,有助于揭示干热河谷退化生态系统的退化过程、结构、功能和生物过程,对于进一步理解干热逆境下植物-土壤的相互作用机制也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测定怒江泸水市干热河谷区三棵山合欢孤立木周围4个方向不同距离土壤有效磷、全磷、缓效钾、速效钾含量,分析了其空间分布规律,验证了沃岛效应的存在,为进一步研究干热河谷地区生态恢复、人工造林植被恢复提供依据。结果表明:以三棵孤立木为基点在东西南北四个方向,随着离山合欢植株距离的增加土壤有效磷、全磷、缓效钾、速效钾含量均趋于减少,这种规律是沃岛效应存在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