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甘肃引黄灌区典型天然群落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甘肃引黄灌区典型天然植被群落调查,研究了主要种群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甘肃引黄灌区主要天然群落内典型的种群有猫头刺、白刺和油蒿;(2)3个不同种群立地条件和土壤特征差异显著,油蒿种群为固定沙丘,猫头刺种群为固定、半固定沙丘,白刺种群为半固定沙丘,其pH值和全盐量从高至低依次为:白刺、猫头刺、油蒿;(3)研究区共有植物种29种,隶属10个科26个属,其中灌木或小灌木5种,占植物种数的17.24%;(4)研究区植被整体表现出了结构简单,灌木层物种相对单一且数量较少,草本层物种相对丰富且数量较大的特征。  相似文献   

2.
1飞播区自然概况内蒙古科主后旗巴胡塔播区境内以半流动沙丘沙地为主,流动沙丘沙地约占65%,沙丘高5~12m,土壤为风沙土,主要植物有差巴嘎蒿、沙蓬、踏郎等,植被盖度25%左右;满斗播区,以半流动沙丘为主,流动沙丘占70%,分布的植物有差巴嘎蒿、沙蓬、山榆等,植被盖度为35%左右;吉尔嘎郎播区,以半固定沙丘为主,流动沙丘占25%,分布的植物种有差巴嘎蒿、沙蓬、黄柳、黄榆等,植被盖度为45%左右;潮海播区境内以半流动沙丘沙地为主,流动沙丘沙地约占55%,沙丘高3~10m,主要植物种有差巴嘎蒿、沙蓬,植被盖度20%左右。2试验…  相似文献   

3.
青海湖湖东人工治理沙丘风沙流结构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SPSS软件定量分析青海湖湖东沙地人工治理沙丘风沙流结构中总输沙率与风速、不同高度处的输沙率与风速及不同风速下的输沙率与高度的关系,并比较人工治理沙丘和流动沙丘在风速相同和输沙率相近时的风沙流结构.结果表明:人工治理沙丘上总输沙率随风速的增大而增加,当风速大于11 m·s-1时,增加显著;0~2 cm高度层输沙率随风速增大变化规律不明显,有一定的偶然性及随机性,2~60 cm的29个高度层输沙率随风速增大而变大,但是简单的曲线拟合无法反映其变化规律;2种沙丘输沙率随高度的变化均呈指数规律递减,当风速相等时人工治理沙丘的输沙率较小,当输沙率相近时人工治理沙丘的风速大于流动沙丘且风沙流结构同流动沙丘有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4.
干旱荒漠区白刺造林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不同立地条件、ABT蘸根处理在干旱荒漠区开展白刺造林试验,其结果表明:(1)白刺在不同立地类型上造林成活率大小依次为:草沙障地、半固定沙丘、流动沙丘和固定沙丘、沙埋滩地、滩地;流动沙丘设置草方格沙障造林效果较理想,当年成活率65.5%;其次为半固定沙丘,成活率64.8%。(2)ABT生根粉处理的苗木比对照苗木(CK)当年成活率提高15%;成活率最高的是ABT3-150,成活率61.5%;ABT生根粉不同剂量处理效果为:ABT3-150>ABT3-100>ABT2-150>ABT1-100>ABT3-250。(3)影响白刺人工造林成活率的因素有立地类型、沙丘水分、风蚀危害、苗木处理、补水次数等。  相似文献   

5.
本文旨在研究鄂尔多斯地区的两种典型的沙质荒漠化阶段的下垫面微气象特征(净辐射、土壤水分、土壤温度、降水量、风速)的变异性规律与沙质荒漠化之间的关系。两种典型沙质荒漠化阶段的群落类型分别为油蒿群落和牛心朴子群落。结果表明,由于沙质荒漠化不同阶段的下垫面的植被群落组成、结构和盖度的差异,引起净辐射、土壤含水量、近地层风速等产生较大差异。油蒿群落的太阳净辐射能明显比牛心朴子群落高;油蒿群落与牛心朴子群落的不同深度土壤水分差别很大,当降雨量在45mm以下时,只能影响0—40cm土深的土壤水分状况,而这一深度恰好是大部分植物根系分布的区域。油蒿群落比牛心朴子群落更有利于维持土壤温度的恒定。油蒿群落对近地面风速有明显的削减作用。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乌兰布和沙区沙漠化动态、成因及对植被与土壤的驱动效应进行剖析,研究结果表明,导致沙区古代和近代土地沙漠化的主要原因是人为因素;未沙漠化地、轻度、中度和极重度沙丘的生物多样性指数分别为2.587、2.328~2.450、1.496~1.954、0.603~0.938;植物丰富度(R)排序为未沙漠化地、轻度、中度、极重度;群落演替的趋势是:白刺+油蒿(未沙化)→白刺+油蒿(轻度沙化)→油蒿-白刺、油蒿(中度沙化)→籽蒿+沙竹、沙竹+沙米(极重度沙化);不同沙漠化程度土壤有机质、全N和速效K含量由轻度向中度、重度和极重度依次递减;在土壤粒度组成上,处在轻度→中度→重度→极重度的发展过程中,砂粒和粘粒含量分别依次递增0.4%、6.8%、1.2%和1.1%、1.2%、0.8%。  相似文献   

7.
巨菌草种植于黄河乌兰布和段低矮沙丘的迎风坡上,通过HOBO气象站和100 cm以及30 cm的集沙仪研究不同配置、不同风蚀年限巨菌草样地的风沙输移特征,结果表明:(1)巨菌草植株样地的输沙率在不同风速下为裸沙丘的0.38%~0.79%之间,留茬样地的输沙率在裸沙丘的1.8%~7.7%之间。近地表30 cm以下,植株风蚀1年样地和留茬风蚀1年、2年样地在不同风速下,输沙率随高度的变化分布符合幂函数(R~20.58)。当风速大于6.32 m/s时,植株风蚀2年样地的输沙率随高度符合二次函数变化规律(R~20.60)。(2)通过比较植株风蚀样地的风沙流结构,植株风蚀2年样地在沙丘表面4 cm高度以下的防护效果优于植株风蚀1年样地,在4~30 cm低于植株风蚀1年样地。4种不同配置的巨菌草在近地表0~30 cm高度内的平均固沙效果均保持在80%以上,固沙效果顺序为:植株风蚀1年样地植株风蚀2年样地留茬风蚀1年样地留茬风蚀2年样地。  相似文献   

8.
固定沙丘风蚀坑不同部位风速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固定沙丘活化形成的风蚀坑呈现出斑点状流沙分布,其直接的后果就是扩展为流动沙丘,导致沙地面积扩展。本文采用HOBO风速/风向自动记录仪测定了浑善达克沙地固定沙丘风蚀坑内不同部位不同高度的风速变化。结果表明,风沿着纵轴方向进入风蚀坑后,沿着坡向向上逐渐增加且高于对照(CK)位置,并且风蚀坑内50 cm以下高度范围内风速变化明显,而200 cm高处的风速相对稳定。在风蚀坑横轴方向,在风蚀坑中心线两侧各5 m范围内风速增加,且风蚀坑东北侧或阳面风速明显低于风蚀坑西南侧或阴面。在治理风蚀坑时,不仅要治理风蚀坑底面位置,同时也要治理风蚀坑阴、阳面两侧的坡面,才能有效地控制风蚀坑扩展。  相似文献   

9.
结合2014-2017年阿拉善干旱沙区梭梭人工林群落野外调查和GIS技术,研究了立地类型对梭梭人工林群落特征的影响.结果 表明:(1)梭梭人工林立地类型质量等级排序为半固定沙丘>流动沙丘>石质土缓丘陵>石质土低山>砾石质戈壁荒漠.(2)不同立地类型的梭梭人工林成活率和盖度存在显著差异,半固定沙丘显著高于石质低山和石质土...  相似文献   

10.
指出了格尔木荒漠面积占市区土地面积的90%,由荒漠和半荒漠的戈壁滩组成。伴随草原退化,荒漠趋势越来越明显。通过气候、植被、地下水、土壤等方面分析了格尔木荒漠形成的主要原因。通过梳理前人对荒漠治理的主要手段并借鉴乌兰布和沙漠与陕北榆林地区沙漠治理的主要方法,提出了格尔木荒漠治理的方法:推广沙中添加黏性溶液造土技术、砒砂岩与沙复配成土技术;培育当地野生植被,增加沙蒿等高覆盖度植被数量,培育流动沙丘上易于生存的白刺,加大乔木等强固沙植物的培育;积极推动光伏电站建设,合理选择荒漠土壤物理遮蔽物,有效利用荒漠土地,改善小规模气候,培育湿润土壤。  相似文献   

11.
差戈巴蒿(Artemisia haladendron Turcz ex Bess)属于菊科蒿属半灌木,它抗风蚀,耐沙压,耐瘠薄,耐干旱。萌蘖性强,丛状匐伏生长,复盖度大,根幅大,侧根发达,须根多。韧性大,生命力强。因此,它是优良的先锋固沙植物。在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凡有流动沙丘和半流动沙丘的地方都能生长。为了加速“三北”防护林的建设,固  相似文献   

12.
不同分布格局低覆盖度油蒿群丛防风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低覆盖度(约20%)油蒿群丛为研究对象,采用多点式自记风速仪,研究行带式配置和随机分布的防风效果.结果表明:1)行带式配置的油蒿群丛的防风效果大于同覆盖度的随机分布的油蒿群丛,行带式配置具有显著的防风效果;2)在灌丛与灌丛之间形成的类似"狭管"流场的局部,有局部提升风速的作用,导致群丛内局部风速大于对照风速,致使随机分布的油蒿群丛内流场结构复杂、变化多样,低覆盖度时,沙地处于半固定、半流动状态,稀疏群丛内同时存在风蚀和积沙现象;3)除去两个极值后,行带式配置的油蒿群丛内平均地表粗糙度是随机配置的4倍,平均摩阻速度是随机配置的1.3倍,说明行带式配置具有显著的防止风蚀、固定流沙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以乌兰布和沙漠沿黄段为研究区,研究了麦草沙障、沙柳沙障和梭梭林3种治理措施下风速廓线、粗糙度、风沙流结构及输沙率等指标的变化,以期筛选不同治理措施下防风固沙效果的优劣性,为进一步完善当地防沙护岸和防沙治沙工程提供一定理论依据。结果表明:梭梭林地和设置沙障后的近地表(0~30 cm)粗糙度较流动沙丘明显增加,风速明显降低,且沙障的风速廓线随高度均遵循对数分布规律。铺设沙障后或营造梭梭固沙林,输沙率相比流沙均有明显降低,相同风速下铺设沙柳沙障后输沙率为流沙的2.2%~38.2%,铺设麦草沙障后输沙率为流沙的13.3%~35.8%,梭梭林地输沙率为流沙的4.2%~27.6%。随风速的增加,流动沙丘风沙流结构特征值λ逐渐减小,麦草沙障风沙流结构特征值λ逐渐增大,沙柳沙障和梭梭林风沙流结构特征值λ呈现先减小后增加的规律。采取措施后下垫面均能很好地控制近地表的流沙活动。  相似文献   

14.
在干旱荒漠区选取白刺人工造林1~3年的幼树为研究对象,开展不同立地条件下白刺人工造林幼树生长特性的分析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随栽植年限的增长,白刺人工造林1~3年幼树各项生长指标均呈增长趋势;白刺人工造林当年幼树生长较为缓慢,且容易出现干枝现象;2~3年后幼树随着年限的增长,其各项生长指标逐年增大。2)不同立地条件下,白刺3年幼树各项生长指标排序为:半固定沙丘草沙障地流动沙丘固定沙丘丘间地。3)半固定沙地和草沙障地适宜白刺人工造林,丘间地和固定沙地不适宜白刺人工造林。  相似文献   

15.
乌兰布和沙漠植被及其保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乌兰布和沙漠降雨稀少,生态环境脆弱,有种子植物49科169属312种,以蒙古种、戈壁—蒙古种、戈壁种以及古地中海区系的荒漠成分占主导地位;自然植被为亚洲中部荒漠区与草原区的分界线,主要有梭梭、柠条、白刺和油蒿、沙冬青+白刺+油蒿、白刺+红砂、白刺+霸王+油蒿、籽蒿+沙竹、芦苇、白刺+芨芨草等9类群丛。由于不合理的利用,草场植被逐年退化,正朝着极度荒漠化演变。对植被状况和平缓沙丘及半固定、半流动沙地等不同立地条件的草地,应因地制宜,造(林)封(育)飞(播)结合,开展综合治理,恢复植被,遏制沙漠化加重的趋势。  相似文献   

16.
纱网沙障对植被恢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既降低沙障成本又能有效控制风蚀过程是流动沙丘治理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利用PE抗老化纱网材料沙障并进行造林取得了预期效果。调查结果表明,纱网沙障设置区风蚀深度为6.52 cm,对照区为14.24 cm。不同规格的纱网沙障均在纱网两侧5.20~5.50 cm范围内积沙5.42 cm。沙障背风侧30 cm范围内栽植杨树平均成活率为95.35%、黄柳为96.62%,且没有风蚀危害。纱网沙障设置2年后,草本植被盖度平均提高到40%左右,风沙危害得到明显控制。  相似文献   

17.
【目的】在毛乌素沙地西南缘开展了为期3年(2015—2017)的氮素和水分添加控制试验,探究氮素和水分增加对毛乌素沙地油蒿群落2种优势植物油蒿和赖草叶片N∶P的影响及作用途径,为预测未来全球环境变化下荒漠生态系统养分循环以及植物生长的养分限制状况提供理论依据和案例支持。【方法】连续3年(2015—2017)在毛乌素沙地西南缘宁夏盐池采用野外控制试验,设计3个氮添加水平(N0∶0 kg·hm~(-2)a~(-1);N10:10 kg·hm~(-2)a~(-1); N60:60 kg·hm~(-2)a~(-1))和3个水添加水平(W0:自然降水量; W20:较自然降水量增加20%;W40:较自然降水量增加40%)的2个因子9个交互处理的随机区组试验。使用双因素方差分析检测氮素和水分增加对土壤含水量、无机氮、速效磷、土壤Ca~(2+)含量以及油蒿和赖草叶片N∶P的影响,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土壤速效养分(无机氮、速效磷)、土壤含水量、土壤Ca~(2+)含量与植物叶片N∶P间的关系。【结果】氮添加显著增加了土壤无机氮含量及油蒿和赖草叶片的N∶P,但对土壤速效磷和土壤Ca~(2+)含量无显著影响;水添加对土壤无机氮、速效磷含量和油蒿叶片N∶P均无显著影响,但降低了赖草叶片N∶P和浅层土壤Ca~(2+)含量。【结论】氮添加缓解了油蒿和赖草的N限制,但同时也加剧了P限制。水添加通过改变浅层土壤(0~20 cm) Ca~(2+)含量,降低了2种植物叶片N∶P,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2种植物的P限制。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研究氮素和水分添加对毛乌素沙地油蒿群落优势植物叶片性状的影响,探讨荒漠生态系统中不同功能群植物对环境变化的适应策略,为预测未来环境变化背景下荒漠植物群落的响应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宁夏盐池毛乌素沙地典型植被群落油蒿群落为研究对象,通过连续2年(2015—2016)0 kg N ha~(-1) yr~(-1)(N0)60 kgN·ha~(-1) yr~(-1)(N60)氮添加;自然降水(W0),增加20%降水(W20)、增加40%降水(W40)水添加的野外控制试验,测定优势植物种油蒿和赖草叶片的比叶面积(SLA)、碳、氮、磷(C、N、P)含量。【结果】1)氮添加显著增加土壤中的无机氮含量;水添加显著增加土壤含水量;水氮交互作用对土壤无机氮含量、土壤含水量都没有显著影响。而土壤速效磷含量比较稳定,在各处理下均没有表现出显著差异。2)油蒿SLA在氮素和水分添加下显著增加,而交互作用效应不明显;赖草SLA在氮素和水分单独添加下均没有发生显著变化,而水氮交互作用对其存在显著影响。3)氮添加对油蒿和赖草叶片C含量没有显著影响,显著增加了N含量、C∶P、N∶P,降低了P含量和C∶N。水添加对赖草的C、N、P及其化学计量比无显著影响,而显著增加了油蒿叶片N和P含量,降低了C含量、C∶N、C∶P和N∶P。水氮交互作用对油蒿叶片N含量和C∶N有显著影响。【结论】氮素和水分添加对毛乌素沙地油蒿群落优势植物油蒿和赖草叶片性状均有明显影响,氮素对叶片性状的影响比水分添加的影响更为显著。2种不同功能群植物,对氮素和水分添加的响应不同,呈现出不同的适应策略,油蒿的叶片性状对氮素和水分添加的响应较为敏感,趋向于资源快速获取与利用的策略,而赖草表现出较强的稳定性,从而体现出保守的资源利用策略。在未来可能增加的氮沉降和降水情景下,油蒿群落的物种组成可能会由于2种植物不同的资源利用策略变化而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9.
为改善辽西北沙地生态环境,在辽宁省彰武县阿尔乡镇采用水泥桩(柱)加刺线围封沙地,并植树种草,围封结束后全面评估围封效益。结果表明:围封3 a后流动沙地和半流动沙丘面积分别减少83.3%和22.7%,固定沙丘面积增加;植被覆盖度增加25%,沙蓬已经接近退出,差巴戈蒿和拂子茅的分布频度和多度显著增加;土壤有机质和含水量增加。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20.
通过野外定位监测试验,对干旱荒漠区灌草植被防风固沙、阻沙效应、风蚀和风沙沉降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灌草植被能显著增加地表粗糙度,是其具有防蚀、阻沙功能的内在机理;随着植被盖度的增加,输沙量、风(积)蚀量、沙尘沉降量均大大下降,固定沙丘、半固定沙丘随植被盖度的增加其输沙量较新垦沙地输沙量分别下降93.6%和59.8%,绝对风蚀量最大月份,固定沙地、半固定沙地绝对风蚀量仅为新垦沙地的32.6%和73.4%;沙尘沉降量的分布表现出共同的规律性,降尘均集中在4—6三个月,4月份最大,为总降尘量的1/4~1/2强,在水平和垂直梯度上各月降尘量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