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建立有效、准确、科学的野生沉香鉴别技术,为沉香的鉴定和品质评价体系建立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醇溶性浸出物含量、显色反应、薄层色谱分析(TLC)和高效液相色谱(HPLC)方法,对10批次野生沉香进行鉴别。【结果】10批次野生沉香的醇溶性浸出物含量整体较高,明显大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版)规定的10.0%;野生沉香的显色反应除呈现人工沉香的樱红色或浅樱红外,还出现紫堇色、浅红色和浅紫色在内的多样性显色,可辅助鉴别野生沉香;薄层色谱操作简单,节省材料,且野生沉香样品在薄层鉴别中呈现清晰的荧光斑点和较好的分离效果,对于大部分野生沉香样品可通过薄层色谱进行基础鉴别;通过相似度评价、峰面积比较,建立10批次野生沉香的HPLC指纹图谱,并确定9个野生沉香共有特征峰,确定野生和人工沉香HPLC特征指纹图谱的差异性。【结论】基于各方法的优势及精准程度,本文提出在显微鉴别的基础上,通过醇溶性浸出物含量、显色反应、薄层色谱分析和HPLC的指纹图谱及特征峰鉴别野生沉香,可为沉香品质评价体系建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4批次沉香品质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二氯甲烷浸泡提取沉香成分,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对化学成分进行分离鉴定。共鉴定出32种化合物,其中9种2-(2-苯乙基)色酮类化合物,色酮含量0.46%~18.21%,并通过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进行沉香品质鉴定,2#、3#沉香品质最优,1#最次,这和GC/MS成分分析沉香色酮含量相一致。采用二氯甲烷浸泡法富集沉香香气成分,所需样品量少,前处理方便,为沉香品质鉴定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3.
为了开发更加快捷、精确的沉香鉴别与定量分析技术,从定性和定量2个方面介绍了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沉香真伪及等级鉴别方法和技术发展,论述了各种沉香特征成分检测技术特点,指出现有鉴别分析技术的不足,从木材科学研究的视角对今后沉香定性及定量检测方法提出几点建议,旨在使国内研究者对当前沉香鉴别分析研究有一个概括性了解,为沉香质量标准的制定以及沉香资源的科学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文章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测定了人工通体结香处理的35个中国沉香样品和51个越南沉香样品的化学成分,并选取了相对含量较高的10种化学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0种化学成分的个体间变异都很大,且各种成分相对含量均与沉香树的生长性状呈正相关.此外,越南沉香和中国沉香绝大部分的化学成分相对含量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中国样品有2种成分含量显著高于越南沉香(P<0.05),越南样品有6种成分含量极显著高于中国样品(P<0.01),显著性的差异可能是由于林木的遗传特性和环境差异造成的.  相似文献   

5.
指出了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土沉香种植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尤其是市场沉香较为紧缺,而且南方地区又较为适合种植土沉香,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基于此,对土沉香所具有的形态特征和分布特点进行了分析,并且提出了一种土沉香的栽培技术和方法,为土沉香种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沉香为瑞香科沉香属(Aquilaria)植物含有树脂的木材,是我国、日本、印度以及其他东南亚国家的传统名贵药材和天然香料.迄今全世界已发现该属植物有19种,分布于中国、印度、缅甸、老挝、越南、柬埔寨、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和巴布亚新几内亚等国家.国外学者对于沉香的现代研究始于上世纪20年代,我国则要晚些,最早报道的科技论文是广东省植物研究所1976年发表在《植物学报》的一篇论文《初步解开沉香结香的秘密》.我国学者杨峻山先生于上世纪80年代对国产沉香的化学成分做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发现系列的2-(2-苯乙基)色酮类及倍半萜类化合物.90年代后到本世纪初,我国对于沉香的研究不多.我们对于沉香的研究始于2005年,第一篇论文发表于《中药材》杂志,报道了利用GC-MS技术对五批沉香的化学成分分析,迄今已在国内外期刊发表关于沉香的研究论文20余篇.近年来,随着沉香市场的持续升温,我国学者对于沉香的研究,已然成了遍地开花的状况,涉及内容包括化学成分、药理、结香机理与结香方法、种植技术和产品研发等.本文将探讨沉香研究中经常遇到的几个科学问题,有些已有定论,有些尚需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7.
文章对土沉香、云南沉香的植物形态、化学成分、结香机理、分布及贸易情况进行了综述,提出沉香保护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8.
瑞香科白木香属(Aquilaria)植物外表相似难以辨认,同时又缺少比较系统的文献报道,因此尽管白木香属有26个树种,但目前被专家学者确认的仅有18种,主要分布于东南亚地区,其中有3种我国.本文总结了已被确认的产沉香的白木香属植物的学名及产地,并从其药用价值和现代加工性质与利用等方面加以阐述.  相似文献   

9.
中国腾飞的经济,使断层了近百年后的香文化在中国开始复苏,这两年玩香的人骤然增多,行情不断看好.在沉香的流通市场,不得不提到广州的华林国际,它对接东南亚和中国的沉香市场,据当地不完全统计,华林国际C馆每年的沉香交易量会达到300亿人民币,占国内交易额的30%,是全国沉香集散中心.华林国际在广州荔湾区的康王路,越靠近荔湾,车速度就越来越慢,好在说说笑笑时间也快,刚讲完泥马度康王的故事,华林便出现在眼前了.  相似文献   

10.
银杏雌雄株的鉴别方法银杏又名公孙树、白果树,属银杏科落叶乔木,雌雄异株。其雌雄株可从其生长形态上的不同特征进行区别。1.雄株比雌株发芽早,但落叶又比雌株要迟,雄株的横枝比雌株要少一些。2.雌株的主干与主枝之间的夹角大,夹角可达50°,向四方平展,有时...  相似文献   

11.
银杏雌雄株的鉴别方法银杏又名公孙树、白果,属银杏科,落叶乔木,雌雄异株。其雌雄株可从其生长形态上的不同特征进行区别。一、雄株比雌株发芽早,但落叶又比雌株要迟,雄株的横枝比雌株要少一些。二、雌株的主干与主枝之间的夹角大,夹角可达50度,向四方平展,有时...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山地造林的云南沉香幼林进行追肥试验,观测幼林木的树高、地径生长量,调查结果分析表明:在云南沉香幼林的抚育管理时,雨季初期进行追肥能显著的促进云南沉香幼林的树高、地径生长;追肥时,肥种以N肥或NPK肥为主,追肥量在100g~150g,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3.
背景介绍沉香分布在中国东南部、印度东部,乃至整个东南亚地区.市场上大量流通的沉香多产自瑞香科沉香属(Aquilaria)和拟沉香属(Gyrinops)植物.当沉香树的表面或内部形成伤口时,为了保护受伤的部位,树脂会聚集于伤口周围,当累积的树脂含量达到一定的程度时,将此部分取下,便为可使用的沉香.在日本,沉香主要是用于文化方面,其次是宗教和医药方面.香料行业是日本高度发达的传统行业,包括沉香等多种香料原材料的使用和加工.日本香道文化日益盛行,但由于沉香价格昂贵,使用沉香的人很少,但这并不会使日本香道文化衰落.日本沉香产业与原产国保持密切合作,发展可持续供应道路,确保日本独特的香道文化渊源流传.  相似文献   

14.
以沉香叶为原料,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探讨乙醇浓度、液固比、提取时间和提取温度对芒果苷提取率的影响,并以提取率为评价指标,优化提取工艺。试验结果表明,沉香叶中芒果苷的最佳提取工艺为:采用体积分数70%的乙醇,液固比20,提取温度90℃,回流提取2次,每次1h。在此优化工艺条件下,芒果苷得率达3.31%。  相似文献   

15.
沉香的香味和药效取决于所含化学成分,也是决定沉香品质的重要因素。文中总结了沉香化学成分、真伪鉴定及质量分级方法等技术的进展,提出基于沉香特征化学成分建立真伪识别技术、分级方法和沉香产品的认证体系,逐步实现野生沉香与人工沉香、原产地及树种的鉴别,以规范沉香产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由于蟒蛇皮具有极高的商业价值,走私蟒蛇皮可以从中牟取暴利。海关等部门如何鉴别蟒蛇皮制品,怎样将零散的蟒蛇皮制品确定为整张皮,本文对蟒蛇皮鳞片的特征展开研究,探究寻找出一定的规律。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在防治松毛虫的过程中,经常发现有些被怀疑为是病毒致死的虫尸,难于鉴别。1974年曾先后在广州近郊区龙眼洞和广东省东莞县黄江公社发现松毛虫突然出现大量死亡的现象。虫龄一般为5-6龄。在现场几乎每株树下都有虫尸,大树下一般10-30条,多的可达150多条。落地的虫尸不久即发黑、弯曲。吊在松枝、松针上的虫尸,头大尾小,皮  相似文献   

18.
红松疱锈病病株的鉴别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红松疱锈病的危害症状及生物学特性,介绍了孢囊、蜜滴、树皮龟裂、虫瘿、团状树冠5种鉴别红松疱锈病株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20.
老蔡,原名蔡亲信,是澄迈县加乐镇效古村的一名很有威望的香农,也是海南沉香界颇为知名的人物.第一次听说他是在前些日子,当时杂志社安排我到海南省沉香产业协会副会长王安忠的沉香园采访.在驱车前往澄迈的路上,一直对老蔡推察备至,脑子里一直在勾勒这个人物形象,很想亲眼目睹他是何等人物.老蔡来到沉香园时,王副会长正给我们介绍沉香林中人工造香.老蔡身穿白色T恤,皮肤黝黑,他静静地站在旁边听着,有点不苟言笑,这是老蔡给我的第一印象.王副会长带我们参观他的沉香园林时,老蔡拿着勾刀在旁边跟着,偶尔给我们讲解一下沉香知识,话不多,但句句都说到点子上,让我见识了不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