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指出了随着低影响开发理念的发展以及城市地下水开采过度、城市内涝、水质污染、雨水资源流失等一系列复杂的雨水问题,国家提出《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综述了海绵城市的理论及和建设海绵城市的关键前提是可持续雨洪管理的系统规划及目标,并通过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点型绿地海绵治理技术与丹麦哥本哈根暴雨管理两个案例分析了目前该理论目标下的实践研究。  相似文献   

2.
指出了临沂市作为山东省省级海绵城市建设试点,面临着内涝水灾和水资源短缺双重矛盾。鉴于此,调研了临沂市4个海绵城市建设工程项目,系统分析了临沂市海绵城市建设的具体表现和不足,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具有前瞻性的临沂海绵城市建设的规划性建议。以期为临沂市充分有效利用雨水资源、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近几年城市内涝问题成了社会关注的焦点,海绵城市是针对当前城市内涝问题的新型雨洪管理模式。在海绵城市构建的热潮中,为避免因受政策舆论导致海绵城市体系盲目地扩展,避免在海绵城市规划设计过程中过分的推倒重建,本文尝试在结合城市中发展较为完善的绿道网络系统上发展海绵城市胞体构建,试图为海绵城市发展提出新看法。  相似文献   

4.
指出了当前城市化的进程在极大提升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同时也带来诸多问题,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湖泊及河流被填埋、城市绿地逐渐减少、水资源日益短缺、城市防洪难度也不断增加。近年来我国城市发生和城市内涝和水资源短缺时间的矛盾,实际上就是城市对于雨水资源的不合理管理导致的。海绵城市理论的提出为城市建设发展提供了一项新的技术,将城市改造成为海绵一样具有吸水、存水功能的"海绵"。在此理念的指导下,以燕郊东外环路景观设计为例,针对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景观道路设计进行了策略分析,提出了具体方法,为改善城市水资源利用和美化道路提供了解决案。  相似文献   

5.
指出了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增加了城市内涝风险和雨水径流污染。建设海绵城市要求加大城市径流雨水源头减排的刚性约束,削减城市径流污染负荷,充分发挥从源头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雨水花园和绿色屋顶作为海绵城市建设中常用的LID措施,在减少径流量和改善径流水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介绍了雨水花园和绿色屋顶的组成结构,并对雨水花园和绿色屋顶截流减污效率进行了分析,为城市化过程中的居民小区和广场建设优选工程措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莫操湖  陈哲夫  张航 《绿色科技》2019,(16):206-208,211
指出了生态文明宜居可持续发展建设始终贯穿着我国城市建设的过程。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和极端天气的频发,伴随着一系列的城市化问题,如城市内涝、水体污染、水资源短缺、热岛效应等,严重影响了现代社会的发展。针对此现象,结合海绵城市的理念,对湖南省常德市提出了建造海绵城市的构想:通过控制雨水径流,恢复城市原始的水文生态特征,使其地表径流尽可能地达到开发前的自然状态,恢复“海绵体”,构建“海绵体”网络。  相似文献   

7.
指出了城市化使地表不透水面积增加,加之全球气候变化和城市热岛效应,城市出现极端降雨事件增加,而我国城市的排水设计标准普遍偏低,部分地区排水管网老化,遇暴雨时城市内涝灾害严重。针对上述问题,基于海绵城市的发展理念对城市排水设计进行了探讨,提出了通过采取透水性材料铺装硬化路面、建设蓄水设施贮存雨水、利用绿地植被滞留降水等措施,以改善城市水循环系统,提高降水下渗率,降低洪峰流量,并有效防洪排涝,提升雨水资源化利用率,缓解水资源短缺,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和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8.
随着《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的发布,我国海绵城市建设被推上日程。分析美国西雅图雨水管理系统由传统排水到可持续排水的过程以及可持续雨水管理的思想、行政管理及工程措施的导控机制对雨水管理系统的能动作用,同时反思我国海绵城市体系在规划体系、实施过程和多学科融合等方面的弊端和发展方向,以期为我国海绵城市和雨水管理体系的建立提供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9.
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使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极端天气发生时,大部分城市内涝严重,但这些城市往往又都是缺水城市。"海绵城市"理念的提出,就是针对上述问题从根本上消减城市径流污染负荷,缓解城市内涝、节约水资源、以此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本文以挪威奥斯陆南森公园为例,介绍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公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
指出了海绵城市理念是科学的雨洪管理理念,对调控城市内涝有良好的效果。分析了几种海绵城市设计理念的具体应用,并提出了海绵城市应用的注意事项,以期为今后城市绿化工作的开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参考。  相似文献   

11.
指出了传统的雨水解决方案已不能良好地解决快速城市化下日益严重的城市雨水管理问题,在此背景下,海绵城市作为解决城市雨水问题的新途径之一被提出。在建设海绵城市的理论框架下,构建了城市雨水管理系统与城市绿地系统相结合的新型城市绿地雨水管理系统模式,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海绵城市可以有效缓解城市内涝、削减城市径流污染负荷、节约水资源、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为建设具有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功能的海绵城市提供重要保障。本文以园林绿化建设为例,分析了海绵城市建设的实现途径,旨在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3.
海绵城市是缓解城市内涝问题、减轻城市径流污染程度、保障城市生态环境稳定性、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海绵城市理念对市政道路建设有着重要的影响。通过分析传统道路的弊端,海绵城市理念下道路建设的优势,提出了在海绵城市城市道路设计中应从规划层面把控、设计层面把握、道路建设制度把关的策略,以期为海绵城市理念下的道路设计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指出了海绵城市可以有效解决城市内涝问题,降低城市径流污染率,维持城市生态环境的稳定性,为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的保障。在园林工程建设中引入海绵城市建设方法可以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提高园林景观的综合性能。介绍了园林工程中海绵城市的基本概念,分析了福州市园林工程中城市建设方法的应用,探讨了海绵城市建设方法在园林工程中的应用策略。  相似文献   

15.
王甲生  潘维良  黄高平 《绿色科技》2019,(8):140-141,144
从海绵城市工程建设角度,就立项准备、项目实施、竣工验收和运行维护几个阶段的气象服务实践,例举了池州市海绵城市工程建设过程中气象服务具体措施,重点介绍了项目实施阶段专业气象服务及工程建成后的城市内涝监测预警气象服务工作方案,提出了海绵城市气象服务的应对策略,以促进池州市海绵城市建设气象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相似文献   

16.
海绵城市是解决我国城镇化发展过程中面临城市内涝、水资源短缺难题的重要措施,但在建设海绵城市过程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制约了海绵城市的健康发展。通过研究文献、实地调研和调查问卷等方法,调查分析了河北地区海绵城市发展制约因素,识别出了技术水平不高、融资机制单一、公众对海绵城市认识不足、监管与绩效评价体系不完善等4个大类18个制约因素,为此,提出并建立了河北地区海绵城市发展制约因素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7.
指出了海绵城市是城市发展的新型模式,可充分利用水资源优势,使城市中的水迁移活动中更加自然,有效缓解城市内涝,保护和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结合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的运用,积极探索海绵城市建设的核心内容,合理引导和控制城市建设方向,结合绿地系统规划形成一个大的"海绵体",使城市具有改善生态环境功能,有利于促进生态城市建设。  相似文献   

18.
指出了"海绵城市"理念的提出意味着我国一直以来完全依靠管道排放雨水的理念转变为优先考虑把有限的雨水留下来,优先考虑更多利用自然力量排水。从"海绵城市"提出的背景出发,介绍了城市排水理念的发展和演变,探讨了植草沟、下沉式绿地、绿色屋顶、雨水湿地四种"海绵体"技术。  相似文献   

19.
针对我国雨水资源丰富却未能充分利用的现象,分析了全国降雨特点及绿色城市建设现状,结合水能发电原理及海绵城市理念,提出了城市雨水综合利用方案。研究出基于降水落差机械能的"水照明"灯,主要阐明了其应用前景和对我国能源结构优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分析了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所面临的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南北方发展差异以及城建规划等问题,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合理化建议: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应统筹考虑,南北方城市海绵建设的着重点为蓄水和雨水再利用以及雨水就地吸纳,同时应做好当地自然环境调查,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规划方案,以全方位地推动我国海绵城市的发展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