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按照营造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林立地条件进行划分,将适宜、较适宜和不适宜分为Ⅰ级、Ⅱ级和Ⅲ级。选择不同立地类型的幼、中、近、成4个林龄段的典型油松林分设置面积为400m~2的样地,进行复测,固定样地取自未被人为干扰及未遭受自然灾害的自然生长的林分样地40块。没有经过间伐有两次不同监测值的样地共设置34块400m~2的临时样地参与模型的拟合,拟合采用ForStat2.2软件进行计算。建立了小陇山林区油松人工林林分8个林分整体生长预测模型,各参数的平均相对误差和相对均方误都小于11%。获得的全林整体模型可对小陇山林区不同条件下的油松林分的生长进行预测,可对间伐进行预测分析,绘制不同立地指数条件下的林分密度控制图,从而指导小陇山林区油松林分的经营活动。  相似文献   

2.
在小陇山麻沿林场选择有代表性的中幼龄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人工林,设置1 000m×30m样带,在样带内随机布置了12个20 m×20 m标准地,按株数设计3种(15%、25%、35%)间伐强度,0.0%为对照,3次重复;运用SVMS软件分析不同间伐强度对林分结构特征和活力的影响。结果显示:经过3种强度间伐后,油松在树种组成中的比例下降,一些阔叶更新树种在树种组成中的比例随间伐强度的增加呈增大趋势,25%强度间伐后林分中漆树分布株数是对照的2.5倍,35%强度间伐后林分中锐齿栎分布株数是对照的3.5倍;除15%间伐强度平均林层数高于对照外,25%和35%间伐强度平均林层数低于对照,间伐后上层分布树种随间伐强度的增大而增多;15%强度间伐后林分水平分布格局没有发生变化,25%和35%强度间伐后林分水平分布从随机分布转变为聚集分布状态;3种间伐强度间伐后林分平均混交度分别比对照增加了2.68%、31.86%和58.10%,表示林木个体竞争大小的大小比数分别为0.497 8、0.4914、0.490 0,比对照(0.498 5)减小了,表示林木生长空间大小的开敞度分别是0.323 0、0.327 0、0.367 0,高于对照(0.2730);随间伐强度的增加林分混交度增加,从零度混交变为弱度混交,林木个体间竞争减弱,林木生长空间扩大,从不足到基本充足。间伐1a后天然更新幼苗数量分别是对照的6.0、12.5、13.1倍,间伐增加了天然更新能力,增强了林分活力。3种间伐强度中,15%间伐强度对林分结构和树种组成影响较小。研究结果证明,小陇山林区中幼龄期的油松人工林宜采用25%到35%间伐强度能有效改善林分结构、调整树种组成,增加林分活力;通过多次合理间伐强度措施的实施能有效促进林分向复层、异龄、混交林演替,为油松中幼龄人工林结构化经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采用树干解析法对小陇山林区不同林龄的油松(Pinus tabuliformis Carrière)人工林生长过程进行分析。研究表明:油松人工林胸径平均生长量第25年达到最大值为0.45 cm,连年生长量12年时达到最大值0.87 cm,两者相交于第25年;树高平均生长量于第20年达到最大值0.51 m,连年生长量达到最大值0.87 m的时间为第11年,且与平均生长量相交于20年;材积平均生长量于第59年达到最大值0.005 1 m~3,连年生长量达到最大值0.009 4 m~3的时间为第41年,且与平均生长量相交于60年,确定了小陇山林区油松人工林不同地位级的数量成熟龄。  相似文献   

4.
以小陇山山麓耕地培育的4年生人工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 Carr.)苗为对象,通过逐步回归方法,分析了油松苗生长与表层土壤养分之间的相关关系,为科学管理小陇山油松人工林提供理论参考。结果表明:全P和全N是影响油松苗高生长的主要养分因子,其回归方程为:Y_1=135.14+21.801X_3+21.092X_4,复相关系数为0.938,相关程度高,说明全P和全N与苗高生长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而影响油松地径和冠幅生长的主要土壤因子分别是有效P和全P,其回归方程分别为:Y_2=25.968+0.256X_6、Y_3=93.090-27.487X_3,复相关系数分别为0.777和0.922,相关程度均比较高,说明有效P与地径生长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而全P与冠幅生长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因此,在苗期管理期间,适当补给土壤有机氮肥和磷肥是提高在油松苗生长力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5.
太行山西侧油松人工林立地分类及生长预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203块标准地资料,对太行山西侧油松人工林的立地分类及生长预测进行了研究。以坡向、海拔、土层厚度为主导立地因子,划分了3个纬度段的立地类型组。按立地类型组进行了不同龄级的树高预测,以椽材林木树高为标准,对立地生产力进行了评测,提出了不同立地类型组现有油松人工林分类经营和荒山油松造林意见。  相似文献   

6.
小陇山林区林地立地类型划分与林地质量评价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采用“数量化理论 方法”,利用计算机对一类资源清查和补充调查外业实际资料进行计算分析 ,对小陇山林区林地进行了立地类型划分与评价。对开展森林集约经营 ,充分发挥林地生产潜力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较详细地介绍了人工落叶松立地质量的评价方法,目的是通过科学划定不同的立地类型,做到合理利用土地资源,贯彻适地适树原则,提高人工造林的成活率,培育出生长稳定的优质林分,以期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8.
利用固定样地每木定位调查数据和相关分析统计软件,对小陇山林区油松天然林的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油松天然林树种组成丰富,群落中共出现18个树种,油松占绝对优势,但样地树种隔离程度较低,属于弱度混交。油松天然林的直径分布为多峰山状曲线,油松种群的直径分布近似于正态分布,可用3参数Weibull分布拟合;树高随胸径的增大而增加,胸径与树高的关系可运用幂函数进行拟合。林分中油松个体的胸径、树高和冠幅的大小分化差异明显,整体上表现为中庸状态;油松天然林林木分布格局为随机分布,油松种群分布格局也为随机分布。  相似文献   

9.
应用多元回归分析了小陇山林区日本落叶松幼林生长与立地因子的关系,筛选出影响日本落叶松幼林生长的主要立地因子是土壤腐殖质层和有效土层厚度、坡度、海拔;并采用数量化理论(I),将研究区域划分为2个立地类型组、30个立地类型,同时评价了不同立地类型日本落叶松林地的生产力。  相似文献   

10.
阐述了林分生长及水土保持功能的差异,将林分划定为三种类型,即油松人工用材林、油松人工水源涵养林、油松人工水土保持林。在10,20,33年生时的不同林龄阶段.对三种林分类型适时进行密度调整,以发挥更大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1.
以乡土树种油松(PinustabulaeformisCarr.)无性系雌球花为母本,以引进树种美国西部黄松(P.ponderosa)雄球花为父本,开展了种间杂交试验,取得了21份杂交种子。并通过育苗试验,观测了2年生杂交子代苗木性状表现的变异,初步选择出复1×H_3;初7×H_4;复13×H_2;复12×H_5;初13×H_7等5个杂交新种,5个优良杂交新种比21个杂交种2年生苗高平均值高出了14.1%。杂交优势期望既能体现油松乡土树种适应性强的特点又能体现黄松引进树种生长迅速的特点,本试验在造林生产中具有重大价值。  相似文献   

12.
本文概述了我国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 Carr.)高世代种子园的相关报道,包括建园材料的选择、建园的配置设计、种子园的营建及经营管理等内容,并对高世代种子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了详细阐述。以期实现我国油松生态公益林与用材林建设质量的稳定提高,同时促进森林生态系统与林业经济的建设和发展。  相似文献   

13.
14.
针对2000年发生在朝阳县国有朝阳林场孙家湾工区的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 Carr.)人工林火灾,开展近自然恢复技术与成效研究。主要依据枯枝落叶层中具有生命力的油松种子及存活木天然落种,辅以人为措施促其萌发、出苗和成苗完成更新过程。恢复17a后的调查结果表明,现已形成密度为2 565株/hm~2、油松更新木和火灾保留木组成比为5.4:4.6、高度差为3.5m、跨2个龄级以上的复层异龄林。  相似文献   

15.
太行山油松天然次生林立地类型的划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在大行山不同立地条件,不同年龄布设的104块油松天然林标准地调查资料,分别立地亚区,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或灰色系统理论关联分析的方法,筛选出影响林木生长的主导立地因子.按主导立地困子的各个等级组合,划分了63个立地类型(包括晋东土石山地立地亚区18个;太行山北段山地立地亚区27个;太行山南段山地立地亚区18个).并以主导立地因子为自变量,林分地位指数为因变量,建立立地质量评价模型.按各立地类型地位指数平均数,分好、中、差3个等级(立地类型组)分别对每一立地类型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16.
为缩短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的育苗周期,提高油松定值成活率,本文以心土、牛粪、草炭为原料,按比例制成不同基质,研究其对油松幼苗生物量和形态指标的影响。采用配伍组设计,对不同基质配比容器内的油松苗高、地径、主侧根数及鲜干质量等指标进行测定和分析。不同基质对油松容器苗的生物量和形态指标的影响差异较大。油松的形态指标在T5、T4、T1基质内长势良好,在T3、T6基质内的长势最差;基质T3、T5内的油松苗生物量情况最好,而基质T9内的生物量情况最差。经过综合对比,采用心土∶牛粪=3∶1(T5)制成的育苗基质最理想,建议更广范围内推广。  相似文献   

17.
以2012年森林资源数据为基础,遵循科学性和实用性的原则,采用综合多因子、多级序的方法,对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有派阳山林场所经营的林地进行立地类型划分。以地貌、海拔、土壤、坡度、土层厚度等因子为主要依据,划分2个立地类型区,3个立地类型小区,3个立地类型组,7个立地类型。对立地质量评价结果,好、中、差类型分别占林地面积的53.3%,36.8%和9.9%。  相似文献   

18.
晋东南石灰岩山地油松人工林立地类型划分及评价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沈佐  曹雅宁 《林业科学》1996,32(1):16-23
利用118块野外标准地资料,对晋东南石灰岩山地油松人工林进行了立地类型划分及生长评价。经分析坡向、海拔、土层厚度为影响林木生长的主导立地因子,3个主导立地因子共构成24个组合立地,每个组合立地可视为一个立地类型,用最优分割法将24个立地类型划分为4个立地类型组。在优势木与平均木树高相关分析的基础上,以椽材林木为标准。对4个立地类型组进行了林木生长评价与预测。  相似文献   

19.
《林业科学》2021,57(9)
【目的】对河北省平泉市油松人工林进行立地类型划分和立地质量评价,并将立地质量分级,以期筛选出适合培育油松建筑材林的林地。【方法】以河北平泉油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基于92块固定样地数据和42株解析木数据,采用主导因子分析法筛选主导因子,并划分立地类型。采用相对优势高法编制立地指数表,根据立地指数表进行立地质量评价。选取林龄、密度一致,立地质量不同的9块样地,伐取优势木,分析油松木材物理力学性质。【结果】由平泉油松人工林立地类型分布图可知,中土层油松人工林最多,占油松人工林总面积的65.5%,薄土层次之,占油松人工林总面积的27.9%,厚土层最少,占油松人工林总面积的6.6%;阴坡油松人工林分布较多,占油松人工林总面积的76.6%,阳坡分布较少,占油松人工林总面积的23.4%。由立地指数分布图知,立地指数为9、10的地块占地面积14 277.665 hm~2,占总面积的28.1%;立地指数为6、7、8的地块占地面积33 648.51 hm~2,占总面积的66.1%;立地指数为4、5的地块占地面积2 973.63 hm~2,仅占总面积的5.8%。【结论】河北平泉地区立地质量处于中等偏上水平,适合培育油松建筑材林,黄土梁子镇和柳溪满族乡为最佳地点。  相似文献   

20.
秦岭林区天然次生林与人工林立地质量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以秦岭林区典型的松栎林带为例,采用临时样地、固定样地和解析木3套数据建立立地指数模型和立地形模型,比较天然次生林与人工林立地质量评价差异,为天然次生林立地质量评价提供科学依据和评价方法。【方法】首先对样地直径分布进行SW正态性检验和株数积累分布曲线检验,论证天然次生林编制立地指数表的可行性;然后拟合优势树高生长方程,根据 R2和标准估计误差选择各树种导向曲线模型;依据树高连年生长量曲线与平均生长量曲线相交且趋于平缓、树高变异系数趋于平稳确定基准年龄和基准胸径;分别采用相对优势高法、标准差调整法和变动系数调整法形成立地指数和立地形曲线簇,编制油松、华山松、锐齿栎和落叶松立地指数表和立地形表。运用卡方检验、落点检验和相关性检验分析不同树种立地指数表和立地形表精度差异,采用平均误差、平均绝对误差和平均相对误差比较通用地位级表与立地指数表、立地形表评价立地质量偏差。【结果】各树种卡方检验值均小于卡方检验临界值,符合精度要求。油松和落叶松立地指数卡方检验平均值低于立地形,锐齿栎立地指数卡方检验平均值高于立地形,华山松立地指数与立地形卡方检验平均值差异较小。卡方检验、落点检验和相关性检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立地形适用于天然次生林立地质量评价,而立地指数适用于人工林。与通用地位级表的比较表明,地位级评价立地质量平均误差、平均绝对误差、平均相对误差大于立地指数和立地形,地位级评价落叶松人工林立地质量误差显著大于立地指数。【结论】编制的油松、落叶松立地指数表,华山松、锐齿栎立地形表满足立地质量评价精度要求,能够反映林区天然次生林和人工林立地质量差异,可用于林区立地质量评价和森林经营管理。同时如何解决次生林立地质量评价中混交和异龄的特点、建立更具普遍性的立地指数和立地形模型仍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