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浙江是“两山”理念的发源地和率先实践地,建立健全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是浙江率先实践“两山”理念的重要探索。本研究科学评价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效率,以期为衡量浙江省“两山”理念实践成效及路径优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构建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效率的投入产出指标体系,运用Super-SBM模型和Malmquist指数,借助InVEST模型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测算浙江省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效率及其时空变化特征,明确路径优化策略。【结果】2000—2020年,浙江省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呈现波动上升趋势,固碳释氧、土壤保持、文化服务是主要的森林生态产品,森林生态系统在固碳释氧和保持土壤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2020年浙江省森林生态服务产品价值为林业总产值的1.94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2.14%,浙江省在率先建设“生态省”和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方面成效显著;浙江省林业总产值呈现持续增长趋势,林业第二产业成为浙江省林业的绝对优势产业,林业第三产业产值快速增长,所占产业比重不断增加,形成了“二、三、一”产业格局,浙江省林业经济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浙江省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效率整体较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随着美丽中国建设和三大攻坚战等战略的推进,旅游生态环境成为旅游科学研究的重要问题,研究雾霾污染对旅游产业发展的动态影响及其环境规制作用,促进旅游节能减排。【方法】本文以两型试验区长株潭城市群为例,构建关于旅游产业评价的集成指标体系,采用重心模型和回归模型计量方法,探究旅游产业和雾霾污染发展轨迹,考察旅游产业发展与雾霾污染之间空间动态关联性,分析雾霾对旅游产业发展影响程度,检验雾霾污染与其他自变量交互作用下旅游产业发展的主导要素,最后以环境规制为门槛变量进一步讨论雾霾污染对旅游产业发展的影响,【结果】1)旅游产业重心偏移方向由长沙向衡阳方向移动,雾霾重心偏移方向在常德和株洲两地之间往返,无显著移动规律,旅游产业发展与雾霾污染之间存在一定的空间动态关联性,且两者之间存在反向抑制作用。2)雾霾污染对旅游产业发展存在影响,就研究区域而言,增加1%的雾霾污染会减少3.3%的旅游产业发展,且影响旅游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旅游人数和环境规制。3)以环境规制为门槛变量,发现雾霾污染随着环境规制类型的不同而对旅游产业发展产生不同影响,无环境规制下,雾霾污染对旅游产业负面影响指数为0.8%,对旅游产业发展影响显著;宽松型环境规制下,雾霾污染对旅游产业负面影响为0.2%,影响程度略小;严密型环境规制下,雾霾污染对旅游产业负面影响为0.1%,影响性最小。【结论】雾霾污染对旅游产业发展存在负面影响,但政府环境政策可有效缓解雾霾污染,因此在环境规制下,雾霾污染对旅游产业发展的负面影响减弱。  相似文献   

3.
【目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是应对环境恶化、平衡区域发展的重要举措,厘清生态补偿标准是实施森林横向生态补偿的基础。结合森林生态系统服务流转理论,基于森林生态受益方向,从水源涵养生态服务视角开展森林横向生态补偿标准研究,为完善跨省流域森林生态补偿机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汀江(韩江)流域为例,综合运用当量因子法、水足迹法和引力模型,研究案例流域森林水源涵养服务溢出价值及其空间转移,确定受益主体与受偿主体相匹配的森林水源涵养效益补偿标准。【结果】1)汀江(韩江)流域上游地区龙岩市、漳州市和三明市的森林水源涵养服务外溢价值分别为80 448.89万元、5 857.33万元和13 038.28万元,广东省拟应向福建省合计支付水源涵养生态补偿资金99 344.50万元;2)三明市、漳州市和龙岩市提供的森林水源涵养服务价值辐射面积最广的地区均是梅州市,梅州市应承担主要的生态补偿资金;3)龙岩市可获得的水源涵养横向生态补偿资金最多,占补偿资金总额的80.98%,梅州市拟应支付的森林水源涵养生态补偿金额最多,占生态补偿总额的88.89%。【结论】流域上游存在森林水源涵养服务价值外溢,对下游具有不同的辐射...  相似文献   

4.
京津冀地区自然生态类型丰富多样,自然地理地貌差别巨大,生态服务功能分异明显,在该区域建设国家公园有重要意义。如何选择适宜区域进行国家公园建设,是现阶段的国家公园规划难点问题。采用土地利用现状、海拔、坡度、到自然保护区的距离、到湿地的距离、到城镇的距离、到铁路的距离、到公路的距离等指标因子,进行京津冀地区生态敏感性评价。结果表明:京津冀地区生态高度敏感区域和极度敏感区域主要集中在北部燕山和西部太行山山地区域,平原区在环渤海湾的沿海湿地呈现中-高度敏感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持续推进,节能减排已成为生态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探究环境规制对生态旅游产业碳排放效率的动态影响,有助于促进生态旅游产业与环境保护协同发展。【方法】以国家级十大城市群为例,首先采用超效率SBM模型探究2009—2020年国家十大城市群生态旅游产业碳排放效率,其次利用重心模型分析生态旅游产业碳排放效率和环境规制的重心演变规律,并考察二者时空动态轨迹,最终以计量模型为基础,探究环境规制对生态旅游产业碳排放效率的影响。【结果】1)中国十大城市群生态旅游碳排放效率均值整体呈先升后降再升的发展态势,且各城市群生态旅游产业碳排放效率存在显著差异。2)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十大城市群生态旅游产业碳排放效率分布重心整体呈现东偏北转移态势,环境规制分布重心整体呈现西偏北、西偏南转移态势。3)十大城市群环境规制与生态旅游产业碳排放效率间呈“U”型的非线性关系;从控制变量来看,生态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生态旅游业碳排放结构、科技发展水平以及对外贸易水平对生态旅游产业碳排放效率具有正向促进作用,生态旅游产业资本为负向抑制作用。【结论】政府部门应从加强环保技术创新与污染整治水平、加大...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对全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地区浙江省丽水市森林生态资本经济转换效率的研究,明确森林生态资本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效率机制,为完善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推动森林生态资本富集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构建森林生态资本投入产出指标体系,运用超效率SBM-Malmquist模型、最小二乘法(OLS)模型、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模型以及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TWR)等方法,借助Stata和ArcGIS软件,分析2011—2019年期间浙江省丽水市森林生态资本经济转换及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效率、变化特征、主要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特征。【结果】森林生态资本对区域经济增长有积极影响,即在保持劳动力、物质资本和林地面积等因素不变的条件下,森林生态资本每提高1%,经济增长的边际效率提高0.076%,对区域经济增长具有积极作用。总体上来看,遂昌县、庆元县和龙泉市的地区开放度对森林生态资本经济转换效率产生显著性正向影响,但两者在其他地区有着负相关关系;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提高对大部分地区森林生态资本经济转换效率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景宁县和龙泉市的产业结构对森林生态资本经济转换效率产生显著正...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中国森林公园近40年发展嬗变的历程、路径和动因,从中总结实践启示,为森林公园的发展提供历史借鉴和理论参考。【方法】借助文献分析法、历史研究法、综合分析法,将森林公园的发展纳入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宏观背景中进行分析,在国家与林业发展战略转型及森林公园价值转向的多重路径中划分森林公园的发展阶段;并结合森林公园数量变化、建设资金来源结构、职工工资收入水平等量化分析,总结归纳森林公园发展嬗变的内在逻辑。【结果】1)近40年中国森林公园经历了“林业多种经营项目(1982—1991年)—林业第三产业(1992—1997年)—多维度发展的林业绿色产业(1998—2010年)—自然保护地和社会公共事业(2011年至今)”的嬗变历程。2)中国森林公园近40年的嬗变路径可以归纳为:“旅游目的地—自然保护地”的属性变迁;“经济产业—社会公共事业”的功能演变;“逐利—逐绿—逐义”的价值转向;“封闭—开放—融合”的格局转化。【结论】1)中国森林公园近40年发展嬗变的主要动因可以归结为:追求社会公正的变革、实现生态可持续的愿景和“好生活”图景。2)中国森林公园依然面临政府主导地位缺失带来的管理复杂化、与...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林业产业生态效率能够准确了解到目前我国林业产业可持续发展水平,通过核密度函数时空演变趋势及面板门槛回归模型分析环境规制强度对林业生态效率的影响,对于林业产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有着重要意义。【方法】以我国26个省(区、市)林业产业为研究对象,依据生态文明和林业可持续发展理论,选取从业人数、固定资本投资、能源消耗为投入指标,林业总产值为期望产出指标,三废排放量为非期望产出指标,构建资源环境约束视角下的非径向方向距离模型。模型测算2005—2016年的我国26省(区、市)林业产业生态效率值,分析不同省域林业产业绿色发展情况。【结果】1)我国林业生态效率整体上呈现从西部到东南部慢慢升高的趋势,以东部地区的林业生态效率最高,中部地区林业生态效率值居中;西部、东北部林业生态效率值较低。因此,我国各省(区、市)的林业生态效率值分别与各省份经济实力保持基本趋同趋势。2)从时空演变来看,西部、中部以及我国的林业生态效率都是呈现先下降而后上升,再波动后稳定的趋势;东部地区林业生态效率值先固定范围波动,而后直线上升,再保持较为稳定的趋势;东北部地区林业生态效率先下降再上升,而后下降的趋势。3)环境规制对于林业生态效率影响表明:当环境规制条件小于0.599 5时,对林业生态效率正向影响;当环境规制条件在0.599 5和0.816 5区间水平里,环境规制对林业生态效率是促进作用,但是随着环境规制的强度越高,其产生的成本越来越高,导致影响系数的降低。环境规制越严苛大于0.816 5时,对生态效率产生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9.
林业对生态文明的贡献及其“结构微笑曲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测算林业及其三次产业对生态文明的贡献,并比较林业与其他产业对生态文明贡献的差异程度,以利于管理者掌握林业对生态文明作用的客观规律,为科学制定产业差异化发展战略、助推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参考。【方法】基于2007—2016年10年数据,首先,运用PSIR-SEM方法对生态文明指标进行优化,确定生态文明指标权重;其次,采用Lotka-Volterra模型的"指标-指数"耦合法,通过指标及其权重测度阈值、绿值,依次对生态文明阶段和水平进行判定;第三,以生态文明水平为因变量,以农业、林业及其三次产业、畜牧业、渔业、工业、建筑业、交通业、运输业、科技服务业、生态环保治理业发展水平为自变量,构建回归模型估计林业及其三次产业对生态文明的作用影响系数;最后,通过"归一化"算法由回归系数算出林业及其三次产业对生态文明的贡献率。【结果】1)林业对生态文明的贡献为正向且最大,而工业的贡献为负向,林业、农业、生态环保治理业、科技服务业、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畜牧业、渔业的贡献率依次降低; 2)林业三次产业对生态文明的贡献率从大到小依次为林业第一产业(正向)、林业第三产业(正向)、林业第二产业(负向)。【结论】产业对生态文明的贡献率取决于产业的生态效益属性;林业三次产业对生态文明的贡献呈"结构微笑曲线"状。  相似文献   

10.
构建生态安全格局是保障区域生态安全,维护地区生态系统稳定的重要途径。以京津冀地区为例,选取产水、碳固持、生境质量以及土壤保持4项服务,采用InVEST模型定量评价4项生态系统服务的空间分布情况;以生态系统服务综合等级为高的地区作为生态源地,并采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提取生态廊道,从而构建京津冀地区生态安全格局。结果表明:(1)京津冀地区产水服务呈现东高西低的空间格局,碳固持、生境质量和土壤保持服务的高值区域集中于"燕山-太行山"地区,且各项生态系统服务呈现显著的空间异质性。(2)京津冀地区共识别17块生态源地,面积为29 226.90 km~2;构建了33条生态廊道,总长度达到2 391.78 km;生态网络主要集中于京津冀地区北部与西部,基本涵盖了"燕山-太行山"重要的生态涵养区。(3)构建了"一横一纵三组团三分区"的生态安全格局,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形成京津冀地区多层次、复合型生态空间结构体系。  相似文献   

11.
【目的】提出一种评估森林调节温度生态服务价值的新方法,弥补目前对于森林冬季保温作用价值的计算,为正确认识和定量评估森林生态服务价值及进行生态系统管理提供参考。【方法】以山东省森林为研究对象,利用MODIS反演的LST(地表温度)产品和土地覆盖产品,从地气能量辐射平衡出发,以森林覆盖区与城镇区地面的近地面气温差表征森林对温度的调节作用,计算出两地类近地面大气在一段时间内的能量差别,进行气温差转换,并由此求取森林调节温度生态服务价值。【结果】森林调节温度的作用主要表现在白天,晚上作用不明显,且森林在夏季的降温作用比在冬季的保温作用显著;山东省森林2012年调节温度的价值为夏季降温作用价值和冬季保温作用价值的总和,约为1 003.6亿元,2012年白天,山东省森林夏季因降温作用产生的生态服务价值约为冬季保温作用的10倍左右。【结论】提出一种基于热红外遥感与地气能量辐射平衡的森林调节温度生态服务价值评估新方法,利用遥感数据和地气能量辐射平衡公式,计算不同时段(夏季降温和冬季保温)森林调节温度的生态服务价值,同时又可考虑研究区的空间差异性,对定量评估森林生态服务价值及进行生态服务功能管理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明确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理论内涵以及具体可行路径,为推动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提供方案,从而促进实现“双碳”战略目标,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实现共同富裕。【方法】通过深入剖析森林生态产品的概念、分类及基本属性,从供给、需求角度阐述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内涵,选取福建南平、湖北鄂州、江西崇义为典型案例,分析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具体做法和主要成效,同时运用生态经济学理论诠释3种不同主体方式的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机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以市场、政府、政府+市场为主体的森林生态产品的价值实现路径。【结果】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内涵:从供给角度可理解为应当通过何种方式方法使生产者付出的成本得到回报,即有效促使生产者愿意且有能力为市场提供更多的森林生态产品,从而实现森林资源的最优配置;从需求角度可理解为通过生态、物质和人力等资本要素的投入,使消费者的福利得到改善,从而得到消费者的认可,消费者愿意并且有能力为此按一定价格进行消费支付,从而实现生态产品的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转化。【结论】通过分析国内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实践做法,针对森林生态物质产品、调节产品和服务产品,提出我国森林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从森林资源管理的视角,在专家咨询的基础上,构建一套指标体系对国有林场管理绩效进行评价,为国有林场改革提供科学决策依据。【方法】该指标体系从管理过程和管理结果2个状态,包含培育森林资源、开发利用森林资源、维护和保护森林资源、科技兴林、森林资源状况、生态状况、经济效益、社会效益8个主题层,35个指标。依据这个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和距离函数,通过专家打分法确定各指标对总目标的权重,以福建省将乐国有林场为例,进行实地调查获取各个指标的目标值与实际值,最后计算出福建省将乐国有林场森林资源管理的实际值与目标值的综合距离,以判断国有林场森林资源管理绩效水平。【结果】将乐林场管理过程的距离值为0.1392,管理结果的距离值为0.1295,森林资源管理绩效综合距离值为0.2678,这说明将乐国有林场森林资源管理绩效处于较好水平。从其管理过程和管理结果分别来看,管理过程的距离值占森林资源管理绩效综合距离值的比例为51.81%,管理结果的距离值占森林资源管理绩效综合距离值的比例为48.19%,这说明将乐林场管理结果略好于管理过程。【结论】将乐国有林场在森林资源管理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在具体指标的测算中显示出了一些问题:1)森林活立木蓄积增长率指标的距离值为1;2)林场营业收入增长率指标的距离值为1;3)第三产业产值占林业总产值比重指标的距离值为1。因此,对将乐林场提出了如下具体建议:1)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林下种植和养殖),提高林地单位面积生产率;2)积极利用国家政策进行低产林改造,进一步改善森林质量,提高森林质量,提高单位面积活立木蓄积量;3)调整产业结构,拓宽收入渠道,加快发展第三产业。  相似文献   

14.
福建省县域森林转型社会经济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森林转型的主要社会经济影响因素,为推动区域社会经济与森林生态协调发展提供参考。【方法】基于福建省32个典型样本县2000—2016年遥感影像,获取森林面积数据,结合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利用分位数回归方法研究不同森林资源条件下社会经济和制度等因素对森林转型的影响。【结果】1)林农人均收入水平对森林面积增长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在森林资源适中的地区,人均收入提高对森林转型的促进效应较大,而在森林资源较为丰富或相对匮乏的地区,人均收入提高对森林转型的促进效应较小;2)人均粮食产量对森林转型具有显著正向作用,在森林资源相对匮乏的地区,人均粮食产量提高对森林面积增长的促进效应更显著;3)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对森林转型具有负向影响。【结论】林农收入增长和人均粮食产量提高是促进福建省县域森林转型的重要因素,提高林区人均收入水平、促进土地集约化利用有助于森林面积恢复和增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对森林转型具有负向作用,应进一步完善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形成促进林农投资林业的长效激励。  相似文献   

15.
《河北林业》2020,(1):24-24
2019年以来,在省林业和草原局大力支持下,张家口市牢牢把握京津冀协同发展、举办2022年冬奥会和可再生能源示范区建设"三大机遇",围绕草原生态建设、保护、利用三大职能,以"首都两区"规划建设为统领,切实加强草原生态修复治理和坝上地区退耕种草,努力构建草原生态和绿色产业体系,草原工作走上一条生态兴市、生态强市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6.
【目的】测度分析区域森林生态-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耦合协调度,探究区域森林生态系统建设的驱动因子,为区域城市群的协调发展提供决策依据。【方法】基于1980—2020年长沙市森林生态-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28个指标数据,运用熵值模型、耦合度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对区域森林生态-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进行测度分析。【结果】1980—2020年长沙市森林生态-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耦合度呈“倒U形”,整体呈现出上升趋势;森林生态系统与自然环境系统和社会系统之间的耦合协调度均呈逐年上升的“S形”趋势,与经济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呈先升后降再升的“N型”趋势,但2015年后各系统的耦合协调度上升趋势均有所放缓。【结论】1980—2020年长沙市森林生态-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以及各子系统之间的耦合协调度整体水平不高,以中度协调阶段为主,基本处于中度耦合协调向良好耦合协调的过渡时期,提升空间较大;森林生态-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系统以及森林生态系统与自然环境系统、社会系统、经济系统的耦合协调度水平在1980—2020年均呈不同程度上升,但上升趋势趋缓。建议从构建优良的区...  相似文献   

17.
【目的】科学评价与测度城市生态空间是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手段,国内城市群生态空间量化评价标准的研究对保障城市生态安全、提升居民生活质量等具有重要意义。【方法】立足长株潭城市群发展实际,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设计"人均生态空间面积"(PCES)与"步行可达范围覆盖率"(CWWD)两个基准指标,以长沙、株洲、湘潭城区的12个单元为研究对象,采用数据挖掘法和无量纲对比法对长株潭城市生态空间价值标准和绿地建设规划数量进行测度分析,以回归方程测算出长株潭城市生态空间的配置数量和要求。【结果】长株潭PCES和CWWD与城区自然地理条件、城区改造状况、产业发展布局等因素有着十分密切的关联:1)生态空间建设与分布状况都显示出比较明显的区位导向性;2)由于生态空间用地也是城市用地的重要方面,故人均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的高低必然同步影响到人均生态空间面积;3)生态空间的建设呈现出明显的日常生活导向性和人口分布导向性;4)人口密度也是引导现状生态空间分布(覆盖比率)的主导因素,呈明显正相关。【结论】按照本研究配置要求,2025年长株潭城市完全能达到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即人均生态空间面积≥12 m2,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5%,绿地面积占建成区面积≥38%。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区域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民对于森林游憩的需求与日俱增,森林游憩的发展需与时俱进。森林游憩资源是森林游憩的重要载体,探究其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有利于为京津冀森林游憩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指导。【方法】选取京津冀区域内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森林相关的自然风景区三类共计293处森林游憩资源为研究对象,利用GIS空间分析,采用平均最邻近指数、Voronoi多边形变异系数、基尼系数、核密度分析方法对京津冀森林游憩空间分布特征进行探究。【结果】1)京津冀森林游憩资源在整体空间尺度上为聚集分布,最邻近指数(R)为0.5332,多边形变异系数(CV)为262.1%;2)在市域尺度上,资源分布均衡度低,差距悬殊,基尼系数为0.7957。其中,北京拥有资源数量最多,占总数的39.1%;北京、承德和石家庄三座城市累计比重超过60%。3)资源分布密度上总体呈现出以北京为强聚集中心,向东北倾斜的“十字型”的大聚集,小分散格局;4)分布格局与太行山、燕山山脉走势相契合,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呈显著相关,并且受到重点林业工程和交通网络的外在推动。  相似文献   

19.
立足通辽市森林资源、自然、社会和经济条件及林业产业现状和发展趋势,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生态安全、资源增长为宗旨,提出了以森林资源培育为主做优第一产业、以林产加工为主做强第二产业、以生态旅游为主做活第三产业构建林业产业体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促进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转变,实现区域生态、社会和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林区林业用地的大量流失已成为制约林区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通过林地变化数据分析,以期找出林区林业用地面积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及各因素对林业用地面积变化的影响程度,为相关决策部门提供借鉴和依据。【方法】选取黑龙江省森工林区1986—2013年林地利用数据和同期社会经济影响因素各项指标数据,在定性分析基础上,从经济、社会和政策因素3方面选取12项指标,以2002年之后的统计口径为标准,对1994—2002年的相应数据进行调整,应用SPSS18软件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并对模型进行检验。【结果】经过计算,得到黑龙江省森工林区林业用地面积影响因素模型:Y=900.565-11.082D1-53.463X6,R~2=0.867,F=81.421,模型通过检验。森工林区林业产业总产值、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第一产业所占比重、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多种经营总产值占林业产业总产值的比重、林业固定资产投资、年末林业人口数、工人发生工伤事故人数与林业用地面积变化显著相关。1998年天保工程政策和多种经营总产值所占比重对林业用地面积变化影响最为显著。1998年天保工程政策变量符号为负,表明天保工程的实施对森工林区林业用地面积的减少起到显著的促进作用;森工林区多种经营总产值所占比重每提高1个百分点,林业用地面积减少0.53万hm~2。【结论】在多种经营过程中,应注意保护林地资源,实现林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