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根据中国物候观测网武汉观测站的物候和气温、降水资料,分析了武汉市25种木本植物春季展叶期、始花期和盛花期,秋季落叶期等4个关键物候期的变化趋势、对气候变化的阶段响应特点及气温、降水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1963年以来,武汉地区气温呈显著上升趋势。春季物候期的早晚主要受春季气温的影响,特别是春季物候期发生当月和上1月的平均气温对物候期的影响很大。秋季物候期受秋季气温的影响,特别是物候发生当月的温度。叶子的物候期与前1月的降水量有较为明显的关系,但是花的物候期和降水的关系不明显。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我国10个枫香地理种源6 a生幼龄林树高、胸径和材积等生长性状以及物候节律进行观测。结果表明:不同种源间树高、胸径和材积均达到极显著差异水平,且两两生长性状均呈现极显著正相关,在武汉市九峰试验林场生长的优势的种源有‘江苏南京’和‘云南富宁’,而生长最差的种源是‘河南南阳’和‘河南商城’。枫香树高分别与经度和年降水量呈现显著正相关,且胸径和材积与年降水量呈显著正相关。不同种源枫香的萌动期、绽叶期、展叶期和落叶期等存在显著差异,处于低纬度的‘广西岑溪’和‘云南富宁’种源的萌动期、绽叶期、展叶始期、展叶盛期、落叶始期均较其他高纬度种源早,而落叶盛期和落叶末期又较其滞后。  相似文献   

3.
以云南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曲宗贡区域大果红杉观赏季观赏特征为目标,采用红外相机进行大果红杉物候监测,通过与固定样地结合数据分析,了解观赏特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大果红杉叶各阶段的物候变化与海拔、温度、湿度、株密度等有直接关系,海拔越高,大果红杉叶变色时间越早,落叶期越短;气温越高、降雨量越少,叶变色时间越晚;株密度对叶变色期影响不显著,但对落叶期影响明显,株密度与落叶期长呈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4.
对 4 0个 2年生银杏半同胞家系 10个物候相的观测分析结果表明 :( 1)不同家系间物候相出现早晚有较大差异 ,家系间以封顶期变异幅度最大 ;( 2 )家系物候型可被划分为 3类 :Ⅰ .早展叶晚停长型 ;Ⅱ .中间型 ;Ⅲ .晚展叶早停长型 ;( 3)各家系年平均生长速度与生长初期物候相呈负相关 ,与生长后期物候相呈正相关 ,生长后期的物候相对生长量影响更大 ;( 4 )通过物候相可以对银杏半同胞家系进行早期选择 ,其中芽鳞绽开期、封顶期、叶始变色期和落叶盛期可以作为家系早期选择的重要选择指标  相似文献   

5.
银杏半同胞家系苗期物候观测与早期选择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40个2年生银杏半同胞家系10个物候相的观测分析结果表明:(1)不同家系间物候相出现早晚有较大差异,家系间以封顶期变异幅度最大;(2)家系物候型可被划分为3类:Ⅰ.早展叶晚停长型;Ⅱ.中间型;Ⅲ.晚展叶早停长型;(3)各家系年平均生长速度与生长初期物候相呈负相关,与生长后期物候相呈正相关,生长后期的物候相对生长量影响更大;(4)通过物候相可以对银杏半同胞家系进行早期选择,其中芽鳞绽开期、封顶期、叶始变色期和落叶盛期可以作为家系早期选择的重要选择指标。  相似文献   

6.
2006~2010年对单性木兰开花物候与主要气象因子进行同步观测研究,分析其开花物候的变化规律及与气象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单性木兰的始花期、盛花期、末花期年度差异显著;(2)单性木兰开花物候与气温及前期积温呈显著负相关,当前1月、3月平均气温每升高1℃,其始花期就提前1.3~2.4天;(3)降雨量和相对湿度对花期物候具有延缓作用;(4)始花期分别与开花数和座果数呈显著负相关。研究结果对濒危植物单性木兰的就地与迁地保护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林业实用技术》2021,(7):39-43
以张掖市文冠果(Xanthoceras sorbifolium)省级林木良种基地内不同树龄的文冠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文冠果10 a的物候观测,并结合同期基地内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开展试验区文冠果物候期与气温变化的相关性分析,探讨该区域气候与文冠果物候的变化规律及相互关系。分析结果表明:甘肃河西地区文冠果萌芽到落叶整个生长期平均为210 d,花期28 d,果实生长期80 d;影响文冠果物候期变化的主要气象因子是温度,文冠果结实量的多少与当年花期温度有着密切的关系,特别是文冠果萌芽期和开花展叶期平均温度的高低,是直接关系到文冠果当年丰产与否的关键气象因子;物候期发生在春季骤降短时低温对物候的影响大于物候期发生当月平均气温对物候的影响,而当月平均气温的影响大于年平均气温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为提高灵石县核桃的产量与品质,收集整理该县1990—2019年30年间的平均气温、降水量、光照时数、春季低温变化等历史气象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其间降水量呈增加趋势,平均气温波动上升,日照时数呈下降趋势,低温冻害发生37 d。认为该区域主要气象因子能满足核桃的正常生长结果,但3月下旬到4月的低温冻害时有发生,是核桃发展的不利因素,要采取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9.
物候是自然界动植物受气候等环境因素影响而出现的季节性现象,反映着动植物在年际气候变化中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关系。物候观测研究能够帮助人们认识自然季节现象变化的规律,以服务于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1]。为此,笔者于2011年在河北省保定市南郊区观测点,选取了107种常见代表性植物、9种动物、20项气象水文现象共计136项,按照《中国物候观测方法》进行观测,将观测记录分类整理列表,并进行简要分析和评述。分析结果显示,与常年平均值相比,2011年植物物候主要呈现出两个特点:秋季的起始提早而结束推迟;春季旱情比往年严重。其中,2011年的秋季长达68d(常年平均值为50d),是秋季最长的1年。大多数木本植物叶变色开始期和开始落叶期显著提早,完全变色期和落叶末期明显推迟。究其原因,是保定市8-9月气温比常年偏低1℃左右,且11月气温比常年平均偏高1.9℃甚至2℃,造成了秋季的延长。另外,由于2011年1-3月气温偏高,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异常偏少,造成了严重的春旱。  相似文献   

10.
以祁连山区青海云杉(Picea crassifolia)为样本,建立了青海云杉树木年轮宽度年表,应用相关分析和响应函数分析等年轮气候学方法,研究了青海云杉径向生长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青海云杉年轮宽度与当年3-8月的平均气温呈正相关关系,特别是与3月平均气温的相关性最为显著(P<0.05);与当年3、5月的降水量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5);与当年4月日照时数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响应函数分析表明:青海云杉年轮宽度与上年10月和当年3、5月平均气温、上年12月和当年5、8月降水量、当年4、7月的日照时数存在显著的相关性(P<0.01)。综合来看,祁连山区青海云杉生长同时受春季温度、夏季降水和春季日照的影响明显。  相似文献   

11.
通过回归模型分析了杉木的平均年轮指数与平均月降水量及各月平均气温的关系。结果表明,月平均降水量对杉木的直径生长有重要的作用,9月份降水量与直径生长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12月份平均降水量与直径生长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直径生长量受前1年生长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12.
基于陕西省1980~2016年期间的气象数据和粮食产量资料,利用HP滤波法和线性趋势法分析了近37年来陕西省气候要素以及3种主要粮食作物产量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80~2016年期间陕西省的年平均气温、年日照时数均表现为上升趋势,其中年平均气温上升趋势显著,其气候倾向率为0.4℃/10a,年总降水量则呈不显著的下降趋势。小麦、玉米和大豆的粮食单产均表现为上升的趋势,增加的趋势分别为471.6 kg/(hm~2·10a)、617.6 kg/(hm~2·10a)、330.6 kg/(hm~2·10a),其中大豆单产的波动幅度最大。  相似文献   

13.
杉木林枯枝落叶层现存量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收集杉木林枯枝落叶层现存量数据,分析杉木林枯枝落叶层现存量与年平均温度、年降水量、林分年龄、枝叶生物量、凋落物量、林下植被生物量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杉木林枯枝落叶层现存量与林龄、林下植被生物量、凋落物量、枝叶生物量呈显著正相关,其中与林下植被生物量相关性最大,与年均温呈负相关,而与年降水量无显著相关。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表明,林龄可单独解释枯枝落叶现存量变化的21.2%,而林龄、降水量、年均温、枝叶生物量可以解释枯枝落叶现存量变化的38.6%。  相似文献   

14.
《林业科技》2021,46(3)
连续3年对科尔沁沙地内生长的刺榆进行物候观测的结果表明:3月下旬树液开始流动,4月上旬开始萌芽,4月下旬至5月上旬陆续展叶并开始抽梢,同期花开始出现,5月中旬进入盛花期,5月下旬花谢并形成果实,10月中旬果实成熟叶开始变色,10月末叶片脱落。刺榆整个物候变化过程历时近8个月,主要物候期变化具有明显的气温变化和物候特征。  相似文献   

15.
气候变化对昆明园林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昆明1951~2007年气候资料的分析得知,近60年来,昆明平均气温变暖,最为突出的是近十余年增温幅度高达0.4℃/10a,同时年较差缩小,体现在最低气温的显著升高,昆明的冬天正在变暖;伴随气温变暖,降水量却显著减少,过去14年中降水量减少幅度约为18.05mm/a;相对湿度与降水量呈正相关,这导致昆明将更加缺水和干燥;日照时数的下降率约107h/10a,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昆明快速城市化过程。昆明城市的四个重要气候指标近60年来的变化呈现一高三低态势,应对其年平均气温的升高、降水量减少以及城市整体气候变化提出园林建设对策。  相似文献   

16.
早实薄皮核桃叶片主要矿质元素含量与果实产量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不同核桃园片不同物候期"绿岭"核桃叶片矿质元素含量与果实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展叶后期含N量与其呈显著正相关;盛花期、果实成熟期和树体恢复期含P量与其均呈显著正相关,硬核期呈显著负相关;幼果速长期含Ca量与其呈极显著负相关,盛花期、成熟期均呈显著负相关;幼果速长期和硬核期含Mn量与其呈极显著负相关,展叶后期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7.
以欧洲鹅耳枥1年生幼苗为材料,通过测定10月下旬-12月上旬变色期叶色、色素含量、酶活性、可溶性糖和光合特性的变化,研究其呈色机理。结果表明,欧洲鹅耳枥在秋季变色的主要原因是叶绿色含量下降,类胡萝卜素颜色呈现,且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变化呈极显著正相关( P<0.01);变色期花色素苷与PAL活性、可溶性糖含量一直处于下降趋势,呈正相关,与POD活性、可溶性蛋白的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变色过程中,气孔因素不是导致光合速率下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利用陕西省1960-2013年气象资料,分析了气温和降水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在时间尺度上,陕西省的年平均气温的上升速率约为0.23℃/10 a,1990年代后期以来,气温显著升高。四季气温也呈上升趋势,其中春、冬季上升速率较大。年降水量以8.78 mm/10 a的速率下降,1980年代后期以来,降水量明显减少。春、秋季降水量呈下降趋势,夏、冬季呈上升趋势。年平均气温在1996年发生突变,1996年以来为高温期,年降水量在1970年和1975年发生突变,1970年以来为相对少雨期。在10年尺度上,陕西省气候依次经历了冷湿—冷干—冷湿—暖干—暖干的变化过程,暖干化趋势明显。(2)在空间尺度上,年平均气温由南向北递减,呈现出明显的纬度地带性特征。年降水量整体由南向北递减,部分山地形成地形雨。(3)北半球中高纬度的环流系统的变化和ENSO事件是影响陕西省气候变化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甘肃民勤荒漠区植物物候相的持续特征和组合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民勤荒漠区1974年以来的36种植物的物候观测资料,运用物候频数的统计方法,划分5个物候相,分析物候相的持续特征和组合特征。结果表明:植物的活动期物候相持续日数平均为212天,绿色期物候相持续日数较长,花色期物候相持续日数最短;花色期、挂果期和绿色期3个物候相不同植物之间相互重叠;旱柳的活动期物候相最长,火炬树和芦苇的活动期物候相最短,胡杨和火炬树的绿色期物候相最短,芦苇的秋色期物候相最短;荒漠区不同植物的花色期以及挂果期差异很大。在花色期物候相中,开花始期较早的植物开花末期也相对较早。  相似文献   

20.
马尾松种源幼林生长节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对4、5、6年生马尾松高、胸径、枝长、枝粗生长节律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各月间生长量差异显著,4、5月份树高、枝长生长量分别占全年生长总量的57.7%、69.5%,胸径、枝粗生长盛期为4-9月;不同地理带种源在其适应性上有明显差异;生长与降水量、土壤湿度、日照时数呈显著正相关,与蒸发量、相对湿度、20cm深处土壤温度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