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冀北山地不同疏伐密度下油松风景林美景度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对比不同密度油松风景林的景观质量、探究研究区景观林合理的抚育经营措施,以冀北山地五道沟风景林区不同密度的油松林为研究对象,采用SBE法进行景观质量评价,结果表明:不同密度按林分美景度值由大到小排序为375株/hm2、300株/hm2、525株/hm2、825株/hm2、675株/hm2、1 049株/hm2,密度为375株/hm2的林分最受人们喜爱;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可知,林分密度(X_1)、树干形态(X_2)、胸径(X_3)、枝下高(X_4)、枯枝数(X_5)这5个景观要素对林分美景度值影响较大,模型为:SBE=-4.656-1.662 X_1+0.287 X_2+0.035 X_3+0.400 X_4-0.101 X_5;分析可知,密度小、胸径大、树干通直、枯枝数少、枝下高在4~5m之间的林分美景度值较高。  相似文献   

2.
根据地位指数四项时间序列模型 h_(30)(i,tj)=B(tj)h_(30)(i,tj-1)+B_2(tj)h_(30)(i,tj-2)+B_3(tj)h_(30)(i,tj-3)+ε(i,tj)模拟出的地位指数二十四项时间序列,估测了吉林省人工落叶松(Larix olgensis Henry)林的四种类型地位指数曲线的准确度。结果表明、利用临时标准地资料编制的地位指数曲线 h(j,tj)=M_(11)-(M_(11)-h_(30)(i,tj)e~(-k_(11))(tg-30)的准确度最高,其误差变化在0.4~7.3分米之间。  相似文献   

3.
遥感技术在风景林景观质量评价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遥感技术是风景林景观质量评价的重要手段。概述风景林景观质量评价的意义及发展历程,总结遥感技术在风景林景观格局及动态研究、可视化和数字化管理中的应用,重点阐述基于遥感技术的风景林景观质量内涵,分析目前遥感技术在风景林景观信息提取及评价方面理论和方法上存在的问题,并对遥感技术在风景林景观质量评价中的应用前景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4.
风景林的景观质量评价是森林景观资源管理系统的重要环节,是风景林建设的依据。章以厦门天竺山森林公园两二水库风景林作为研究试点,采用美景度评判法进行风景林质量评价以及生态风景林的营造,以期为我省各地风景林景观的经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基于粗糙集的风景林景观美学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借鉴国内外风景林景观美学评价已有的研究成果,归纳总结风景林景观美学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包括自然性、奇特性、多样性、神秘性和环境协调性5个方面16个评价指标.首次尝试使用粗糙集的理论,提出一种基于粗糙集的风景林景观美学评价模型.以湖南龙山森林公园为案例,进行基于粗糙集的风景林景观美学评价模型运算,得出5个景区的景观美学指数,药王景区6.657,铁狮坪景区6.529,飞水涯景区5.868,茶竹景区5.783,白马湖景区4.216.  相似文献   

6.
《林业资源管理》2017,(3):86-90
综合使用SBE,SD及AHP法,以中视距为研究尺度,结合游览者视觉、心理评分对福建省低山丘陵区山地乡村背景林美学质量进行评价分析。结果表明:1)几乎所有受访者(97.7%)都向往到乡村旅游观光,且大多数(67.4%)已经成行,83.5%受访者认为山体景观是乡村整体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2)影响乡村背景林美学质量的主导因素为建筑整齐度、建筑样式、视域内色彩数等8个要素;3)通过要素分解构建了福建省山地乡村背景林美学综合评价模型。将SBE,SD及AHP法用于乡村景观评价研究中,得出视觉、心理的综合评价模型,评价方法可操作性强,具有推广意义;构建的美学综合评价模型,对"美丽乡村"建设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风景林景观美学评价指标体系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借鉴国内外风景林景观美学评价已有的研究成果,归纳总结了影响风景林景观美学的主要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2级5类的风景林景观美学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景观美学指数的新概念。  相似文献   

8.
常州舜过山森林公园林相改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江苏省乡村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对村落附近林相景观质量低劣的丘陵山地进行林相改造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该文以常州舜过山森林林相改造为例,针对林相存在的问题,综合考虑生态保育、经济适用及景观美化效益,提出林相改造总体目标为建成具有乡村风貌的常绿-彩叶混交林,可细分为保育林、生态风景林、乡村风貌林、墓园绿化林、道路风景林5类森林,分别进行改造建设。该研究对于探讨苏南乡村地区劣质森林景观改造,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9.
人工油松风景林的林木分级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北京市园林绿化局西山林场的人工油松风景林13个林分中554株林木为研究对象,依据能反映单木形体特征的9个测树指标和树高、胸径、冠幅等林木生长指标,构建林木个体美景度与形态指标、生长指标间的关系模型,并依此进行油松人工风景林林木分级。为了使生长指标更具有通用性,采用综合指数法计算林木的树高、胸径和冠幅的生长势。结果表明:油松单木形态指标和生长指标与美景度值间呈多种规律变化,树高年均生长量、树干通直度、径高比与美景度值间呈二次曲线规律变化;树冠体积、胸径年均生长量、冠幅年均生长量、冠长率、树冠伸展度和生长势与美景度值间呈正线性降低变化趋势;死枝树冠长度占树冠总长度比例与美景度值间呈负线性增加变化趋势。因此,非线性模型能从总体上较好地反映油松形态指标和生长指标与美景度间的关系。根据因子分析结果构建可表征树木冠形、干冠协调性、生长和干形4个综合因子指数,并利用这4个指数构建美景度与单木个体质量特征关系的二次多项式模型。依据二次多项式模型预测的单木美景度值和林木生长势,利用聚类和Topsis方法,将人工油松风景林分为景观主体木(Ⅰ)、景观有益木(Ⅱ)、景观有害木(Ⅲ) 3个等级,并进一步划分为景观提景木(Ⅰ1)、景观核心木(Ⅰ2)、景观辅助木(Ⅱ1)、景观潜力木(Ⅱ2)、景观有害木(Ⅲ1)和景观障景木(Ⅲ2)6个亚类。  相似文献   

10.
基于累加性和均衡性的林分质量综合评价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业科学》2021,57(1)
【目的】林分质量综合评价是森林经营决策的前提和关键。为解决林分质量评价中偏重强调累加性可能导致的失衡发展问题,基于等周定理和等圆理论试图提出均衡性测度指标并构建综合评价方法,为林分质量问题诊断及精准提升提供参考。【方法】以甘肃小陇山林区锐齿栎天然林(a和b)、吉林蛟河林区阔叶红松林(c和d)和模拟天然林(e和f)的林分质量综合评价为例,先从林分结构和活力2方面筛选出10个评价指标,对各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和非同向性处理,再以单位圆中扇形半径和圆心角分别代表指标取值和权重大小,借助闭合图形面积特征量测度林分质量累加性(ωi1),分别基于面积和弧长特征量关系及其等周定理构建αi2和βi2、基于等圆面积周长关系提出γi2测度各评价指标间的均衡性(ωi2),最后以累加性相等林分(c和e、d和f)验证3个均衡性指标的有效性,并采用几何平均值法构造综合评价函数(Fi)比较不同现实林分质量优劣。【结果】阔叶红松林c和d的αi2、βi2、γi2取值小于与其累加性取值相等的林分e和f,且3个均衡性指标评价结果趋势一致。4个现实林分质量的累加性、均衡性及综合评价结果优劣均表现为dacb,阔叶红松林d质量最优,其次是林分a和c,锐齿栎天然林b最差。【结论】改进单位圆以扇形半径和圆心角分别代表指标取值和权重大小,ωi1可量化描述林分质量累加性优劣,现有βi2与新提出的αi2和γi2均能有效测度林分质量各评价指标间的均衡性,且评价结果具有较强一致性,兼顾累加性和均衡性的林分质量综合评价方法更为全面客观,其评价结果对林分质量问题诊断和森林经营决策具有重要启示作用,可有效提升林分整体质量并促进其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11.
《湖北林业科技》2017,(2):51-55
本研究基于多元遥感卫星影像数据、湖北省2010年林地落界数据和其他相关数据,以地理信息系统为处理平台,解译出湖北省2012年林地分布图,得到2010-2012年湖北省各市州区的林地间动态转移矩阵,并结合全省各市州区的8个主要社会经济因子,对湖北省2010-2012年林地变更情况及其驱动机制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农村人口(X_8)是导致有林地变更(Y_1)和其他林地变更(Y_4)的主要社会驱动力,第一产业总值(X_3)是导致疏林地变更(Y_2)的主要社会驱动力,第三产业总值(X_5)是导致灌木林地变更(Y_3)的主要社会驱动力。(2)在对有林地变更进行主成分分析中,命名城市发展因子F_1(受国内生产总值X_2、第一产业总值X_3、第二产业总值X_4、第三产业总值X_5、基础建设投资X_6主要影响)及农村发展因子F_2(受年末总人口X_1、农村人均年收入X_7、农村人口X_8主要影响),得到有林地变更模型为Y_1=-0.644 F_1+0.742 F_2。从该模型可知有林地变更面积与城市发展成反比,与农村发展成正比。  相似文献   

12.
为了对氧冷等离子体改性组坯结构优化后的轻型化竹基混凝土模板进行热压工艺优化,采用响应面法的中心组合设计(BBD)原理,以热压压力、热压温度、热压时间、竹材含水率为参考因素,进行4因素3水平的响应面研究。结果表明,各热压因素之间均具有较强的交互作用,其中,热压压力和竹材含水率的交互作用对静曲强度影响最大。通过响应面软件的模型优化得出的最佳热压方案为:热压压力3.22 MPa,热压温度142.08℃,热压时间0.8 min/mm,竹材含水率15%。且得到响应值静曲强度(Y)与实际自变量X_1、X_2、X_3和X_4的回归模型方程为Y=97.78+0.12X_1-1.47X_2+0.61X_3+1.17X_4+0.10X_1X_2-0.93X_1X_3+2.97X_1X_4-1.25X_2X_3+0.90X_2X_4-1.24X_3X_4-3.58X_1~2-3.58X_2~2-0.40X_3~2-1.60X_4~2。该方案下氧冷等离子体改性轻型化竹基混凝土模板的干状纵向静曲强度的理论预测值为98.74 MPa,二次回归方程与试验实际值的相关性达94.35%,且能解释88.69%响应值的变化。根据最优方案制备的氧冷等离子体改性轻型化竹基混凝土模板的干状纵向静曲强度试验测定值为99.7 MPa,预测准确度为99%,且经氧冷等离子体改性的轻型化竹基混凝土模板各项物理力学性能均能满足LY/T 1574—2000的要求。  相似文献   

13.
森林碳固定能力计算方法及长株潭区域碳年固定量估算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根据森林生态系统碳(CO2)平衡原理方程式[Fc=Nc(植物年净C)+Dc(凋落物C)+Mc(微生物C)+Ec(土壤动物及其它有机物C)-Rs(土壤放出C)],建立了森林生态系统碳(CO2)年固定量计算式:Fc=∑m∑nBEFcij·Xcij·11λi·Mkij·113-0.6Rij·Sij式中:Xcij———森林植物年净生产量;3+113Dcij+∑Hk=1j=1i=1Dcij———凋落物碳(CO2)固定量;Mkij———微生物自身碳素量;Rij———土壤呼吸放出CO2量;Sij———面积;i———森林类型序号;j———地域或土类序号。求算出长株潭地区森林生态系统年CO2固定量为3945.3×104t,是长株潭三市2000年工业燃料燃烧排放CO2总量的2.38倍。森林生态系统碳(CO2)固定能力,变幅在6.784~54.163t/(hm2·a-1)之间,大小排序为毛竹林>国外松林>阔叶林>四旁林>柏木林>马尾松林>杉木林>灌丛疏林>经济林。  相似文献   

14.
本文应用数量化方法,根据32个实测样地资料,对川中丘陵区柏木林适生立地条件进行初步分析表明:坡向、坡位、土层厚度是影响柏木林生长的主要立地因子,且其最适生立地条件为阴坡、下部坡位、厚土层;建立了以柏木标准年龄(25年)优势高为因变量的预测方程:(?)_(标优)=10.82203X_(31)(阴坡)+10.47488X_(32)(阳坡)-0.77122X_(42)(上部)-1.14093X_(92)(薄土层)+2.04609X_(102)(次生起源);柏木人工林群体遗传品质下降,导致了人工林生产力不及天然次  相似文献   

15.
[目的]合理的林分密度是风景林经营的关键,为了提升风景林景观质量,应首先确定合理的经营密度.[方法]以北京市西山人工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风景林为研究对象,基于61块20 m×30 m标准样地的林分调查数据,结合空间竞争和树冠半径生长模型研究树冠生长规律并确定油松风景林的合理经营密度.[结果]1)从...  相似文献   

16.
以中山市生态风景林为评价对象,采用美景度评价法(SBE法)获得美景度值,利用多元化理论模型建立了美景度与9个景观因子之间的回归关系,得到了对美景度影响的5个变量因子,研究表明:该模型对提高中山市生态风景林美学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厦门市风景林春季植物景观质量评价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厦门风景林春季植物景观为研究对象,收集65张近景植物图片和相关资料,采用大众评判法获得美景度,运用多元数量化模型Ⅰ,依据美景度与景观要素的关系建立观花类与非观花类评价模型,实现厦门市风景林景观质量的评价。结果表明:影响春景观花模型的主要因子顺序是绿色比>非景观影响因子>灰度比>色彩布局>林冠层变化,各因子的偏相关系数均在0.88以上,复相关系数达0.97;影响春景非观花模型的主要因子顺序是绿色比>林冠面特征>非景观影响因子>生活型特征,偏相关系数均在0.87以上,复相关系数达0.99。  相似文献   

18.
福建省森林景观质量评价与经营研究Ⅱ.夏季和秋季景观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美景度评判法对福建省夏季和秋季森林景观进行评判,得分值采用标准化公式进行处理。在此基础上,运用数理化理论-Ⅰ,建立了福建省夏季和秋季森林景观质量评价的数量化模型,并根据各因子的不同类目对美景度的影响,提出福建省夏季和秋季森林景观经营对策,为福建省各地风景林景观的经营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9.
针对辽东山区风景林,通过群体景观美学评价分析该区域风景林中、远距离景观,确定生长季观赏者最喜爱的风景林植物组成,为可持续经营辽东山区风景林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0.
在分析Patrick、Simpson、Shannon-Wiener及Pielou均匀度等生物多样性评价指数的基础上,提出了区系次生度(F)和生态次生度(E)等指标,定义区系次生度(F)是生态系统中已进入的外来种及已丧失的原生种的种类的百分比,它只与这些物种的种类变化有关而与它们的植株数量变化无关,即F={[a/(b1+a)+b2/(b1+b2)]÷2}×100%;定义生态次生度(E)由系统中外来种的重要值与系统中现存每个种的重要值之和的比值,以及由系统中已经丧失的原生种的重要值与系统中曾经拥有的原生种的重要值之和的比值构成,即E={[i∑=s 1 Ai/(i∑m=1 B1i+i∑=s 1 Ai)+i∑=n 1 B2i/(i∑m=1 B1i+i∑=n 1 B2i)]÷2}×100%。通过在滇西北研究的实例分析,说明引入区系次生度和生态次生度等新指数的合理性和必要性。采用系统中外来入侵种的种类和数量及原生种的种类和数量的变化,用较为直观和易于获得的指标评价系统的生物多样性质量,为生物多样性评价、保护和管理提供更多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