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通过对宁德市东湖湿地公园景观的空间格局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水库、潮间淤泥海滩和浅海水域是宁德市东湖湿地公园的主要景观类型,其面积约204.870 hm2、170.270 hm2、165.910 hm2,分别占研究区总面积的32.038%、26.627%和25.945%。斑块密度(PD)、破碎度(FN)和分离度(I)所反映的景观类型破碎化程度基本一致,其中潮间盐水沼泽(PD=1.890、FN=1.893和I=3.651)破碎化程度最高,其次是草本沼泽湿地(PD=0.760、FN=0.762和I=4.310),而水库的破碎化程度最低(PD=0.005、FN=0.005和I=0.062)。分维数(D)和平均斑块形状指数(F)结果显示,草本沼泽湿地(D=1.221、F=1.7185)和农用泛洪湿地(D=1.132、F=1.8474)的斑块形状较为复杂,而水产池塘(D=1.026、F=1.3248)的斑块形状最规则,但潮间盐水沼泽(D=1.345、F=1.4395)和水库(D=1.120、F=2.699)分维数的结果与平均斑块形状指标测定值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整体景观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优势度指数及破碎度分别为2.2901、0.7634、0.7100和0.0876,与其他景观类型相比较,闽东湿地公园景观格局布局合理,保护良好。  相似文献   

2.
以2000、2002、2004、2009年4个时期的TM影像为主要数据源,结合其他辅助资料,利用ArcGIS及其扩展模块patch analyst、ERDAS 9.2提取了4个时期的湿地景观格局及变化信息,选取斑块数(NumP)、平均斑块面积(MedPS)、平均形状指数(MSI)、周长面积比(MPAR)、平均斑块分形维数(MPFD)、面积加权平均斑块分形维数(AWMPFD)等景观格局指数分析南四湖湿地补水前后景观格局的变化特点及原因。研究表明:补水前,南四湖湿地景观破碎,湖水域及裸露滩地面积所占比例比较大,补水后,景观格局得到明显改善。南四湖湿地景观格局变化的驱动因素主要有人为活动的影响和国家补水工程的实施。  相似文献   

3.
城郊森林公园是提升大众福祉、发挥生态功能的载体。以广东西樵山国家森林公园为研究对象,运用 ArcGIS 软件和Fragstats软件对其景观格局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风景林是公园景观的基质(PLAND =67.84%),道路廊道将其与用材林、建筑和水体3种主要景观类型进行串联;公园各景观类型的破碎化程度不同,斑块形状均较为规则(MSI值为1.41~2.12;MPFD值为1.10~1.24);公园的景观多样性较低(SHDI=1.31),斑块空间分布不均(SHEI=0.53),斑块形状较为复杂(LSI=22.83),各功能分区的格局特征差异明显。城郊森林公园的经营应严格控制人为干扰影响,提高公园景观多样性,注重斑块类型、功能分区和整体景观格局的优化。  相似文献   

4.
湛江市区土地景观格局动态变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遥感影像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分析了湛江市区1991年、2000年和2007年3个时期土地景观格局的总体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湛江市区具有景观破碎化程度先提高后降低,景观结构组成复杂化趋势先快后慢,城市发展影响了景观格局变化等特点。在类型水平上选择了景观类型面积(CA)、斑块数目(NP)、类型百分比(PLAND)、斑块密度(PD)、平均斑块面积(AREA-MN)共5个景观指数;在景观水平上选择了景观类型总面积(TA)、斑块数目、斑块密度、最大斑块指数(LPI)、平均斑块面积(AREA-MN)、香农多样性指数(即SHDI,为各斑块类别丰富度总和的负值)共6个景观指数。这些景观指数表明:近20 a来,湛江市区土地景观格局变化幅度大,人类活动对城市景观要素和整个景观格局的影响很深远。并进一步讨论该区景观格局动态变化的驱动力,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编者  梁世铃 《广东园林》2014,(3):I0001-I0004
湿地是地球上水陆相互作用形成的独特生态系统,是自然界中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环境之一,它具有调节气候、控制土壤侵蚀、促淤造陆等重要的生态功能,孕育了许多生物,如鸟类、鱼类、植物及浮游生物等。作为重要的湿地景观之一,城市湿地公园的建设大大改善了公众的居住生态环境。本期选登一组城市湿地公园图片,包括海珠湖公园、云溪生态公园、大沙河湿地公园,供大家观赏。  相似文献   

6.
运用景观分析软件计算景观指数,采用斑块密度(PD)、边缘密度(ED)、景观形状指数(LSI)、聚集度(AI)、景观联通指数(COHESION)、蔓延度(CONTAG)、SHDI多样性指数和SHEI均匀指数等景观指数分析红河阿姆山自然保护区森林景观格局。结果表明红河阿姆山自然保护区以阔叶林景观、松林景观和灌木林景观为主要景观;各类景观斑块破碎化程度较低,景观异质性较高;景观总体多样性水平较低,各斑块在空间上呈均匀分布。  相似文献   

7.
以醴陵市2014年二类资源调查的数据为基础,以维持研究区的水文条件以及生物多样性为目标,构建森林景观分类体系,对醴陵市官庄湖湿地公园的森林景观格局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森林景观质量较高,作为涵养水源的优势景观类型:竹林景观、杉木林景观与阔叶林景观中的中龄林、成熟林共占整个景观面积的57.1%,森林景观涵养水源能力潜力大,涵养水源能力较弱的灌木林景观面积占比41.98%;景观类型面积越大,景观的破碎化程度越小,景观斑块面积分布不均匀程度增加;森林景观斑块形状较规则,受到的人为干扰较小。森林景观多样性随着景观细分而增强,但在二级景观类型中,森林景观面积比一级景观中更加不均匀。松类景观、灌木林景观、阔叶林景观、杉木林景观斑块之间的连通性最强,斑块聚集程度越高。  相似文献   

8.
天然林森林资源的景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天然林森林资源的景观变化,文章使用了景观空间格局分析软件包FRAGSTATS,主要计算了景观形状指数、平均形状指数、面积加权斑块平均形状指数、双对数破碎度、斑块平均分维度、面积加权斑块平均破碎度、香农多样性指数、香农均匀度指数、辛普森多样性指数、辛普森均匀度指数、修正辛普森均匀度指数、修正辛普森多样性指数。结果表明:面积加权斑块平均形状指数、双对数破碎度、斑块平均破碎度略有下降,也就是说,斑块(小班)形状变化不大。森林景观的变化要滞后资源的变化。各种斑块的多样性指数变化不明显。斑块丰富度和斑块丰富度密度大幅上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海南东寨港红树林湿地的动态变化,为推进红树林湿地保护、海岸带修复、退塘还湿等重大生态措施的开展提供理论参考。[方法]本研究从景观格局和土地利用两个层面描述东寨港地区红树林湿地的动态变化特征,通过结合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和景观生态指数2种方法,探究红树林湿地动态变化。[结果](1)从土地利用的角度看,1988—2016年间,研究区域养殖水面和建筑面积大比例增长,分别从占总面积的1.6%和1.86%,上升到11.89%和9.39%;林地和耕地面积相对减少,占比分别从17.61%和38.89%,下降到11.83%和27.06%;(2)从景观角度看,斑块密度和数量的上升、平均斑块面积的下降、面积加权平均形状破碎化指数的高位稳定等景观指标状态都显示东寨港地区在研究区间内景观破碎化程度正在逐渐加大;(3)景观破碎化指数与各景观类型面积变化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耕地面积的减少加上建筑用地和养殖水面面积的增加促使景观破碎化的加重;(4)红树林在整个研究区间内总面积未出现明显波动,与其它地类间的互动主要表现在耕地、养殖水面和水域之间的转换。[结论]东寨港红树林湿地在近30年间,发生了养殖水面和建筑面积的增长以及林地和耕地面积的减少等土地利用变化,而耕地面积的减少,建筑用地和养殖水面面积的增加促使景观破碎化加重。  相似文献   

10.
以凤翔湿地公园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其植物景观多样性,采用样方调查法,依据公园空间类型将其划分为园路空间、地形空间和广场空间三种类型.抽样选取12块(20×20 m2)包含空间类型的标准样方,计算了样方绿地的均匀性指数、优势性指数及多样性指数等量化指标.结果表明:①凤翔湿地公园的绿地空间植物景观多样性相对较低,园内植物种类...  相似文献   

11.
随着近年来人们对湿地生态环境的日益重视,承载了湿地资源保护利用、湿地文化科普教育以及休闲游憩活动等多重作用的湿地公园应运而生。本文以江北湿地公园的植物景观营造为研究对象,通过多次的现场考察,提出公园现状存在的问题,根据江北地区生境状况和不同区块特质,从丰富湿地生态多样性、重现自然优美的湿地景观的原则出发,对江北湿地公园提出了植物配置方案,以期在满足湿地公园生态功能和地域特质的同时极大地展现湿地景观效果。  相似文献   

12.
利用香格里拉市2017年林地变更调查数据,选取斑块数量(PN)、斑块类型面积(CA)、斑块平均大小(MPS)、景观百分比(PLAND)、斑块密度(PD)、分离度(F)、景观多样性指数(SHDI)和香农均匀度指数(SHEI)等8个景观指标,借助Fragstats4.2软件和ArcGIS10软件,从斑块特征、异质性以及多样性3个方面对香格里拉市林地景观格局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香格里拉市林地景观格局类型较为丰富,多样性较高,斑块内部连通性较强;各林地景观类型分布不均,以针叶林景观为主,存在比较明显的异质性;景观类型斑块数量大,非林地景观破碎化严重。提出合理编制林地利用方案、不断提高林地景观格局稳定性,加强资源林政管理、控制林地破碎化程度,加快建设“智慧林业”步伐、高效管理林地资源,抓住林业重点工程建设、全面优化林地景观格局,结合林地适用类别,科学合理规划林地功能等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13.
以吉林省西部地区1984年和2014年2期Landsat遥感影像数据为基础,利用景观格局指数定量分析土地景观格局动态变化,结果表明:相对于1984年,2014年景观格局指数以耕地、盐碱地和草地三种景观类型为优势景观,三者面积占研究区总面积85%以上,其中耕地的各项斑块类型指数均有显著上升,在景观格局中的作用逐渐增大;其他景观类型呈无规则、补丁状或岛状分布。景观密度指数与形状指数上升,说明景观破碎化程度加剧,斑块形状愈加复杂;均匀度指数增加,说明景观向多元化方向发展;蔓延度指数增加,说明景观连通度增大;景观多样性降低,说明异质性减弱。盐碱地、沙地荒漠化土地面积为209.77万hm2,占研究区总面积(509.22万hm2)42.64%,生态环境脆弱。人类不合理开荒放牧是土地荒漠化形成的重要驱动因子。  相似文献   

14.
以柏林水库湿地公园为例,按照"全面保护、生态优先、合理利用、特色发展"的方针,以维护湿地生态平衡、发挥湿地生态功能和保护湿地生物多样性为出发点,规划建设集宣传、教育、科研、观光和休闲于一体的可持续发展湿地公园,充分发挥其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柏林水库湿地公园规划总面积为1 245 hm2,分为五个功能区,包括生态保育区、恢复重建区、合理利用区、科普宣教区和管理服务区,形成多样性的景观格局,使公众获得丰富的湿地体验。  相似文献   

15.
利用多波段遥感影像数据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结合植被图及外业调查,采用多个景观格局指数首次定量分析新疆额尔齐斯河流域景观空间格局及破碎化特征.借助ERDAS image8.7软件,将额河流域景观类型划分为7大类10小类,其中包括5大类8小类植被类型,影像总的分类精度达到87.2%.5大类植被类型面积比例分别为耕地16.5%、河漫滩林地2.6%、湿地1.6%、草地10.5%、荒漠52.2%.格局指数分析表明;河漫滩林地在景观中呈小斑块分布,其斑块最大周长和最大面积及平均面积均小于其他植被类型;河漫滩林地的斑块形状比较复杂,其平均斑块形状指数、平均斑块分维数和类型边界密度指数均高于其他植被类型;多个景观指数都表明河漫滩林地在景观中的破碎化程度最高,这主要是由于河漫滩林地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资源富集性吸引了人类高强度的干扰所致.额河流域景观类型面积分布最不均匀,但景观类型斑块数分布相对较均匀.  相似文献   

16.
黑龙江省大庆地区景观格局变化及其生态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大庆地区1978、1988、1992、1996、2001年5个时段的MSS和TM影像,获取20 a来不同时期的土地利用景观变化信息,以G IS技术为数据集成分析平台,选取面积比重、平均斑块面积和斑块数量等来分析大庆地区的景观结构变化特征;采用破碎化指数、形状指数、多样性、优势度和均匀度等景观指数分析大庆地区的景观异质性变化;引用特定转移过程贡献率计算研究区内各时段景观格局指数和景观组分转移贡献率,分析土地利用的景观格局特征及其演变。结果表明:草地退化,湿地萎缩和功能减退,沙化和盐碱化日趋严重等生态过程,是大庆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的景观生态过程响应,恢复与建设生态脆弱的资源型城市的景观生态系统,须对景观尺度上的土地利用方式进行合理的调控。  相似文献   

17.
以1974、1994和2000年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在GIS技术支持下提取湿地景观信息,通过权重排序选取核心景观指数,研究了滇西北纳帕海湿地近30年来的景观格局变化,并以其为评价指标就景观层次上湿地环境变化进行了定量评价。结果表明,(1)基质景观改变,1974、1994年为湿地类型,2000年成为非湿地类型,以草甸景观占主导地位;(2)景观格局变化明显,1974~1994年景观呈分离、破碎、形状复杂的格局,多样性略有增加,2000年呈现紧密结合、破碎化略有降低、形状简单的格局,多样性大幅降低;(3)定量评价表明,1974年为Ⅱ级,湿地环境质量良好,1994年与2000年同为Ⅳ级,湿地环境质量较差,在景观层次上体现出湿地退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18.
《林业资源管理》2017,(4):135-141
以云南洱源西湖国家湿地公园为研究区,从湿地公园湿地环境因素、景观空间格局和社会经济功能3个角度来选择建立评价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通过对景观多样性、聚集度、均匀度、破碎度等景观格局以及湿地环境、社会经济功能等进行计算,从而对湿地公园景观健康做出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的景观健康指数为0.673 0,健康等级为"健康"级别。  相似文献   

19.
以闽江河口国家湿地公园为研究案例,采用问卷调查法、实地考察法和文献研究法,探索康复性景观在湿地公园中的功能分区。结果表明:(1)闽江河口国家湿地公园以生态保护为主,兼顾科普教育、观光休闲功能,有比较明显的康复效果,但还有很大发展空间;(2)受访游客认为湿地公园康复性景观知觉途径重要程度为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3)游客对目前湿地公园内康复性景观效果由强到弱的排序依次为自然植物群落时令花卉动物观测渔业风光主题博物馆其他;(4)游客对湿地公园增加康复活动的需求有安静冥想、园艺活动、动植物观赏、体育活动、群体活动。研究康复性景观在湿地公园中的功能分区,有助于提出康复性景观的设计策略,并有效解释生态景观设计与康复效果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基于RS和FRAGSTATS的南四湖湿地景观格局演变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基于1987,1997和2008年夏季的Landsat卫星影像,在RS和GIS支持下利用景观分析软件Fragstats3.3和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分析了南四湖湿地1987—2008年间土地利用变化特征以及各土地利用类型间的转化情况和景观指数变化特点。结果表明:1)湿地景观格局的总体特征是:景观格局变化显著,自然景观面积减少,人工景观面积增加;景观斑块破碎化加重,其中芦苇地、荷田和养殖水面景观格局变化最为剧烈。2)从景观指数方面看:类型水平上,不同景观类型的指数变化规律不同,体现不同的变化特征;景观水平上,斑块数量和斑块密度持续增加,平均斑块面积和蔓延度指数不断减小,Shannon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则是先增大后减小。3)从转移矩阵看:1987—1997年景观格局变化相对和缓;1997—2008年景观格局变化相当剧烈;各种地类相互转化的比例较高,特别是芦苇地和荷田两种湿地自然景观面积转出的比例很大;并且转化更多的是自然景观转化为人工景观,体现了湿地明显的人为扰动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