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前麋鹿在迁地保护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功,已在湖北石首麋鹿国家级保护区等全国50多处麋鹿饲养场所拥有圈养种群.但其种群的发展尚面临着许多挑战,如受到遗传多样性较低、目标种群数量过小、人类干扰、疾病风险、生存条件的局限、管理方式较传统等制约因素的影响,为此,提出加强种群的遗传多样性管理、强化栖息地保护管理、制定种群数量调控政策、加强安全监测、建立科学监测体系及网络、完善保护管理体系等圈养麋鹿种群的保护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2.
麋鹿在我国经过37年的繁衍、复壮及野外放归,目前麋鹿种群已全面覆盖历史分布区,分布地点从重引入时的2个增至现在的89个迁地保护场所,种群数量已逾1.2万只,其中建立6处野生种群,数量达5 258只。从重引入到成功放归野化,中国麋鹿保护已成为全球野生动物保护史上的范例。麋鹿放归野化成功的关键在于科学、合理地选择放归地,通过介绍我国麋鹿放归野化的概况,并针对放归地的适宜性开展评估,主要包括天然植被资源可利用性、天然水资源的水质和水量、疾病风险、种间竞争、人鹿冲突、捕食天敌、突发自然灾害等,为我国麋鹿放归野化标准化管理提供依据,为其他物种放归野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麋鹿为国家Ⅰ级保护动物,国内目前采用人工繁育和迁地保护等模式来扩大野生麋鹿种群的数量。2021年,27头麋鹿在内蒙古自治区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放归,2022年5月,成功繁衍第一代9只麋鹿幼崽。文章结合大青山保护区放归的麋鹿,对迁地保护的后续管理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4.
麋鹿是中国特有物种,野生种群在本土灭绝近200 a。1998年首批半散养麋鹿回归大自然,至2018年野生麋鹿数量发展已超过1 600头,并已建立了大丰、石首、洞庭湖和盐城4个野生麋鹿种群。野生麋鹿种群今后的发展策略:一是建立野生麋鹿自然生态廊道,探索其发展新路径;二是保护野生麋鹿栖息地,留足其发展新载体;三是保护麋鹿遗传多样性,提高其种群质量;四是提高公众保护意识,达到有效保护野生麋鹿之目的。  相似文献   

5.
阐述云南省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物种种类、数量及分布现状,以及拯救保护已取得的成效。对拯救保护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基于植物种群生态学理论,以保护(重建)原生境、稳定(扩大)种群数量为目标,提出就地保护、迁地保护和近地保护方法,以及相应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景东翅子树保护现状及拯救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景东翅子树生物学、生态学特性、分布状况、种群数量等物种信息,分析目前该物种的保护现状和受威胁状况,有针对性地提出就地保护、生境恢复与改造、近地保护、迁地保护等拯救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7.
拯救与保护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内容。在完成第一次全国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资源调查后,为适应珍稀濒危植物保护的迫切需要,提出了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的概念、名录和相关的保护措施。本文在回顾我国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相关概念形成、物种名录确定和拯救保护计划制定过程的基础上,结合开展云南蓝果树毛枝五针松等的种群调查分析及拯救保护行动实践,基于国内外珍稀濒危野生植物保护的研究和实践,提出了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的主要内容和技术要点。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的拯救保护,既涵盖包括就地保护、迁地保护和离体保存等的种质资源保存方法,又涵盖包括种苗繁育、近地保护、回归引种和人工促进天然更新等的种群恢复与重建措施。望本文的归纳总结,能为我国各省区制定并实施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拯救保护行动计划提供参考和指导。  相似文献   

8.
《云南林业》2020,(1):32-35
抢救性保护成效。云南省已纳入政府层面保护行动计划的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共计87种。截至2017年年底,已实施专项保护52个物种,已建设了30个保护小区(保护点)、18个迁地保护基地(苗圃)、4个近地保护实验基地,20个物种开展了归回实验。华盖木、漾濞械、巧家五针松、滇南苏铁等20种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繁育人工种群10万余株,回归30000多株。  相似文献   

9.
八蕊单室茱萸为云南省特有的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和濒危物种。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并结合访问调查,确定八蕊单室茱萸可能分布的区域,开展种群资源调查。结果显示:八蕊单室茱萸目前仅在普洱市和西双版纳州有10个天然种群,其种群规模已低于最小可存活种群,属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和濒危物种,亟需开展保护工作。生境破坏和生境片段化是导致八蕊单室茱单室茱萸濒危的人为因素。提出收集种质资源、营建和管护近地保护种群、建立迁地和回归种群等保育建议。  相似文献   

10.
珍稀动物麋鹿的保护研究概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麋鹿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国内外学者在麋鹿种群健康繁衍和保护事业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文中介绍了麋鹿的生物学特征、种群、行为学、生境学、遗传多样性、药用价值及国外研究现状,提出国内需在分子细胞生物学层次上开展麋鹿的相关研究工作,以促进麋鹿种群的保护和健康繁衍.  相似文献   

11.
榉树和金钱松在江苏的资源及保护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榉树和金钱松均是国家二级保护植物。该文阐述了两物种在江苏的资源分布,种群规模和群落结构,分析了两物种面临的主要威胁,并建议采用就地保护与迁地保护相结合方式保护两物种。  相似文献   

12.
中国麋鹿种群现状与潜在资源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麋鹿是中国特有的鹿科动物,是国家Ⅰ级保护动物,其茸、角、脂、血、肉等均具有药用价值.由于人类的猎捕和环境变迁,麋鹿于1900年灭绝.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启动了麋鹿重引进项目,现在我国麋鹿数量超过了2 000头.分析麋鹿在食用、药用、制革、保健与美容、观赏、生态及文化方面的价值及目前种群发展存在着的近亲交配、分布点少、密度制约等问题,提出了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对策.  相似文献   

13.
采用野外调查以及标本采集等方法,对广东陈禾洞省级自然保护区珍稀濒危植物资源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陈禾洞自然保护区共有珍稀濒危植物20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有10种,IUCN红色名录植物有53种,中国物种红色名录物种(CSRL)有11种,CITES名录附录Ⅱ物种有34种,该区域植物特有成分多,含中国特有植物17种。应用样方法进行了厚叶木莲群落物种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群落中有维管植物44科75属129种,并且群落中的优势物种不太明显。提出了对区域内珍稀濒危植物应采取多种措施进行有效的保护,在就地保护的基础上,同时要进行迁地保护及其他保育手段,以扩大其种群数量。  相似文献   

14.
我国的极小种群植物多数为我国特有物种,对物种多样性的维持具有重要意义。天目铁木作为浙江省特有的极小种群野生植物,野生植株仅存5株,分布地域狭窄,其濒危机制的揭示是种群得以保护和恢复的重要基础。本文从气候变化、人为干扰和病虫危害等外部因素,以及天目铁木自身的光合能力、生长节律、种子活力和遗传多样性等内部因素2个角度综述了天目铁木濒危机制的研究进展:1)外部因素:第四纪冰期以来的气候变化,导致天目铁木有效种群数量急剧减少;人为干扰导致天目铁木生存压力增大,种群规模进一步减小;病虫害对其幼苗的存活也存在一定影响。2)内部因素:天目铁木较窄的光适应范围和较低的光合速率使其在群落光照资源竞争中处于劣势,环境适应能力较弱;雌雄花授粉时间短,花粉萌发率低、寿命较短等生长节律特点导致其种子产量低、品质差;种子结构特点及内源营养物质、植物激素的限制造成其种子萌发条件苛刻,萌发率低,自然更新幼苗数量十分有限;极小的种群规模、低水平的遗传多样性引发天目铁木近交严重,子代个体杂合度降低,遗传力、生殖力、生活力、适应力减弱。综上,人为干扰和气候变化应是天目铁木种群规模急剧减小的直接原因;极小的种群规模导致其近亲交配更为频繁,遗传多样性降低,进而导致其生殖生长发育存在潜在的缺陷;加之天目铁木所处群落中其他种群的资源竞争,幼苗自然更新存在很大困难,种群规模难以恢复。然而,针对天目铁木这样遗传多样性低的极小种群植物,早期保护工作多集中于濒危因素的去除或控制,对其特有的遗传学问题则缺乏考虑。因此,为有效保护天目铁木,应当科学设计人工杂交策略、结合无性繁殖技术,增加野生个体繁殖力,在有限基因库中尽可能维持其遗传多样性,结合就地保护、迁地保护、野外回归等多种手段,最终使这一物种得以保护和恢复。  相似文献   

15.
大凉螈是大凉山地区的特有两栖动物,具有重要的进化地位和保护关注度,石棉县是该物种重要的分布区之一。本文通过实地调查和问询法,调查了大凉螈在石棉县的分布及种群现状。发现该物种在石棉县分布较广,目前调查到有8个分布点,其种群数量较丰富,栖息地类型选择宽泛;但该种群受人为捕捉、环境污染、外来物种入侵和繁殖场地减少等影响,部分种群有下降趋势。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一系列的针对性保护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16.
指出了白冠长尾雉是地栖性林鸟,为我国特有珍稀物种,由于人类干扰和威胁,导致该物种种群数量减少及分布范围明显缩小。为有效保护该物种,不少学者针对白冠长尾雉生物学开展了大量研究。从生态学、行为学、遗传学、解剖学、生理生化和人工饲养等方面对白冠长尾雉的研究现状及成果进行了综述,以期为后续研究和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正>近几十年来,为加强对大熊猫种群和栖息地的保护,中国通过采取就地保护、迁地保护、野化放归、建设国家公园等措施,有效地开展大熊猫保护工作,为大熊猫及其同域物种建立一个完整、连续、广阔的“新家”。就地保护:拯救大熊猫栖息地就地保护,是指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在生物的原产地对生物及其栖息地开展保护。就地保护是遵循保护生物及其栖息地原真性、完整性的有效方式,这种方式的主要实施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中国长期坚持大熊猫就地保护和保护地网络建设工作。1963年,中国首次建立以大熊猫为主要保护对象的保护区,就地保护大熊猫的序幕由此开启。  相似文献   

18.
拯救物种     
<正>生物物种的减少,会导致地球生态失衡,最终危及人类自身的生存。因此,有意识地保护、拯救生物物种,是我们共同的义务和责任。开展物种拯救,就是要使95%以上的极小种群野生动植物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外80%的重要生境得到保护。一要加强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拯救保护。全面实施《全国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拯救保护工程规划》,针对120种野生植物,采取就地保护、近地保护和迁地保护,稳定、恢复和壮大野生资源。至2020年,全国要建设国家级就地保护点412个,营造适生生境2万公顷;构建近地保护点200个,形成近地  相似文献   

19.
云南无量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南涧管理局建成"迁地保护园",127种珍稀濒危植物得到迁地保护。云南无量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野生植物资源丰富,是我国生物多样性特别丰富和物种分化特别明显的地区之一。迁地保护园2010年1月始  相似文献   

20.
秦岭冷杉是古老的孑遗植物,为我国特有珍稀濒危植物,被称为"植物活化石".阐述了秦岭冷杉的形态与种群特征、起源与分布格局、遗传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特征、主要功能、应用价值以及物种保护情况.为充分了解秦岭冷杉野生资源的状况,分析了秦岭冷杉濒危成因,提出了物种保护针对性的措施,以期对秦岭冷杉未来有可能进行的物种资源监测、保护规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