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东莞大屏嶂森林火险等级评价与区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广东省东莞大屏嶂森林公园的森林资源环境特点,选取植被类型、坡度、坡向、海拔、居民区距离、道路距离6个火险影响因子,利用GIS空间分析功能对大屏嶂森林公园进行森林火险等级的评价与区划。区划方案表明,该区可以划分为无、低、中、高和极高5个等级火险区,其面积分别占研究区的1.67%、2.19%、33.16%、55.3%和7.68%。森林火险等级的空间分异较明显,极高火险主要出现在西北部,中部和北部火险等级较高,东部与南部火险稍低。森林火险较高等级主要受植被类型、坡向及海拔这3个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2.
过伐林景观要素沿环境梯度分布趋势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张志  孙玉军 《林业科学》2005,41(1):14-18
运用趋势面分析方法 ,在arcinfo的支持下 ,采用统一网格样点采样法 ,通过对不同森林类型的演替阶段定量化 ,对吉林省汪清林业局金沟岭林场的森林景观要素沿环境梯度分布的趋势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在金沟岭林场范围内 ,水平地理位置对景观要素空间分布的影响极为有限 ,景观要素空间格局更多地受地形特征和干扰格局的综合控制 ;研究地区海拔、坡向和坡度是控制景观要素空间分布格局的主要因素 ;在不同海拔带上 ,坡向和坡度对景观要素空间分布的作用在方向和强度上都有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3.
北京境内的明长城依山就势,多位于分水岭或山脊地带,或断层崖顶部。长城本体与其沿线森林景观共同构成长城景观。在不同地形梯度上分析长城森林景观的分布特征,对于掌握森林植被对长城的潜在影响,保护长城历史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作用。以DEM数据、北京市长城普查数据以及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数据为数据源,借助GIS技术,分别从高程、坡度、坡向3个地形因子上,在北京明长城沿线两侧设置3000 m缓冲区,定量分析该区域森林景观斑块的分布特征。同时,利用地形位指数综合分析景观斑块在地形梯度上的分异情况。结果显示:(1)研究区1500 m以下中低山中,混交林和灌木林地受海拔影响较小,适宜性广;阔叶林趋向分布在海拔700 m以上区域,而其余景观则倾向分布在700 m以下区域。(2)在坡度梯度上,经济林、农地和其他用地倾向分布在坡度小于15°区域,阔叶林、疏林地和灌木林地趋向分布在坡度大于15°区域,而其余景观则倾向分布在5~25°区域;(3)各景观斑块空间分布受坡向变化影响显著,表现出不同的坡向选择倾向,其中,半阳坡和半阴坡区域景观多样性较高。(4)地形位指数显示,阔叶林、针叶林、混交林、灌木林地以及未成林林地...  相似文献   

4.
基于DEM的森林景观与自然度空间分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研究在Arc GIS支持下,建立乐东县数字高程模型(DEM)模型,提取海拔、坡度、坡位、坡向等各地形因子,将森林分为10种景观类型,并结合自然度与地形进行叠加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森林资源景观分异频度与地形关系显著,各景观格局分异特征的形成,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也有人工干扰的因素。  相似文献   

5.
北京山区森林景观与立地因子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北京山区森林资源调查数据,对山区森林景观与立地因子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北京山区18种森林景观主要分布在海拔1800 m以下,总体上表现为人工林分布在低海拔地区,天然林分布在高海拔地区。主要森林景观坡度分布在15°~35°之间,坡向以北坡为主。从土壤土层厚度来看,大部分人工林主要分布在土层10~20cm,天然林主要分布在土层20~30cm。  相似文献   

6.
以湖南省平江县芦头林场为研究区,通过数字高程模型(DEM)与森林资源调查数据叠加,分析林场范围内森林景观格局随地形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研究区内森林景观分异的主要因素是地形因素;②芦头林场森林植被景观类型垂直地带性分布明显,各森林景观组主要分布在海拔400-800 m和坡度10°-30°的地区,杉木、马尾松、灌木林在海拔400 m以上和25°以上范围内分布较多,占有绝对优势;③林场内森林景观类型以人工林形式为主要,对于林场的森林经营方案,应增加保护森林生态系统自然更新和森林景观类型多样性的措施。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里骆林场森林景观空间分布特征,科学指导林场森林经营与管理,以SPOT5遥感影像及野外调查资料为数据源,应用景观空间格局理论和方法,对里骆林场森林景观格局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探讨不同森林景观随地形变化的分异特征。结果表明,构成森林景观的主体为杉木林、阔叶林和灌木林,整体景观破碎化程度较高,景观异质性较强,人为干扰严重,景观类型丰富度较低;景观格局随地形分异特征明显,随着高程的变化呈现出明显的垂直分异,而坡度在15~35°之间的森林景观类型最为丰富。  相似文献   

8.
以2001—2019年内蒙古北部原始林区森林火灾为研究对象,应用统计分析和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方法,对研究区不同地形条件下的森林火灾空间分布情况进行分析,从而为该地区森林火灾的预防和扑救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内蒙古北部原始林区地形呈现东南高西北低,大多数地域海拔400~800 m,坡度为0°~14°,各个坡向上的地域面积相对比较均衡。(2)林区年均森林火灾次数为10次,年均过火面积约为970 hm2,年度总过火面积与重大和特别重大森林火灾次数极显著正相关,火灾级别以较大森林火灾为主,约占火灾总次数的80.2%,近年来火灾次数呈波动性上升趋势。(3)在地形因子的作用下,火灾分布表现出一定的地形梯度性,随着海拔的升高和坡度的增加,火灾次数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其中海拔为600~800 m、坡度为5°~14°及西南坡地域火灾次数所占比例最大,分别为48.4%、56.0%和17.3%,过火面积随海拔的变化规律与火灾次数相同,但是随坡度的变化规律则相反,在海拔为600~800 m,坡度为0°~4°及东坡地域过火面积比例最大,分别为40.1%、50.2%、31.7%。  相似文献   

9.
根据贵州省黔南州森林资源调查数据资料,并从DEM中提取海拔、坡度、坡向及地表粗糙度4个地形因子,研究地形因子对黔南州森林景观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黔南州6种森林景观在海拔上的分布比例呈现中间高两边低的特点,集中分布于海拔400~1 200 m;森林景观随坡度的分布变化呈现不均匀分布,以斜坡为最高点,曲线变化趋势接近于正...  相似文献   

10.
利用祁连山自然保护区哈溪所在区域的Landas TM遥感影像,以及DEM影像,以ENVI4.8软件为工具,采用监督分类法得到该区的景观斑块分布图并计算景观斑块面积,景观斑块的分布面积大小为:灌木林乔木林特灌林高山草甸草地裸岩冰雪区。利用GIS空间分析功能,研究了祁连山哈溪自然保护区内各景观斑块类型空间分异规律。定量统计了景观斑块与海拔、坡向、坡度叠置分析结果,总结了研究区内景观斑块类型的空间分布规律,结合实际给出了理论解释。并应用ENVI4.8的三维显示功能制作了保护站景观斑块三维分布图,为自然保护区的规划、管理和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华北土石山区流域森林植被与地形因素耦合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北京密云县境内的红门川流域为研究对象,利用该地区的数字高程模型数据,经ArcV iew G IS软件处理生成数字地形模型,并将之与1994年和1997年的流域森林植被类型分布图进行叠合分析,以研究该流域森林植被分布的变化特征与地形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997年比1994年林地总面积有所增长,林地分布受人为影响较小;阔叶林主要分布在低海拔、坡度较小、光热条件好的阳坡和半阳坡;针叶林、针阔混交林和灌木林在海拔和坡向上的分异不明显;针叶林和混交林对坡度的适应范围较广,坡度40°以上分布的多为这2种林分。  相似文献   

12.
大岭山森林公园植被碳储量空间分异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大岭山森林公园植被为研究对象,根据森林植被生物量及碳储量估算方法,估测样地的植被碳储量,采用反距离加权插值模型,得到整个大岭山森林公园植被碳储量分布情况,运用GIS空间分析方法,结合坡向、坡度、海拔及优势树种等因素对碳储量的空间分异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大岭山森林公园植被碳储量随经度的增加而增加,随海拔的升高而增加,在海拔200 m达到最大值,之后随着海拔上升而减少;碳储量随坡度等级的变化近似于正态变化规律,由平坡到斜坡碳储量呈上升趋势,而后由斜坡到急坡逐渐下降;7种优势树种中,速相思、荔枝碳储量含量最高,桉树、硬阔混交林次之,马尾松、灌木、阔叶混交林最少。桉树、速相思在海拔100~200 m、阳坡、斜坡和缓坡的立地条件下,碳储量最大;荔枝在海拔0~200 m、缓坡的立地条件下碳储量最大;硬阔混交林、马尾松、阔叶混交林在海拔100~200 m、缓坡的立地条件下碳储量最大;灌木在海拔200~300 m、斜坡的立地条件下,碳储量最大。  相似文献   

13.
以湖南嘉义森林公园为研究区,基于2009年研究区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利用DEM数据与森林植被图进行叠加统计分析,采用Fragstats4.2软件分别分析了研究区内一级、二级景观要素在不考虑海拔因素和考虑海拔因素时的景观格局。结果表明:在不考虑海拔因素时,竹林分布最为广泛且破碎度高,为主要森林景观要素类型,两级景观类型的分维数都相差不大,且值接近1,整体上受人类活动干扰较大;一级、二级景观类型的分布面积和斑块数量基本随海拔增高,呈先增后减趋势;3级(500~700 m)高程的面积最大,分布的景观类型和斑块数较多。为此,在嘉义森林公园的经营活动中,建议严格控制人类自身干扰活动对森林景观的影响,提高不同海拔的景观类型多样性,进而优化森林景观格局,创建可持续的、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14.
以黄土高原黄龙山林业局蔡家川林场为例,选取优势树种(组)、海拔、坡度和坡向作为分类因子,利用ArcGIS,按分类因子分割林场森林景观空间为56 672个空间基本单元,建立起量化的、与植被和环境因子相关的森林景观空间基本单元数据库,在此基础上采用聚类分析方法把所有基本单元聚合为不同相似水平上的景观要素类型,结合生态特征和经营需要对聚类结果进行分析,最终确定了7种景观要素类型,生成了景观要素类型斑块图。斑块特征和空间格局分析结果表明:该林区森林景观中以小斑块要素比例最大,中、小和巨大斑块数占总斑块数的91.91%。栎类林具有最大的面积、平均斑块面积、斑块周长、最大生境面积和内部生境指数,是该地区受人为干扰相对较小、仍需要进行保护的景观要素类型。在森林经营中,应注意保护大型斑块的景观要素类型。景观多样性和均匀度较高,优势度相对较低,表明景观异质性好。  相似文献   

15.
基于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的森林景观分类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以吉林省汪清林业局金沟岭林场为例 ,提出一种基于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的景观要素分类方法。选取优势树种 (组 )、海拔、坡度、坡向和太阳辐射强度作为分类因子 ,在GIS技术支持下 ,按分类因子分割林场森林景观空间为 975 7个空间基本单元 ,建立起量化的、与植被和环境因子相关的森林景观空间基本单元数据库 ,在此基础上采用聚类分析方法把所有基本单元聚合为不同相似水平上的景观要素类型 ,结合生态特征和经营需要对聚类结果进行分析并最终确定了 7种景观要素类型 ,生成了景观要素类型斑块图。斑块特征和空间格局分析结果表明 :该林区森林景观中以小斑块要素比例最大 ,中、小斑块数占总斑块数的 90 %。针阔混交林具有最大的面积、平均斑块面积、斑块周长、最大生境面积和内部生境指数 ,是该地区受人为干扰相对较小、仍需要进行保护的景观要素类型。在森林经营中 ,应注意保护大型斑块的景观要素类型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大渡河上游成片分布的天然起源岷江柏木生长分布情况,选择以马尔康市、金川县内典型分布区岷江柏木林为对象,以高清遥感影像为底图,采用现地调查和ARCGIS矢量化技术,调查了基质类型、坡度、坡向、海拔、可及度等生境因子及各因子上岷江柏木胸径、树高情况。结果发现:1)基质类型以裸岩和高石质砾石为主,两者面积达总面积的85.64%。小、中、大径组依次主要分布在高石质砾石、裸岩、土壤基质上。2)岷江柏木在不同坡向上均能生长,北、西北、西3个坡向面积占总面积68.04%,是岷江柏木的集中分布区,分布面积大、高度高,且以小径组为主。3)岷江柏木生长的坡度大多比较陡峭,36°坡度以上的面积占总面积的60.33%。不同径组、不同树高集中分布在陡坡、急坡、险坡上。4)岷江柏木集中生长在2 301 m~2 500 m的海拔范围内,分布面积占总面积81.01%。随着海拔升高,树木分布范围呈现出逐渐缩小的特点。5)受河流隔断、坡度陡峭等因素影响,天然岷江柏木林可及度较差,高达83.27%的面积为不可及。  相似文献   

17.
采用2019年WorldView-3卫星遥感影像与SRTM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通过遥感面向对象提取、地理信息系统数字地形分析等,研究新疆伊犁吐尔根农场沟流域新疆野杏(Prunus armeniaca)的生长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新疆野杏主要分布于吐尔根农场沟流域上游海拔1 000~1 900 m的山地坡面,分布面积2.57 km2,覆盖率为2.58%;新疆野杏垂直地带性空间分布特征明显,其分布面积、覆盖率均随海拔升高呈先增大后减小趋势,在海拔1 300~1 400 m出现最大值;新疆野杏分布面积西风迎风阳坡大于背风阴坡、15°~35°坡大于其他更缓和更陡坡,覆盖率西风迎风阴坡高于背风阳坡、陡坡高于缓坡;随海拔升高,同一海拔内不同坡向、坡度上新疆野杏覆盖率的差异均呈先减小后增大趋势,海拔1 300 m附近各坡向、各坡度间新疆野杏分布差异最小,相对最适宜其生存。  相似文献   

18.
对石门国家级森林公园植被垂直分布按100 m垂直海拔高度分段进行调查和分析,并对植被垂直分布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植物群落指数在总体上是随着海拔上升呈下降趋势;在海拔、坡度、坡向3个因子中,海拔因子是对群落分布影响最大的生态因子。  相似文献   

19.
利用1992、2000、2008以及2016年四期欧洲航天局土地数据将西藏土地类型分成针叶林、阔叶林、混交林、灌木林、草地、裸地以及其他用地等,主要以森林景观进行了划分。用FRASTATE软件分析西藏森林景观各期的面积以及年均变化量,通过对海拔、坡度、坡向、遮蔽度、降水、风速、温度、GDP以及人口密度等气候和社会经济因子的9个主要驱动因子进行了分析,经过冗余值检测,发现海拔和坡向2个因子与其他驱动因子相比,方差膨胀系数较大,容忍度较低,故将海拔和坡向2个驱动因子排除,留下坡度、遮蔽度、降水、风速、温度、GDP以及人口密度等七类主要驱动因子,通过与最小二乘法模型(OLS)拟合度对比进一步确认GWR分析模型的合理性,综合上述7个因子权重结果发现:在1992~2000年研究期内,遮蔽度、温度、降水、风速以及GDP这5类因子对西藏森林景观的分布影响强度均起到了正相关促进作用,其影响权重程度为:遮蔽度>温度>降水>风速>GDP,但随着年限的递增,影响程度在慢慢递缓,而坡度则在1992~2000研究期内呈负相关作用,人口密度影响因子在1992~2016年间的权重基本维持不变...  相似文献   

20.
1森林分布的生态位空间森林的生长需要一定的地理空间,而这种地理空间有着不同的海拔高度、坡度、坡向等要素表达的空间异质性。地形本身(海拔、坡度、坡向等)并没有什么直接的生态内容,但在一个大区域内它能对生态因素进行再分配,并决定这一区域内森林随地形而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